食日谈
看见彼此,认识世界,从食物出发

Album
主播:
食通社、晓晶Luna、天乐-食日谈by食通社、王昊怎么了
出版方:
食日谈
订阅数:
8,728
集数:
51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我们希望在这档节目里围绕「食物」和有趣的人展开聊聊。 看见彼此,认识世界,从食物出发。
食日谈的音频...

“垃圾不够烧”?一个危险的伪命题 | Vol.51

节目介绍: 从6月初开始,一条标题为“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速度让西方看懵”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把碍眼的垃圾放到炉子里痛快地付之一炬,再将燃烧释放的能量用于供电,许多人为这样“完美”的技术方案感到振奋。 在听到“浙江和上海的焚烧厂去其它省市抢垃圾烧”后,不少人开始感叹:“这个消息真的能让我放松地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了,以前全是负罪感。”甚至出现了“是时候号召大家多丢垃圾”或者“别垃圾分类了,都直接拉去烧了”这样黑白颠倒的观念。 鉴于该视频内容已经产生的误导性影响还在不断加强和扩散,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两位来自垃圾治理和环保公益领域的资深人士,一起来聊一聊“垃圾不够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垃圾真的不够烧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 ·视频中引用了杜祥琬院士提出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金山银山”,但“垃圾焚烧”是对垃圾资源合理利用的唯一方案吗?垃圾处理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说垃圾焚烧为什么应该是最后一道手续? ·现有的垃圾焚烧技术真的能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避免二噁英,以及其它有毒排放物和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吗? ·垃圾焚烧能够代替垃圾分类吗?为什么高效的垃圾焚烧反而离不开垃圾分类? ·为什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既是关爱地球,也是关爱自己?很多一次性塑料垃圾都来自食品包装,你是否真正了解微塑料以及塑料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垃圾的大量产生与我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消费者和企业,谁该为减少垃圾生产负责?为什么垃圾焚烧反而有可能阻碍社会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 和其它国家一样,垃圾成为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曾经的“垃圾围城”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促使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快速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图源:《垃圾围城》剧照 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大量垃圾会四散到山川和河流,也有可能沿着食物链向上回到人类的餐桌,最终进入人体。图源:毛达 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先级图源:毛达 我国部分地区焚烧发电厂的分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建成超过100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炉达到2172台,焚烧能力约111万吨/日。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垃圾焚烧处理量远超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图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 垃圾焚烧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图源:天下无焚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外卖垃圾。图源:食通社 生鲜超市经常见到的被过度塑料包装的各种水果和蔬菜。图源:食通社 某超市收集顾客自愿捐赠、免费取用的购物袋。图源:吴晓歪 为了倡导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设置了需要自带容器的“散打专区”。图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邮差慢递”活动尝试为人们搭建一个可以让二手袋子流动起来的循环平台。图源:Free U Nature 本期嘉宾 毛达,环境史博士,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二十年以来,一直参与多个环保机构的固体废物和环境健康项目的工作,目前其工作重心是化学品健全管理、电子商务绿色化、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以及零废弃理念的实践推广。 孙敬华,自然名“莲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科普图书《垃圾魔法书》主编,多年来在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零废弃等领域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及科普工作。 玉阳,食通社编辑,最近在思考塑料与人类之间的有毒关系。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时间轴 01:00 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看到这条“垃圾不够烧”的短视频,心情如何? 07:01 垃圾焚烧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爽感”,也反映了人们对待垃圾不耐烦的态度 08:51 为什么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最后一个选择? 14:21 在实时监测的条件下,焚烧炉能完全避免二噁英的产生吗? 18:09 中国为什么建这么多的垃圾焚烧厂? 20:33 焚烧厂烧不了的玻璃瓶,还像小时候一样能被厂家回收吗? 33:33 塑料包装中的“邻苯增塑剂”相当于一种人工雌激素 37:44 点外卖时,明明标注了“不需要一次性餐具”,商家为什么还会坚持送? 49:55 垃圾焚烧的产能过剩降低了处理垃圾的经济成本,但看不见的社会成本要由我们每个人承担 55:40有哪些脑洞可以让商家减少或者回收利用一次性塑料包装? 59:45如何把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 延伸阅读: 困在过度包装里的塑料生活 微塑料入侵大脑,如何才能摆脱塑料焦虑? 中国的垃圾治理,要走日本的“焚烧”老路吗? 面对企业的“洗绿”糖衣炮弹,NGO如何自处?|食日谈 Vol.46 播客创作团队 音乐:岜农 策划:天乐 封面:晓晶 制作:小葡萄 编辑:玉阳 版式:小树

69分钟
99+
1周前

“从北京回山里,我才觉得活得像个人” | Vol.50

节目介绍: 本期节目是食日谈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三元桥的线下店“集室”的一场随性对谈,我们请来了两位老朋友:康丽和金鹏。他们一个是来自云南楚雄的彝族姑娘,靠山里的蘑菇松茸一路读书;一个是东北大兴安岭的“野生食物”实践者,从城市回到林间,用采山养活自己十几年。 在这期节目中,南北两位采山人聊到了野山货背后的真实劳动、与山村老人的紧密关系,还有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困境与希望。听起来好像挺“原始”的生活,其实背后有好多现代社会绕不开的议题:信任、收入、劳动力、定价逻辑,还有“吃东西到底图个啥”。 这是一场没有套路的真诚对话,也是一个关于 “怎样靠山吃饭” 的故事集。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走进他们的山野日常。此外,这也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15周年系列对话的第一期节目。更多有趣的对谈,敬请期待。 彝族姑娘康丽 康丽居住在云南的深山里,原生态的环境是野生鸡枞菌生长的好地方 采菌路上风景好,背靠大山,下面是金沙江 背着宝宝的采山人 漂亮的鸡枞菌 在大兴安岭采山15年的金鹏 美丽的大兴安岭,资源丰富,远离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野采产品生长在天然环境下,没有经过人工干预和管理。 野生蓝莓“越橘笃斯” 完全成熟的雪松仁 野生白桦树木耳 自然晾晒中的蘑菇 黄芩 玫瑰花 玫瑰果 采山带来的似乎不止是原始森林中的天然食物 还有森林的气息、能量,以及当地采山人劳作过程中的喜悦与放松。 本期主播: 金鹏|目前生活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小镇呼源。与当地采山人合作采摘野生食材15年。热爱森林生活,喜欢进山采摘各种美味食物,同时观察记录这片干净的北方小镇。 康丽|出生于1992年的彝族姑娘,高中毕业后在昆明和北京参与乡建工作,2015年底决定毕生都扎根在乡土里,于是返回云南楚雄创业,先后开办“康丽土货”和“开心家园”两个平台,以销售支持当地可持续采集和文化传承。 天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创始编辑。 时间轴: 01:05 相遇回忆:15年前,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最早一批摊主 02:48 为什么回到山里?两个返乡青年的选择 04:04 什么是“采山”?松茸、野菌、山货的来历 14;26 当地人也更爱吃野生山货吗? 19:09 卖山货怎么定价?不是随行就市,而是保障采山人们的基本收入 24:51 “这不是暴利”——当顾客说你卖贵了 27:10 山村的现状:云南山村从100户到80户,东北小城只有2000人,谁还在劳动? 33:59 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对采山也有一般收入的影响? 37:25 被“老板”承包的山:自由采集的困境 40:15 采山回来,只完成了1/3的工作 56:46 采山还能遇到熊?野生≠容易:上山采摘的风险、辛苦和讲究 61:07 辛苦的采山是夕阳行业吗:内心的自由或许是一点点坚持的理由 延伸阅读 松茸和彝族三代人的三十年 濒危的松茸,能实现可持续采集吗?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天乐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77分钟
99+
1个月前

在小城寻找放心菜?一个妈妈十几年的饮食选择 | Vol.49

节目介绍: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因为屡次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一批中国消费者开始探索更好的农业和食材,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最开始从事有机种植的农民。 本期嘉宾曹小红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因为孩子的身体原因,她开始寻找食材。那时候她开始在有机平台“沃土工坊”购物时,没有小程序下单,没有微信群,甚至快递都不发达,想要买东西甚至要靠电子邮件和现金。当有机运动都从大城市兴起,身处湖南小城市的她,一步步建立了团购小圈子,一面联系各地的农民,一面带本地妈妈“跟着买”。直到今天,她都一直活跃在消费者社群中。 本期的另一位嘉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晓云生,也回顾了自己从消费者加入卖菜事业的经历。在农夫市集十几年卖菜经历中,也经历着诸多变化与挑战,以及怎么与全国各地的农友一起维护一张禁得住考验的餐桌。 回顾过去,是一群对食物有认识、有追求,同时也有热情、有能力建立起组织的消费者,在改变大众对于农业和食物的理解,搭建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当直播、代发快递这些商业模式进入,我们是否能像当年的消费者一样,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小红也分享了她在食物背后的生活观念:如何践行不焦虑的饮食态度?菜市场应该如何挑选?以及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跟随父母亲身实践农耕,认识食物和自然的生活……如果你也在为全家买菜而操心,或者只是想吃得更踏实,这一期也值得你听听。 四季流转中,小红父亲在乡下的作物如果有多,就做点啥。比如鸭子(3只)春季产蛋高,就做点咸鸭蛋。 菜地里冒出的鼠曲草,嫩嫩绿绿的,黄色的小花,那就摘下来做糯米粑子。 小红姐这几年都在做青梅露,今年的梅子是福建诏安的小白梅 秋天晒红薯干 小红带着华德福同学们种花生 曹小红在广东丰年庆上分享她的经历。 嘉宾介绍: 曹小红:湖南省郴州人,成长于大山里,祖辈在族谱里记载的都是农民,直到这一代,兄妹都到城里安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因养育孩子的原因,于2008年开始在沃土工坊购买有机食材,开始了与食物、土地、自然关系的深入之旅。 晓云生:当过记者,做过业余农夫,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卖菜十年。 王昊:食通社编辑,同时也是疫情之后开始接触生态食材的消费者。 时间轴 00:45 初识有机圈:2008年,没有微信,一切靠邮件和信任连结。 05:56 从农村“逃出来”的女孩,为什么也需要在长大后重新认识土地? 17:01 妈妈团的兴起:买菜也能建立深厚友情:团长带头冲,团员闭眼跟——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友撑起一群妈妈的饭桌。 20:46 从父母的菜地里学到的:一颗玉米,五条虫虫,你能接受吗? 23:43 从“死忠有机”到“佛系采购”:随着孩子长大,生活节奏也变了,吃饭也变得没那么“卷”。 25:24 回归当地,逛菜市场是一种修行:如何分辨阿婆自家种植的本地菜? 37:52 为什么直播、快递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感反倒没有比以前更强? 48:42 理想是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三餐四季、劳作与感知 延伸阅读: 清北教授怎么买菜?在合作中实现靠谱生活 了不起的成都妈妈:从自救到互助的合作之路 重建消失的附近,面向未来的农业 想买靠谱有机菜,光看广告网购就够了吗?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王昊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99+
1个月前

苹果、松茸与牦牛:从高山到餐桌的可持续之路 | Vol.48

节目介绍: 本期节目邀请社会企业“牧云坡”做客“食日谈”,听她们如何和村民一起探索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既能保护自然,也能把村里的好东西卖到更远的地方,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四川阿坝州的小金县位于嘉绒藏区,从成都开车也要五六个小时。极大的海拔跨度、多样的地形赋予这里丰富且优质的农产品。十几年前,公益机构“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来到这里,和许多机构一样,在多年开展扶贫和发展项目之后,“蜀光”开启了帮助大山里的农民卖货的道路。但他们最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为了经营农产品销售,2017年,“牧云坡”成立。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它不为盈利而生,而是为了社区的利益服务。通过组织村民一起采集、种植、放牧,村里活跃了起来,销售的盈余也会在年终会返还给村民小组,让公共资金重新回流社区。和传统的“农民-商贩”关系互相算计、农民受制于市场的模式不同,牧云坡看重的是信任与合作,村民小组自己决策、自己制定标准,而社会企业则在背后支持。 多年努力的结果便是更优质健康、环境更可持续的产品:可持续采集的松茸和羊肚菌、生态种植的苹果和车厘子、花椒和花椒油、野放牦牛肉……在本期节目中,牧云坡的方云会和刘锡婷将与我们分享这些产品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这一期,我们会聊到: ● 想要松茸和羊肚菌赚得多,绕开贩子有多难? ● 边“采蘑菇”边保护,靠一群藏区妈妈如何做到? ● 想维持牦牛传统的放养状态,需要村民们做什么努力? ● 如何依靠社区的力量,在产销关系中建立信任,维持生产标准? ● 销售盈余回到社区,村民要怎么用? 欢迎收听,让我们一起理解食物背后的世界! 羊肚菌采集小组的妇女们 可持续采集小组在给当天收获的松茸分类、称重。 什么是可持续采集?羊肚菌采集小组的共识是:不采集体长小于3cm的羊肚菌、不带走羊肚菌根部泥土、带回在采集羊肚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羊肚菌的泥脚品质很低,一般不会用来食用。但村民销售给贩子时,为了多卖些钱,也会一起将泥脚采下,这一点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造成的后果却是羊肚菌不能再继续生长。 羊肚菌合作小组用提留的公共资金,给村里65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一箱牛奶。 牧云坡的水果种植小组的在组织剪枝技术培训 牧云坡的水果种植小组的在组织剪枝技术培训 村民杨大哥在冬季补饲牦牛。受时间所限,本期无法覆盖所有关于牦牛的内容。有兴趣可以在牧云坡的公众号上自行搜索。 锡锡和云会在2024年广州丰年庆,他们的产品在市集上非常抢手。 本期主播: 云会:四川牧云坡的一员,主内,生产品控,组织协助,陪伴村民成长。 锡锡:四川牧云坡的一员,主外,喜欢游走于城市与山林间的生活。 小P: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唯一的95后和人见人爱的团宠,一人身兼数职,在本期节目中她是牧云坡的下游销售者。 王昊:食通社编辑。厨房爱好者,也是牧云坡产品的消费者(牦牛肉非常适合用来做卤牛肉!)。 时间轴: 00:52 什么是社会企业? “牧云坡”的诞生与使命:公益机构进入乡村,发现农民种得好却赚不到钱,如何破局? 07:00 松茸分那么多等级,竟然是商业机密?牧云坡工作者如何从“小白”变身市场内行? 15:51 好吃的羊肚菌,也可能会被采光。如何才能克服“公地悲剧”,说服村民,不让资源枯竭? 28:37 羊肚菌可持续采集,为何让村里的妈妈们更有话语权了? 31:58 放养VS圈养育肥:牦牛养殖方式改变,让小金藏区的传统也在随之消失 38:39 花椒、苹果、杂粮……牧云坡在经营的其他农产品 41:08 在缺乏信任的时代,为什么老百姓愿意跟着牧云坡改变种植方式? 42:46 老品种苹果有多珍贵?村民采自家果园送远在外乡的孩子 48:18 如果你也想支持可持续农业,可以怎么做? 延伸阅读: 牧云坡成立的故事:《蜀道再难也要卖:NGO开办社会企业对抗贫困》 牧云坡松茸可持续采集的故事:《濒危的松茸,能实现可持续采集吗?》 松茸采集小组的杨大哥的口述:《四川小金的采松茸者说|《末日松茸》读书会回顾》 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店搜索“牧云坡”或“牧云坡可信食品”找到他们。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王昊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99+
3个月前
食日谈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