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实体书籍抽奖!公众号并后台留言:舒伯特,即可获取完整版专辑~~~】 随着消费降级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十一的氛围也不再如以往般浓厚,买买买的口号似乎已经失灵。 那个曾经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描述的消费社会,已经变成一种过去时——消费者被超级卖家制造,消费需求是可以被生产的,消费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追求更多、更大、更好的物质成为主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疫情三年的封闭,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低欲望状态的后消费社会,人们的物欲开始降温,我们一边推崇理性消费,回归性价比,一边自诩没钱买不起,形成“抠门小组”的身份认同。 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适合什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探索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个性化生活方式,与三五知己分享,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聊聊以消费理性与消费降级为特征的后消费社会。 【关注“两个美学+”有更多福利,还能与老师们随时交流哦~】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过期可私信后台“微信群”)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巴赫,即可获取完整版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专辑~~~】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转变:预制时代的到来。飞机餐、麦当劳、肯德基等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预制已扩散至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下的必然趋势。 预制食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高效、稳定、简便。然而,它们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包括口味、食材不新鲜,甚至有一种按部就班的被操控感。 这实质上反映了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冲突,是科技时代发展的阵痛。预制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一种预设,缺乏乐趣,甚至空洞乏味,削减了我们对美的感知。科技时代将我们对自己的控制权纳入某种程序之中,这引发了我们对科技对人类柔性的奴役的反感,以及对真实的丧失的担忧。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聊聊我们所处的预制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在人文精神与技术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关注“两个美学+”有更多福利,还能与老师们随时交流哦~】 配乐: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博凯里尼,即可获取完整版专辑~~~】 今年是卡尔维诺诞辰100周年,他曾被誉为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但他当年的离世使之变成了一个遗憾。 这位意大利文学巨匠,像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如同他的思维一般,拥有复杂而精致的结构,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奇幻和童话体验,让人陷入一个充满游戏趣味的世界。 在《看不见的城市》结尾的人生启示中,他告诉我们两种摆脱痛苦的方式:融入或自我建造。卡尔维诺显然属于后者,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一个精致而无用的世界,一个光怪陆离的幻想乡。 今天,两位老师带大家认识这位文学家——卡尔维诺,探讨精致而无用的生活方式的魅力。 配乐:博凯里尼《弦乐五重奏》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即可获取完整版专辑~~~】 中外旅行文学是一扇通往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窗户,通过先行者的记载,我们漫游在世界各地的书页之间,《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屏风上》、《新大陆游记》……我们得以透过这些书页看到不同地方更加宏观的历史和人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性的旅游文学更多的是去自我化。旅行文学泰斗简·莫里斯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化随笔,这是一场关于发现、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远足。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聊聊旅行文学的空间诗学之美。 国庆假期,带上一本旅行文学的书,开启你的十一之旅,去寻找这座城市里的文化印记吧! 配乐: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霍洛维茨版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繁花》批注版实体书籍抽奖!】 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繁花》批注版,设计了一场批注沈宏非老师与作者金宇澄老师的“双重复调”效果。“沈爷”的批注,为《繁花》增添了更加血肉饱满的细节。解读时代背景、插科打诨、点评人物……如同弹幕般跃然纸上,令读者在故事中沉浸,又在批注中抽身出来思考,形成两个时代的对话和双重复调。 作为当代文学经典的《繁花》,其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创造了一套由话本、沪语、白描同构的语言体系。同时自然写实的生活流,让读者在书中与各种上海的风景和生活细节偶遇。 《繁花》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生动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上海味道,究竟什么是上海味道? “繁花”为何频频“不响”?一部描写都市活色生香的市井画卷为何底色是无奈和忧伤? 也许我们可以从杜普雷的传记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窥探一二繁花的美学意味,也如同杜普雷的传记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一般,她如夏花绚烂,也如烟花寂寞,繁花的背后是沉寂。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繁花》,欢迎社员朋友们留言评论~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埃尔加”可获赠完整专辑!】 配乐: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春之祭·火鸟组曲》,即可获取完整版专辑~~~】 最近,诺兰导演的新片《奥本海默》在内地上映,引发了大家的讨论。电影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如何带领众多物理学家科攻坚,最后制造出原子弹的故事。 其实诺兰所着重的并非奥本海默个体的人生总结,而是将电影借科技与人性的碰撞,上升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科技打破越来越多的边界,但也使很多东西不可逆转,人类命运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我们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感。 在地缘战争尚未平息、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又席卷世界的今天,《奥本海默》给出了最深刻的提醒:“你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这个世界却毫无准备。” 当科学成为了政治的筹码,当科技成果一次一次的被滥用,奥本海默的悲剧并非没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场属于整个人类的悲剧。 今天,一起跟着两位老师,走进《奥本海默》,探讨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配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火鸟组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有更多福利,还能与老师们随时交流哦~】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令这座“天府之国”备受瞩目。 早在公元前3世纪,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造就了成都平原的丰泽富饶。蜀江悠然流淌,锦江穿城而过,岷江奔腾而出,流光溢彩的景致,使得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描绘成都的诗词长篇累牍。 成都的茶馆里,麻将声声,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则如一杯陈年老茶,韵味深长。成都人民以其淳朴、豁达的性格,以宽容、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待世事纷繁。 说到茶馆,更是成都的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也是成都公共空间的原型。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空间,平民阶层在这里拥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江湖和庙堂自由切换,公共生活和社会自洽…… 因此,对待成都,我们不必采取打卡式的旅游方式,更应该体会成都人情淳厚、安逸豁达的生活方式。 今天,就让两位老师带大家一起感受这座城的魅力。 配乐:赵雷《成都》 封面:画家郭劲松《茶馆》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柴可夫斯基《睡美人》,获取完整版专辑~~~】 近期,电影《芭比》(Barbie)让全球都掀起一股粉色风潮。 这部电影精妙地刻画了芭比的世界和真实世界,这两个对立的境地,一个被女性主导,另一个则由男性主导。当权力的天平过分倾斜时,其中一方被迫处于从属地位。 这使得芭比成为了不仅仅关乎女性主义的影片,更是关乎性别平权的电影,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男女性突破自己性别局限性的一条路。 谈论《芭比》,就难以避开性别问题在现实的映射。这部电影似乎通过一种游戏和荒诞的思想实验,向我们提出了我们正在面临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性别难以平权。 也许,过于强调男性和女性的对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可以寻找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而非对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不同的个体。也许,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性别平权。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芭比》这部电影,一起谈谈对于性别平权的思考。 配乐: 片头:柴可夫斯基《睡美人》第一首进行曲 片尾:柴可夫斯基《睡美人》第十六首圆舞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实体书籍抽奖!另外只要进群均可获得《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子书一本】 青春是一片未知的田野,孩子们在其中嬉戏、探索,而父母则伫立在麦田的边缘,守望着他们的成长。这是一部由J.D.塞林格创作的文学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而所谓“坏孩子”标签的背后,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 作为一本永恒的教育篇章,这部小说不仅关注着青少年的内心纷扰,更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成长的路上,总是有避之不及的各种“坑”,父母应当驯化孩子?还是来守望孩子的成长? 书中呈现的守望愿景,似乎过于理想化。但依旧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父母可以像霍尔顿一样,保持对孩子内心的敏感,用理解和爱去回应他们的困惑。而孩子们也可以在霍尔顿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起走进那片充满着希望与反思的麦田。 配乐: 片头:鲍勃迪伦《Blowin' In The Wind》 片尾:鲍勃迪伦《I Shall Be Free》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鲍勃迪伦”可获赠鲍勃迪伦的整张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取完整版专辑~~~】 2023年7月12日,捷克裔知名作家米兰•昆德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 他的经典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众多读者重温,虽然这部小说充满争议,昆德拉似乎也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他作品中折射出更多哲学性的思想实验和探索,在我们的固化经验之外,通过思想实验去探寻人生意义更多的可能性。 昆德拉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他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权利,带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的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 昆德拉的反媚俗和反刻奇观点是他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媚俗是迎合大众的,而刻奇是自我感动和虚伪的装饰。他对于平庸和虚伪的审视,使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现实的表面。 他的思想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也许在于:人在这个世界里面的时候,也要在这个世界之外。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米兰·昆德拉,谈谈为什么我们反媚俗/刻奇,从中找到“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答案。 配乐: 片头: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片尾: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自我决定的孤独》书籍抽奖!】 媒介技术让我们可以远距离交往,视频聊天、线上问诊、居家办公、无接触外卖配送……在无接触式社会,似乎人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影像的陪伴替代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交往的媒介属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属性。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是如何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书《自我决定的孤独》中,重新考察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我们被媒介所裹挟,似乎孤独成为了自愿的选择,但实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我们如何超越当下日常生活情景的媒介属性,重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自我选择的孤独呢?或许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超媒介社会:进,可以接触;退,可以孤独。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无接触社会中的孤独,同时《自我决定的孤独》这本书也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配乐: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获取完整版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2023EP.64无接触社会里的自由与孤独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拉威尔《展览会上的图画》,获取完整版专辑~~~】 最近,街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传统的街拍美学,旨在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遗忘的、错过的美好的瞬间,正如街拍大师布列松所做的那样:抓住决定性瞬间,呈现最自然最生动的画面。 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符号、影像变成一种消费,主导着我们的审美。当街道成为秀场,街拍已经变成了一种双向关系: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记录与表演的默契。 无处不在的影像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中介,建构了一个影像化的景观社会,这些源源不断的影像和符号为我们创造出追赶潮流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刺激着我们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影像和真实的边界何在?如果说,楚门的世界充斥着凝视和窥探,那在由影像构成的景观社会中,我们是否进一步成为了剧本的创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街拍这件事,并谈谈影像如何成为社会关系的中介。 配乐: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展览会上的图画》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