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是“美学公社”和“1200书店”主理人刘二囍的直播回放。 书店除了看书还能做什么?今天我们去书店买文创、喝咖啡、见朋友、去拍照……貌似已经成了去书店最重要的理由了,甚至住到书店去,把书店当作一家文艺的客栈,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 互联网时代书店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日本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即以书本为基础,将它们与不同物品进行组合,让你从一本书,链接到一个商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即消费。 日本大概在40年前出现了第一家24小时可以住宿的书店。住在书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间客栈式书店首先必须是全天候的,必须是24小时营业的,一间24小时的书店的最伟大的功能,就是重塑了城市的时间,就像工业革命初期,工厂重塑了城市时间一样伟大。 其次,仅仅24小时开放还是不够的,必须给时间填充内容,必须让人们能够住进来,在里面看书的同时(像图书馆),还要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吃喝拉撒,像旅馆、像餐厅、像咖啡馆、像士多店、像课堂……最后,这种客栈式书店开始构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书籍成为生活媒介的美学意味,书店成为都市人建构美好心灵图景的场所。什么样的书店最美?欢迎收听我们的聊天。
欧洲杯进入半决赛、决赛阶段,全世界的球迷狂欢进入高潮。这次,美学公社来聊聊人类为何需要狂欢。而本期的音乐正是舒曼的《狂欢节》。 狂欢本身是有美学意义的,而且一定有表演的成分。狂欢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节,后来演化为世界各地不同的狂欢节日。在酒神节,人要演神的故事,就必须戴面具。太阳神与酒神,代表着理性与反理性、主流与叛逆。在狂欢中抹掉阶级差异,人人平等地参与群体活动。可可老师分享了在西班牙奔牛节的经历,城市里的人个个跟疯子一样,好不快活。 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提出“狂欢化”的美学命题。这是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的想象。人们放弃教规,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纵情于食欲声色。 虽然我们还到不了乌托邦,但我们可以在某一天过一种欢乐、诙谐、戏谑的乌托邦生活。戏仿是狂欢的重要元素。恰恰是汉文化里缺乏作为传统的狂欢节日,缺少释放出口的生活往往紧张、压抑。儒家的治国之策更利于集体,却以个人削弱为前提。而这一代人也就只能在弹幕里尽情宣泄自己了。
之前,我们聊过最丑建筑评选;本期,再来聊聊美的、有诗意的建筑。音乐作为流动的建筑之美,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巴赫的音乐。巴赫的严谨、秩序、结构,跟建筑的内核是相通的。本期,我们先来听听《勃兰登堡协奏曲》。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首先赏心悦目的栖居地是诗意栖居的前提,然后是思想和认知。此种说法与“技术的栖居”相反,诗意的栖居解决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矛盾。这个说法来自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创作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释而广为流传。海德格尔《诗·语言·思》说:“正是诗意首先使人进入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因此使人进入居住。” 诗意的建筑表现为:空间和氛围的诗意;形式和材料的诗意;人、物与自然的诗意。建筑首先以造型被观者捕捉这也是诗意的最直观表现。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展开讲讲建筑诗意之美。
夏天是吃小龙虾、喝冰镇啤酒的季节。可可老师曾经排队等了4个小时吃文和友的小龙虾。本质上,文和友是一个怀旧的场景消费。本期音乐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 旧物为什么能唤醒我们的审美?越是平常之物,越能让人产生触动。比如旧报纸一度成为了时尚的生日礼物。因为旧物跟当下的生活情境差异很大,所以距离产生美。旧物还有反观当下的作用。旧物承载了生命轨迹的特征,比如罗马的废墟之美。 现在,旧物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稳定保守的社会形态里,怀旧的情绪会少一点。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们才开始有了怀旧感。互联网时代让怀旧资源更具有商业实用价值,所以旧物被炒出来了。旧物带有历时性,映照了时代的痕迹。比如,旧书和盲盒结合在一起。
本期,美学公社要聊聊土味审美。最近国民老公的聊天记录被曝出,网友纷纷模仿那种其中的情话。我们觉得,土味不见得不好,有可能是一种反诗意的诗意。 本期音乐是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支音乐反应了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欧洲人觉得美国人很土,美国人也觉得自己很土,但对此并不在意。的确,芝加哥崛起的时候经历了土味焦虑。土味与现代化不容易调和。 土味审美植根于农耕社会文化,带有热烈、欢快、民俗的气质。一旦土味离开了乡土,就和城市化有冲突。土味积极的一面是,代表了在地的、乡土的包容。普通人的自娱自乐自嘲。与恶俗一线之隔,要看场合和情景。过度了就是做作、油腻、恶俗。 也有人借批评别人的土味,彰显自己的优越感。直白具象的语言、事物,容易产生土的感觉。外来文化容易激发出来本地乡土文化的新东西,有反差才有喜剧效果。现在,新土味和传统的土味有什么区别?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每年,都有媒体评一个中国最美大学排行榜。高考之后,正是报志愿的时候,美学公社也来聊聊大学之美。本期节目的音乐是海顿为牛津大学创作的牛津交响曲。 家长和同学们不仅能在网上查看大学校园,还可以参与名校旅行团亲自实地考察。而对校园有自信的大学,肯定要好好打出颜值牌。可可老师的母校厦大经常蝉联冠军。鲁迅说厦大是“依山面海、风景绝佳”。另一所公认的“最美大学”是武汉大学。一个花边趣闻:武汉的牌坊从右到左写的是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从左到右读是“学大汉、武立国”,显得特别刚猛。壮美,加上樱花的优美,构成了武大之美。 最美大学的地理、历史条件缺一不可。虽然在毕业季,网红也去拍照。但大学最吸引人的是学术氛围和社团活动。比如当红明星去南京大学拍戏,无人关注。说明同学们是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 选大学要不要考虑城市?大学真的是象牙塔,能与城市环境区隔开吗?学习之外,还有生活。厦门的城市烙印留在了可可老师身上。例如,鼓浪屿的琴声可以算是可可老师的古典乐启蒙。
古典乐有三个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今天的音乐,我们就请大家听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所以,在父亲节之际,我们借用勃拉姆斯的音乐和大家聊聊父亲也是最合适的。 当代社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席现象愈加普遍。王朔写过他的父亲,他无法看到父亲的内心世界。男性成功的标准往往跟家庭无关。社会给了既定的父亲人设与母亲人设,很多人照此来框柱自己。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东西,是忙碌的背影。鲁迅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在而不属于。而父亲正相反,很多家庭里父亲与家庭的关系是属于而不在。 男性有稳定不变的气质,这是基于生物属性建构起来的社会属性。工业革命和二战让父亲在家庭里缺失,男性必须承担社会功能。而现在,社会要为父亲创造在家庭里获得乐趣的机制。当然,男性也要学会自己创造家庭幸福。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祭天(飞龙在天)活动,是龙的节日。端午很多古老的民俗活动都延续至今,尤其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小珉老师与可可老师都偏爱什么都不包的粽子蘸白糖吃。赛龙舟即由请龙、祭龙相关的活动演变而来。今天,美学公社聊聊端午节的生活仪式美。 人类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跟祭祀、巫术有关。远古仪式与我们当下的时代和生活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节日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就像是读者看到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问:人类学的意义何在? 我们要了解自己:我是谁,我是从哪儿来的?当理性主义的发展登峰造极之后,神秘主义开始冒头。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与日常的理性生活形成互补。我们着眼未来的同时,也必须追溯源头。原始思维的第一条法则是:互相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根是在心里,连接着源源不断的文化传统。公共传统生活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彼此亲近、会心一笑,进而获得慰藉。也许,传统的力量正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6月10日晚,我们邀请到了作家、资深媒体人侯虹斌,一起聊聊女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不同时代赋予女人的成长意味不同。古代怎样?民国怎样?新中国的女人怎样?现在又怎样?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美学中让自己变得更美/成长? 女人之美,到底应该美在哪里,容颜之美、性情之美、独立之美? 随着现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她们将如何在生活中成长、在美的世界里进步?“又美又闲”的人生理想值得追求吗?
做老师的每年到6月份,生活主题都跟高考息息相关。如果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高考就是跟命运贴身肉搏。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咽喉。我们今天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时至今日,为何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读书当然有用,不过也要看我们能读到什么书。可可老师回忆了当年由葛存壮主演的电影《决裂》,那就是一部调侃读书无用的电影。在阅读可选择面十分狭窄的年代,或许读书的用处真的不大。 而今,很多同学感觉在大学没学到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其实,这并非学生和老师笨,而是社会太聪明。教育是前端的事情,但现在变成了后端的事情,教育追不上社会。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录取率是5%,现在的录取率是90%。扩招的后果之一便是大学课程水了一点。 归根到底,读书有用的“用”,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修养的提高。莫谈什么国家大事,读书对自己的用处,才是真的有用。
在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之后的躺平学成为当下内卷环境中的关注点,甚至获得较多年轻人共鸣。聊聊人类关于躺平的人生思考,“躺”作为一门生活美学原来历史悠久。 本期介绍的古典乐是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像藤蔓,而且让人听着听着就会想躺下来。本期,我们为躺平学提供全新的审美视角。躺下来,看见天空,其实挺美的,不是吗? 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到躺平哲学。年轻人不希望自己被“内卷”。不想成功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物质上,我们从稀缺时代到过剩时代,这是躺平的基础。以前,不去往前抢,就会挨饿。物质的丰富为一部分人躺平提供了条件。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对个体的宽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开很贵的车不一定代表成功。竞争过程中,失败了很痛苦;成功了很疲惫。或许,最后得到的只是“不过如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躺下来的人是觉醒者。年轻人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有错吗?既平衡又进步。只有追求成功学的社会是畸形的。 我们提供几种“躺平”人生的成功范式,如中西方躺平大师:古希腊普罗泰戈拉VS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竹林七贤。躺平的积极意义是回归“人本”,实现向内的自我探索,不随波逐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首先祝各位六一快乐!长大成人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回忆童年来过一种情怀上的六一。本期,我们就来聊聊童年之美。本期的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舒曼。他的《童年情景》是写给克拉拉的,也写给他自己的童年。 我们从什么年纪开始喜欢回忆?可可老师在七十年代的童年,物质匮乏,但童年还算幸福。不爱看书学习,长大后拼命恶补。自由天性的释放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在前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听老年人的。而今,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年人落伍,要听年轻人的。但孩子过早地和成年人融合在一起,不是好事。孩子太早看到真相,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会让童年不完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不能在太早的时候把底色搞浑浊。 赤子之心其实是一种特质。一种跟束缚思想桎梏相对立的追求。赤子之心可以是为了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劲头,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乐观的憧憬。它还是一种纯意志力不受意志左右,纯依主观不受客观影响,纯意志观不杂他念的心理状态。就艺术而言,唯有天才具备此种心态,对普通人而已就是生命里的真善美。天真、单纯的童年治愈一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颗赤子之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