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美学公社聊聊孤独,给大家带来的古典乐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五重奏》。勃拉姆斯作为乐坛的孤独者,如何看待孤独?这首曲子可算是他内心的表达。他在维亚纳并不买房,只是不断租房来住,跟当代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有一种契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孤独绝非负面,它对于生命有价值意义和力量。孤独让人沉沦,却也会让人升华。 互联网用一根网线串联了无数地球人,每个闪烁点后都掩饰着一个孤独的灵魂。互联网的喧嚣热闹能摆脱孤独吗?相反,会引起更大孤独。克服孤独的办法是找到“同伴”。而网络交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丧失真正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网络社交寻找到拟像化的“同类的人”,往往最终都是幻灭。 如何面对孤独?积聚内心力量,正视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对自我的升华。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美学公社推荐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希望本期节目能给你一点启发。
前不久是《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本期,我们聊聊这本享誉世界的童话书有哪些治愈人心的能量,童话之美能抚慰成年人的创伤吗?给各位带来的古典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曾因作品遭遇恶评而陷入抑郁,忧伤的人不能听欢快的曲子。而在写出新作后,他也从困境里走出来了。 我们总想做脚踏实地的人,而飞行员总是想要腾空。正因为与常人不同,飞行员兼具浪漫与忧郁的气质。童话给我们最多的感觉是真善美。童话里的“真”跟成年人的真有些不同。童话的真更接近本质、初心,成年人的真则是直面淋漓的鲜血。因为成年世界充满了各种阴谋论,这个时代的善才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 从抑郁里走出来,首先不能封闭自己,多出家门看看。就像小王子来到地球,见识种种,其实就像是找自己的参照物,从他们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内在。认识自我需要参照物。浮士德也同样是经由自我的外化,来消解种种苦恼。与自我和解,就是《小王子》最核心的主题。
当代艺术中充斥大量表现“无聊”状态的作品,或冗长单调,或无限重复,或人生漠漠……由此诞生了无聊美学。本期节目,我们结合当代艺术聊聊无聊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本期音乐是玩世不恭的音乐怪杰萨蒂的《裸体歌舞》,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也或许在无意中听过。艺术家如何从无聊中发展有趣之道?古典时期的艺术是把音乐从生活中提取出来,而现在,艺术家把音乐还原到生活本身。 无聊的时候生活节奏一定是缓慢的。无聊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快乐消失之后的状态。叔本华说,无聊是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淡淡的欲望。用大白话讲,就算不知道该干嘛,干什么都没劲。 忙碌可以短暂地抵制无聊,但不是长久之计。无聊的人有了互联网会更无聊。就像当年微博上每天敲钟的账号被网民围观。古典时代,人不会追逐无聊的东西;后现代时期,大量的艺术家喜欢展现无聊,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重复营造出特别的韵律,不确定又消解意义。当无聊被我们认真审视的时候,无聊就不再无聊了。
本期节目是“美学公社”和“1200书店”主理人刘二囍的直播回放。 书店除了看书还能做什么?今天我们去书店买文创、喝咖啡、见朋友、去拍照……貌似已经成了去书店最重要的理由了,甚至住到书店去,把书店当作一家文艺的客栈,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 互联网时代书店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日本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即以书本为基础,将它们与不同物品进行组合,让你从一本书,链接到一个商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即消费。 日本大概在40年前出现了第一家24小时可以住宿的书店。住在书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间客栈式书店首先必须是全天候的,必须是24小时营业的,一间24小时的书店的最伟大的功能,就是重塑了城市的时间,就像工业革命初期,工厂重塑了城市时间一样伟大。 其次,仅仅24小时开放还是不够的,必须给时间填充内容,必须让人们能够住进来,在里面看书的同时(像图书馆),还要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吃喝拉撒,像旅馆、像餐厅、像咖啡馆、像士多店、像课堂……最后,这种客栈式书店开始构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书籍成为生活媒介的美学意味,书店成为都市人建构美好心灵图景的场所。什么样的书店最美?欢迎收听我们的聊天。
欧洲杯进入半决赛、决赛阶段,全世界的球迷狂欢进入高潮。这次,美学公社来聊聊人类为何需要狂欢。而本期的音乐正是舒曼的《狂欢节》。 狂欢本身是有美学意义的,而且一定有表演的成分。狂欢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节,后来演化为世界各地不同的狂欢节日。在酒神节,人要演神的故事,就必须戴面具。太阳神与酒神,代表着理性与反理性、主流与叛逆。在狂欢中抹掉阶级差异,人人平等地参与群体活动。可可老师分享了在西班牙奔牛节的经历,城市里的人个个跟疯子一样,好不快活。 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提出“狂欢化”的美学命题。这是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的想象。人们放弃教规,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纵情于食欲声色。 虽然我们还到不了乌托邦,但我们可以在某一天过一种欢乐、诙谐、戏谑的乌托邦生活。戏仿是狂欢的重要元素。恰恰是汉文化里缺乏作为传统的狂欢节日,缺少释放出口的生活往往紧张、压抑。儒家的治国之策更利于集体,却以个人削弱为前提。而这一代人也就只能在弹幕里尽情宣泄自己了。
之前,我们聊过最丑建筑评选;本期,再来聊聊美的、有诗意的建筑。音乐作为流动的建筑之美,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巴赫的音乐。巴赫的严谨、秩序、结构,跟建筑的内核是相通的。本期,我们先来听听《勃兰登堡协奏曲》。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首先赏心悦目的栖居地是诗意栖居的前提,然后是思想和认知。此种说法与“技术的栖居”相反,诗意的栖居解决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矛盾。这个说法来自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创作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释而广为流传。海德格尔《诗·语言·思》说:“正是诗意首先使人进入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因此使人进入居住。” 诗意的建筑表现为:空间和氛围的诗意;形式和材料的诗意;人、物与自然的诗意。建筑首先以造型被观者捕捉这也是诗意的最直观表现。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展开讲讲建筑诗意之美。
夏天是吃小龙虾、喝冰镇啤酒的季节。可可老师曾经排队等了4个小时吃文和友的小龙虾。本质上,文和友是一个怀旧的场景消费。本期音乐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 旧物为什么能唤醒我们的审美?越是平常之物,越能让人产生触动。比如旧报纸一度成为了时尚的生日礼物。因为旧物跟当下的生活情境差异很大,所以距离产生美。旧物还有反观当下的作用。旧物承载了生命轨迹的特征,比如罗马的废墟之美。 现在,旧物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稳定保守的社会形态里,怀旧的情绪会少一点。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们才开始有了怀旧感。互联网时代让怀旧资源更具有商业实用价值,所以旧物被炒出来了。旧物带有历时性,映照了时代的痕迹。比如,旧书和盲盒结合在一起。
本期,美学公社要聊聊土味审美。最近国民老公的聊天记录被曝出,网友纷纷模仿那种其中的情话。我们觉得,土味不见得不好,有可能是一种反诗意的诗意。 本期音乐是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支音乐反应了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欧洲人觉得美国人很土,美国人也觉得自己很土,但对此并不在意。的确,芝加哥崛起的时候经历了土味焦虑。土味与现代化不容易调和。 土味审美植根于农耕社会文化,带有热烈、欢快、民俗的气质。一旦土味离开了乡土,就和城市化有冲突。土味积极的一面是,代表了在地的、乡土的包容。普通人的自娱自乐自嘲。与恶俗一线之隔,要看场合和情景。过度了就是做作、油腻、恶俗。 也有人借批评别人的土味,彰显自己的优越感。直白具象的语言、事物,容易产生土的感觉。外来文化容易激发出来本地乡土文化的新东西,有反差才有喜剧效果。现在,新土味和传统的土味有什么区别?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每年,都有媒体评一个中国最美大学排行榜。高考之后,正是报志愿的时候,美学公社也来聊聊大学之美。本期节目的音乐是海顿为牛津大学创作的牛津交响曲。 家长和同学们不仅能在网上查看大学校园,还可以参与名校旅行团亲自实地考察。而对校园有自信的大学,肯定要好好打出颜值牌。可可老师的母校厦大经常蝉联冠军。鲁迅说厦大是“依山面海、风景绝佳”。另一所公认的“最美大学”是武汉大学。一个花边趣闻:武汉的牌坊从右到左写的是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从左到右读是“学大汉、武立国”,显得特别刚猛。壮美,加上樱花的优美,构成了武大之美。 最美大学的地理、历史条件缺一不可。虽然在毕业季,网红也去拍照。但大学最吸引人的是学术氛围和社团活动。比如当红明星去南京大学拍戏,无人关注。说明同学们是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 选大学要不要考虑城市?大学真的是象牙塔,能与城市环境区隔开吗?学习之外,还有生活。厦门的城市烙印留在了可可老师身上。例如,鼓浪屿的琴声可以算是可可老师的古典乐启蒙。
古典乐有三个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今天的音乐,我们就请大家听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所以,在父亲节之际,我们借用勃拉姆斯的音乐和大家聊聊父亲也是最合适的。 当代社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席现象愈加普遍。王朔写过他的父亲,他无法看到父亲的内心世界。男性成功的标准往往跟家庭无关。社会给了既定的父亲人设与母亲人设,很多人照此来框柱自己。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东西,是忙碌的背影。鲁迅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在而不属于。而父亲正相反,很多家庭里父亲与家庭的关系是属于而不在。 男性有稳定不变的气质,这是基于生物属性建构起来的社会属性。工业革命和二战让父亲在家庭里缺失,男性必须承担社会功能。而现在,社会要为父亲创造在家庭里获得乐趣的机制。当然,男性也要学会自己创造家庭幸福。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祭天(飞龙在天)活动,是龙的节日。端午很多古老的民俗活动都延续至今,尤其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小珉老师与可可老师都偏爱什么都不包的粽子蘸白糖吃。赛龙舟即由请龙、祭龙相关的活动演变而来。今天,美学公社聊聊端午节的生活仪式美。 人类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跟祭祀、巫术有关。远古仪式与我们当下的时代和生活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节日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就像是读者看到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问:人类学的意义何在? 我们要了解自己:我是谁,我是从哪儿来的?当理性主义的发展登峰造极之后,神秘主义开始冒头。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与日常的理性生活形成互补。我们着眼未来的同时,也必须追溯源头。原始思维的第一条法则是:互相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根是在心里,连接着源源不断的文化传统。公共传统生活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彼此亲近、会心一笑,进而获得慰藉。也许,传统的力量正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6月10日晚,我们邀请到了作家、资深媒体人侯虹斌,一起聊聊女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不同时代赋予女人的成长意味不同。古代怎样?民国怎样?新中国的女人怎样?现在又怎样?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美学中让自己变得更美/成长? 女人之美,到底应该美在哪里,容颜之美、性情之美、独立之美? 随着现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她们将如何在生活中成长、在美的世界里进步?“又美又闲”的人生理想值得追求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