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日谈
看见彼此,认识世界,从食物出发

Album
主播:
食通社、晓晶Luna、天乐-食日谈by食通社、王昊怎么了
出版方:
食日谈
订阅数:
8,893
集数:
52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我们希望在这档节目里围绕「食物」和有趣的人展开聊聊。 看见彼此,认识世界,从食物出发。
食日谈的节目...

麦子还能这样用?一场精酿与面包的循环实验 | Vol.52

食日谈

节目介绍: 很多人把精酿啤酒看作是一种追求个性和独特品味的小众文化。但是,在口味单一且寡淡的工业啤酒出现之前,啤酒的酿造工艺和风味本就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风味的丧失,工业啤酒还削弱了发酵食物中本该有的微生物多样性,同其它追求“标准”“洁净”的工业化食品一道,瓦解着人们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 因此,精酿从来不该止于一种消费趣味,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请来两位在酿造与烘焙领域的嘉宾——张凯(分野酿造)与大象(火星大象实验室),一起聊聊他们所理解的精酿与烘焙,以及他们与发酵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 张凯与大象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将酿酒与烘焙打通,用同一种谷物探索两种发酵艺术的可能。他们谈到了背后的实验精神,从清酒曲接种玉米,到面包与精酿之间的物质循环,再到如何在地球日用节能方式酿一锅“有环保使命感”的啤酒。 所以说,精酿和手工烘焙到底是什么?是风味驱动的表达,还是对食物系统的重新想象?本地化只是“原材料溯源”,还是一种更具创造力的饮食生态实践?我们还聊了聊精酿啤酒的发展脉络、风味与文化的碰撞,以及国内谷物供应链中的现实挑战。 总而言之,无论你是啤酒爱好者、烘焙爱好者,还是“风味探索”的行动派,欢迎一起打开本期节目,和我们一起用味觉思考食物的未来。 谷物的发酵,是酿酒与烘焙共同的制造过程 谷物的发酵过程 麴化小麦的过程:经过麴菌“预消化”的小麦,淀粉转化为糖,更易发酵、释放复杂香气,是精酿或面包背后的秘密武器 麴化大麦 麴化的根茎类植物 分野酿造在河北涿州的新酒厂 是酒厂又像实验室 每次制作“面包回收啤酒”,大象都开着车穿梭全北京“疯狂收包” 从北京十余家面包店回收来的面包 搭配上一批IPA酿造后残余的啤酒花,经过烘干、破碎与发酵,最终酿出一杯风味独特的精酿啤酒。 一杯以“从浪费中长出来”为命题的地球日主题啤酒 走入田野,分野酿造在白洋淀有机农场采集植物表面的酵母 来自北京周边农场的各类老品种西红柿,是分野酿造在制作特定风味精酿时会用到的原料 来自海南的可可果也是风味源之一 嘉宾: 张凯:分野酿造和金桔计划的酿酒师。尝试通过在地的酿造项目,倡导一种更可持续的享乐主义。 徐鑫:me lab 火星大象实验室与谷语者联合创始人,《酸面包的细节》中文版译者。关注从谷物源头到餐桌的风味逻辑,将持续理念融入到日常研发与生产。 主播: 王昊:食通社编辑、食日谈主播 晓晶:食日谈主播,每天都要吃面包,也爱喝点小酒 时间轴: 02:32 精酿与烘焙的相遇:“棕熊拉格”背后的发酵实验 05:50 什么是精酿?是一种工艺还是一种文化?它与普通啤酒的区别是什么? 12:27 为什么精酿酒馆里的“小甜水”越来越多了? 16:51 啤酒与面包的“上下游”闭环:酿酒剩下的麦糟竟然可以做成负糖饼干? 22:30如何用十家北京面包店剩面包做一款“地球日啤酒”? 30:00 啤酒不只一种味道:“零浪费原料循环”做成的精酿别有风味 31:22 国内精酿和烘焙的原材料依赖进口,本地原料供应难在哪? 37:33 番茄、可可、蜂蜜……精酿风味的本地化尝试 44:31 听说过拼配茶,原来麦子也要“拼配”? 45:07 在地全麦粉的现磨尝试:为了香气,也为了稳定性 48:26 全球气候变化与谷物减产:精酿面临的成本挑战 57:30 麦子的发酵旅程,关于味觉、土地与时间 延伸阅读 在大洋彼岸的厨房里,用发酵寻找故乡的味道|食日谈 Vol.24 从酿酒开始,探索各地风物:九吋的发酵之旅|食日谈 Vol.25 第一次砸开可可果,体验猴子的快乐|食日谈 x 大小电波 Vol.26 国产法式奶酪的发酵之旅:从菜市场到国际大奖|食日谈 Vol.27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玉阳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64分钟
99+
1个月前

“垃圾不够烧”?一个危险的伪命题 | Vol.51

食日谈

节目介绍: 从6月初开始,一条标题为“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速度让西方看懵”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把碍眼的垃圾放到炉子里痛快地付之一炬,再将燃烧释放的能量用于供电,许多人为这样“完美”的技术方案感到振奋。 在听到“浙江和上海的焚烧厂去其它省市抢垃圾烧”后,不少人开始感叹:“这个消息真的能让我放松地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了,以前全是负罪感。”甚至出现了“是时候号召大家多丢垃圾”或者“别垃圾分类了,都直接拉去烧了”这样黑白颠倒的观念。 鉴于该视频内容已经产生的误导性影响还在不断加强和扩散,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两位来自垃圾治理和环保公益领域的资深人士,一起来聊一聊“垃圾不够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垃圾真的不够烧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 ·视频中引用了杜祥琬院士提出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金山银山”,但“垃圾焚烧”是对垃圾资源合理利用的唯一方案吗?垃圾处理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说垃圾焚烧为什么应该是最后一道手续? ·现有的垃圾焚烧技术真的能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避免二噁英,以及其它有毒排放物和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吗? ·垃圾焚烧能够代替垃圾分类吗?为什么高效的垃圾焚烧反而离不开垃圾分类? ·为什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既是关爱地球,也是关爱自己?很多一次性塑料垃圾都来自食品包装,你是否真正了解微塑料以及塑料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垃圾的大量产生与我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消费者和企业,谁该为减少垃圾生产负责?为什么垃圾焚烧反而有可能阻碍社会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 和其它国家一样,垃圾成为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曾经的“垃圾围城”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促使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快速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图源:《垃圾围城》剧照 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大量垃圾会四散到山川和河流,也有可能沿着食物链向上回到人类的餐桌,最终进入人体。图源:毛达 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先级图源:毛达 我国部分地区焚烧发电厂的分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建成超过100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炉达到2172台,焚烧能力约111万吨/日。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垃圾焚烧处理量远超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图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 垃圾焚烧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图源:天下无焚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外卖垃圾。图源:食通社 生鲜超市经常见到的被过度塑料包装的各种水果和蔬菜。图源:食通社 某超市收集顾客自愿捐赠、免费取用的购物袋。图源:吴晓歪 为了倡导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设置了需要自带容器的“散打专区”。图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邮差慢递”活动尝试为人们搭建一个可以让二手袋子流动起来的循环平台。图源:Free U Nature 本期嘉宾 毛达,环境史博士,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二十年以来,一直参与多个环保机构的固体废物和环境健康项目的工作,目前其工作重心是化学品健全管理、电子商务绿色化、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以及零废弃理念的实践推广。 孙敬华,自然名“莲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科普图书《垃圾魔法书》主编,多年来在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零废弃等领域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及科普工作。 玉阳,食通社编辑,最近在思考塑料与人类之间的有毒关系。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时间轴 01:00 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看到这条“垃圾不够烧”的短视频,心情如何? 07:01 垃圾焚烧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爽感”,也反映了人们对待垃圾不耐烦的态度 08:51 为什么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最后一个选择? 14:21 在实时监测的条件下,焚烧炉能完全避免二噁英的产生吗? 18:09 中国为什么建这么多的垃圾焚烧厂? 20:33 焚烧厂烧不了的玻璃瓶,还像小时候一样能被厂家回收吗? 33:33 塑料包装中的“邻苯增塑剂”相当于一种人工雌激素 37:44 点外卖时,明明标注了“不需要一次性餐具”,商家为什么还会坚持送? 49:55 垃圾焚烧的产能过剩降低了处理垃圾的经济成本,但看不见的社会成本要由我们每个人承担 55:40有哪些脑洞可以让商家减少或者回收利用一次性塑料包装? 59:45如何把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 延伸阅读: 困在过度包装里的塑料生活 微塑料入侵大脑,如何才能摆脱塑料焦虑? 中国的垃圾治理,要走日本的“焚烧”老路吗? 面对企业的“洗绿”糖衣炮弹,NGO如何自处?|食日谈 Vol.46 播客创作团队 音乐:岜农 策划:天乐 封面:晓晶 制作:小葡萄 编辑:玉阳 版式:小树

69分钟
1k+
2个月前

“从北京回山里,我才觉得活得像个人” | Vol.50

食日谈

节目介绍: 本期节目是食日谈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三元桥的线下店“集室”的一场随性对谈,我们请来了两位老朋友:康丽和金鹏。他们一个是来自云南楚雄的彝族姑娘,靠山里的蘑菇松茸一路读书;一个是东北大兴安岭的“野生食物”实践者,从城市回到林间,用采山养活自己十几年。 在这期节目中,南北两位采山人聊到了野山货背后的真实劳动、与山村老人的紧密关系,还有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困境与希望。听起来好像挺“原始”的生活,其实背后有好多现代社会绕不开的议题:信任、收入、劳动力、定价逻辑,还有“吃东西到底图个啥”。 这是一场没有套路的真诚对话,也是一个关于 “怎样靠山吃饭” 的故事集。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走进他们的山野日常。此外,这也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15周年系列对话的第一期节目。更多有趣的对谈,敬请期待。 彝族姑娘康丽 康丽居住在云南的深山里,原生态的环境是野生鸡枞菌生长的好地方 采菌路上风景好,背靠大山,下面是金沙江 背着宝宝的采山人 漂亮的鸡枞菌 在大兴安岭采山15年的金鹏 美丽的大兴安岭,资源丰富,远离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野采产品生长在天然环境下,没有经过人工干预和管理。 野生蓝莓“越橘笃斯” 完全成熟的雪松仁 野生白桦树木耳 自然晾晒中的蘑菇 黄芩 玫瑰花 玫瑰果 采山带来的似乎不止是原始森林中的天然食物 还有森林的气息、能量,以及当地采山人劳作过程中的喜悦与放松。 本期主播: 金鹏|目前生活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小镇呼源。与当地采山人合作采摘野生食材15年。热爱森林生活,喜欢进山采摘各种美味食物,同时观察记录这片干净的北方小镇。 康丽|出生于1992年的彝族姑娘,高中毕业后在昆明和北京参与乡建工作,2015年底决定毕生都扎根在乡土里,于是返回云南楚雄创业,先后开办“康丽土货”和“开心家园”两个平台,以销售支持当地可持续采集和文化传承。 天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创始编辑。 时间轴: 01:05 相遇回忆:15年前,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最早一批摊主 02:48 为什么回到山里?两个返乡青年的选择 04:04 什么是“采山”?松茸、野菌、山货的来历 14;26 当地人也更爱吃野生山货吗? 19:09 卖山货怎么定价?不是随行就市,而是保障采山人们的基本收入 24:51 “这不是暴利”——当顾客说你卖贵了 27:10 山村的现状:云南山村从100户到80户,东北小城只有2000人,谁还在劳动? 33:59 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对采山也有一般收入的影响? 37:25 被“老板”承包的山:自由采集的困境 40:15 采山回来,只完成了1/3的工作 56:46 采山还能遇到熊?野生≠容易:上山采摘的风险、辛苦和讲究 61:07 辛苦的采山是夕阳行业吗:内心的自由或许是一点点坚持的理由 延伸阅读 松茸和彝族三代人的三十年 濒危的松茸,能实现可持续采集吗?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天乐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77分钟
99+
2个月前

在小城寻找放心菜?一个妈妈十几年的饮食选择 | Vol.49

食日谈

节目介绍: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因为屡次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一批中国消费者开始探索更好的农业和食材,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最开始从事有机种植的农民。 本期嘉宾曹小红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因为孩子的身体原因,她开始寻找食材。那时候她开始在有机平台“沃土工坊”购物时,没有小程序下单,没有微信群,甚至快递都不发达,想要买东西甚至要靠电子邮件和现金。当有机运动都从大城市兴起,身处湖南小城市的她,一步步建立了团购小圈子,一面联系各地的农民,一面带本地妈妈“跟着买”。直到今天,她都一直活跃在消费者社群中。 本期的另一位嘉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晓云生,也回顾了自己从消费者加入卖菜事业的经历。在农夫市集十几年卖菜经历中,也经历着诸多变化与挑战,以及怎么与全国各地的农友一起维护一张禁得住考验的餐桌。 回顾过去,是一群对食物有认识、有追求,同时也有热情、有能力建立起组织的消费者,在改变大众对于农业和食物的理解,搭建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当直播、代发快递这些商业模式进入,我们是否能像当年的消费者一样,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小红也分享了她在食物背后的生活观念:如何践行不焦虑的饮食态度?菜市场应该如何挑选?以及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跟随父母亲身实践农耕,认识食物和自然的生活……如果你也在为全家买菜而操心,或者只是想吃得更踏实,这一期也值得你听听。 四季流转中,小红父亲在乡下的作物如果有多,就做点啥。比如鸭子(3只)春季产蛋高,就做点咸鸭蛋。 菜地里冒出的鼠曲草,嫩嫩绿绿的,黄色的小花,那就摘下来做糯米粑子。 小红姐这几年都在做青梅露,今年的梅子是福建诏安的小白梅 秋天晒红薯干 小红带着华德福同学们种花生 曹小红在广东丰年庆上分享她的经历。 嘉宾介绍: 曹小红:湖南省郴州人,成长于大山里,祖辈在族谱里记载的都是农民,直到这一代,兄妹都到城里安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因养育孩子的原因,于2008年开始在沃土工坊购买有机食材,开始了与食物、土地、自然关系的深入之旅。 晓云生:当过记者,做过业余农夫,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卖菜十年。 王昊:食通社编辑,同时也是疫情之后开始接触生态食材的消费者。 时间轴 00:45 初识有机圈:2008年,没有微信,一切靠邮件和信任连结。 05:56 从农村“逃出来”的女孩,为什么也需要在长大后重新认识土地? 17:01 妈妈团的兴起:买菜也能建立深厚友情:团长带头冲,团员闭眼跟——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友撑起一群妈妈的饭桌。 20:46 从父母的菜地里学到的:一颗玉米,五条虫虫,你能接受吗? 23:43 从“死忠有机”到“佛系采购”:随着孩子长大,生活节奏也变了,吃饭也变得没那么“卷”。 25:24 回归当地,逛菜市场是一种修行:如何分辨阿婆自家种植的本地菜? 37:52 为什么直播、快递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感反倒没有比以前更强? 48:42 理想是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三餐四季、劳作与感知 延伸阅读: 清北教授怎么买菜?在合作中实现靠谱生活 了不起的成都妈妈:从自救到互助的合作之路 重建消失的附近,面向未来的农业 想买靠谱有机菜,光看广告网购就够了吗?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制作:晓晶 编辑 王昊 推文设计:木又寸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99+
3个月前
食日谈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