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杰米尼亚尼”,获取完整版专辑~~~】 6月10日是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也可是看得见的建筑、遗址器物,也可以是手艺技法、文化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承载着人类历史的记忆,使我们成为文化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多元文化遗产的存在,让过去的时空和现在的时空相互辉映,与我们当下的平凡的生活形成互补,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不同于对实体保存和修复的物质遗产保护方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更关注于文化传统、技能和知识的传承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为其创造一个活态的发展空间。然而,在创新和保护的天平上,我们又该如何平衡? 今天,借着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位老师一起聊聊如何理解非遗背后蕴藏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配乐 杰米尼亚尼《六首大提琴奏鸣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灰姑娘”,获取完整版音乐~~~】 在互联网时代,成人审美低幼化,而儿童审美却逐渐成人化。如近期“挖啊挖……”儿歌在成年人的二创助推下走红网络,而意义深沉的《孤勇者》却成为小学生的战歌…… 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着认知鸿沟,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感性和想象力的,而成年人的世界是理性且有秩序的,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其中不免会代入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 存在于成人所想象出来的世界中的儿童文学似乎与儿童真正希冀的文学形成错位,童话是写给大人看的吗?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当下的儿童文学?怎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儿童真正所需的? 儿童文学真正的限制也许是成人对儿童的画地为牢,呵护他们的童真,去释放他们最纯真的天性,或许才是儿童文学所需的特质。 趁着六一儿童节,两位老师将从安徒生童话故事讲起,聊聊那些儿时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儿童文学,一起在儿童节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 配乐: 片头: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序曲 片尾: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圆舞曲 *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前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他实现并开创一种独特的、民族的德国歌剧传统的梦想... 他不仅仅是位作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宣传家... 他具有个人主义的天才特质,却又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 他的理论和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争论... 他是反犹主义帮凶还是现代艺术的先驱? 乌尔里希•德吕纳在《瓦格纳传》中提出了一个音乐史上的永恒之问:“一位极其难懂的艺术家,一个时而令人恐惧的人,一个相当危险的种族主义者,如何能够创造出那样的音乐?其声音体验完全符合‘美得超凡脱俗’的陈词滥调?” 今天是5月22日,是瓦格纳诞辰的210周年,今天两位老师就来聊一聊这位备受争议的“音乐哲学家”——瓦格纳。 配乐: 片头: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片尾: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 想要收听完整版音乐的听众朋友 可以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瓦格纳”进行获取~~~
最近,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为我们重现了东北地区远去的工厂记忆,引发我们对东北美学风格的关注。不仅如此,影视节目《白日焰火》《风吹半夏》、歌曲《野狼disco》《漠河舞厅》等作品不断出圈,塑造起独特的东北美学。 曾经的辉煌时代已然落幕,经历过国企下岗潮、社会转型阵痛期的东北一代,不得不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声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萧杀的寒冷与东北人的热情温暖,时代苦难、乡愁与他们与生俱来的幽默和豁达,便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蒙上阴郁的快乐体现出一种“荒寒美学”,反射出东北的悲情内核。 而离开凛冽的故土四处漂泊的他们,却依旧充满着质朴又乐观的生机,勾勒出东北美学的专属底色。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与大家一起聊聊东北美学里的乡愁。 配乐:《8 mile》 封面配图:刘小东《青春故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铭刻着许多的名人、名作和特殊的节点。 作为线索的时间可以为我们和某些人物、某些作品搭建起联系的纽带,令我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获得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书单。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以4月23日这一天为时间线索,跟大家聊聊时间阅读法,一起寻找藏在时间里的书单,拾起那些散落在广阔历史长河中的经典。 欢迎大家在抖音、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并关注“两个美学+”,查看直播回放视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期推荐书单: 《尤利西斯(插图本)》 《约翰生传》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 《成为达芬奇》 《艺术与观念:透纳》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主人公默尔索,默尔索用他的真实和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相抗衡,即使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却仍然坚守内心的想法。 “荒诞”和“反抗”是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同样是存在主义,但萨特与加缪面向这个虚无的世界时,他们各自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当这个世界与自己格格不入时,要么使自己适应社会,要么沉浸于痛苦和绝望,而加缪选择第三条道路,即精神的反抗,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实的我。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就加缪的《局外人》与大家聊聊如何理解加缪和荒诞,聊聊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加缪如何启示我们保持精神的独立,坚定主体的生命意志。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配乐:《波西米亚狂想曲》 皇后乐队(Queen)
7月11号,是中国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也被确定为中国海洋日。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的滋养,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又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通过海洋掠夺与扩张。 人类对海洋有着无尽的想象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大海给予了人类生命的力量。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与大家聊聊大海美学,聊聊陆地与海洋、宙斯与波塞冬……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2023EP.58 面对死亡,为什么会想起萨特的存在主义上周坂本龙一先生逝世,这周又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我们常常会面对某些突如其来的死亡,思考死亡的意义让我们想起法国人萨特,这位死于四月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存在主义的几个观点:1.存在先于本质;2.他人即地狱;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尽管萨特的思想强调了人类的困境,但他并不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悲观主义。 相反,他认为通过认识到人类存在的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真正的意义。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带大家走近萨特,聊聊存在主义。 欢迎评论区与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随着AI图像生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惊人的成果,比如AI生成的逼真肖像、令人惊叹的景色和数字艺术品。 虽然AI图像生成技术十分发达,但它无法完全替代照相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真实的照片来记录真实的场景和事件,而非虚构的合成图像。 此外,原创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AI无法取代个体生命体验和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创造总是出现在必然性之外。 虽然AI图像生成技术在未知的边缘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这些东西更多是一种迷人的探索,而非真正的创造。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可以为我们带来真正创造力和创新的技术。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和大家走近技术前沿,聊聊AI图像生成。 欢迎评论区与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配乐:《膀胱结石手术图》马兰·马累 《雨滴前奏曲》肖邦
2021年意大利政府将3月25日定为“但丁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欧洲人文主义的先驱。 《神曲》是但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通过描述主人公但丁穿越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展现了对人性、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但丁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人类行为和罪恶。通过这些描绘,但丁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如何从罪恶中走向救赎。 在“但丁日”到来之际,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和大家聊聊《神曲》,聊聊这部伟大的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 配乐:《平安夜音乐会》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春》是波提切利于1482年至1486年之间创作。《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画作之一,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这幅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描绘以维纳斯为中心的众神身着轻盈的衣裳在花海林木中徜徉,周围是绿意盎然的树木和鲜花,蓝天白云,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 《春》是波提切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开始追求人类的自由和美好。而《春》则将人与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宁静、欢乐和生命力的气息,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融于艺术的典范。 在这个美好温柔的春天里,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聊聊波提切利的《春》。 配乐:《波提切利三幅画之“春”》雷斯庇基
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的理念。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婚不育,这是否也是一种平等自由和独立的体现呢? 女性在社会、家庭以至男权意识中解放出来是女性主义的重要命题,但中国女性也面临身心割裂感、认识自我的困局和强者心态等问题。 女性如何找到去往自由的路径,这不是什么“主义”能够定义的,而是女性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过程,希望能帮助女性摆脱任何被束缚、被标签的枷锁,获得心灵的洒脱自由。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与大家聊聊女性主义,以及女性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配乐:《罗伯特·舒曼主题变奏曲》第一曲、第八曲 (德)罗伯特·舒曼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