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一座可以“躺平”的书店——聊聊书店里的生活美学

本期节目是“美学公社”和“1200书店”主理人刘二囍的直播回放。 书店除了看书还能做什么?今天我们去书店买文创、喝咖啡、见朋友、去拍照……貌似已经成了去书店最重要的理由了,甚至住到书店去,把书店当作一家文艺的客栈,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 互联网时代书店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日本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即以书本为基础,将它们与不同物品进行组合,让你从一本书,链接到一个商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即消费。 日本大概在40年前出现了第一家24小时可以住宿的书店。住在书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间客栈式书店首先必须是全天候的,必须是24小时营业的,一间24小时的书店的最伟大的功能,就是重塑了城市的时间,就像工业革命初期,工厂重塑了城市时间一样伟大。 其次,仅仅24小时开放还是不够的,必须给时间填充内容,必须让人们能够住进来,在里面看书的同时(像图书馆),还要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吃喝拉撒,像旅馆、像餐厅、像咖啡馆、像士多店、像课堂……最后,这种客栈式书店开始构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书籍成为生活媒介的美学意味,书店成为都市人建构美好心灵图景的场所。什么样的书店最美?欢迎收听我们的聊天。

63分钟
65
4年前

Vol.45 人生如何“躺着”赢?

在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之后的躺平学成为当下内卷环境中的关注点,甚至获得较多年轻人共鸣。聊聊人类关于躺平的人生思考,“躺”作为一门生活美学原来历史悠久。 本期介绍的古典乐是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像藤蔓,而且让人听着听着就会想躺下来。本期,我们为躺平学提供全新的审美视角。躺下来,看见天空,其实挺美的,不是吗? 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到躺平哲学。年轻人不希望自己被“内卷”。不想成功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物质上,我们从稀缺时代到过剩时代,这是躺平的基础。以前,不去往前抢,就会挨饿。物质的丰富为一部分人躺平提供了条件。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对个体的宽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开很贵的车不一定代表成功。竞争过程中,失败了很痛苦;成功了很疲惫。或许,最后得到的只是“不过如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躺下来的人是觉醒者。年轻人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有错吗?既平衡又进步。只有追求成功学的社会是畸形的。 我们提供几种“躺平”人生的成功范式,如中西方躺平大师:古希腊普罗泰戈拉VS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竹林七贤。躺平的积极意义是回归“人本”,实现向内的自我探索,不随波逐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40分钟
5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