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6 做出容易接受难——负面评价的边界在哪里?

上一期关于年龄焦虑的节目发出之后,我们收到了没有预料到的较多数量的不认同我们的表达的声音。借此机会,我们尝试讨论负面评价的边界问题。 为什么对他人做出非正面的评价如此容易,而接收方常会因此困扰,或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开始自我反思。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与他人的意见不同,我们究竟该不该,以及如何去表达这种不同的观点呢?用性别意识去看这个问题,女性是否常常会过度自我反思,缺少了某种稳定的内核?这种反思的习惯是否也会帮助女性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洽的状态?触及到女性话题之后,我们又延伸出来去探讨我们收到的关于我们不够“女权”、不是“真”女权的评价。在这个并非真空的社会,践行女性主义真的像口号中喊得如此容易吗?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反复的、焦虑的、摇摆的表达? 【声音目录】 4:20 在给他人负面评价时心态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重要吗? 11:17 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目的为出发点进行表达,接受者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 13:57 负面评论的暴力性——当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评价,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 18:26 评价时相互的——评价他人的同时,也会暴露评论者自己的观点 19:33 一个喜欢对他人妄加评价的大环境会让个体麻木,我们甚至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评价会伤害他人 24:16 如果他人的行为言论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我们要不要说出来,要如何表达对他人行为言论的不认同才合适 33:09 如果我评价他人的价值体系并非普世——在一个隔离的世界,我们要如何与立场不同的人对话 40:30 陌生人对我们的评价价值不大,希望我们都能够逃离这类评价对我们的影响 42:28 “收到负面评价-过度反思-寻求认可”的内耗循环以及女性习惯性的过度自我反思 48:41 积极评价的生态环境与建立稳定内核的关系 53:33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不认可与某些社会规则对抗过程中的纠结、矛盾、焦虑与反复?我们真的被允许如《重启人生》的故事一般生活吗? 56:36【悲指跑题】我们如何回应他人对我们“不够女权”的评论?究竟谁掌握了判断“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裁判权——有困惑有焦虑才正常,践行女性主义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与困难的多,看到与承认自己的焦虑与反复也许是开始抗争的前提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乐:https://audionautix.com/Music/KickedUpPumps.mp3

65分钟
19k+
1年前

EP45 陷入年龄焦虑的困境,我们也在寻求指南

30+的我们自认为具有性别意识,有足够的反思能力,却也依然感到了年龄带来的焦虑。我们尝试坐下来梳理自己的年龄焦虑,一切没有结论,但我们依然在寻求指南。 【声音目录】 1:15 自以为有性别意识、“有反骨”的我们依然会为年龄焦虑 6:40 学习了那么多女性主义的知识,我们依然难以摆脱身为女性的年龄焦虑,我们要如何与其共存 9:50 我们身处的环境、周围同龄人的状态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标准 12:28 跨过三十岁这关,我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很多选择 23:15 不同的生活目标:做一个领域的专家vs收集体验 30:12 跟随命运的安排会帮助我们减少焦虑吗——《臣服实验》、命运、直觉、运气 38:00 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段的年龄焦虑 46:42 年轻的皮囊vs成熟的舒展 52:26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顺应主流社会的标准也许注定看起来更幸福 60:01 奥德赛时期与稳定的人生目标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乐: Music by <a href="https://pixabay.com/users/ashot-danielyan-composer-27049680/?utm_source=link-attribution&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music&utm_content=131746">Ashot-Danielyan-Composer</a> from <a href="https://pixabay.com//?utm_source=link-attribution&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music&utm_content=131746">Pixabay</a>

68分钟
24k+
2年前

EP44 人人都爱面子,你的面子是哪一种?

在一些情景中,我们总会倾向于牺牲自己的感受,为了去顾及自己的“面子”。这些好面子的行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是关乎社会习俗的标准还是关乎你的渴求与恐惧,亦或是一种自我表达?中国人“好面子”,西方社会中的“好面子”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性别为度看“好面子”,女性是否更害怕伤害男性的“面子”?给其他人的面子与照顾他人的感受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声音目录】 2:16 以“讲价”的场景为例,我们“好面子”的点不同,我为了“面子”而做的一些行为,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不成立 6:24 每个人“好面子”背后的动机似乎可以溯及到困扰或伴随这个人一生的“母题” 8:19 “好面子”对行为似乎是相较于自己的感受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维护“面子”的投入与产出比 12:33 社会习俗标准下的有面子与个人标准的有面子——这关乎在你的价值体系中什么对于你来说有更高的价值 14:46 爱面子与虚荣之间的界限——所在社会环境所推崇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很多人对什么是“有面子”的定义 20:15 维护他人的面子与照顾他人感受的区别 27:18 “好面子”的性别为度:女性就是更倾向于维护他人的面子吗? 34:12 西方社会的“好面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在更多元与开放的社会,自我表达与被看见是个体追求的目标,而尊重也更容易获取 39:24 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去追求不因为”好面子“而做或者不做某些行为的目标吗 48:40 为什么当我们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那么怕他人看出来自己的意图呢?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结果而不珍视过程与体验呢? 58:15 在与亲密的人,特别是父母与恋人的关系中我们是如何“好面子”的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乐:Acrylic On Canvas (2_01)

65分钟
20k+
2年前

SP3 虽迟但到的年度回顾展望:我们走过的路都不会是弯路

一起做《悲观生活指南》2年之后,分隔两地4年之后,两位主播在泰国相聚了。我们在普吉岛酒店的泳池边,对着小小的录音笔,第一次面对面录制了播客。2022年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多变化,在万变的洪流中,我们焦虑、痛苦、迷茫,渴望答案,却也在与这些不那么愉悦的情绪共存的过程中成为了新的自己。我们走过的路都不会是弯路。 如果你曾在过去的两年中偶尔或经常收听我们的对话,也许你是偶然点开这一期的新朋友,都欢迎并感恩你们来到我们的世界,这是一年的总结,也是新生活的开始。 【声音目录】 1:22 我们在泰国团聚啦 2:18 2022年回顾:我完成了自己新年时许下的愿望,我更多的去参与具体的生活,尝试放下各种“主义”对自己的束缚 7:14 2022年 what things f*ck you up? "他人的眼光" 10:39 2022年 What things f*ck you up? "负面的想法" 14:22 了解自己是谁,了解每个选择背后的有意和无意,新的一年,我想要更勇敢与无悔地做选择 19:15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逃避责任还是打断规律与掌控? 29:02 我们恐惧的事情如此不同,但无论如何人生中都有些艰难的课题需要自己去面对 32:14 对于你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人可能要很努力才能达成 35:12 结果导向型的高效率人vs注意力超级分散的拖延症本症 39:39 关于播客:画的饼都没有实现 41:43 改变与表达欲,对理论与主义的上头、质疑、实践与和解 50:56 感谢大家的收听,有人听我们讲话,给我们这样一个充满支持的空间,是我们的privilege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54分钟
10k+
2年前

EP43 分手2.0: 一切都不必重来,我们终将释怀

继上一次聊如何从失恋中恢复过来后,我们又聊了聊人生中很难不经历的功课:分手。Michelle分享了她这一年离婚、恋爱到再失恋的感悟。我们也聊了聊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之外的个人价值。一切都不必重来,我们终将释怀。 【声音目录】 1:34 消失了这么久我们去哪里了——离婚,恋爱,分手,我的情绪在这一年像过山车一样 4:37 经历了这些情感的波折,我看到了自己新的一面,似乎更柔软更脆弱了 7:17 依恋类型与情感需求是在关系中不断流动与变化的 9:48 “痛苦是真的很痛苦,但我得到的感悟是值得的” 12:06 30+岁失恋,社会对年龄的期待与我的现状似乎让这种焦虑与痛苦加剧:我们似乎都希望从关系中获得某种“稳定”的感觉 17:24 当一个人对伴侣没有“占有”的执念了,似乎离开也变得没那么难了 20:58 离开十几年的关系我的痛苦似乎没有想象中剧烈,但是这段关系的结束对我之后人生的影响是深远与巨大的 25:37 离开长期关系后,我在新的关系中变得不再坚持,喜欢妥协,我把自己的改变美化成自己成为了更好的恋人 32:47 建立在浪漫关系上的自我价值与自己独立建立的价值:显性、方式、感受、持久程度、来源之区别 41:52 恋爱是一门功课,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个体对爱的理解、感知与表达的不同与复杂性 47:10 分手之后的首要目的是疗愈自己 60:00 激动的预告:老姐妹要相见了,悲指要团建了

63分钟
24k+
2年前

EP42 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关于如何经营亲密关系的相关内容中。这一期,我们尝试讨论了为什么提供情绪价值在亲密关系中格外重要;物质与情绪价值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一个理想的可以为我们提供高情绪价值的伴侣具有怎样的特质;对于伴侣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以及我们自己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存在“双标”的情况吗? 【Jollee*悲观生活指南听友专属好礼】 手淘搜索 Jollee葡萄酒或复制评论区置顶淘口令链接:¥RJpHdalHICr¥ https://m.tb.cn/h.UVjNXkp 以129元到手价购买Jollee经典四瓶装礼盒,一次畅享所有口味(券后价格比双十一到手价更低哦)️在购买订单中备注「悲观」下单的购买订单还会随单附赠听友专属好礼「金属酒石一组」和「木浆棉洗杯擦」一块。(与店铺其他加赠不可同享); 在本期节目的评论区分享“你关于情绪价值最深的感悟和经历”,我们会选出3位送出价值129元的Jollee风味葡萄酒两瓶装。(11月20日开奖) 【声音目录】 4:23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越来越看重“情绪价值”? 8:22 亲密关系中,情绪价值与物质价值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16:18 一个人在关系中能提供的物质或情绪价值哪个更多,不能成为拒绝倾听伴侣感受与需求的理由 24:58 女性在婚姻中的情感劳动与经济价值 31:45 一个理想的能够提供高情绪价值的伴侣应该具有什么特质——看到对方的情绪,不逃避,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回应 40:16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既希望对饭可以为我们的情绪提供很多积极感受,同时又希望对方有能力对Ta自己的情绪负责 46:15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对方对我们的情绪给予的关怀也不是理所应当的。道歉、感谢与沟通才能帮助双方了解对方需要的情绪回应 54:28 如何处理冲突与对方的情绪是任何关系中的难题,保持积极情绪感受大于消极情绪感受才能让关系继续走下去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Michelle、Wei 文案:Wei 音乐:<a href=" ">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a>

59分钟
41k+
2年前

EP41取悦自己,你不需要感到羞愧

取悦自己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又似乎没有那么容易。我们了解了很多“主义”,想要避免落入某些“陷阱”,好像却在对抗中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我们身处的环境,似乎也对我们自我取悦的方式有着诸多评判,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不断调试着自己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他人。自我取悦是一种自我表达,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保持探索与开放,没有人比你更知道 how to be you。 【本期赞助beU日抛小白盒】 产品优惠信息: 【悲观生活指南】 专属粉丝福利:天猫搜索【beU日抛小白盒】私信客服报暗号【悲指】 【声音目录】 2:08 了解了那么多“主义”,我们反而对自我取悦的方式更加困惑:那些真实感受到的快乐与社会层面的反思 6:30 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快乐放在他人之后,取悦自己甚至让我们感到羞愧、陌生、不舒适 8:18 我们害怕他人对我们选择的自我取悦的方式与表达进行评判 9:42 不同文化中自我取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4:42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于不同层次的“悦”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需求 16:56 为什么总是无原则地取悦所有人的“people pleaser”让我们感到不舒适 25:15 一些行为究竟是出于取悦他人还是表达善意与礼貌会在不同语境中产生变化 27:28 他人不加“润滑”的评判会让我们惧怕自己决定的自我取悦标准,而转而取悦他人、大多数人 35:28 女性的快感、自我愉悦,没有人比你更知道How to beU 43:11 杀马特与社会人:自我取悦、建立身份、获得认可 50:08 任何自我取悦的方式,即使是私密的,都是一种关乎你是谁的自我表达 54:02 照顾他人的感受与懂得自我取悦似乎是互补的而非互斥的 56:46 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取悦源自了解、驯服、自主选择与耐心的探索 60:01 如果给我们一天的时间去取悦自己,我们会做什么 【关于beU日抛小白盒】 beU 很多岗位也在开放中:市场文案策划、新媒体内容编辑、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长期招募实习生(全岗位)base地:上海 - 长宁E-mail:[email protected] | WeChat: lareina_tl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67分钟
22k+
2年前

EP40 舒适圈迷思:进入,留下,还是离开?

社交媒体与成功学常常鼓励大家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出舒适圈,似乎意味着成长与进步,甚至成功。这一期我们尝试讨论了关于舒适圈的迷思。我们都曾努力建立让自己舒适的圈子,却又常在这舒适中感到不适。走出舒适圈的动力究竟是来自于内心还是外在?如果我想留在这个舒适的区域,要面临的压力又有什么? 【声音目录】 1:25 我们的自我总结:我们现在在舒适圈中吗? 6:06 在舒适圈内一定意味着舒适的感受吗? 10:18 太舒适反而会产生新的压力或焦虑 11:35 想要跨出舒适圈的压力究竟来自于我们自己还是外界? 13:45 来自外界的驱动力一定是“错误”的吗?完全地“遵从内心”的标准真的可以操作吗? 15:04 待在舒适圈的另一种解释:一直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我,从不挑战既有的价值体系 17:32 我们曾经抱怨过生活的重复与枯燥,跨出舒适圈以后,我们在学习与未知带来的焦虑共存 22:54 以审美为例,自我接纳、表达与外界评价的互动 29:54 为什么很多人都处于顿悟的边缘,可顿悟却迟迟不来 35:26 【本期节目赞助】Michelle走出舒适圈的尝试: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48:10 走出舒适圈的驱动力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一种“不够”与“缺乏”的感觉,我们要如何过上“诗意的栖居”的生活? 56:21 人类的时间概念、生物性、现代人重新学习生物本能与自然规律——像动物一样生活才健康;不去做一些事情、“掉头往回走”可能也是一种不易的打破舒适圈 59:35 我们尝试去解一道实际的想要走出舒适圈的案例:当你准备好了,你一定会踏出去;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继续蓄力;是否走出舒适圈不是非黑即白的。也许经过思考你更想要继续这种舒适,那就继续待在这里,接纳你现在拥有的,也许比做出改变要更难。 【本期节目感谢简单心理特别赞助】 简单心理暖心补贴计划持续进行中,在【简单心理】公众号回复暗号【悲指】,即可获取。 简单心理努力在做的是,希望通过补贴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服务,更容易地体验到专业的心理服务以及打消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所以这份好消息需要你我ta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关于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领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在全球117个城市,拥有1000+位优秀的华语心理咨询师,目前简单心理已为超过100万人次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更多心理服务�「简单心理app」 【关于简单森林】 如果你在北京、上海也可以在简单森林选择线下面对面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服务。⬇️ 「简单森林」是简单心理旗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目前有 3 家,分别在北京朝阳区丽都、海淀区中关村和上海的永嘉庭。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Michelle、Wei 文案:Wei 音乐:<a href="https://audionautix.com/">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a>

70分钟
18k+
2年前

EP39 约会中的套路与真情

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刚刚过去,这一期我们聊了聊约会中的那些套路与真情。我们讨论了约会的哪些阶段我们最容易求助“套路”与技巧,那些情感教练教授的技巧真的可靠吗?约会文化中盛传的规则一定要遵循吗?这些规则中性别的角色又是是什么?我们也尝试讨论了西方约会文化,特别是调情文化,以及与中国约会文化的对比。 【声音目录】 1:36 在约会的哪一阶段,我们最容易求助“套路”的指点 4:20 约会套路中的性别角色——女生一定不能主动嘛? 12:41 TA没有主动联系你,一定是“TA没有那么喜欢你”吗 18:06 当我们还不懂对方表达与接受爱的偏好时,沟通是一件需要敢于脆弱的事情 23:06 男生也许真的比女生更敢于追求,不怕被拒绝? 25:48 关系是双方互动的反应,你的行为也许可以塑造对方的行为 32:54 一些关于西方约会文化套路的讨论 40:19 西方约会文化中的调情文化 48:37 中国“约会”文化与西方约会文化的对比:融合、混沌与形成 58:14 学习约会技巧、投其所好也是一种关系的经营吗?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a href="https://audionautix.com/">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a>

67分钟
18k+
2年前

EP38 我们都曾在毕业季的十字路口彷徨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面对工作、继续深造、考公、创业等诸多选项,我们都曾感到如此迷茫。怎么选?选错了要怎么办?父母的建议我要听吗?同龄人都那么优秀,我究竟是怎么了?考研失败、面试被拒,巨大的挫败又要如何去面对? 我们曾和正处在毕业季十字路口的你们一样慌张,如今作为“过来人”,我们重新回看这些问题,虽然无法提供简单的答案,但我们希望可以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些看待这些选项的角度或者一些陪伴与聆听。 这一期是悲观生活指南参加小宇宙的特别企划“和小宇宙聊毕业”的特别节目。 【声音目录】 1:22 和小宇宙聊毕业——如何在毕业季保持良好心态,这一期我们会讨论的四个问题: (1)毕业之际,不知道能做什么,陷入迷茫; (2)毕业季,父母对我们的要求过高、对我们选择的不理解 (3)同龄人都很优秀,自己相形见绌 (4)考研、找工作受挫后的焦虑 6:53 面临多种选择时,我们如此害怕选错,究竟是因为什么?如果有他人帮我们选择,我们的焦虑会减少吗? 13:00 毕业季的选择为何如此关键,选“错”了要重来究竟有多难?只有深耕的人才算成功吗?还是说,当代社会是通才的天下? 20:36 面对多种选择的两面性:一方面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每个选项的优点我们都不想放弃——为自己的需求排序,同时拥抱改变的可能 26:23 害怕犯错让我们面对选项难以抉择,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选项的复杂性,让自己去体验、去犯错,时间会给出答案 30:53 “过来人”与睿智的人也没法帮我们做决定,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自己个体经验的独特性 33:35 面对父母对我们毕业选择的建议或干涉,也许你没想到,我们竟然想劝大家打开心扉去聆听 42:10 选择究竟是靠着感觉、直觉还是逻辑思考做出的?或者说,如何做选择取决于做决定的当下你是谁,以及在做决定之前,你都做了些什么 47:36 面对同辈压力,别人可能没有看起来那样“毫不费力”,我们也必须接受自己的人生,这可能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53:53 如何将同辈(圈子)压力转换为同辈(圈子)动力 59:36 面对失败与错过的痛苦是必然的,没有解药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殊途同归”,这些俗套的话与“认命”和一点点“自我欺骗”,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快地重整旗鼓 60:03 有时候“失败”只是因为你不符合某一种标准,换个角度与方向,也许你会发现那个转变的契机 60:06 大公司还是小雇主,工作还是考研,也许没有哪个选项更好,但我们就是会为了自己的选择做出很多解释,将其合理化,这无可厚非 60:10 结语:我们理解毕业季的焦虑,作为过来人,我们想说的是人生的选择会越来越多,经历过这样人生节点的你们会活得越来越开阔,祝大家好运,毕业季愉快!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KICKED UP PUMPS -<a href="https://audionautix.com/">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a>

76分钟
15k+
2年前

EP37 独处时,我们为什么反而感觉不自由?

【Jollee特调7度果味微泡葡萄酒】 Jollee简化了葡萄酒的准入门槛,产品口味不再受传统限制。在经典葡萄酒的基础上加入天然的花果原料,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另外,邀请了葡萄酒大师Mark Pygott亲自选品调配,在口味上满足了每一款都好喝的超高标准,让选择葡萄酒变成一件简单的事。精致的小瓶装、亲民的定价、更适口的风味,饮用葡萄酒变得不再有压力。通过Jollee,让年轻人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接纳并拥抱葡萄酒,创造属于他们的愉悦记忆。 【Jollee*悲指听友专属好礼】 - 领取40元优惠券,到手价129元购买Jollee经典四瓶装礼盒 一次畅享所有口味 - 备注:“悲指” 可享听友专属好礼 (金属酒石一套) - xyz平台上本集留言点赞数最高的3名听友赠送价值109元的 Jollee尝鲜2瓶装礼盒一组 独处时,你会感到焦虑吗?那些社交活动中带来的同侪压力、自己没能充分利用时间的愧疚以及周遭令人害怕的安静,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不焦虑地独处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喝着酒,尝试探索如何不焦虑地独处这个问题。 【声音目录】 5:01 独处时喝酒与以社交为目的喝酒时感受的不同 9:30 不焦虑地独处并不容易,对内向的人也是如此 15:30 物理空间上脱离了社交身份的束缚,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是无孔不入的,在独处时我们依然感受到压力 18:46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可以翻译为“错失恐惧症”)心理与对孤独常态的抗拒 21:47 一个人独处时,我们也很难不将自己的着眼点与心思放在外界 25:25 我们多么害怕浪费时间,恐惧我们没有把时间花费在“有价值”的事情上,也许我们都需要“多巴胺排毒日” 30:24 有独处能力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独处能力的具象与抽象能力 38:14 独处时一定要自我反思并面对自己全部好的或坏的情绪才称得上诚实的面对自我吗? 42:32 独处时的自我与社交时的自我是如何的不一样? 46:02 向内自我探索与向外探索的微妙平衡 53:14 自主地有意识地从长期的关系、状态或身份中抽离出来,不管是不是独身一人,都是一种独处 59:20 那些独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65分钟
24k+
2年前

EP36 世界掩埋在随机荒诞的闹剧之下 |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一个焦虑的纽约客,在处理个人问题的同时,试图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议" "有趣、悲伤,最后,又让人惊讶的深刻" “一丝黑色幽默以及丰富的共情”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我们甚至难以将其分类,它是纪录片、“真人”秀,也可以说是一部纽约客的vlog。它怪诞、随机、看似没有主题又探讨了深刻的主题。看似随机又荒诞的碎片影像全是一地鸡毛的生活闹剧,拼凑在一起却又让我们感叹记录与再创造的意义。 【声音目录】 01:40 纪录片简介、主播个人感受 5:18 有主题却也没有主题,凌乱之下却又有深意,这部片子就像一部当代艺术作品 8:43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重新思考记录的意义;选择记录什么关乎个人身份的表达 10:48 这部纪录片和一般流行的Vlog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13:23 既然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人类荒诞尴尬一地鸡毛的生活,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它充满了“同理心”(empathy)? 17:51 约翰威尔逊真的是像纪录片中表现得如此尴尬的人吗?镜头放大了被拍摄者的反应,也给了导演一种保护去进行探索与实验 24:27 这部纪录片真实呈现了生活的一地鸡毛,却没有给我们解决方案——纪录片具有提供解决方案的功能吗? 29:04 我们对于这部纪录片的不同感受:究竟是复杂的"丧"还是它其实给了我们一丝希望 39:10 第一季的有机天然粗粝 vs 第二季的更可预见性与程式化 42:07 记录的意义在哪里? 48:21 记录能否让痛苦不再仅仅是对自己的消耗? 52:30 我们通过记录去赋予的意义不只是积极、实用的意义 56:41 记录是为了被看到、被认可、被注意吗? 60:00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真实可能是别人制造出的真实 60:01:52 生活的随机性vs目的性 60:06:45 大量积累的素材与敏锐度让这部纪录片充满巧思 60:09:12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真的那么“纽约”吗? 60:14:20 看完这部片子,我们会开启自己的记录与创造吗?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a href="https://audionautix.com/">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a>

79分钟
10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