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迎来了目前为止信息密度最高的嘉宾之一 - 之源。 在这个并不安稳,甚至时不时会感到荒诞的时间点,我们来聊聊稍稍有一些「理性色彩」和「确定性」的东西吧!我和同学之源乐乐呵呵地聊了一个有理有据的学科,量子科学!希望这个有点理性,也有点科幻色彩的对话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宽慰。 之源目前在北京量子科学研究院工作。量子科学,听起来是一个又大离我们有遥远的学科。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量子技术从头说起,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接受今天的主题,我们把今天的播客安排成两部分,大家可以参考时间轴:【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我们的生活跟量子科学有关系么?量子科技普及了之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本源动力到底是什么?科学试图回答人类提出的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开始吧。 【第一部分】关于量子科学的应用 03:08 大家好,我是之源,(09:33 补充)在北京量子院工作,负责科研转化。做的事情主要是围绕在北京高校研究量子科技的科研团队,帮助这个搞科研的圈子整合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量子科技的应用 05:10 初中的时候因为妈妈买的书开始读科学史,发现科学也是一种“神学/哲学”,用眼睛找世界的规律,用科学认知你在研究我们是“怎么来的” 10:50 中国有多少研究量子科技的研究院?合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 :墨子号,京沪干线),山东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上海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更正】) 12:18 量子科学是怎么应用的?先来一波打假:【1】量子阅读,量子是形容词,不是名词,在微观量子的物理状态下的物理现象。【2】Quantum Supremacy词汇矫正,不是啥霸权,更好的名字应该是“量子优越性” ,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问题比经典计算机效率高很多,而并不是什么霸权。应该把量子相关的学科当做一个底层的物理变化,不要轻信任何看不懂的大标题 18:55 科学的车轮一直向前,很多人已经“想象了”量子学造就的未来【1】Tony Stark的徒手做可控核聚变(清华大学鲁巍教授,粒子加速器 http://www.baqis.ac.cn/news/detail/?cid=1229 已经很集约,但是尚不能达到“徒手”的水平)。【2】三体中的粒子对撞机(类似CERN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研究),以及黑暗森林法则,外星文明不希望你有科学进步的时候,就会来干扰你量子科学的发展,这样你科学进步的速度就会变慢【3】Marvel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技术成本都可以很低的时候,e.g.数字孪生,算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世界可能长成什么样子 24:36 算力的发展 = 生活水平的提高?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已经过上了全球化以及大型组织分工和信息化的生活,协作带来了共同的事业/报应(collective karma),在共同协作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非常多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处理和更好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1 - 解决制药问题。我不是药神,正版药的开发时间长,耗资大,为了盈利这些药就会很贵,因此带来了仿制药,但是如果用量子科学(e.g.量子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抽象数学问题用化学模拟。分子模拟计算,在算力大道水平的基础上,解决制药的问题就会极大降低成本 解决实际问题2 - 解决能源问题。可控核聚变,实验成本同样也可以下降 解决实际问题3 - 算力提高。比如说手机芯片更好,相机精度更高,匹配更快 其他应用 - 提升银行或任何需要加密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任何的经典电脑可以破解量子电脑的加密,舒尔算法,RSA 39:07 任何科技/工具都是双刃剑。舒尔算法 VS Grover算法(可满足性问题,根号加速的算法) 43:50 之源看好哪一个量子科学的应用包括什么?量子化的精密测量,是人类好奇心的下一步 47:15 关于科学上的“最小”,不停地在被推翻。比如说最开始来自德莫可里特 - 原子唯物论,后来有了显微镜,又有了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更微观的内容 50:22 人也许并没有那么聪明,也许有更高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科学上过于高傲,在阅读科学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追求真理的能力和自豪感,“追求真理”使人独有的能力(e.g.除了吃饱穿暖,使用工具之外,人还喜欢不断追问,探索真理) 52:50 科学开脑洞环节: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脑洞开的很大,比如说探索外星家园,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没有那么容易找到适宜居住的家园,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一个舒适的家园 57:13 量子科学到底回答了什么问题 【第二部分】科学以及科学地追求真理 01:02:30 效率问题,从最开始的只是让信息(information)数字化,进化到提高信息的能效,整合成knowledge。量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区别:区块链的加密是依靠信息的公开,而量子可以低能耗地整合信息并加密 01:04:48 “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回看过去发现技术的革新大概率都会战争和资本推动的,我们有没有可能真的产生一个好的科技体系可以让我们适应地球,而不是地球适应我们,如何证明我们不是地球的癌症(cancer),我们科技的发展方向不能一味地服务资本(为短期ROI服务 VS 为长期甚至看不到的结果服务) 01:08:05 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健康发展科学的共识和一套奖励“健康长期主义”的机制,而不是短期经济利益的机制 01:09:55 科学最适宜发展的环境也许是一个弱化种族,弱化政治,竞争当中求合作的环境。但是今日的科学带着非常浓重的博弈的底色 01:12:18 追求真理的力量哪儿来,搞科研这个“订单”最开始时如何存在的,科学家们最开始如何接单“科研项目”。E.g.文艺复兴时代美第奇家族派单和各大科学家/艺术家的比稿 01:15:55 今天的教育和科学的关联:现在科学课题的分类无限细分其实并不人性化,跨学科的内容不够,然而跨学科的研究也许是我们接下来的解决重大问题的学科基础 01:17:50 之源寄语: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真正关注的问题,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好太多了,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伴随你(也值得伴随你)很长时间,但是一个好的答案会让你懒惰 01:19:37 最后说一下关于“衰落&崛起”的问题: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李约瑟问题”,需要一个体系可以不断建立和迭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建立再迭代。以及带着问题看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好问题在大脑“后台”运行是一种什么感觉)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又是一期「潘潘和她的同学们」。没错啦,舒扬是我的同学,她从最开始学习接触植物保护/农业到从事农粮行业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写这一期提纲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和农业的关系就是,我们天天都有需要,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农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城市里的我们甚至向往田间地头的的生活,但是如果真的把你放到了田野之间,大概率你会不知所措焦头烂额。 但是我和舒扬都觉得农业其实是一个非常「性感」的学科,因为它一个跟自然走的最近,同时跟经济,金融,政治高度从古至今都高度挂钩的学科。 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讨论了,农业和现代人的关系,中国农业,以及世界粮食问题三个层面的问题。 本期由于录音设备的问题,52分钟的时候有一些杂音,实在抱歉。 【关于农业】 01:04 大家好我是舒扬,我从大学开始学习农业,植物保护,现在在做农粮相关的工作 03:18 农业其实也算是一个很“性感”的行业:虽然很“古老”但是永远“相关” 05:16 从高考结缘农业/园林,学习和工作的十年中一直在农业和和其他社科/公共政策学科之间穿梭,在这期间也接触了农业与不同行业的交集,比如说农业与经济,农业与外交等 13:24 今天的我们和农粮的关系:吃饭变得越发的方便,有的时候很容易不去思考最前端发生的事情,可以吃饱穿暖的今天,我们不太思考一切农粮作物的源头“种地”这个环节。我们目前经历的问题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个“配送”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真正粮食短缺的问题,大家不要混淆 18:19 大家对农业的误区:“很赚钱”?赚钱是很不容易的,无论是农民伯伯种地的环节还是加工的环节都没那么容易赚钱。这牵扯了农业作物经济性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宏观】气候,环境等,【微观】单位作物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上的供求。期货交易部分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但是这也是离实体农业最有距离的一个部分,全球80%的粮食贸易都是被ABCD四大粮商垄断的【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 【中国农业】 33:40 我们的农业到底什么「富足」什么「短缺」 37:52 对人类最重要的几种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什么叫「口粮绝对安全」和「碳水自由」 自给率参考数据: 农业资源自给率:从 2000 年的 90.2%,下降至 2020 年的 64.3% 食物自给率:从 2000 年的 93.6%,下降至 2020 年的65.8% 44:25 一道有难度的农业数学题:【条件一】有限的可耕种地必须种出来我们需要的作物,【条件二】同时在从“高碳水”到“高蛋白”的转型都需要我们更高效地使用我们的农业资源 47:12 如何解决提高产令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小麦和水稻的稳定性问题(举个例子:Monsanto孟山都的种子稳定性高) 52:03 国内有那些高校和团队在认真攻克这些农业科学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 59:12 我们跟自然走的最近的学科也许就是农业,我们不应该用人的节奏要求自然给我们产出,我们要配合自然的节奏,当「长期主义者」 01:01:10 学农的内核是很“酷”的,不知道为啥披上了一个很“土”的外表。越发达的国家反到离农业约近,非常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是一件即讲求「宏观」有讲求「微观」的事情,而且压力并不小 01:04:40 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率都是长期的问题:开源 - 如何长期开源节流,打开做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节流 - 提升产出效率,包括不浪费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知越深,这个问题也许越容易被解决。 【世界粮食问题】 01:07:16 最后一道思考题:一碗卤肉饭(包括大米,大豆,猪肉)和俄乌冲突,美国大选,南美拉尼娜的关系 01:08:03 背景提要:俄乌为全球供给了1/3的谷物,冲突下,全球小麦和玉米的供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01:17:38 20/21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所有粮食问题,大概率都是粮食“金融化”,粮食“金融化”带来的问题,并不是粮食产出不足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还没有被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我们有一些战略储备。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粮食价格都在浮动) 01:20:19 我们自己能做点啥:很难靠一己之力改变农粮行业的大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小事情,比如说不要浪费,关注农业科学/自然科学(同时对周围的农学生好一点!),养成长期主义观念,多学学自然科学 01:24:33 推荐一部耐人寻味的农业真人秀“Clarkson‘s Farm”(B站可看,豆瓣9.6),沉浸式体验一下种地的感觉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这是一个20岁姑娘得了一次重病,又痊愈的故事。她很幸运,她希望可以把自己在生病期间获得的希望和勇气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叫Zimo。 我在朋友家认识了一位20岁的大学生Zimo,第一次见到Zimo的时候记得她脸上带着一个很大很阳光的微笑,声音非常清澈,同时非常健谈。如果你跟她见面,你是绝对不会把她和一种很严重的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联系在一起的。 在Zimo的回答中,我即感受到了那种面对疾病的无奈和恐惧,也能感受到在恐惧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她想不断的给自己找更多的帮助和希望的力量。 如果每天跟自己最大的恐惧呆在一起,你觉得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我给你十秒钟思考一下。 跟自己最大的恐惧呆在一起,很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恐惧,如果你是个足够强大的灵魂,也许你可以让勇气和希望生出来,你很可能会需要一个可以帮你打破恶性循环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在哪儿呢。对于Zimo来说,这个精神力量来自一只医生送给她的“小黄鸭”。 Zimo非常幸运,她和不幸擦肩而过,接受 骨髓移植几个月之后,她获得了新生。获得新生之余,她希望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带给更多人陪伴,希望和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她和另外几位病友和医生伙伴成立了一个血液病青年互助小组“小黄鸭”。 想了解更多Zimo的故事,可以关注wx公众号:出海Weigh Anchor 【内容提要】 02:03 大家好,我是Zimo,去年发现自己再障的情况 08:06 开始去医院寻找答案 & 家人的支持 19:12 最崩溃的片段 “又是什么都不能干的一天” 23:23 虽然风险很大,仍然想做骨髓移植 26:44 病友的故事:大部分病友都是崩溃的,但是仍然在互相支持。我看到了很多好的和不好的结果,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病友 ”小黄鸭“的故事 29:29 病友东东的故事,长期和恐惧斗争是需要一些外力的,Zimo和东东一起成立了公益小组“送你一只小黄鸭” 32:50 为什么叫“小黄鸭” - 骨髓移植之后被医生送了一只塑料小黄鸭。陪伴的象征,不开心的时候就看一看小鸭子,分享美好的瞬间,用小黄鸭传递勇气 39:33 对小黄鸭未来的一些憧憬 - 吸纳更多志愿者,让更多人有更多治疗的选择 44:30 失而复得:彻底出院获得的自由,重新获得生命的快乐 48:50 想了解更多小黄鸭,欢迎留言,一起来克服慢病 关于【新生】的使用方法 53:20 “嵌合人” Zimo 2.0,爸爸的骨髓让“我”焕然一新,Zimo 2.0在很认真的过着生命的每一天 55:14 Zimo如今的日常:活出有生命力的样子,脱离混沌的状态。没有完美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感恩我们已经拥有的不完美的生命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收音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先道个歉,本期嘉宾Alliance是我清华的学妹。作为一个还在学习中文的同学,Alliance的中文还不完美,希望大家可以鼓励和包容。Alliance在10年中换了前前后后7个国家(绝对意义上的「世界青年」了),在每一次换地方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把自己的一部分经历留在这些城市,同时也把城市的一部分永远保留在自己身体里。就像一句美国谚语经常说的“you can take the girl out of the country, but you can never take the country out of the girl”. 希望在你带着好奇心听完这期的同时,你可以想到家乡,想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以及接下来我们有可能会在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会变成我们身份中的一部分。 【内容提要】 00:56 大家好,我是Alliance,我是卢旺达出生的挪威法国人 我的爸妈是卢旺达人,我在挪威长大(Tromsø) 挪威长大的地方是个小地方,因此非常希望能学工程,尤其是电子工程Double E/电子电气工程Triple E 辗转五年,终于回来了中国继续深造/工作 【我和中国】15:42 回来中国发现最大的变化,也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感觉人少了很多(尤其是外国伙伴们),另外觉得在中国能够认真研究学术同时在清华发表文章(对于Alliance这样的外国同学)也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但是Alliance认为这个仍然值得非常有挑战 Alliance第一次来中国和之后来中国面临的困扰和问题 【我是谁】31:10 每天都面临着关于“身份”identity的拷问。Alliance的家在挪威,因为在挪威长大,但是高中之后在法国,法国对她的影响也非常大,很难讲清楚自己到底来自什么地方 也许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出生在一个地方,长大在一个(或若干个地方),工作会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样的人的优点在于,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吸收,但是缺点在于没有办法选定真正意义的家乡 在世界被打开,人类(因为各种原因)前夕,会有更多的人拥有culture fluency 也会因为迁徙和混合,最后形成了“第三文化中成长的孩子” the third culture kid 去的地方越多,反倒觉得自信和自由更少 去的地方很多,认识的人更多了,但是并不是深交,因为在不停换地方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希望疫情期间的你还好,这期播客有幸跟另外两位姑娘在北京初春一个不太暖和的晚上一起聊了一个令我们无比温暖的话题:人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爱和被爱。 希望这一期可以作为疫情期间你的陪伴,加油哦,希望你能接受到我们向你发射的爱。 欢迎大家留言给我们讲讲,对于你来说“爱是_________” 【内容提要】 02:12 你能感到被生活中那些”被爱“的瞬间么 07:53 爱的启蒙发生在什么时候 13:50 你可以试着描述一下爱的样子么 20:35 除了家庭之外,在影视作品当中看到了爱的范例 25:42 我们为什么这么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Erich Fromm - 克服孤单 26:3 爱的给予和接收(5 love languages 五种爱的语言)爱是需要被沟通的 30:52 爱的传递,“将心注入” Starbucks的故事 & Howard Schultz, Patagonia的故事 & Yvon Chouinard 39:39 对你来说,爱意味着什么,what does love mean to you 44:57 从学会“爱” learning how to love到变成一个“有爱的人” learning how to be a loving person 47:12 把每一天都当作自己的/别人的最后一天活,把每一天都活成一个loving day 48:56 周围的爱的事件分分钟钟都在发生,也许我们需要更好的接收到爱的信号 57:49 上班其实可以试“跟一群有意思的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有爱的事情”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说“你好美”太out了,现在要说“你好remarkable”。本期请来两位宝藏嘉宾Carol和Arthur,我们的不同点:我们什么都不一样。我们的共同点:我们都被一个工作坊#IamRemarkable 击穿过。我们来分享下我们是怎么“被击穿”的,同时在给大家多絮叨两句关于DEI(”多元平等包容“的理念)的一些想法 。收听愉快! #IamRemarkable是Google的一项全球倡议, 意在赋能每一位个体,尤其是女性和少数群体,可你定自己在工作及生活的个人成就,并进行主动展示,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目前工作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触及25万参与者,800家公司,162个国家/地区,9700位导师。如果希望了解更多,请在WX搜索 「IamRemarkable Community」. 除了IAR我们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是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DEI)多元平等包容。 最后的最后,我们希望给影响我们三个人都很多的一位前同事/朋友Marcia一个shoutout,大家可以WX搜索「All in女性联盟」了解更多Marcia现在的项目。 【内容提要】 06:40 对DEI的思考开始于一个问题:What makes you angry 08:10 I am remarkable初体验以及第一次被IAR击穿的时刻 “让每一个人可以自信地大声讲出自己的成就是一种什么感觉” 31:48 一个具备DEI(多元平等包容)的组织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善者的选择” 39:05 为什么组织机构要选择DEI 44:35 小的团体/机构一样需要DEI 56:25 有趣小实验:同team的伙伴,你知道他们在工作以外都做了些什么么,two truth one lie 58:10 用最IAR的方式结束今天的内容:我们三个人的I am remarkable because…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你曾经想过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别人带来更多希望么?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她是翁,十几年前因为高中的交换我认识了翁。翁本来想写一段话让我加在shownote里面,于是她某一天中午给我发了一个文档,我在办公室打开这一段话读了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我眼眶竟然有点湿润,我被她写的话打动了。我觉得这一段话我必须在开始之前就读给大家听。 【最后的最后】- 翁 因为潘的听众里,一定有积极探索边界的你、跨界寻找灵感的你、带着与生俱来好奇心的你、会望向办公室的窗外 想象平行世界的你、对美好和公平仍存有理想主义的你,所以我真的很想让这些话借“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怎么就这么令人信服”的潘的嘴说出来: 在一次和社区组织的会议的最后,主持人让每个人用一个词解释你为什么投身并热爱你所在的行业。一个很年轻的在公益组织的朋友说,是privilege(gosh我就是十次了也拼不对privilege我就必须autocorrect大船渡我),因为我成长的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一种privilege,让我用真名在这里、也有时间和资源可以投入在这里。我想说我们很多人从某个角度上说,都是privilege的。我就想最后在你心里种下一颗小种子,希望现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大家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的时候,能想起自己的privilege,能分享你小小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句呼声,给更边缘、更有需要、更弱势的群体。 因为你有可能重新点燃某个人生活的希望。 大家好,我是Weng,医学博士(一下内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UN立场) 07:46「问题一」什么是公共卫生 - 人的健康的「上游」遗传因素等「下游」环境,工作,习惯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上游」患病,公共卫生就会在「下游」捞你 - 公共卫生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1】就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大量信息无法被患者消化,如何让需要就医的人在不存在误区的情况下得到全面的帮助。【2】如何尽可能帮助到所有人而不只是一部分人,又或是罕见病的治疗 - 在实现真正“公共”的卫生中,医疗机构进行过什么样的尝试:「案例一/Global」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产科案例:一桶干净的水「案例二/Local」HIV的复合制剂,一天只需要吃一次 - 公共卫生可以从自己做起,关于个人的Wellbeing:作为不是医生的我们,如何更好的把握好自己的健康?我们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也要问自己,有没有足够关心自己的健康 - 我们可以为自己做更好的,更“well informed”的健康决策 - 如何更好的传播一个「公共卫生」的信息,一个创新的案例:酷儿合唱团”艾呀梅关系“ - 一个疾病发生的场所并不局限在医院,跟疾病相关的因素非常多,e.g. 基因,身体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居住条件,有时甚至歧视都会影响 - 好的机制也许是: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都可以得到帮助 37:28 「问题二」关于HIV/AIDS - HIV经过认真治疗之后可以有效抑制,甚至对健康影响不大,如今HIV感染者患有“因为年龄增长带来的疾病”,比如说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当他们需要就医的时候,医院要怎么办呢 - 年轻的感染者当然也有 - 能够触达公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该不该把HIV说得很严重? - “Evidence-based”数理统计用词的挑战 & “Behavior-based”语言精确性用词的挑战 - 医院中的外科医生也会对HIV感染者做手术有顾虑 - 针对医护人员的campaign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解开误区:【1】HIV感染者可以跟正常人拥有一样的寿命【2】U=U, undetected = untransmissable, 检测不到 = 不会传播 55:50 UN的工作 - 翁的日常:已经不在医院,投入到UNAIDS的工作了 - 目前国内开展的工作:十三五/十四五政策的规划,中非合作,帮助小组 - 日常中可见的防艾:酷儿合唱团音乐剧,媒体工作者的培训 - 微信/微博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 阅读推荐:Wisdom of Whores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不小心删掉重新upload】抱歉拖更!本次嘉宾老周是来自美国蒙大拿州(Montana)的小伙,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老周,那必须是“勇敢探索世界,不断打开自己”的学霸。跟他认识和聊天的过程中感觉老周是一个既努力上进,心态又极其平和,同时“真的没什么能难倒他的事情”的感觉,听听看~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同时探索自己。一切皆可聊,嘉宾来自各个国家,播客一定用中文录制,希望可以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放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高中毕业Gap Year开始探索世界的历程,初来亚洲 - 「第一次到达」从日本坐船来了天津,又一下从天津跑去了甘肃景泰县 - 那你可能会好奇,蒙大拿Montana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100万人口) - 从大学开始了解中国(主播一不小心就炸出来了一个哈佛学霸的信息) - 「第二次到达」继续挑战中国,开始了北大燕京学堂的研究生生活 - 「第一次打开」“在别的国家生活工作,其实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国家” - 「第二次打开」“不确定性”(ambiguity)是你最好的朋友 - 中国年轻人 VS 美国年轻人的纠结 - 拓展话题:中美科技企业小对比 - “以后也许会回美国,但是当下在中国感到很幸运”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如果让你找一个词来描述「你」和「你所在组织」的关系,你会怎么形容?我跟Jay讨论了下在和组织共同前进的路上,那些“想成为”和”想打破”。俗话说得好,要想进步快,请多「推翻」自己!2022年2月给各位听友奉上第22期(好多2……)这一期很长,请大家按时间线按需收听~ 潘潘(很长的)前言 - 「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组织」的关系(假设有两个圈圈两个圈,一个是我们,一个是我们所在的组织/我们所做的事情) - 第一个【圈】「关于我们自己的成长」 - Maslow hierarchy or needs / 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 - Tier I - physio, safety, love/belonging, esteem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 Tier II - self 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 - 第二个【圈】「关于我们所在组织的成长」组织的需求/目标 - 需要盈利 - 需要跟着行业不断进化 - 需要有更多优秀的人才 - 根据组织不同的目标,组织进化可以给我们不同形式的“酬劳” - 【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这两个圈的位置关系,在一个有XY的象限中,从左下角的原点开始,慢慢地向右上角移动(类似Hans Gosling教授的GDP图) - 核心问题“「我」如何更好的在一个「组织」中更好的施展自己 - 这样一个完美的能够实现自己所有需求的组织真的存在么? - 先做到最好的自己,然后把自己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组织中,同时灵魂拷问自己 - 我和organization culture组织文化/组织辅导专家Jay聊了:【我】和【我的组织】的关系,我们眼中最重要的企业机制/文化,e.g.feedback 给反馈,coaching/mentoring 辅导制度,KPI/incentive的设定,psychological safety心理安全感等等 10:50 大家好,我是Jay,Executive Coach@Next Level Communication / Beijing Improv 即兴戏剧 -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经常跟朋友聊起来我为什么加入一个公司(在最开始找工作时的三点)【1】我可以学的很多,而且可以学得很快 / 【2】可以赚到很多钱 / 【3】可以认识到非常优秀的同龄人。三点钟如果有两点可以满足都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 Jay的metrics:除了以上三点,还有:职位的成长空间,有没有能力去承担更多责任,行业/赛道是否非常有热情 - 我跟组织的关系:我可以跟组织一起成长么?是我先进化带动组织,还是组织进化带动我? - Jay认为还有几点非常重要:【1】企业有没有辅导的文化,比如说团队中大家1-1的时间,【2】互相给feedback的机制 15:30【Feedback // 反馈文化】 - Radical Candor - Kim Scott / Ray Dalio的桥水基金中的给反馈文化 - 直接给feedback可以是一件不伤感情的事情,比如说一个2*2的feedback,一条是positive feedback 正面反馈,constructive feedback 可以提升的反馈 20:50【Challenge status quo // 公司是否挑战现状】 - 任何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翻新/迭代,企业越大越难挑战现状 - 两种常见的企业小组内「创新 + 效率」的比较: 20% project(本职工作80%,20%可以做其他有兴趣的项目) VS 赛马(若干团队同时做同一个项目) - 不寻常的案例Netflix - No Rules Rules,你的组织相信你可以做最好的决定,给每个人最少的管理,但是对每一位员工的要求都很高 29:55【接受人无完人且都要成长】 - 通过Ego(自我)的大小看到管理模式的不同 - 良好健康的机制: 允许组织中的人进行探索,相信同事的判断,并且允许大家试错(人无完人),而不是单纯地达到KPI即可 37:55【工作中的意义】 - Ikigai(a reason for being/存在的理由)的四个象限:passion,mission,profession,vocation -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 The cult of productivity - ”效率提高的学问“,我们每天试图在“更高效”,我们是在为了什么更加高效 -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对你真的很重要,你会找到时间 - 工作中的“爱的缺失感”和“爱的溢出感”,不同代际的组织/领导人差别非常大 - "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女性CEO”,因为女性更“in touch with their emotions”。情绪是个好东西,能够在组织中学会清楚地沟通情绪也会让组织更上一层楼 1:03:49【Psychological safety // 心理安全感】 - 信任以及Psychologcal Safety - 老板的态度可以决定组织有没有psychological safety - 每一个企业的故事,都是一个老板自我成长的故事 1:20:56「即兴话剧」作为方法 - 用「即兴话剧」去突破自己 - 即兴话剧中可以用在团队中的方法【方法一】yes and 是的然后【方法二】active listening 聆听 【方法三】让你的队友很闪亮,make the other person looks good - 想进步地更快,多找给自己找mentor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虎年将至,送上一些对各位的美好祝福。回看过去一年中的快乐,让我反思了我与「物质」和「金钱」的关系,并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大多数让我开心甚至狂喜的时刻其实是一些简单而快乐的瞬间,分享给各位。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的同时探索自己。 【内容提要】 - 生活也许是一块高级甜点,并不是很甜,只是微微甜 - The Power of Moments中跌落零点以下的时刻,和后来回到高点的高光时刻 - 几个问题:我问自己我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拥有物质 - 赚钱不应该直接等同于拥有物质 - 我并不喜欢买东西,我和物质的关系就是如果我有需要我就会去买,物质能给我带来的快乐很有限 (并不是说这样一定对,Karl Lagerfeld,我也很崇拜maximalist的生活,这样世界才多元) - 回看2021年,所有我内心的高光时刻都是跟人和建立联结,又或是获得新知有关系 - The Power of Moments中,总结一下一般符合以下几点「EPIC」:Elevation - 心情被抬高,Pride - 感觉很骄傲, Insight - 获得新的认知, Connection - 在体验以上的时候是跟人在一起 有一个collective的经验 - 按照上述来整理我这一年简单的快乐: - 「简单免费的快乐1」旧物置换重复利用的快乐 - 「简单免费的快乐2」让好听的声音充满房间 & 创造音乐(下载一个Launchpad) - 「简单免费的快乐3」多跟自然呆在一起(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动物),可以回听下「(沉浸式)逛森林,找到我们该有的节奏」那一期 - 「简单免费的快乐4」用最低的价格保持最健康的体魄,可以回听一下「PG创始人Yuan|健身就是带上你的Mind & Body,一起出来玩」 - 希望各位在2022年可以收获「更简单的快乐」和「更高光的时刻」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这一期非常乐呵,保你开心。Bo哥是我的宝藏同事,有宝藏就一定要拿出来分享给大家。Bo哥和我都是跨境商业/数字营销从业者,我们日常生活中聊得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怎么样更好的帮助各种大小各种行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讲好自己的故事。 看了这么多商家和故事,我们发现只有一种故事最打动我们:真实的故事。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的同时探索自己。 【内容提要】 - (第一分钟:Bo哥测试声音都要搞怪搞怪) - 大家好,我是李博,潘潘的同事 - 过去的经历:三位数的客户,帮他们做出海营销 - 好故事的元素:回过头来看成功很偶然和随机(跟平时海外MBA案例中读到的逻辑鲜明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 - “来这个星球三十多年了仍然无法解读身边发生的很多商业故事” - 中国老板和美国老板讲故事,能讲到一起去么? - Bo哥反客为主:讲故事讲得好的人一般都具有什么特征?(比如说:有很多故事素材 ,故事中甚至藏着很多彩蛋,讲故事很有方法) - Bo哥觉得:底层好奇心重(敢冒险,敢尝试,故事积累自然多),生长环境复杂(自带文化对冲的复杂性格,个性鲜明)等等让“精神财富很充实“最后带来很多好故事 - 回到世界舞台上看中国故事(平时我们最常看到的案例 Haier,林语堂,傅高义,史景迁,但其实有更多被埋没的) - 有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故事被埋没:经济水平,护照普及程度, 中文普及程度,(以及软性的好奇心)带来了我们合作过的中国客户的“小不自信” - ”每一个内敛灵魂的背后都有你想不到的精彩故事“ - 中国跨境电商“伪装的故事”:伪装成不同国家,甚至有的时候伪装成一台卖货的机器 - 真正的差别可能很小,仅仅“about us”一页就可以看出很多名堂 - 这些商家为什么要”伪装“呢,为什么不能讲一个实在的故事:不知道 — > 不会做 — > 做不到(很多中国商家并不知道故事原来可以这样讲) - ”人不跨境,货跨境“带来的反差感 - 对中国老板们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人家产品比你差但卖的比你好? - 中国老板在供应链上有绝对优势,海外很多品牌故事讲得好最终获得了更好的品牌溢价 - Brand success对中国商家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需要开始讲自己最真实的故事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本期我跟两位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的朋友Jeff & Jos聊了下科技与人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在人与科技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需要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我们在播客中提到了若干公司的名字,部分做了消音处理,原因是我们希望这些讨论是对事不对人的,只是希望讨论我们的一些商业模式的忧虑,并不针对这些公司,就算是我们提过的这些公司不去进行这些商业尝试,也许也会有其他的公司来进行。我们更加无意冒犯任何在这些公司中就职的伙伴,我们深深地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以及科技和商业可以携手为我们创造出更加优越的环境 我们只是想从科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的角度进行反思,并且真诚的分享,从而回答一些核心问题:当我们用了科技/互联网产品之后,我们的生活是否变好了?到底什么变得更好了,什么变得不如从前,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活可能不如从前,我们是否通过科技解决了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非常欢迎持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们各抒己见,我们的看法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在科技/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也可能在你刚刚作出判断的时候,产品已经迭代或不复存在了。不如我们就让时代和用户来决定,到底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存活下去,什么样的产品会慢慢淡去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的同时探索自己。 【内容提要】 - 大家好,我们是Jeff(生物科技/产品专家) & Jos(互联网) - 我们最喜欢的app是... -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科技产品为什么要做用户增长(user growth)和IPO,科技产品的成功只有IPO这一条路么?一个好的例子:Canva的例子 www.canva.cn,在自己可以盈利的前提下慢慢成长 - 任何产品背后都有一个belief system(支撑这个产品的“信念系统“): 「快」和「慢」都是信念 - 生活当中让我们觉得“something’s off”(直觉上感觉哪里怪怪的)的产品,对“补贴”的思考,对“安全”的想思考,对“强势裂变”的思考 - 当app过于“主动”的时候,过于无处不在的时候,你的行为(behavior)都会发生改变 - 也许我们不喜欢这些产品的原因在于这些产品”过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因为这些产品带来的过多的“压迫感” - 生物医疗中4P系统personalized, predictive,preventative和participatory,相信很多产品开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些产品往往是因为“为了你好”,最后违反了laws of nature ,反而伤害了你 - 如果社会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这个事情/食物就不会改变 - 好的产品应该为你打开新世界,而不是让你感觉越来越狭窄,或者是让你存在于一个回音室“echo chamber” - 产品设计的概念:按照大多数人的需求来设计,而不是按照个体的需求来设计产品 - 一个真正贴心的科技/互联网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thoughtful tech”:可以长成什么样子,真的可以实现么 - 科技产品的发展中如何能保证「多元化」的「慢生长」 - 一个科技产品/app再好,也只是你人生中的”一段旅程“,很难(也许也并不应该)出现任何app会一辈子跟着你 - 个人的「判断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无论是创造产品还是使用产品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 Thoughtful这个词意味着:科技可以主动思考,为人考虑,但事实上tech仅仅是工具,他是不可以思考的,- 「反醒」这个能力也许真的只有人才能做,科技不应该圣人,也无法胜任这个职责 - 回想没有科技影响我们的童年,那些时间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 让人能成瘾(addiction)的东西普遍都应该有一个对公众的坦诚的说明,科技也不应该例外 - 人跟科技(互联网或科技产品)是无法分开来的,越是「亲密」越需要要有「界线」 ,如果一定要设计的话,起码要做到human-centered - 最后,Jeff & Jos 给大家留的两个问题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