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 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公布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作为HIV病毒主要攻击对象的男同性恋者就成为了被社会和宗教摈弃的对象。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从1981年的个位数,迅速上升到1990年的百万级别,到1995年,全球肺范围内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已经上升到800多万。 在身体遭受病毒入侵的同时还要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面对政客、科学家和媒体的冷漠,美国社会以Act Up为代表的公益组织,一次次走上街头,走上国际会议的讲台,承担起起向公众普及知识的卫道士,为有效治疗药物的奋起争取的战士的角色。 公益组织竭力奋斗的同时,另一个平行时空的政客和科学家,对这场瘟疫采取着怎样的应对措施?是在尊重抗议黄金期的科学前提下争取早日抑制病毒?还是反而将疾病当成他们抢占利益的工具? 最终在艾滋病患者的努力斗争下,1996年成功上市的抗逆转录酶治疗法得以有效控制HIV病毒在患者体内的传播。但是这样的治疗方式是否可以完全治愈艾滋病呢? 以及虽然立足当下,大家对于艾滋病已经有了一个相较之前更科学、客观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尝试了解“攻克”艾滋病的历史之后,也许我们会对这个疾病、这些患者有一个更客观、理性的态度。这背后是一个更繁荣、强大、平等的世界。 收听愉快~ 【本期索引】 03:10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为什么是男同性恋? 04:20 艾滋病患者在20世纪80年代所遭受的歧视与困境 06:10 艾滋病:从1到百万 10:45 HIV病毒攻击方式 14:10 艾滋病患者的艰难自救之路 有效药物上市的一波三折 HIV病毒在体内的攻击方式 有效治疗方式的最终问世 27:30 艾滋病的爆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福泰为何不将HIV项目作为首要创业项目 法国和美国的专利之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不予理会研究经费的申请 疾控中心会议期间各方利益纠葛 36:45 目前的药物是否能治愈艾滋病 39:30 艾滋病在日本和中国的情况 46:10 艾滋病究竟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的? 【本期提及影片】 * 纪录片 《瘟疫求生指南》 《与艾滋病同行》 《好死不如赖活着》 * 电影 《每分钟120击》 《传染病》 * 电视剧 《问心》 【提及往期播客节目】 堕胎之前,避孕自由如何抵达生育公正
温州乐清柳市,中国的低压电器重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孕育了成千上万的电器企业。被称为“中国低压电器大王”的前温州首富南存辉,正是在此开办乐清求精开关厂开始,与“电”结缘,开启了日后正泰集团围绕“电”的同心多元化发展之路。 正泰集团,由南存辉始创于1984年柳市,从低压电器起家,现今发展为全球知名的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提供商。 从13岁走街串巷的少年鞋匠到柳市低压电器双雄,从纯家庭式作坊到与国际电力巨头联姻,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到以壮士扼腕之势大举进军大起大落的光伏行业,布局新能源发电站全产业链服务...南存辉以及其掌舵的正泰集团是如何在内外交迫的境遇下,一次次完成创新转型,突出重围,寻找到独具正泰特色的盈利模式? 本期,我们走近正泰集团,回顾南存辉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时代浪潮下大浪淘沙,三十多年来对“电”孜孜不倦的探索、抉择与不忘初心的“孤”守。 而从南存辉的成长奋斗史,亦能窥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温州这座东南临海小城涌起的关于实体创业与民营经济的真实景象。 【本期索引】 2:38 南存辉与胡成中合办求精开关厂 修鞋摊前忽降商机 “三无”作坊借鸡生蛋 七年之痒双雄分家 17:45 正泰与施耐德的跨国纠葛 施耐德三抛“橄榄枝” 卧薪尝胆正泰反诉施耐德 正泰联姻通用电气 33:20 正泰创造光伏神话 开门红遭遇国际金融危机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47:00 论企业家性格在企业发展中的投射 【本期配乐】 片尾:何畏 - 温州老板(温州方言版) 【参考资料】 《南存辉—让梦想照进现实》孟凡华著 《看人生百态》正泰电器南存辉篇 《温州首富南存辉的励志人生》朱小畅说商业 【提及往期节目】 英萨尔,爱迪生背后的男人,现代电力网络奠基人 温州系列 | 奥康皮鞋(上)中国鞋王如何让梦想“走”向世界 算法抄袭?谷歌地球与泰拉视觉的专利之争 主播:阿Koo/阿Can
当我们提到现代电力网络的时候,第一个被人铭记和赞颂的往往是托马斯·爱迪生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同样应该被提及——塞缪尔·英萨尔。 出身于英国一户普通人家的英萨尔,因为在母亲重视教育的影响下,在毕业后就获得了一份速记员的工作,这之后便成为了爱迪生先生的私人助理。在爱迪生先生的事业版图中,英萨尔像是一位把爱迪生的技术可能性顺利商业化的最佳盟友。 在爱迪生逐渐退出电力公司之后,英萨尔以芝加哥爱迪生公司为平台,在芝加哥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19世纪末,芝加哥的电力等基础能源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英萨尔发现了机遇。面对自己短缺,政府腐败,英萨尔是如何力挽狂澜?并且在公共事业是否应当国有的讨论中,英萨尔又是如何运用宣传手段将私有制的合理性? 作为最完美“美国梦”代表者的英萨尔又是如何从一个正直商人变成大家口中的“英萨尔怪物”?英萨尔的一生是为了自身利益疯狂敛财的一生还是为现代证券监督机制的完善而献祭的一生?而他本人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索引】 02:50 英萨尔和爱迪生的首次会晤及英萨尔其人 06:45 十九世纪末的照明市场以及爱迪生的发电站 11:40 维拉德的介入以及爱迪生从公司名称被除名 15:10 英萨尔前往芝加哥撰写自己的商业传奇 如何克服资金短缺 如何对抗腐败政府 如何就电力服务收费 购买铁路增加公共运输量 房地产价格激增 在宣传领域和人力资源领域的创新 27:15 以电力为代表的公共资源私有制的合理性? 30:00 英萨尔的致命弱点 35:45 出逃希腊到回芝加哥受审 主播:阿Koo & 阿Can
20世纪90年代 ,在纽约这个繁华的都市,生活着一个极其富有的人,在全球各地坐拥价值千万的不动产,夜夜笙歌。神秘感堪比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跟盖茨比相似的是,大家只知道他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但是对他积累财富的方式却一头雾水。 2003年,《浮华世界》杂志的记者薇琪·沃德为了满足大众猎奇需求,开始对这个神秘的男人——杰弗里·爱泼斯坦进行专访。随着采访和调查的深入,一对叫做Maria和Anne姐妹的爆料却让原本只是一篇普通商业报道的文章开始往刑事方向转变。 Maria和Anne指控二人曾在7年前遭受过杰弗里·爱泼斯坦的性骚扰,也曾将此事上报到FBI,但案件一直被束之高阁。但是即便媒体的介入也依然无法使得真相被公之于众,非但如此,杰弗里·爱泼斯坦对于Maria和Anne姐妹的性侵只是冰山一角。同样的事情在他棕榈滩的别墅,维京群岛的小圣詹姆斯岛不断上演…… 针对杰弗里·爱泼斯坦的指控一次又一次的被提起,但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无视。究其原因,是受害者的势单力薄还是杰弗里·爱泼斯坦背后以英国安德鲁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特朗普为例的人脉网络过于强大?本案最终又是在怎样的漫长斗争中被调查?当事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受害者又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内容…… 棕榈滩警局调查组组长:Joe Recarey 受害人:Maria Farmer 受害人:Haley Robson 受害人:Michelle Licata 受害人:Sarah Ransome 受害人:Shawna Rivera 受害人:Virginia Roberts Giuffre 【本期索引】 00:50 Maria&Anne姐妹的吹哨和警方的不了了之 09:00 杰弗里·艾普斯坦 究竟何许人也 11:30 时隔七年后Maria&Anne姐妹的爆料再次无疾而终 13:35 杰弗里性侵案的“金字塔骗局” 21:25 正式提诉后的一波三折 31:45 杰弗里终被逮捕及最后结局 主播:阿Koo & 阿Can
法国勃艮地葡萄酒,以其高品质以及稀缺性的特征闻名遐迩,却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被造假最频繁的葡萄酒之一。 2003年至2006年期间,一位名叫鲁迪·科尼万的印尼华裔,成功伪造了以罗曼尼康帝为主的法国勃更地名庄酒,欺骗了诸多世界富豪名流以及葡萄酒鉴赏家,诈骗金额高达3500 万美元。他甚至凭借一己之力让该时期的美国葡萄酒市场发生了变革,也一度被媒体称为稀有葡萄酒酒王。 鲁迪,到底是谁?他何以欺骗了一众专业鉴赏家?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支持?他的诈骗金额去向了何方?为什么直至其入狱仍有被欺骗的葡萄酒爱好者谈论他时,会伤感地说起,与鲁迪一起的时光尤为珍贵…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这一桩法国稀有葡萄酒诈骗奇案。 鲁迪·科尼万入狱前及服刑10年后对比照(来自网络) 【本期配乐】 纪录片《酸葡萄》原声 【本期索引】 0:49 法国勃艮地产区与罗曼蒂康帝葡萄酒 6:56 酒王鲁迪·科尼万和他的葡萄酒 极致的品酒才能 豪掷千金收好酒 12:35 鲁迪时代的葡萄酒拍卖热潮 15:54 假酒骗局浮现 亿万富翁成立私人调查队 彭索酒庄主人走访东南亚 23:20 FBI惊人发现与法庭审理 28:02 鲁迪的身世之谜 【本期参考】 纪录片《酸葡萄》 北美省钱快报《华裔小哥上流社会卖假酒》 知味赏源《震惊世界的假酒案,阴魂依旧未散》 【本期提及的往期节目】 虚构富二代,“美国梦”的再定义
在美国,医疗设备行业年产值可高达3000亿美元,从体量上来看已经跟医药行业无二致。但是医疗设备的专业性比药品行业更强,透明度更弱,审批流程也跟药品行业不尽相同。 本期节目我们从三个医疗设备:永久性避孕措施Essure,髋关节假体,盆底修复网片出发,了解具体的患者在植入这些医疗器械后身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他们想要改变这些设备对人体造成影响的时候,是否仍然有可修复的可能…… 当类似的医疗事故不断上演,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单一的个体性事件,还是制度层面存在漏洞的社会性问题。美国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监管以1976年为界,这之后FDA根据《医疗器械修正案》 享有对医疗器械进行监管的权力,但这个权力无法溯及既往。并且当生物医药领域每天都在经历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这个法律仍然一成不变。 就审批程序而言,从原本相对比较严格的pre-market approval流程,演变到之后只需要证明提交申请的设备基本等同于市面上已经存在的另一种器械,而无需就新设备进行人体试验的510(k)流程。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FDA这个本该代表权威,站在社会公众利益这边的机构,显然已经成为了强势资本的代言人。 面对生物医药专业性如此强的行业,当信任一旦被打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势单力薄。但本期几起案件中的受害人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于个人的理性的力量。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也希望大家平安喜乐~ ‘Essure’设备 【本期索引】 00:05 医疗器械的广泛运用和行业现状 04:00 永久性避孕措施“Essure”引发的医疗惨案 11:50 髋关节置换引发的性情大变 16:15 盆底修复手术引发的具体的痛苦和惊人的暴利 21:15 FDA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及审批流程 35:50 受害者的坚韧和女性理性力量的强大 【本期提及往期节目】 《印度仿制药的秘密(上) | 仿制药第一巨头兰伯西的兴风作浪》 《印度仿制药的秘密(下) | 兰伯西骗局大揭秘,仿制药该何去何从》 《堕胎之前,避孕自由如何抵达生育公正》 【本期提及纪录片】 《尖端医疗的真相》 主播:阿Koo & 阿Can
19世纪,当我们提到战争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陆军和海军。20世纪,空军开始在各个战场发挥主要的军事作用。但当时间来到21世纪的今天,网络空间已然成了战争的第四个维度,而这个战场的主要武器就是每天以迅猛的速率在高速增长的恶意代码。 STUXnet这个由美国和以色列情报组织强强联合研发出来的恶意程序,从创设之初就带着摧毁伊朗核设备基地——纳塔兹工厂的使命。这串酷似杀人恶魔的数字和字母的组合体一旦潜入他们的目标设备,可以给这些设备带来哪些致命的打击?而那些研究员又是如何抽丝剥茧发现代码最终指向的对象,就是纳塔兹工厂那一列列排列有序的铀浓缩离心机的? 说罢这起具体的案件,在网络已然与“流行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气候问题”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四大问题的今天。国际社会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棘手的新问题? 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一场所谓的“网络战争”。并且针对STUXnet这样区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网络战争已经在不断上演的时候,依然没有具体的规则来规制甚至监督。我们看似和平的每一天,实则危机四伏。 “和平谈判”作为最优解的方式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的予以证明,但是在大国之争成为国家政治主旋律的今天,似乎我们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和平的轨迹,不知道深渊会在哪一刻正式光临。 【本期索引】 01:15 黑客的三种类型 02:40 病毒研究所的增设和病毒数量的指数级增长 04:40 与STUXnet在白俄罗斯的初次会晤 12:20 第一批打击目标开始明确——西门子PLC设备 15:35 STUXnet的终极目标——伊朗核设备 19:40 伊朗的核事业发展历史 25:20 代码与设备指向的最终确定 30:55 STUXnet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34:15 STUXnet运作模式&严重后果 39:55 STUXnet的破坏对伊朗核事业的影响 41:20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战争的第四个维度 主播:阿Koo / 阿Can
上一期,我们聊到入世之后,中欧鞋战,硝烟四起。 以奥康皮鞋为代表的中国鞋业出口商,于2006年突遭欧盟对华皮鞋发起反倾销贸易保护战。同年10月5日,欧盟正式启动对来自中国特定品类皮鞋征收16.5%反倾销税,顷刻间中国皮鞋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0年底,中国出口欧洲皮鞋销售额下滑20%,影响1200多家企业,直接导致近20000人失业。 面对欧盟的来势汹汹以及中国鞋业危机,彼时仅占对欧出口额不到2%的奥康,毅然决定联合其余四家鞋企,向欧盟法院状告作出反倾销税裁定的欧盟理事会。然而,令奥康和王振滔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场国际版“民告官”官司,一打就是六年之久。期间,昔日同盟纷纷离场,徒剩奥康孤军奋战,直至2012年11月15日终审判决下达的那一日。 本回,我们聚焦这起中欧贸易史上涉及金额最高跨时最长的对华皮鞋贸易反倾销案,看奥康如何在各中不利因素下胜诉欧盟,为中国霸气回赢“尊重”?而胜诉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斡旋?行业协会、中国政府、欧盟成员国…扮演了何种角色?奥康胜诉之后,中国鞋业又该何去何从…… 且听奥康故事本回分解。 【本期索引】 0:27 背景:速览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 13:06 危机:欧盟发起对华皮鞋反倾销调查 17:37 纵横:奥康掌舵人王振滔游说四方 璧山六方会谈与《重庆宣言》 西班牙鞋业论坛上“算账” 21:20 民告官:奥康一纸状告欧盟理事会 庭前:反倾销第一律师抽丝剥茧 庭后:谣言四起瓯江旁两难抉择 37:45 官告官:中国政府上诉WTO争端解决机制 41:00 启示录:何来尊重? 规则与系统,信与不信 自主品牌之路 市场经济待遇标准 “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本期参考】 《中国鞋王胜诉欧盟》赵江 《欧盟反倾销法理论与实务》浦凌尘 【提及往期节目】 法版“孟晚舟案件”法企巨头阿尔斯通被“肢解”(上) 法版“孟晚舟案件”法企巨头阿尔斯通被“肢解”(下) 职场性骚扰,离你很近
“穿奥康,走四方”,这是很多90后温州人小时候走街串巷耳间的回忆。 奥康集团创始于1988年温州永嘉,拥有世界级生产线30多条,年产皮鞋1000多万双,主导产品“奥康”牌皮鞋是中国皮鞋行业唯一的标志性品牌,成为当之无愧的“舒适男士皮鞋专家”。 从小木匠到有着中国鞋王之称的王振滔,这位奥康创始人,是如何把一间小小的奥林皮鞋厂,一步一步打造成从内销到面相全球市场的制鞋王国,亲自践行着那句奥康经典广告词“成功是「走」出来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研发、营销、管理的投入和创新,让这个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温州皮鞋品牌,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时至今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着自主创新的品牌,仍然在行业内熠熠生辉…… 而在中国加入WTO后,在走向欧洲市场的路上,以奥康皮鞋为代表的中国鞋业出口商为何在2006年突遭欧盟精心而为的贸易保护壁垒?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奥康又如何实现在与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的六年抗战中逆风再航? 且听奥康故事本回分解。 【本期音乐】 G.E.M.邓紫棋 - 一路逆风 【本期索引】 5:00 奥康皮鞋王国发家史 从小小木匠到国营柜台贩鞋商 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皮鞋事件 股份制改革下的“生吃”宴席 首家鞋业专卖连锁店与广告词演变 千禧年的百万脚型测量仪研发 与意大利第一鞋业品牌GEOX联姻 38:55 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何以兴起 44:45 欧盟拉起对华鞋业反倾销序幕 49:44下回预告:看奥康如何独战欧盟 【本期参考】 《中国鞋王胜诉欧盟》赵江 《一己之力,6年“扳倒”欧盟》余心丰 【提及往期节目】 可口可乐(上)| 从药品到饮品的百年“外包史” 可口可乐(下)| 最强消费者的资源“掠夺史”
种姓制度由雅利安人带入印度社会,后在伊斯兰教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区分人类高低贵贱的阶级划分的工具。 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 ,印度一共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人5个等级。而作为“不可接触者”的达利特人更是被认为是“贱民”。今天分享的这起案件的当事人,就来自于达利特群体。 主人公拉贾坎努因为善意帮助镇长家抓蛇,留下的指纹便成了警方诬陷他是镇长家保险箱失窃案的罪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警方对他进行了严刑逼供。随着案情的发展,拉贾坎努的妻子被告知他已经从监狱逃跑,但是却杳无音讯,自此拉贾坎努以及跟他一同被关押的侄子和弟弟就此人间消失,直到一具尸体的出现…… 在达利特人面对警方诬告的时候,社会大部分阶层都对此种行为听之任之。直到一名人权律师——钱德鲁的出现,他深受印度宪法国父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1891—1958) 影响,帮助拉贾坎努的妻子还原了案件的真相。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用法律判决的方式帮助达利特人尽量争取着可能的权益。 很多案子我们能感受到的大多都是来自个人的恶,这起案件更多的是来自于制度的恶。当种姓制度在印度虽然已被法律禁止,但在社会上依然影响至深的情况下。以比姆、钱德鲁为代表的个人的存在,是否能真的帮助印度废除种姓制度?而这么多刻画深刻的电影作品前仆后继,又是否能对印度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内容…… 【本期配乐】 片尾:Sean Roldan,Rahul Nambiar,Arivu - Power (From "Jai Bhim (Telugu)") 电影《杰伊·比姆》插曲 【本期索引】 02:10 “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 各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达利特人 从教育领域“保留配额”制度看阶级差异 09:50 印度虽然政治独立但经济不独立的社会现状 案件部分: 11:20 达利特人生活状况 14:25 抓蛇导致拉贾坎努被诬陷 20:55 拉贾坎努越狱? 21:50 人权律师的出现 26:00 尸体的出现到真相大白 35:15 恶来自于个人更来自于制度 36:05 从影片《杰伊·比姆》看废除种姓制度道阻且长 47:25 互相交织的多种社会问题以及艺术和社会的影响 【本期提及影片】 《杰伊·比姆》 《宿敌》 《一个星期四》 【提及往期节目】 职场性骚扰,离你很近
2017年10月,年仅28岁的安娜被检察院以两起一级重偷盗罪、三起二级重偷盗罪、一起三级重偷盗罪以及盗窃劳务罪向纽约州最高法院起诉。 不久之前她还是美国上层社会的风云人物,拥有6000万欧元身家的德国富二代,以她本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创业项目更是备受时尚圈、艺术圈、投资圈众多顶级人物的关注。那正是这样一位精英宠儿,是如何在朝夕之间变成阶下囚的呢? 安娜与“闺蜜”之间因为信用卡无法支付,跨国电汇无法实现而引发的狗血剧情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而对于同一事件的众说纷纭又体现出人性怎样的特点? 本案的发生引发了公众对于新型“美国梦”的思考,现在当我们提到“美国梦”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勤勤恳恳努力奋斗的形象,也许已经变成了衣着华丽的“社会精英”巧舌如簧的诱骗着其他人……事实真的已经变成这样了吗?又是为何、何时变成这样的呢? 所以本案与其说是安娜一个人的落马,更不如说是一个社会的偏离,是要悬崖勒马还是越陷越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内容…… 【本期索引】 01:45 主角Anna隆重登场 04:35 迅速融入美国上层社会 08:15 只身前往纽约进行ADF的创业 11:30 千万美元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18:15 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友谊”和岌岌可危的信任 34:05 从6000万欧元的身价到无家可归 37:30 Anna被正式起诉 39:40 “假名媛”的真生世 43:20 drama的“摩洛哥之旅” 53:50 本案引发的对21世纪新型“美国梦”的争论与思考 【本期提及影片】 《虚构安娜》 《Tinder诈骗王》 【拓展阅读】 Jessica:《Maybe She Had So Much Money She Just Lost Track of It 》; 发表于《New Yorker》 Rachel:《“As An Added Bonus, She Paid For Everything”》 发表于《Vanity Fair》
联合国性与生殖健康机构人口基金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状况》显示:2015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每年1.21亿人次的怀孕中,几乎一半是意外怀孕;约2.57亿希望避免怀孕的女性出于诸多原因未使用安全、现代的避孕方法;将近1/4的女性无法对性行为说不。 当意外怀孕从个体的私密经历,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全球社会现象时,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采取科学的避孕措施是不是女性群体可以自主选择的一项基本权利? 唐娜·J·德鲁克所著的《避孕简史》描绘了从1882年荷兰第一家节育诊所的开办为现代避孕开端以来西方社会的避孕用具及药物的发展历史,这同时也是一部以美国玛格丽特·桑格为代表的众多女性节育先驱、女性活动家为争取女性身体权利的抗争史。 历史上,当作为生育风险最终承担者的女性为了保护自己,一次次将给自身带来剧痛甚至生命危险的各类奇形怪状的避孕药具装进身体或者服用有强烈副作用的避孕药物时,另一方面,某些研究组织却会因男性受试者抱怨男性避孕药的轻度副作用而停止对男性避孕技术的研究,我们无法忽视这投射在避孕之上的性别权力与不公。 “生育公正”的概念从20世界初就被提出,但其中的理念时至今日也未能实现,它包含了什么美好憧憬?为何迟迟难以实现?为什么我们说避孕技术无法成为一项“中性”的技术?…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相信,避孕的权利,理应同堕胎权一样,是女性夺回自身身体掌控权的一体两面。 本期,就让我们高谈阔论那些讳莫如深的性、安全、避孕与自由。 1898年德国闭塞式子宫托图例 【本期配乐】 Lizzo - Like A Girl 【本期索引】 4:17 避孕用具发展史 现代避孕开端:阿姆斯特丹第一家结育诊所 玛格丽特·桑格与“美国扫黄法” 美国诉一包日本子宫托案 女用安全套的尴尬处境 23:40 避孕药品发展史 避孕药与女性健康运动 31:40 从影片《气球》出发理解生育公正 避孕技术与人口控制 避孕资源分配状况 为何谈“套”色变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一孩还是三孩? 【本期推荐】 唐娜·J·德鲁克《避孕简史》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万玛才旦《气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