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铁锈城市带”、以及更早的“肮脏三十年代”,年轻人在文明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与个体孤独的冲击下,产生了无意识的群体逃离现象。在这群人的世界观里,逃离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在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中,领略这种文化现象所衍生出来的公路美学。 作为一种带有逃离感的美学,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路上》里描绘的讨钱、偷油、追随他人的情景,而是更多地代表一种精神象征,在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旅途中珍藏起所有的震撼与震撼之余的遗憾。
盛唐,这个镌刻于中国人基因内的历史名词,在2018——唐代建元1400周年之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遐想与怀念。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与大家聊聊盛唐的万千气象。今天为大家带来的音乐出自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1908年,马勒根据德译本中国诗歌集《中国笛》,耗费一年时间写成《大地之歌》,其中第三乐章《青春》与第五乐章《春日醉客》都改写自李白诗歌。 自初唐至盛唐,庞大的东方帝国凭借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创新融合,为后人们留下了一个五彩绚丽的精神世界。落于纸上的诗篇与字帖在碗中酒气的催动下,飘香长安;胡旋舞者纵横腾踏,回应着龟兹乐者的弦鼓声;坊市中穿梭不息的各色人等,搭配着出檐深远的唐式建筑,描绘出一幅昂扬勃发,多元化的盛唐画卷。 少年心气的盛唐人不愿遮掩自己的喜怒,纯粹地投入到自我的世界中。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享受当下的洒脱,处处体现着盛世景象。盛唐是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是水中倒悬的无暇明月,是健儿手中泛光的横刀;是长安城中,清早坊市开门时香喷喷、热腾腾的胡饼与水盆羊肉。
七夕是古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随着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中国“情人节”。今天,我们聊聊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之美。今天的音乐当然就是中国名曲《梁祝》 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想象体现在民间四大传说里:《牛郎织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一个幸福的家庭与爱情该包含的所有元素,在民间爱情故事里都有。尽管有大团圆般的美好结局,但过程是相当曲折,主人公往往受制于各种强权势力。跨越阶级、跨越人神、跨越生死,这些日常里难以实现的愿望都在艺术作品里得以实现。 在爱情传说里,男性角色往往比较负面、比较弱。而女性角色相对更进步。对封建礼教反抗,在女性身上表达得更明显。这是为什么?男性角色往往被美化,而女性在文人笔下,是否被当成了工具、被歪曲了?男人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比如打着为朝廷、为天下的旗号而做出抛妻弃子的事。 爱情本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两个人与世界的抗争。
送走夏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不约而同都习惯用烟火来送别夏天。其实,日本的夏日祭最早来源于中国。放烟花是传统民俗仪式,跟其他民俗不同,烟花的美感很特别。让我们先听听本期的古典乐——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 所有热热闹闹的民俗都有一个功能:驱邪。中国古籍《周礼》就记载了“炮祭”,到了宋元时期,火药开始广泛使用于祭祀、庆典中。虽然放烟花是个挺烧钱的事,但也确实华丽。可可老师分享了他在日本看烟火的经历。小珉老师看过的最震撼的一场烟火表演是在欧洲小国马耳他。 当烟花遇见群体庆典,就有了一种大型公共艺术的感觉。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闽南的艺术家蔡国强则是当代中国最有名的烟花艺术家。夏天的激情绽放,随着烟花炸裂开来,又瞬间湮灭。
随着互联网二手平台兴起,二手生活方式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一期,我们聊聊二手生活的美学趣味。本期音乐是“胜过爱情”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二手生活首先是物资过剩时代的产物。二手生活小到个人生活层面体现出物质欲望的衰退,大到一座城市的更新运动也要重新利用二手资源。我们选择二手生活的动机通常是环保意识或审美意识。二手物品的时间记忆和情感底色能够带来怀旧、侘寂、沉浸等美感体验。 二手物品的翻新俨然成为当下一种混搭时尚风潮。而且,二手交易能够带来对同样生活状态和审美品味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说不定还能找到知音。
今天,我们从时下在年轻人之中特别火的剧本杀展开聊聊沉浸式体验。本期带来的古典乐是圣-桑《动物狂欢曲》。《动物狂欢节》就是一部人戴着动物面具的戏剧,包含着剧本里的诸多要素。沉浸式场景里的体验让人与艺术更好地结合。沉浸式体验的第一要素是,通过与日常生活的反差,带来渐离,形成陌生化的体验。陌生化效果带给人物我两忘的境界,甚至比现实更真实。跟真实生活不同的是,沉浸式体验把现实之物作编码,用精心编排后的符号来刺激你,比如沉浸式场景呈现梵高的作品。沉浸式体验有时候就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可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现场清场的《跟着感觉走》,欢迎大家收听!
奥运会不只是体育的盛会,也是生活的盛会。今天,美学公社和大家聊聊体育之美、竞技之美。本期的古典乐是莫扎特的《朱庇特》。 有典籍记载的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人与神共乐的一场盛会。奥林匹克既是国与国的竞争,也是自己向自己的挑战。 古希腊崇尚自然主义哲学观。地理因素是重要的原因。地中海附近的气候条件特别好。人可以不着一缕地直接吹风、晒太阳,身体可以直接与自然对话。三面临海的古希腊文明非常开放,所以在竞技场上也要展现人体的优美。 人与神之间的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更是平等的。竞技的崇高追求的是超越自我,而非在人间制造等级之分。希望大家在看奥运的时候能领会真正的奥运精神。
7月27日,美学公社连麦作家止庵,聊聊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受命》。我们重点分享了关于城市生活的体验与书写:为什么要写原生城市人? 为什么中国城市文学偏弱项?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速度快,很多东西来不及沉淀和积累。如今随着中国城市文化的成熟壮大,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越发引起人们的共鸣,城市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被普遍认可。这些都为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和人物底色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受命》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质,如叶生、冰峰,人物身上的原生城市属性与主题表达有什么关系? 主人公冰峰明知徒劳却坚定地复仇,甚至舍弃他当下的幸福和未来可期的人生,这是对人生徒劳之美最好的诠释。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荒诞是本质,就像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看似徒劳的抗争,却是沉默又铿锵的力量。而这恰恰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今天,在这个功利的社会,美学公社来聊聊无用。我们当然要做有用之人,但从审美观层面,无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期给大家带来的古典乐是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无伴奏组曲里面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导向,就像背景音乐,似乎总有些催眠作用,正代表着无用,但却是一种大音希声的无用。 成功学甚嚣尘上的时候,也正是无用哲学反扑的时候。无用之美也可能是大美。正如黄山的迎客松,从树的实用性角度来说是无用的;但从美学角度却是十分值得欣赏的。而在饿肚子的时候,即使看到风吹麦浪也不会在意它美不美。 我们还聊到丰子恺的《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他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诠释了什么叫“无用”但有趣这件事。他说:“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你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面消磨时光吗?可可老师分享了他花时间做过的无用之事。有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不可否认,人生首先是逐利的,毕竟人人都需要穿衣吃饭,需要生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向往,去追求“不以物役,不以物累”的平和心态。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时刻。”
本期美学公社聊聊孤独,给大家带来的古典乐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五重奏》。勃拉姆斯作为乐坛的孤独者,如何看待孤独?这首曲子可算是他内心的表达。他在维亚纳并不买房,只是不断租房来住,跟当代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有一种契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孤独绝非负面,它对于生命有价值意义和力量。孤独让人沉沦,却也会让人升华。 互联网用一根网线串联了无数地球人,每个闪烁点后都掩饰着一个孤独的灵魂。互联网的喧嚣热闹能摆脱孤独吗?相反,会引起更大孤独。克服孤独的办法是找到“同伴”。而网络交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丧失真正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网络社交寻找到拟像化的“同类的人”,往往最终都是幻灭。 如何面对孤独?积聚内心力量,正视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对自我的升华。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美学公社推荐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希望本期节目能给你一点启发。
前不久是《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本期,我们聊聊这本享誉世界的童话书有哪些治愈人心的能量,童话之美能抚慰成年人的创伤吗?给各位带来的古典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曾因作品遭遇恶评而陷入抑郁,忧伤的人不能听欢快的曲子。而在写出新作后,他也从困境里走出来了。 我们总想做脚踏实地的人,而飞行员总是想要腾空。正因为与常人不同,飞行员兼具浪漫与忧郁的气质。童话给我们最多的感觉是真善美。童话里的“真”跟成年人的真有些不同。童话的真更接近本质、初心,成年人的真则是直面淋漓的鲜血。因为成年世界充满了各种阴谋论,这个时代的善才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 从抑郁里走出来,首先不能封闭自己,多出家门看看。就像小王子来到地球,见识种种,其实就像是找自己的参照物,从他们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内在。认识自我需要参照物。浮士德也同样是经由自我的外化,来消解种种苦恼。与自我和解,就是《小王子》最核心的主题。
当代艺术中充斥大量表现“无聊”状态的作品,或冗长单调,或无限重复,或人生漠漠……由此诞生了无聊美学。本期节目,我们结合当代艺术聊聊无聊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本期音乐是玩世不恭的音乐怪杰萨蒂的《裸体歌舞》,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也或许在无意中听过。艺术家如何从无聊中发展有趣之道?古典时期的艺术是把音乐从生活中提取出来,而现在,艺术家把音乐还原到生活本身。 无聊的时候生活节奏一定是缓慢的。无聊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快乐消失之后的状态。叔本华说,无聊是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淡淡的欲望。用大白话讲,就算不知道该干嘛,干什么都没劲。 忙碌可以短暂地抵制无聊,但不是长久之计。无聊的人有了互联网会更无聊。就像当年微博上每天敲钟的账号被网民围观。古典时代,人不会追逐无聊的东西;后现代时期,大量的艺术家喜欢展现无聊,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重复营造出特别的韵律,不确定又消解意义。当无聊被我们认真审视的时候,无聊就不再无聊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