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连接
来都来了,面对复杂

Album
主播:
正面连接
出版方:
正面连接
订阅数:
2.08万
集数:
15
最近更新:
3天前
播客简介...
来都来了,面对复杂。
正面连接的创作者...
正面连接的节目...

吃苹果鸡蛋,用冲水马桶?与南香红谈电影《731》和真实的细菌工厂|正面连接016

正面连接

9月18日,电影《731》上映。故事发生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东北。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这里以“防疫给水”为名,秘密进行细菌战研究,并大肆抓捕苏联人、蒙古人和当地平民进行活体实验。姜武饰演的小贩和其他许多普通中国人一样,被日军强行抓入了所谓的“特设监狱”。 电影《731》中呈现的细节是否是真实的历史?731细菌工厂和细菌战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今年5月,南香红老师的新书《没有结束的细菌战》出版。南香红老师对细菌战有长达23年的记录,这本书中,她用六十余万字讲述一群人如何寻找这段历史。书封有几行字:“细菌战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黑洞。作恶者总是借消灭历史来掩盖罪行,所以还原历史保存真实的历史,是反思并校正人类行为的起点和前提。”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南香红老师和我们一起聊一聊731部队和细菌战。我们会聊一些电影呈现出的731细菌工厂的情节,可能也会校正一些事实。我们也会聊一聊电影里没有提及的部分:幸存者的创伤,中国的“哭墙”,以及历史的真相如何被系统性地掩盖。 本期嘉宾: 南香红 shownotes: 03:41 电影《731》受害者的伙食是苹果和鸡蛋。这种“精心”的照料,正如神户牛饲主爱护牛。 06:40 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受害者被叫做“马路大”,意为“圆木”,他们被剥夺了姓名,只有编号。被送往731部队的大约有 3000 人,有平民,但大多都是反抗日军的中国男子。 12:15 731部队部队长石井四郎,为何被称为“石井疯子”? 16:09 细菌战和《日内瓦公约》的关系?石井钻了条约的空子。 21:20 1940年10月,日军使用8公斤感染了鼠疫菌的跳蚤对浙江衢州进行攻击。同月,宁波被空投下鼠疫跳蚤两公斤。一克重量的跳蚤放在掌心不过一撮,它们会有多少只?答案是1700只或者3000只。8公斤就是1360万只。 26:51 在安达实验场,实验者被押送到打靶场,绑在柱子上,装有细菌的炸弹在他们近旁爆炸,将细菌喷溅到他们身上。 31:54 731部队的住宿环境: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有马桶,水龙头打开是热水。 36:01 曾经的少年队成员筱冢良雄,是唯一站在法庭上为中国人作证的731部队成员。他回忆:痢疾菌气味像黄瓜;用嘴吸取鼠疫菌,极易被感染。感染后的少年队队员也要被活体解剖。 40:50 日本如何掩盖731部队的历史?爆破731部队的建筑、损毁实验资料、404个人体实验对象被全部杀死。 44:35 天皇知道731部队的存在吗? 46:05 上世纪90年代,王选、细菌战受害者家属,与战后反思日本战争的日本人汇合,一起揭开细菌战的真相。 59:50 细菌战诉讼团的律师团长,是日本律师协会的会长土屋公献。他陪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走完了10年诉讼之路。 67:15 浙江义乌崇山村的村民们一砖一瓦建造了义乌细菌战受害者纪念碑。细菌战第一次有了世界性的言说场合,有了记忆场。 注:播客中提到的“防疫给水”,“给”字发音应为「jǐ」。 参考资料: 《没有结束的细菌战》南香红 《死亡工厂——1932-1945年日本细菌战与美国的掩盖》谢尔顿·H·哈里斯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75分钟
99+
3天前

大学生不拍毕业照了:如何呢,又能怎?|正面连接015

正面连接

很多2025届大学生不想拍集体毕业照了。小红书上,一个叫“open酱”的博主发帖:“大家不去拍毕业照的理由看得我爽死了”,配图是一张统计毕业照拍摄到场情况的表格,是否拍摄毕业照一栏,表格内17名大学生都填了“否”。理由分别是:不想去、无意义、睡不醒、没必要。另一个博主“Vixerunt”也发帖:班里所有人都选择不拍毕业合照,人均纯恨战士笑死我了。文末带的tag是:#最有集体意识的一届#、#我只想毕业#。 为什么大学生不想拍毕业照了?大学生的集体情感模式怎么变成了“纯恨”?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两位正面连接的实习生同学,他们是清华大学的大四学生一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雷小北。我们从一张毕业照开始,聊到他们和同学的关系、和学校的关系,最后回到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想知道,这一届年轻人,他们处境,与以往是否有所不同? 本期嘉宾 一烦、小北 shownotes: 00:48很多大学生不想拍毕业照:“不想去、无意义、睡不醒、没必要” 04:34小北的毕业照:只有两只手比“耶”,有人躲到角落,有人掀起学士服盖住了脸 09:40舍友不仅有床帘还有桌帘,4人宿舍每天只说一句话:“兄弟们,我关灯。” 18:35《致青春》电影“很俗”,当今大学生的青春叙事是《女寝皆是修罗场》 22:50大学生匿名论坛留言:“贵州人滚回老家”“非清本滚出清华” 36:20只做对找工作有益的事,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啥 41:14清华教授概括精英学生:疲惫、焦虑、未老先衰。学生“回击”:站着说话不腰疼。 44:50小北从985本科考到211大学读硕士,所有人都问她:为什么在倒退? 48:50大学生的意义感来源,竟是在「正面连接」实习 53:46只在网上找同好,“大学同学虽然有我微信,但绝不可能加我微博!” 74:00大学生就像伊卡洛斯。不能飞太高——追求纯粹的读书交友的生活,翅膀会被太阳融化;也不能飞太低——从一开始就陷入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里,翅膀便会被海水打湿。

74分钟
19k+
3个月前

我们都不上班|正面连接014

正面连接

这期播客讨论“我们到底能不能不上班?” 录制灵感来自一本今年出版的新书《对工作说不》(大卫· 弗雷恩著)。如果简单介绍,此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工作批判的理论集,更是一份“我有多受不了上班”和“我能不能裸辞”自测手册。 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本书的目的是“挑战现代社会以工作为中心的属性”,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高度自然化的、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的代表特征”,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工作教条本身的荒诞之处。 1930年,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预测,到2030年,全人类的平均工作时间将减至每周15个小时。他认为那时人类将有幸面临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在摆脱紧迫的经济忧虑后,人该如何使用他的自由,在科学和复利为人类赢得闲暇之后,应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去更明智、更惬意、更好地生活。” 《对工作说不》这本书写于2014年,作者判断,凯恩斯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因为“任何因生产力增长而赢得的潜在自由时间的收益,将被资本主义重新吸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仅没有越来越闲,反而越来越忙了——8小时内忙着工作,8小时外忙着消费。 现在是2025年,距离凯恩斯预测的时间还有5年。按照现在的形势,我们有可能在5年后过上每周工作15小时的生活吗?每天上班5小时,每周上班3天? 除了批判工作,作者还看透了打工人的心理活动,知道我们常常想逃避,又想理直气壮地逃避: “在工作的世界中,我们惭愧地共享同一个秘密——我们常常渴望无法胜任的时刻,从而快乐地逃避责任,得到宝贵的喘息时间。” 出于对这本书内容的兴趣,以及对于不上班的生活的好奇,我们邀请这本书的翻译团队“重命名小组”的三位成员一起录制了这期播客,他们不仅翻译关于工作批判的书,也在实际生活中抵抗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日常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他们还是要赚钱,有人做线上家教,有人接网络零工,有人自由撰稿。他们必须保持低消费水平,实在没钱的时候,甚至需要“赛博乞讨”。小五经常在各地“出差”,做调研,写文章;挺挺在网上接活儿,也需要连续几天赶DDL;北豹在游民社区生活,除了做家教赚钱,还经常发起一些活动,用来减免房租。如果说这种生活与上班有什么本质区别,那就是他们的行动总是基于强烈的自主意愿,而非被任何系统推动。这当然是自由,但有时也会成为负担。 除此之外,他们也要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寻找同盟,发明新的社群组织形式,同时接受外界的审视。 可以说,他们正在过的是一种低消费成本、高解释成本的生活。 《对工作说不》中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的词汇不是责任和义务的词汇,而是自由的词汇。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赞美人类的自主能力,而不是首先将自己捆绑于种种社会强加的责任义务之中。这在书中与我们播客的讨论中,隐隐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大家都认同人的权利不应用任何牺牲去交换,而是自然应该拥有的。 归根结底,不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就像《对工作说不》里写到的,这种生活有其甜蜜之处,也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且常常蕴含着一种会被批评为特权的危险:“在如今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公平地说,对工作的任何实质性抵抗仍然只能是来自那些勇敢者、意志坚定者、有应急收入来源的人或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而无法工作且没有太多选择的人。” 作者坦诚地写到,“本书绝不是又一枚糖衣炮弹,告诉读者只要做某些事情和不做某些事情就可以过上更丰富、更自由的生活……如果后面的讨论能让读者对自身的工作安排有所反思,我会感到十分欣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所见到的人们都已经发现了幸福的秘诀。” 但我仍然很高兴录了这期播客,听三位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第二次可能要补录时,北豹说,“录这个播客真是我近期体验里最像上班的事情了。” 我失笑,赶快记录这个细节,准备加进稿子里。虽然总是忘不了工作,做这个选题对我来说是近期体验里最不像上班的事情了。我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带来的自由,似乎我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路口,而选择的权利回到了我的手中。 本期嘉宾 重命名小组成员:小五、挺挺、北豹 shownotes 00:02:37 人为什么不能脱离工作而存在? 00:06:08 北豹:从一个准博士生变成“街溜子”的故事 00:27:39 什么才是真正的闲暇? 00:32:57 你只要在呼吸,你的剩余价值就在被提取 00:41:55 彻底脱离城市和消费的田园群居生活行得通吗? 00:52:20 当我没工作,我该如何定义我? 00:56:26 在当代像第欧根尼一样生活,一共分几步 01:14:15 “活下去之家”里的不劳而获手册 01:17:57 被误解的松本哉 推荐书单: 《不消费的一年》(凯特·弗兰德斯)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后工作”理论》(徐志伟 王行坤 主编) 《基本收入》(盖伊·斯坦丁) 《劳动与垄断资本》(哈里·布雷弗曼) 《垄断资本》(保罗·巴兰 保罗·斯威齐) 《美国人谈工作》(斯塔兹·特克尔) 《星期五不上班》(威尔·斯特朗 凯尔·刘易斯) 《Reclaiming Work》(Andre Gorz) 《The Problem with Work》(Kathi Weeks )

88分钟
8k+
3个月前

《东四十条》:5.5万元拍电影(并获奖)指南|正面连接013

正面连接

2021年10月,鼓楼人大豆(詹涵淇)和阿毛(覃牧秋)开拍电影《东四十条》。两个主角一个叫“东四”,一个叫“十条”。他们是租住在北京鼓楼胡同的北漂年轻人。春天,他们在胡同看到一张寻找走失赛鸽的广告,悬赏十万元,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在北京找鸽子。东四和十条从春天找到冬天,在胡同里晃悠,一直在说冷笑话,遇到各种奇怪的人,经常忘了自己还在找赛鸽。 故事无厘头,莫名其妙。拍摄过程捉襟见肘。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鼓楼的社区电影,“纳米级投资”,两个导演一共花了5万5千块。主创人员都是住在鼓楼的邻居,工作人员也都是从邻居中找的。参与的邻居们都没钱拿,拍摄期间没有什么支出,最大的一笔开销是请冬天拍摄冻坏了的主创们搓了次澡。 2023年,《东四十条》在平遥国际电影节首映,得了费穆荣誉·评审荣誉、青年评审荣誉·特别表扬两个奖。影迷的评价是:含“亚”量高,轻盈可爱。 我们和本片导演大豆,“十条”的扮演者钱赓一起聊了聊《东四十条》这部电影。 shownotes: 02:18 大豆和钱赓声明:我们不是亚庇,是季庇。为什么不能一时兴起拍电影? 04:11 苹果手表丢失那一夜:去公厕、去民房,徒劳无功找手表 13:24 极简6人剧组:两个导演,两个演员,摄影师,监制。偶有制片,负责陪胡同大爷大妈聊天 18:40 剧本随写随拍,边干边学,电影按季节分成7段,每段拍一天,断续拍一年 21:08 热爱在游戏里捡垃圾的钱赓,逛公园捡到了公园“园”字那一横,被主创用作电影道具 23:02 鸟屎制作方法:用牙膏混着泥土,资金充裕剧组可直接购买麦旋风 25:40 电影的造型师“baby K6”其实是大豆的狗,只为扩充片尾演职人员列表 27:24 摄影师的“激进”想法:站在河中间的梯子上拍摄;用滑板绑住摄影机模拟轨道 31:05 有一天钱赓觉得人长得很像一根毛笔,他表演行为艺术时会用头写字,取“肝脑涂地”之意 42:00 大豆在电影节走红毯,钱赓在横店拍武打戏被人“砍” 50:30 电影大受欢迎,路人经过他们时说电影台词:“卧槽,没烟了。”“没烟了,抽火啊。” 60:10 鼓楼是一个综合的“附近”:有朋友的托举和温暖,也有朋友的流动和离散。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本期节目片尾曲来自蒋先贵《钢铁阿波罗》

72分钟
1k+
5个月前
正面连接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