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安徽、江苏、上海宣布“入梅”。再加上提前10天“入梅”的浙江,长三角整体进入梅雨季,多地发布气象预警。 19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6月19日14时至20日14时,苏皖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和南部、贵州中北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北部以及黑龙江东北部、青海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西北部、贵州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50毫米)。 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自韩国政府2024年2月公布医学院扩招计划以来,各大医院的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持续罢工抗议。但6月18日,韩国医疗届的抗议将迎来高峰。 有近14万名成员的大韩医师协会宣布将于周二进行全国停诊等集体行动,抗议政府的医学院扩招计划。 韩国政府统计,超过1000家医疗机构将在周二停诊。周一,韩国首尔大学下属医院的半数教授开始无限期停诊,手术室运行率预计将暴跌。 …… *记者 | 安晶 编辑|刘海川
2024年6月15日至16日,首届乌克兰问题“和平峰会”在瑞士布尔根施托克举行。乌克兰和西方主要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参会,中国决定不参加。俄罗斯未受邀。据主办方瑞士政府的说法,此次峰会旨在启动和平进程,以及确定实现这一进程的步骤。然而,两天的峰会结束后,13个国家拒绝在联合公报上签字,其中包括参会的5个金砖国家,以及印尼、泰国、墨西哥等区域国家,下次峰会的具体时间也没有着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峰会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也没有解决核心问题,甚至下次峰会何时召开、俄罗斯是否参加、俄乌和谈何时启动都没有明确时间表。他认为,迄今各方虽有谈判意愿,但都没有做好谈判准备,短期内俄乌僵局仍难解。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出现一些积极趋势,即越来越多国家正转向实用主义的解决路线。 …… *界面新闻记者 | 刘婷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石油美元体系再次受到舆论冲击。 《参考消息网》6月15日援引外媒消息报道称,沙特阿拉伯决定不再与美国续签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石油美元协议,该协议于今年6月9日到期。 但也有媒体报道对“石油美元协议”进行辟谣。6月13日,一家自称主要报道阿拉伯地区新闻的英文媒体The Newarab报道称,沙特阿拉伯放弃石油美元协议的消息纯属谣言。因为沙特和美国从未存在过这样的石油协议,“至少没有正式存在”。 ……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在巴以冲突停火谈判迟迟没有突破之时,以色列国防军2024年6月16日宣布为方便救援物资运入加沙,将在加沙南部部分地区“战术性暂停军事行动”。 声明刚公布就引发了以色列高层争吵。以色列官员透露以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批评军方的行动无法接受,暗指内塔尼亚胡事先不知情。以色列极右翼高层则火速发文声讨以色列军方。 这也是自以色列主要反对党国家团结党领导人本尼·甘茨退出战时内阁后,以色列高层内讧再次被摆上台面。 除高层分歧,以色列民众的反政府抗议游行正在升温,本周将成为连续抗议的“抵抗周”。 …… *记者 | 安晶 编辑|刘海川
“我们知道世界将会不同。一些人笑了,一些人哭了,绝大多数人沉默不语。”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第一次核试验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如是说。 如今,AI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拿来与核武器类比,也被认为是“人类最后的技术”。 近日,智源大会举办的两天内,大模型创业者像明星一样被人群紧紧围绕、合影。尽管极少谈论商业版图,他们的言论仍旧被迅速扩散开来。当AI从业者享受前所未有的追捧时,有关AI安全的讨论也成为重中之重。 当外界还在聚焦于GPT5何时发布,重磅炸弹是什么时,他们提问:如果AI能力被坏人拿走了,将会发生什么?如果AI可以控制现实世界,人类该怎么办? 来自北京和加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们都对AGI的发展表达了担忧,围绕AI安全问题展开激辩。他们呼吁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必须介入AI发展。一个更安全的AI,也意味着更多层面更精细的监管,AI的技术增速放慢。 与之前技术中立不同的是,多位科学家直言:AI是一个新物种,而非一项新技术。 “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奥本海默时刻’。”MIT人工智能与基础交互研究中心教授Max Tegmark提醒道,人类距离第一个AI核弹只有几年的时间。 ……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振芳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面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制定已经被迅速提上各国议程。 日前,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制定并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本次《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这是15个部门针对碳足迹管理首次联合下发文件,意味着中国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迈入碳足迹管理新时代。 ……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心情很是焦虑,还靠这点庄稼吃喝呢。”2024年6月1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一周边村落的村民王一(化名)告诉界面新闻,受天气影响,河南本地近三个月没下过一场雨,只能靠浇水来缓解地间干旱情况,然而,“浇完一遍水压根不管用,种子长势依旧不好,还需要浇第二遍、第三遍,不断重复进行浇水工作。” “地里吃、地里睡,都在排队等着占井浇水。”王一家有15多亩地,在麦子收割完后种了花生,但接连的高温干旱使得花生长不出来,浇三遍水都没用。 “还剩3亩多地没有播种,不敢种,担心损失更严重。”王一称,田间地头因为此次重旱开裂严重,路边的水泥地都晒崩了,浇水也是异常艰难,“我爸提前一天排队等着浇地,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浇上。”据王一叙述,每家每户都是此番景象,水井不够用且井水不足,家家户户都在附近河里接水灌溉自家农田。 相比之下,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沙岗村的王松(化名)较为幸运。“我们这边还好,浇水比较方便。每家每户的地里都有出水口,几户人家共用一口井,轮流浇水也都能排得上。”王松说。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但自今年6月以来,河南多地遭遇高温少雨天气,导致秋粮作物受到不同程度旱情影响。 据河南省的气象报告显示,4月下旬以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高值;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1%。截至目前,全省土壤干旱比例为63%,全省大部缺墒,机播气象等级偏差。 另据央视网报道,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目前,河南各地正全力组织抗旱抢种、抗旱浇灌,抗旱浇水达7221万亩次,部分地块已经开始第二轮浇灌。 02:12 高温叠加少雨导致干旱加剧 06:28 抗旱关键在于用水 10:29 需警惕旱涝急转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6月14日,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影城举行了放映,这也是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场放映(First Film)。 《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映,揭开了一段曾经发生在真实二战历史中的人道主义故事。1942年10月,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行驶至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企图把所有战俘埋葬在这片海域,在危急关头,255名舟山渔民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划船冲上去将落入水中的战俘救起。 据制片人兼导演方励介绍,东极岛是一个极小的岛屿,当年岛上只有几百人。这些居民在看到漂浮在海上的盟军战俘时,一次次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划船冲向海中救人,最终救上384人,并在日军登岛搜查时藏下3名战俘,辗转一个月将他们护送往英国驻重庆领事馆。 他也因此希望能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人:“我们不单单是要完成一部电影,我们是要一起守护一段历史。” ……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2024年6月13日到15日,七国集团(G7)峰会在意大利举行。在峰会首日,G7就对俄罗斯放大招:同意用被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息,为乌克兰提供500亿美元贷款。 当天,美国还与乌克兰签署10年期的双边安全协议。协议承诺美国将在乌克兰遭攻击时提供援助,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对美国的支持表示感谢,把协议签订之日称为“历史性的一天”。 但鉴于美国可能在今年大选后更换总统,美乌的安全协议能续存多久仍是未知数。针对G7的乌克兰贷款协议,俄罗斯警告欧盟将付出沉重代价。 …… *记者 | 安晶 编辑|刘海川
经过近20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当地时间2024年6月12日晚,阿根廷参议院以37:36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总统哈维尔·米莱的一项关键改革法案。该法案已于4月底在众议院通过。至此,米莱终于取得上任半年来的首个立法胜利。 这在分析师看来具有重要意义。Synopsis咨询公司主管卢卡斯·罗梅罗 (Lucas Romero) 认为,对于在国会没有主导权的米莱来说,证明自己的法案能够在国会通过这个动作本身比法案内容更重要。 外界也在关注着这次投票,尤其是潜在投资者,他们希望确认米莱是否有能力与政治对手达成共识。地缘政治风险公司Horizon Engage的美洲区主管马塞洛·加西亚 (Marcelo J García) 表示,过去三周,市场和投资者都有些紧张,市场期待米莱证明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每个人都处于观望状态。虽然投资者欢迎(米莱有关经济改革的)说法,但他们需要看到可持续性。”马塞洛·加西亚对美联社说,此次投票对米莱政府来说是一个成败攸关的时刻,如果无法通过这项立法,阿根廷将陷入政治危机。 …… *界面新闻记者 | 刘婷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4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法答网第六批精选答问,其中包括有关枪支犯罪定罪量刑的问题的权威答疑。法答网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四级法院干警提供法律政策运用、审判业务咨询答疑和学习交流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专家王庆刚答疑时指出,引用2018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涉及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强调,一些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且枪口比动能较低的枪支案件,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裁量刑罚时唯枪支数量论,恐会有悖一般公众的认知,应综合评估社会危害性,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中国法律法规对“枪支”有明确的规定和鉴定标准。枪支管理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枪支,是指以火药或者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2010年《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公通字〔2010〕67号)明确,对不能发射制式弹药的非制式枪支,“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鉴定工作规定》(公通字〔2019〕30号)沿用上述标准。 王庆刚指出,上述有关枪支的认定标准,对办理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犯罪案件,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一些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且枪口比动能较低的枪支案件,涉案枪支的致伤力较低,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裁量刑罚时唯枪支数量论,恐会有悖一般公众的认知,也会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