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又是我们最爱的女性议题! 去看《芭比》时,专门穿了粉色上衣的我,看着电影院厅内各式各样的粉色元素,在这场“女性派对”中,突然想起了已经离世的“粉发女孩”。这显然是一个梦幻乌托邦与残酷现实世界的对照点,社会强行赋予女性“粉色”标签,并严格要求其出现的场景——你要接受粉色的芭比娃娃,却不能染上粉发出现在医院。 而事实上,除了“粉发女孩”事件,武汉被网暴的妈妈、各种“媛”的污名化以及更早些时候的漫展事件,这些女性社会热点,都在我观影时频频映入脑海,与《芭比》时而互文,时而形成对比,时而互相印证。 于是,这一期我们要“跟风”聊聊《芭比》。不过,我们选择从与之互文的现实世界为切入口,从此前讨论度较高的三个社会性别事件为起点,结合近期的两部影视作品《消失的她》和《芭比》,来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一套典型逻辑:完美女人只能存在于以男性为主导塑造的幻象中,现实女性则永远面临“不完美”的指摘,而幻象中的完美女人和现实世界的女人本质上终究是同样的命运,都时刻面临“是否被允许”的命题。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6:00 三个性别文化社会热点事件 00:09:58 “媛”、“粉发女孩”、“武汉妈妈”:为何年轻女性总是吸引不成比例的关注度,并要承受更多的道德指控? 00:18:26 父权制下刻板却又矛盾的女性形象规范:希望你大方得体,却不能在失去孩子时如此;希望你喜欢粉色,却不能在病房如此;希望你“拿得出手”,却不能在他们得不到时如此 00:21:32 换汤不换药,将“厌女”藏入其他命题 00:24:00 “神圣化”和“污名化”,本质是同一套物化逻辑 00:40:42 浅浅对比一下《消失的她》和《芭比》:打着“女性主义”旗号搞创作,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是刻板的,令人不适的。而女性创作者却正在打破固有思路,开辟更大的女性议题讨论空间 00:50:00 展开聊聊《芭比》,当“父权制”第一次出现在国内荧幕,我们看到了什么?直给的“爽点”和隐藏的“暗喻” 01:08:17 电影对现实世界的“写实”和“倒转” 01:12:09 以“粉色”这一“标签”为例,为何父权制社会对芭比的粉和粉发女孩的粉态度大有不同,又将二者引向不同的命运? 01:17:37 在父权制社会中,完美女性形象只能存在于工业化打造的幻象中,现实世界的女性既得追求完美却又始终不能“太完美” 01:20:00 即便是看似乌托邦的芭比世界,也终究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产物,完美的芭比们,和现实世界的女人们面临共同的大命题——我是谁,我是否被允许? 01:26:31 当“媛”被污名化,很多女生在互联网自称媛来抵抗污名化;粉发女孩被网暴自杀后很多女孩染了粉发;看《芭比》的时候,女孩们一起笑的默契…从线上到线下,女性有了新的联结方式 本期提到的书籍与报道: 厄休拉·勒古恩《寻获与失落》 波伏瓦《第二性》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界面新闻《网红经济与道德焦虑:“X媛”成为众矢之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 本期音乐: Billie Eilish - What Was I Made For? Barbie Girl - Barbie Girl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大家好,我是荷妮。 这一期的难得投机其实会有点像我的六月月记,或者说住院日记。在六月,我独自住院一周。听起来是一件蛮孤独的事,但我意外收获了许多新体验,所以想着,出院后一定要放在难得投机聊一聊,也算为我们断更做个解释。 一个人住院是怎样一种体验呢?实话说,换作20岁出头的年纪或者更小的时候,我大概会觉得委屈、孤独和脆弱。回家匆忙收拾东西、独自拎着大包小包到住院部、躺在病床只能听见心电监测的声音以及在深夜守着缓慢下滴的液体时,我想起了好多往事。 人真的很神奇。其实25岁以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脆弱的人。但25岁以后的好多事都让我一次次意识到,我比想象中更有韧性。自从开始把人生当积分制,每一种经历好像也都能坦然接受,所以躺在病房那一刻,比起“希望有人好好照顾我”,我其实更希望“我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录这期播客的时候,我已经出院大半个月了。这段时间,我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因为现在需要自己做三餐,下班后也忙了很多,需要上瑜伽课、做饭、吃饭和遛狗,以及保持每天的读书时间。几乎是分秒必争,但目前还适应得过来,甚至有些乐在其中。 如今我已经断药,而前两天我发现住院时消失的腹部线条又回来了,在瑜伽馆的习练频率和难度也差不多恢复。哦对,因为住院而延后快半个月的月经也终于来临。看起来如此细微的身体变化,却让我开心得忍不住在家里转圈圈。 这让我想起《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这本书的第一句话 “身体是过后才会去追想的事”,也就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身体,直到出了问题。尽管瑜伽给我最大的体悟便是对身体的观察和觉知,但病过一场,完全对身体有了另一种认知。毕竟,当人困囿于疾病,会更容易将一切关注转向自身,转向物我。 于是,整个六月就这样过去了。重庆已经迎来炙热的盛夏,错过了初夏的我,也恰好在此时恢复了生命力。我想,我的运气还算不错。 主播:荷妮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音乐: Peaceful Melody,soave lofi - I Took A Pill Wylder - Kings of Summer I'll remember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这是一期因病拖更太久的节目。录制节目的时间为六月中旬,录完节目没多久,荷妮就住院了,于是节目剪辑发布都被推迟至今。实在抱歉! 那年今日,是一个看似轻松的话题。翻翻各种社交媒体上或者云储存空间,“那年今日”里自己曾留下的文字、照片往往让人感慨万千,彼时的人仍在身边或早已离去,曾经的情绪已烟消云散或只是被藏进内心。 然而,如果要聊公共空间的“那年今日”,则又难免无奈和无力。翻看那年今日时,我们往往难以清晰地寻觅到时代的“注脚”,徒留被删除的寥寥痕迹。而比起这种被动遗忘更可怕的是,各种公共议题、历史性社会事件的讨论,迅速地被时间的洪流冲洗,遗忘几乎不是一种选择,而更像是一种“本能”。我们看似“理所应当”地遗忘了曾经的痛苦、挣扎与愤怒,也遗忘了每一个议题背后的、具体的人。 每一个“那年今日”,都总是恍若隔世,但或许不应如此。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6:51 当我们翻看“那年今日”留下的痕迹,是在翻看什么? 00:19:30 那年今日“套娃” 00:25:00 从那年到今年,我们的“变”与“不变” 00:28:30 曾在那年今日被讨论的公共议题,是如何在今年今日被遗忘? 00:35:00 可以遗忘,也算是一种“幸存者”的“特权” 00:38:53 当我们习惯了遗忘,也就习惯了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 00:44:33 对抗遗忘的前提是,将社会事件中的“数字”还原为“人” 00:50:17 要不要遗忘,是一种选择吗? 00:52:20 记忆的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公民责任 本期提到的书籍: 金琸桓《我要活下去》 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十三邀》 本期音乐: Fairport Convention - Who Knows Wher Aron Wright - Build It Better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这是一期在母亲节录制的节目。 在这个本该赞美母亲的日子,我们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讨论了我们不愿生育的原因,以及当代“恐婚恐育”的社会情绪从何而来。 当我们对生育和母职了解得越多,我们似乎越恐惧成为母亲。这背后有许多个体性的原因,对生育风险的恐惧、难以与小孩相处的个性、对亲密关系的不确定等等。 这当然也和社会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老生常谈的母职惩罚、家庭内部分工不合理、托管制度不完善、育儿成本高昂等等,正如波伏瓦曾写道,“整个社会蔑视女性,却同时尊重母亲。人们一边歌颂母爱的伟大,把最繁重的工作——生儿育女交给女性,一边不让她们参与公共活动。” 但另一方面,即便经济实力足够、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家庭幸福美满,我们是否可以仍然选择对生育说“不”?我们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人,“我不愿意成为母亲仅仅是因为我不愿意”?因为哪怕有足够好的外部条件,母爱以及母亲劳务仍然十分艰巨。 很多时候,生育并非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当社会往往给予女性诸多“成为母亲”的承诺,包括看似更受尊重的社会地位、更完整的人生体验等,但很多女性生育后就能发现这些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而和这些“虚伪”承诺一脉相承的,便是“你不生孩子一定会后悔”的恐吓。 但我们试图戳穿这些“空头支票”和莫须有的恐吓,将生育问题回归为一个个人选择——这是我的身体、我的生活和我的自由。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6:30 我们不愿成为母亲的个人原因:当我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这是一种失控 00:10:43 妊娠纹、侧切、麻醉、漏尿……了解越多恐惧越多 00:20:00 社会角色的变化造成的心理落差以及个体性的“矛盾” 00:24:41 看见小孩的笑,一切都值了?我不信 00:31:16 我从不认为小孩是最天真的存在 00:37:16 “一个母亲需要随时在场,但一个作家需要关上房门” 00:40:00 这是一个值得新生命出生的世界吗?我不觉得 00:42:00 我能成为一个“好母亲”吗? 00:50:52 当我们考虑是否要成为母亲,免不了先“认识”我们的母亲 00:55:00 越发不理想的经济环境和越发内卷的社会环境,让年轻人不敢生 01:02:32 根深蒂固的结构性不公,让母职惩罚难以改变 01:08:40 女性生育往往被当做一项“公共事务”,“好妈妈”的评价体系加重女性压力 01:13:41 职业发展困境:留在职场,则面临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职场天花板;回归家庭,则难逃“母虫”的刻板印象 01:21:00 辣妈、完美职场母亲……被理想化的母亲形象,既忽视了女性的痛苦,也是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01:23:00 托管体系等公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让“社会问题”内化为“个体牺牲” 01:29:32 “如果对自己离世后的社会不抱希望,是不会选择生育的“ 01:31:36 不论是恐吓,还是鼓励,社会总是能轻而易举将女性的子宫“充公” 01:38:14 女性总需要给出非常充分的理由,才能选择不生育? 01:41:30 即便外部条件有所改善,我们仍可能且有权利不选择生育 01:43:42 女性主义者也可以选择生育 本期提到的书籍: 希拉·海蒂《房间里的母亲》 波伏瓦《第二性》 奥娜·多纳特《成为母亲的选择》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戴安娜·阿西尔《暮色将近》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母爱的羁绊》 郑世朗《从诗善开始》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坡道上的家》 《Beef》 《呼叫助产士》 《82年生的金智英》 本期音乐: Allman Brown - Sons and Daughters Betsy Rose/Womansong Chorus - Battle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在东亚社会,“知耻”往往被赋予各种正面意义——从“知耻近乎勇”到“知耻而后勇”,再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八荣八耻”,我们往往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羞耻心的人。 然而,更多时候,耻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像细密的“针”时不时刺痛我们,又像无形的“线”不断束缚我们,让我们一次次失去了争取、改变、尝鲜的勇气。尤其是身为女性,从对身体的耻感,到人际关系中的耻感,我们的每一个“耻感范式”背后都有一套严密的社会规训或者污名化的话语体系。 所以,这一期,我们要聊聊“耻感”。当我们厘清耻感的根源,便不难发现,想要打破耻感并不容易,但若耻感越少,便能越自由。 ps:其实后半段围绕“恐弱”展开的讨论稍微有些跑题,但也算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所以也留下了。听友们见谅!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5:22 我们想要聊的“耻感”无关于道德意义上的“廉耻心” 0:09:44 童年的“耻感”初体验,往往与“丢人”相关 0:14:38 当我回忆过去,总能被最有耻感的“社死”画面包裹 0:18:58 对身体的耻感,从青春期到衰老期 0:22:11 女孩在青春期难以避免的耻感:“抗拒所有与身体相关,甚至有些肮脏的变化” 0:27:30 表达的耻感:我一开口,就难为情 0:29:15 耻感如针般绵密,总在日常的细节中悄然出现 0:32:27 社交关系中的耻感,往往来源于“别人如何看我” 0:41:00 耻感如何影响我们? 0:45:19 我不仅对自己有耻感,甚至会替别人产生耻感 0:47:04 女性往往更容易有耻感,而这和社会对女性有更多“要求”有关 0:51:18 有的耻感来源于不愿暴露弱的一面,而这是否也是一种恐弱? 0:55:59 要稳定情绪,要保持体面,社会的很多规训是对女性的单方面规训 0:58:31 男性的耻感会和女性不同吗? 1:01:00 耻感是东亚社会的“底色” 1:06:18 越少耻感,越多自由 本期提到的书籍: 《女孩儿们》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奔跑吧,爸爸》-[她有失眠的理由] 金爱烂 《滔滔生活》-[圣诞颂歌]金爱烂 本期音乐: deLillos - Hjernen er alene Pet Shop Boys - It's A Sin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不知从何时开始,消费主义逐渐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社交媒体对“种草文化”的培养,一个“消费者社会”于焉成形,而身处其中的我们,难逃裹挟之力,从金钱观到消费观,甚至到工作观,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 这一期,我们从个体经验出发,聊了聊消费主义对我们的影响,也围绕相关书籍展开聊了聊消费主义背后的推力以及对其他社会层面的影响。此外,我们也提到了消费主义浪潮下,女性的不同处境以及市场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女性的。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5:00 我们从小到大的金钱观,从视金钱如粪土到“有钱真好!” 0:15:00 从学生时代开始被塑造的消费观,“品牌”如何渗透我们的生活 0:25:02 我们和父辈不同的消费观,折射出时代的更迭 0:38:30 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种草文化等等是如何构建了“消费社会”,我们又是如何身陷其中 00:48:22 品牌如何制造“想象”,商品如何“符号化” 00:53:28 “不得不”消费的社会:我们的身份如何被消费定义 01:06:40 不断被细分的需求,与逐渐陌生的“生产”环节 01:10:29 趋于理性的消费者,和难以抵抗的消费洪流 01:19:09 从“制造工作者”的社会到“制造消费者”的社会,蔓延的消费焦虑 01:27:16 “我明明花的是自己的钱,为什么还要经受这种折磨” 01:31:05 对于底层群体而言,“成为合格的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01:43:44 消费主义如何消解或者改变了工作的意义? 01:50:30 女性,在消费主义浪潮中经历的“污名化”、扮演的“角色”以及被强加的“劳动” 02:00:00 越来越多品牌看到“女性”,但他们真的在意女性需求吗? 本期提到的书籍: 《制造消费者》 安东尼·加卢佐 《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悠悠岁月》安妮·埃尔诺 本期音乐: Pet Shop Boys – Shopping 一十三十一 - CHA CHA CHA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前段时间,和上野千鹤子老师对话的两个视频先后上了热搜,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这一场风波有如一颗石子,既掀起了不少有关女性主义议题的涟漪,也成为一场“资本市场和父权制共谋”的缩影。而女性主义从来不应该是一门“显学”,也不应仅仅是一个流行的标签符号,我们离不开一手的阅读,也少不了一手的生命体验。 所以这一期,我们聚焦几个主要的争议点,聊了聊我们的看法,也对女性议题的相关书籍,做了一些书目推荐。希望大家都能从一手的阅读和一手的体验中,寻找到“活下去”的路径。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3:44 #和上野千鹤子对谈 热搜始末 00:07:01 这是一场不够真诚的对谈 00:10:22 与其说让我们愤怒的是问题本身,不如说是问题背后的强“预设性” 00:16:05 高知、精英标签背后,是不愿承认自己是“弱者”的矛盾 00:17:30 对比铃木凉美,把自己真正放在对谈的场域,才能让对话真诚 00:20:52 这场对话中,唯一真诚的是上野千鹤子老师 00:23:27 男性可以聊女性主义话题,但这不应该是资本的选择 00:28:17 在聊女性议题的时候,女性再一次被“看不见”,是荒谬的 00:32:38 我们对创作者太严苛了吗?这类视频没有商业价值吗? 00:41:59 女性主义不是一门“显学”,也不仅仅是一个流行标签 00:50:59 上野千鹤子著作出版热和推荐 01:16:51 其他与女性议题相关的书籍 01:32:53 总有一本女性主义书籍,能让我“活下去” 本期书目: 【上野千鹤子】 《厌女》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上等快乐》 【其他女性主义书籍】 戴安娜·阿西尔《暮色将尽》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宫本百合子《逃走的伸子》 《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 杨本芬《我本芬芳》、《秋园》、《浮木》 塔比·杰克逊·吉/弗雷亚·罗斯《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希拉·海蒂《房间里的母亲》 丽贝卡·特雷斯特《好不愤怒》 冈本加奈子《老妓抄》 蕾切尔·西蒙斯《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希拉·德利茨《身体由我》 希内德·格利森《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简·鲍尔斯《两位严肃女士》 沙尼·奥加德《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斋藤茂男《妻子们的思秋期》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天空的另一半》 NHK《女性贫困》《无法生育的社会》 本期音乐: Michelle Obama,Janelle Monáe,Kelly C- ThisIs For My Girls Saturday Night Live Cast,Ariana Gran- ThisIs Not a Feminist Song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大家春节好!这是一期非常简单的节目,聊聊我们的2022年。 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被细密的社会情绪,和复杂的个人经历包裹住,时常是在对持久痛苦的愤怒、对片刻幸福的愧疚以及对内心安稳的守卫中来回横跳。 现在,这一年要结束了。 我们在录节目前,拟定各自写一封信,给2022年的自己。读信时,我们却觉得,写得都不太像标准意义上的“书简”。但剪辑节目时,我想,当我们的声音于不同时空响起,这大概也能算作是时空的来信吧,哪怕终将散于风中。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5:00 2022年的年度画面 00:12:19 2022年的关键词:“算了”和“渴望” 00:16:08 2022年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五件东西 00:24:48 作为一百八十线外的播客,真的非常感谢每一个“订阅” 00:29:43 欣然的信:告别心力交瘁的2022,找寻真正的自己 00:33:31 荷妮的信:想要成为一间通风良好的房间,任风来雨去 本期音乐: 椅子乐团 The Chairs - 日常的镜头 α·Pav - You Will Be There α·Pav - Ending Song Gummy - 한숨(Breathe)(Cover)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2023年,我们决定仍然用女性议题来开篇。 这一期,可以视为《月经羞耻?月经休耻》这一期的姐妹篇。在录完《月经》这一期节目后,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遗漏了对闭经的讨论。而这种忽视,几乎是一种本能。 即便我们的妈妈都已经经历了所谓的更年期和闭经,但我们在准备这期节目时发现,我们几乎对此毫不了解。即便我们和母亲如此亲密,她们在进入一个复杂的生命阶段时,依然选择闭口不谈和沉默忍耐。 这种沉默背后,有诸多社会原因,而在影视剧等媒介不断加深刻板印象后,对更年期的污名化,早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当人们提起更年期,往往意味着无理取闹、疯女人、暴躁易怒、情绪化……而女性往往无从辩驳。 再往深处探讨,不难发现,无论是青春期还是更年期,女性的一生与社会绑定的生育价值紧密相关。而更年期正意味着女性生育价值的结束,于是,女性的社会价值也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更年期不断被“污名化”。 然而,进入更年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身体究竟会经历什么?以及我们是否可以更轻松地进入更年期,走向闭经? 我们曾经没有向妈妈们提出的问题,这一次,我们向自己发问。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06:40 当我们的妈妈经历更年期和闭经,我们却一无所知 00:17:00 更年期和围绝经期:更年期并非医学术语,而是社会语境下的产物 00:20:00 绝经,母女之间为何避而不谈? 00:29:27 所有女人都将走向这一刻,所以就该默默忍耐? 00:30:26 被污名化的更年期,为何成为“疯女人”的代名词 00:38:05 当影视剧不断加深污名化,关于更年期的女性视角却存在“数据缺口” 00:44:12 进入更年期时,我们的身体究竟在经历什么? 01:00:19 抛开污名化,闭经不一定意味着痛苦,而意味着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01:18:01 不再忍耐,借助药物,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度过更年期 01:25:45 当男人总是”缺位“,身为女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01:28:00 面对终将来临的更年期和衰老,我们有怎样的准备 本期音乐: Ashleigh Ashton - Free 石川さゆり - 天城越え(飞跃天城山) 本期书目: 伊藤比吕美《闭经记》 希拉·德利 《身体由我》 杨本芬《我本芬芳》 本期提到的文章和报道: 丁香医生《更年期的“疯”,是妈妈在求救》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更年期,污名化背后的误解、悖论和诊疗困境》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家有儿女》 《伦敦生活》 《请回答1988》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大家好,我是荷妮。在10月初,我结束了一段两年多的恋爱关系,不久前写了一篇很长的微博,为这个散场作结。但有关分手,有关亲密关系,我好像还有很多想说的,刚好前段时间读了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始于极限》,也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于是拉着欣然,做了这期【难得投机】,来聊聊分手和亲密关系。 从21岁到现在,这五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两段亲密关系,一段三年,一段两年。 第一段感情分手时,太过偏执又怯懦,曾陷入过极度的痛苦和挣扎,更多是靠着一种刻意的“恨”走出来的,于是真正释怀后,时常觉得那个散场不够漂亮。所以呢,这一段分手时,虽然有过很多个时刻觉得受伤了,也有过很多个夜晚辗转反侧和自我质疑,但始终觉得,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这一次就该好聚好散,真诚祝福。 这五年,两段感情中间的空窗期有三四个月。当时很多人觉得我太快开始了新感情,但实际上那段空窗期里,第一次结束一段长期关系的我实在是太过痛苦,没有分离和告别的经验,掉进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漩涡,度日如年。所以遇到他时,多少带着些“随便吧,不会比现在更糟糕了”的心态,任由自己试探运气。 当然暗暗感叹过“运气挺好”,毕竟最初的确被很温柔地对待过了,这两年里也有过太多足够快乐的时刻,也正因此,分开后也不像两年前,被恨意包裹住,而是可以坦然承认和回忆过去的美好碎片。 所以一直和朋友说,五年过去,我大概是更丰富也更坚韧了,觉得自己像一株植物,有好好生长。而关于告别这件事,我好像也成长了。就像瑜伽老师常说的“根基稳定”,于是不会因为某一片落叶而失去整个重心了。承认了情感是流动的,也可以坦然接受这种流动。 但人生多少有些drama,第一次分手时没能学会好好告别,第二次分手学会了洒脱挥手,最终却发现对方并不值得。 倒也没有什么可惜、不甘或难过,几个月的时间让很多情绪都消散了。离开这段关系的我,其实比想象中更快地恢复了。 大概是因为其实也常常在这一段感情中感到隐隐的担忧,“我的人生就只能是这样了吗?”尤其是眼看着互相踏入的生活界限越来越模糊,见家长、结婚、生子逐渐成为能预见的、按部就班的未来,也时常觉得难以具象化。而最终的散场,让我“不得不”跳脱原来的“安全区”,挑选新的不可知的未来,反而心生一种庆幸,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我「等待」发生的结局——我需要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另外呢?太久没有活在亲密关系之外,在亲密关系中我又总是格外投入,就像上野千鹤子老师说的“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将磨破发红的自我暴露在他人眼前,并要求他人也这样做。”五年里,两段感情让我认清和构建很多“自我”,但也让渡了很多。这一段感情结束后,难得地可以暂时退出游戏场得以喘息,认真和自己好好相处,于是感到一种畅快的孤独和自由。 前段时间读《始于极限》,书里写“能使你充盈,教你认识自己的,是爱而非被爱,是欲想而非被欲想”、“即使一个人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只要执着于被爱,不愿放弃男人的认可,就无法从容地选择爱一个人”,也写“没有性和爱,人也活得下去,但有比没有确实更能丰富人生的经历”以及“恋爱,谈了比不谈好” 尽管真心总在受伤,但我仍然觉得亲密关系是重要的,五年来在亲密关系中的摸爬打滚,拓宽了我很多的人生边界和自我界限。只是,在进入下一段关系前,我大概会花更多时间习得“从容”。之前每段亲密关系都很长,也很认真,所以最近也很好奇更多元的情感状态。 “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这句话我置顶了很久,现在终于懂得了。挺好。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4:25-0:35:00如果一定要分开,我希望它是漂亮的。而漂亮分手的前提是,我们再最后坦诚一次。 0:35:56-0:51:25分手没有那么可怕,但离别是需要练习的。分手后的我终于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0:51:52-1:21:00亲密关系是重要的,“没有性和爱,人也活得下去,但有比没有确实更能丰富人生的经历”以及“恋爱,谈了比不谈好” 1:23:08-1:44:30成为女性主义者后,对亲密关系有了更多困惑。我们总是对男性失望,但然后呢? 本期提到的书籍: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萨莉·鲁尼《正常人》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花束般的恋爱》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本期音乐: DAVICHI (다비치) - 괜찮아 사랑이야 (没关系 是爱情啊) 祁紫檀 - 独自美丽 追星族,郭柯宇 - 直到对的人来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叮!一季一会的读书节目又上线啦! 本期节目,我们聊聊这多事之秋。秋天仿佛总是充斥着纷杂的思绪、无数令人困扰的小事,以及即将入冬的焦虑。而这一期我们想要推荐的书籍里,也有许多清冷的笔触,看似漠然的视角,或是残忍的人生境况。但同时,我们也从书中找到抵抗萧索的力量——与人连接,或者向内生长。 让我们在更冷的冬天来临之前,紧紧拥抱自己和周围的人吧!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12:24 从加缪的《局外人》到《快乐的死》,当现实世界足够荒谬,我们能否有勇气主动成为“局外人”?以及从处女作到名著之间,能看到一位作家的成长。 00:22:32 无法被定义的《白》,“必须相信我们内心没有破碎的、没有被玷污的、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破坏的那一部分。”阅读过程中,无数次心碎却又被温柔地接住了。 00:37:34 《工作漂流》和《妻子们的思秋期》,透过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下,被困于“工作”的“迷茫一代”和被迫乘着“电梯”一路向下的女人们,我们必须思考“人应该怎活着,让人活得有尊严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00:58:41 《山茶文具店》:好好说再见,为什么如此重要? 01:15:34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让我们写信吧,让我们和他人产生连接吧,让我们永远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和理解吧! 本期书目: 加缪《局外人》《快乐的死》 稻泉连《工作漂流》 小川糸《山茶文具店》 韩江《白》 斋藤茂男《妻子们的思秋期》 坂元裕二《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 萨莉·鲁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本期音乐: Haux - marigold in autumn Green Day -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我的解放日志》 《花束般的恋爱》 本期提到的播客: 展开讲讲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忸忸怩怩地往袖口藏一片卫生巾、小卖部老板习惯性递来黑色塑料袋、悄声问身旁的好友“看看我裤子上有没有”然后快步向前、女生之间轻声念各种暗号“那个来了吗?”“有没有那个”……我相信,没有女生会对这些画面感到陌生。 这一期,我们聊聊月经羞耻。长久以来,月经羞耻是女性生理结构在父权制社会被污名化、被忽视、被工具化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既有结构性的积弊,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各种媒介反复刻画和构建的错误认知。 而月经羞耻的背后,其实还有诸多问题值得被摆在台面上来讨论,包括女性因月经而承受的种种误解、痛苦和忽视,从生理层面的痛苦,到经济层面的负担。 《破产姐妹》里曾有一句台词,“如果是男人来月经,那棉条会跟狂欢节的彩珠一样从花车上免费扔下来。”而《身体由我》这本书里也曾写道,“如果男性来大姨妈,止痛药会更早发明。”没错,月经羞耻仅仅是厌女文化下的一个产物和缩影,它绝非仅仅一个私密话题,而是一个社会议题。 羞于讨论?那我们偏要讨论! 主播:荷妮 欣然 剪辑:欣然 荷妮 文案:荷妮 本期可以听到: 0:04:35 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还在讨论且还有必要讨论月经羞耻? 0:07:34 一个无奖问答 0:09:40 学生时代的月经初印象,各种“代号”和小动作 0:22:09 成年之后,我们摆脱“月经羞耻”了吗?摆脱了,但又没有完全摆脱 0:24:27 真正的卫生巾自由,是从拒绝“黑色塑料袋”开始的 0:28:00 月经背后的隐痛 0:30:00 为什么月经有那么多代号? 0:32:33 我们身边的男性,对月经到底了解多少? 0:40:00 我们对月经和卫生巾的了解,大多靠自学和妈妈的个体经验 0:44:43 从卫生巾到棉条、月经杯,每一种新选择都很艰难 0:50:54 我们为什么感到羞耻?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羞耻? 0:51:57 性教育的缺失,让我们不仅羞于谈月经,也羞于谈论身体的一切 0:56:31 父权制体系下,月经羞耻只是女性被污名化的一个缩影 1:03:53 从卫生巾广告到痛经宝颗粒,再到各种影视剧片段,都给出了一个强大却错误的认知范式 1:10:49 女性因月经经历的苦痛和“忽视”,包括生理上的疼痛、经济上的负担,都是男性难以理解的生命体验 1:25:33 月经贫困,被忽视的困境:女性为性别而付出的额外成本 1:42:43 月经羞耻其实仅仅是厌女的一个缩影,我们讨论在高铁上买卖卫生巾不该是一个私密话题,它就是社会的议题。 1:44:07 在这个为男人“设计”的世界里,女性其实在很多场景下都“被忽视” 1:46:29 我们的谈论和愤怒能带来改变吗? 本期音乐: Alicia Keys - Girl On Fire 魏如萱 - 女人经痛时 本期提到的影视剧: 《三十而已》 《破产姐妹》 《后翼弃兵》 《想见你》 本期提到的书籍: 希拉·德利兹《身体由我》 希内德·格利森《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丽贝卡·特雷斯特《好不愤怒》 六层楼《女生呵护指南》 本期提到的报道或文章: 新京报《看不见的女性》:当世界被默认为“男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消除“月经羞耻”,一群高中生的行动》 “常识”公众号《专访六层楼:我是没有性别和感情的科普机器》 “简单心理”公众号《月经焦虑的3个真相:每月来一次,每次一个月》 美柚《少女生理健康洞察报告》 “Lens”公众号《3毛钱卫生巾背后,是6亿女性羞于启齿的“月经贫困”》 中国慈善家《400万女童面临“月经贫困”:破布条、卫生纸、作业纸也成了卫生巾》 【话不投机】是由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主持的一档播客节目。两位主播,一位曾在媒体做社会深度报道,现为财经媒体记者,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尤其女性议题;另一位曾在媒体实习,关注“人与人的一切”。我们将在这里关注一些不投机的话题,不简单地迎合热点,不停留于投机取巧的论调,我们也将分享一些不投机的观点,希望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话不投机,也要保持对话与沟通。 微博:@话不投机偏要说 主播@荷妮Renee 公众号:话不投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