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的每年到6月份,生活主题都跟高考息息相关。如果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高考就是跟命运贴身肉搏。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咽喉。我们今天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时至今日,为何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读书当然有用,不过也要看我们能读到什么书。可可老师回忆了当年由葛存壮主演的电影《决裂》,那就是一部调侃读书无用的电影。在阅读可选择面十分狭窄的年代,或许读书的用处真的不大。 而今,很多同学感觉在大学没学到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其实,这并非学生和老师笨,而是社会太聪明。教育是前端的事情,但现在变成了后端的事情,教育追不上社会。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录取率是5%,现在的录取率是90%。扩招的后果之一便是大学课程水了一点。 归根到底,读书有用的“用”,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修养的提高。莫谈什么国家大事,读书对自己的用处,才是真的有用。
在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之后的躺平学成为当下内卷环境中的关注点,甚至获得较多年轻人共鸣。聊聊人类关于躺平的人生思考,“躺”作为一门生活美学原来历史悠久。 本期介绍的古典乐是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像藤蔓,而且让人听着听着就会想躺下来。本期,我们为躺平学提供全新的审美视角。躺下来,看见天空,其实挺美的,不是吗? 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到躺平哲学。年轻人不希望自己被“内卷”。不想成功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物质上,我们从稀缺时代到过剩时代,这是躺平的基础。以前,不去往前抢,就会挨饿。物质的丰富为一部分人躺平提供了条件。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对个体的宽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开很贵的车不一定代表成功。竞争过程中,失败了很痛苦;成功了很疲惫。或许,最后得到的只是“不过如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躺下来的人是觉醒者。年轻人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有错吗?既平衡又进步。只有追求成功学的社会是畸形的。 我们提供几种“躺平”人生的成功范式,如中西方躺平大师:古希腊普罗泰戈拉VS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竹林七贤。躺平的积极意义是回归“人本”,实现向内的自我探索,不随波逐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首先祝各位六一快乐!长大成人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回忆童年来过一种情怀上的六一。本期,我们就来聊聊童年之美。本期的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舒曼。他的《童年情景》是写给克拉拉的,也写给他自己的童年。 我们从什么年纪开始喜欢回忆?可可老师在七十年代的童年,物质匮乏,但童年还算幸福。不爱看书学习,长大后拼命恶补。自由天性的释放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在前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听老年人的。而今,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年人落伍,要听年轻人的。但孩子过早地和成年人融合在一起,不是好事。孩子太早看到真相,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会让童年不完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不能在太早的时候把底色搞浑浊。 赤子之心其实是一种特质。一种跟束缚思想桎梏相对立的追求。赤子之心可以是为了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劲头,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乐观的憧憬。它还是一种纯意志力不受意志左右,纯依主观不受客观影响,纯意志观不杂他念的心理状态。就艺术而言,唯有天才具备此种心态,对普通人而已就是生命里的真善美。天真、单纯的童年治愈一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颗赤子之心。
美学公社请到了作家、资深媒体人库索,5月27日,我们一起聊了聊旅行美学。今天的节目是本次直播的回放,错过直播的社员们有福了! 本次直播的话题有: 如何实现一次美学意义上的京都旅行? 聊聊与一座城市的四季和风物相遇的日常式旅行 如何与一座文化古城共情? 旅行作家如何采访到京都居酒屋的老板? 我们经历过哪些难忘的日常式旅行? 在有限的旅行时间里如何体悟一座城市的魅力? 日本人的四季风物和生活日常中有哪些富有美学意味的地方? 居酒屋文化表达了日本城市人内心的孤独和自由吗? 与京都这场相遇日常的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改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一出就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广东人口的增长遥遥领先,作为外地人在广州的小珉和可可老师,一起来解读城镇化人口大迁徙的这些年,广东如何用地域文化魅力吸引外乡人。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建设期,人户分离增长、流动人口增长,如何打造有魅力的城市文化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未来发展重点。保留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持续的平等和包容性。归根到底,文明和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更有魅力。 从地区人口增长中看到:广东以2170多万的人口增长量遥遥领先于全国其它省份。广东作为曾经的文化沙漠如何成为大量外乡人的新家乡?本期,我们聊聊广东地区的本土文化,尤其是特有的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传统传承好、凝聚力强、文化包容强、倾向商业规则,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广东的文化魅力。
今天是小满节气,我们从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以及久石让的配乐入手来谈夏天。录制节目的时候,我们没有开空调,就是为了体验夏天的感觉。提到夏天,可可老师总是会想起大海、啤酒、足球。想到夏天,小珉老师会想起南京的梅雨。 夏天的夜晚也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在乡下的晚上,夜空、星星、蒲扇、蝉鸣……城市里的夏夜,也有许多人在室外搭起吊床。男性的夏天记忆与女性的夏天记忆又什么区别?夏天也是个成长的季节。夏天归根到底是一种万物生长之美。在夏天,成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要放弃跟自然亲近的机会。关于夏天,你有什么记忆?欢迎留言和大家聊聊吧。
今天是5月18日,在“我要发”的日子,美学公社聊聊生活中的数字和寓意。 分享一则有趣的故事:广东人不喜欢7这个数,有位买房的老板,为了让价格吉利,主动多掏了20万。房子本来780万,买家觉得7不吉利,于是再凑20万一共花800万买房。20万块钱买个数字的吉利,可谓豪气! 数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应用。古希腊很早就有黄金分割率。现在,数字也与消费息息相关,商家把双十一从光棍节变成购物节。可可老师的幸运数字是7。7像一个开锁的钥匙。如果你忘带了钥匙回不去家,记得打给XXXX7777的号码,也许能打到开锁师傅的家里。 汉语特别讲究发音与寓意的联系,常见的有选房号、选车牌号。更普遍的是单数、偶数,也有讲究,比如婚礼上的好事成双。东方人与西方人喜好数字的共性,都注重3。南方人与北方人喜好数字的差异,南方爱8,北方爱6。我们对数字的偏好也跟个人对预测未来命运的渴望相关。命运在古希腊文化里,指的就是数,即命数。现代人中庸观念也与数字有关,比如在股市离止损、止盈。你在哪些时候对数字格外敏感呢?欢迎留言和大家聊聊。
面对当下90、00代恐婚恐育的婚恋困境,有人提出科学早恋的观点,今天,我们用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中的婚恋观来聊聊“早恋”这回事。 科学和早恋怎么搭在一块?这事可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可以实现。那时的人相信,在爱情滋养下,学业也许更可能取得成功。我们还聊到了莫扎特的爱情故事。 回到所谓“早恋”这个话题。它无非就是当家长希望孩子专注于学习阶段的时候,孩子拥有的爱情。这个学习阶段,当然是属于校园内的。校园时代的爱情为何有种特别的美好?当今,自由恋爱的比例在下降,很多青年似乎开始重新回到“相亲”的模式里。新技术时代下的新特点是,线上交往火热,线下交往贫乏。 正是因为爱情变得更稀缺,如果在青春时期爱情来了,就不要拒绝。当然,人要懂得权衡好各方面的问题。早恋只是青春期中所有问题中的一个,不能单独对待,要从整体的角度看青春期。早恋不只是爱情问题,更是成长问题。而学习好的人,也可能有很多心理问题。 走不进婚姻的爱情就是失败的爱情吗?人生的成功在于什么?欢迎收听本期美学公社。
不论五一还是十一,为什么大家对公共长假的吐槽越来越多?当然,美好生活离不开度假,这期从生活美学角度分析我们需要怎样的假期? 19世纪的维也纳是音乐和文化之都。小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正是写给热爱去维也纳森林度假的人们。 度假是真正属于个体化的时间,由个体支配,享受难得的自我放松和自由。度假应该是足够个性化和私密的,与日常疏离的。而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全民集体性旅游度假难以实现私人假期的轻松:淹没在拥挤的交通、争相打卡的景点、无处不在的社交之中。 度假第一层实现身体的休息和放松,第二层追求心灵能量的补给,为人生启智启蒙。我们还聊到了:网红打卡地与私人旅行目的地有什么区别;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区别;奢侈品牌LV竟然是人类旅行的推动者;职场人最好的休假方式竟然是提辞职?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好的建筑让人愉悦,跟音乐一样。美的东西是潜移默化,让你忘掉身在何处。中国十大丑陋城市建筑评选已经办了11届。丑陋的建筑让人抽离环境,确实让人记住了建筑,但并不舒服。 丑陋建筑有一个共性:模拟一个具象的东西。比如模拟铜钱的大厦,广州和沈阳都有。金光灿灿,但奇丑无比。福禄寿大厦、蟹文化博物馆,单纯地模仿某个符号,缺乏艺术加工和处理。悉尼歌剧院是在模仿贝壳,但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则是非常美的。 一方面是单体建筑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丑陋的建筑跟环境不和谐。和谐也有两种:一种是相似的、一种是互补的。国家大剧院“巨蛋”与故宫、人民大会堂,就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反面例子是重庆的来福士大厦,从单体上看没问题,但从环境整体来看,它是起破坏作用的。 城市的高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建筑的功能属性与审美属性如何平衡?欢迎收听本期美学公社。
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但相比年龄上的年轻,我们更该关注精神上的年轻。在80年代,不管你多大年纪,精神状态都可以是年轻的。今天,我们聊聊前段时间火热的文理之争。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争议由来已久。过去,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生能找到工作吗?这个社会疑虑也曾让可可老师心里没底。大学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在学习之外,大学的节庆也很重要。而且最初的大学也并不区分文理科。知识的分类导致教育科目的分类、社会分工的分类。 最初,大学是宗教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要学“七艺”。文理分类是18世纪以后的事。工业革命以后追求经济效益,才有了文理分科。大学专业与就业关系紧密相关。中国最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的找工作容易。但社会科学的专业人才很有用,比如法律。有趣的是,可可老师供职的杂志社里学新闻的很少,竟然还有学妇产科的当记者、北大毕业生当娱乐记者。 总之,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再谈文理科。
听到劳动,很多的第一反应估计是苦兮兮地干活,唯恐避之不及。希望美学公社今天聊的话题,能让你感觉到美。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之一。可能有人奇怪:艺术是都么飘逸、潇洒的事,怎么可能跟泥土里劳动有关系?劳动与艺术的关系就在于节奏和律动。鲁迅说,最早的诗歌流派也许是“哼呦哼呦”派,即劳动中自然而然生发的韵律,比如侗族大歌、川江号子。而且,身体在韵律中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也会省很多力气。 绘画作品里也有描写劳动场面的,比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梵高的《播种者》则是如诗如画,金色的阳光撒满画面。还有米勒的《拾穗者》。莫奈画几十幅草垛,虽然没有人,但也是唱给劳动的赞美诗,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乡村风貌。 劳动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劳动是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必需。但我们理应拥有懒惰的权利。付出与获得是平衡的,就应该劳动,否则即是压迫。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劳动分成工作性的劳动,享受性的劳动。可可老师当年有过怎样的劳动经验?可可老师的父亲每个暑假都会做出什么惊喜?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