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9|怀念那个说走就走的世界

咸柠七

【导语】 你是不是很久没有出门旅行了?你是不是已经快忘了上一次说走就走是什么感觉?做什么才能让旅行更有趣?那些“职业旅行家”和极限挑战者”又经历哪些心路历程?曾几何时,说走就走,尽管出发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本期节目中,节目的常驻嘉宾“盒饭”组合一同追忆上一次国际旅行的美好,分享那些在路上的浪漫与迷思,以期望梅止渴,身未动,心已远。 本期节目由“尽管出发,创造不凡”的地平线8号赞助 【地平线8号 x 咸柠七听友专属好礼】 天猫/京东搜索“地平线8号”,双十一全年最低价入手地平线8号大旅行家行李箱/轻旅行背包, 在购买订单中备注【咸柠七】,除了店铺优惠及赠品外,还能额外获赠一顶品牌周边棒球帽。 【嘉宾】 范老师 想躺就躺的大学老师 何焰 说走就走的元气记者 【内容提要】 芒市之旅:随心飞看赌石 说走就走的境外一日游 浮光掠影trip or tour 迷离的东南亚之夜 病床上读普鲁斯特,我通了 通勤之旅比较,最死亡的是北京 做什么才能让旅行更有趣 Dreamland的滤镜破碎,生活在别处 为什么家乡没有风景 城市的胜利是为了斯土斯民 心态在路上,从随心飞到随心躺 “职业旅行家”谷岳:尽管出发 《荒野求生》《饭祈爱》中陌生的诱惑 挑战自我成为时代精神

57分钟
7k+
2年前

vol.118 | 沉迷短视频是病,得治

咸柠七

本期是与友台“酸奶哥就是薛老师”的串台节目(对的,我最近一直在串台),秉承了一贯的碎碎念传统,来聊聊我们被短视频统治的生活,一管之见,欢迎反驳。强烈建议大家订阅这档智慧与笑声齐飞的关注自我发展的泛职场类节目。 以下是薛老师对这期节目的介绍: 找曹柠来想聊聊在信息碎片化之后,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该如何过得更好。 今天抖音的日活已经达到惊人的7亿了,平均每人每天刷抖音的时间是2小时。没错,产品经理们处心积虑要占据我们的时间,而且他们因为洞悉人性,所以设计出来的短视频产品真的可以让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虽然这是廉价的娱乐,但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放松。相反,焦虑、疲惫随影而来。 曹柠给出的应对方法是“心流”。并且,从这一期节目开始,他改名叫曹福楼(flow)。 【嘉宾】 薛老师 拥有银铃般笑声顾不上刷短视频的中年男子 昊玥 忧国忧民以至于无暇创作的营销人 【小标题】 01:00 被短视频占据了的生活 11:05 设计者就是希望你一刷就停不下来 14:00 “深度”和“浅薄”是不同方向上的能力 18:27 没有深度学习,理解和谈论都似是而非 24:00 网络信息的片面和失衡,导致低水平满足 34:59 娱乐无法培养主动寻找心流的能力 36:43 当“焦虑”成为时代情绪,人如何才能被治愈 47:15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53:04 专注于当下的事,有意外的收获 56:00 马上就实践起来,比如专心洗个碗 1:00:05 曹福楼:现在开始做减法,我不能再火了 bgm: Sun and moon -- Anees Let you down -- Dawid Podsiadlo More then love -- MALIA Where did your love go? -- Dawid Podsiadlo 封面摄影:曹柠

69分钟
24k+
2年前

vol.117 | 蔡崇达:最幸福的活法是为别人而活

咸柠七

《皮囊》作者蔡崇达时隔八年,带来新作《命运》,首部长篇小说。 我读了一夜,这个闽南女人的一生,也是整个民族丢失神明又找回神明的缩影。 秋日午后的倾谈,初见像一次重逢,每一条分叉的小径,都通向一片广阔的星河。 写作是内心的艰苦跋涉,偶然的交错,已是莫大的安慰。 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寻那片失落已久的故土,在那里有我们最初和最后的自由。 【嘉宾】 蔡崇达 作家,著有《皮囊》《命运》 【你可能会听到】 0:04:30在油条摊邂逅托马斯·曼与塞林格 0:10:27《皮囊》畅销500万册带来了什么 0:12:31小镇青年闯荡大都会的内伤 0:15:17想哭又忍住不哭就是成长的感觉 0:18:40写作是内心的艰苦跋涉,通往所有人共通的部分 0:25:21阿太:穿越百年的沧桑人生 0:27:00站在死亡的尽头才能看清命运的形状 0:34:48我们的时代失去神明又必须生下神明 0:36:50闽南文化深藏现代中国人心灵秩序的解药 0:41:23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候被底层支撑 0:43:13悬浮的一代既告别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 0:44:58像树一样成长,从过去汲取营养 0:49:41领先时代的写作者依然是无比真诚的 0:51:31用树干的逻辑要求土地变成天 1:01:39命运是生生不息的河流 1:04:13没有什么比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东西 1:05:35认命是一件幸福的事 1:07:28最幸福的活法是为别人而活 1:12:14诚,所有创作者的底层秘密 1:16:25孤单的旅人看到同行者就足够安慰 【提到的书】 《皮囊》《命运》蔡崇达 《在路上》凯鲁亚克 【音乐】 马句-一生啊-吉他版(翻自 马句)

79分钟
13k+
2年前

vol.116|元宇宙会让我们更自由吗?

咸柠七

【导语】 最近我赛博进京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PPE项目的一次跨学科对谈“光影明暗中的自由”,与两位好朋友TJ和涛哥从不同角度切入“自由”:涛哥用一系列科幻电影来讲空间自由,TJ通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芝加哥七君子》讲政治参与自由,我则从《狩猎》和《恐怖分子》来分析媒介社会中的自由损失。会后我们意犹未尽,用本期节目展开了一番脑洞大开的联想和推论:技术越来越发达为什么我们却感觉越来越不自由了?怀旧或抗拒能从后人类状况中逃出吗?为了幸福可以牺牲自由意志吗?在脱虚向实的大潮中身体是可以割舍的吗?我们讨论没有答案,正如人类的生存境况面对技术的入侵没有方向一样,可以确认的仅仅是我们此刻所珍视的。 【嘉宾】 田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小标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提问总是不得要领? 技术越发达,人类越不自由 自由意志和技术的倾向性纠缠 从让人不断失望的人成为稀奇古怪的人 《欢乐谷》(1998)中吊诡的技术怀旧 向Web3.0迁徙的出发点是逃避现实还是向往美好 诺齐克的体验机:我们如何抵抗享乐版功利主义 幸福只能创造,不能获取 身体不只是大脑的容器 代餐之辩:技术拆分的需求 浪漫主义的退场与爱欲消亡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之别 脱虚向实 VS 以虚为实 为什么科幻作品总是带有批判性?

81分钟
8k+
2年前

vol.115 | 聊天的尽头是美食,生活的尽头是工作

咸柠七

有感于我在外漂流三个月,含沪量严重不足,梵叔在我回上海第二天就叫我去井户端做客,与沪上知名美食up主哇塞几张一起聊聊吃喝玩乐那点事。好吃还得聊得有趣,轻松背后还得有态度,两位博主做了很好的示范,可爱可敬。 当然,听过东北奇遇记、山西访古记、景德镇漂流记的朋友们也不用介意,内容完全不重复(重复了我也不记得了),请放心食用。 国庆假期转瞬即逝,离兔年春节近在眼前,聊天的尽头总是美食,假期的尽头还得工作,深秋已至,大家注意保暖。 【嘉宾】 梵一如 东亚观察局、井户端会议主播 哇塞几张 b站知名美食up主 【你可能会听到】 09:13 emo后三个月的奇幻漂流 14:00奇遇东北系列播客(详见博物志、怪物尚志) 17:29上海派危机管理:社保交了吗 21:25全国各地防疫政策测评 26:00江西、川渝、湖南、贵州到底谁更辣 29:00发酵系臭食的记忆 33:20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门玄学 45:10内容创作者需要的戏剧张力 52:00视频创作是团队妥协的结果 55:00要做出风格,就得少看同行 58:51知识区真的有人关心知识吗 01:03:30播客要有呼吸感,视频要有生命力 01:07:40美食届“郭德纲”的自我修养 01:13:05博主VS观众:谁痛苦谁先改变 01:16:15 学术娱乐化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01:20:20退网一个月:原来我不喜欢玩手机 01:21:00沉溺在贝壳的碎片,而不是垃圾的碎片 01:28:44聊天类主播不枯竭的秘诀 01:32:40生活“间谍”的快感 01:37:45其实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来自工作 01:40:00纯玩乐的一代是否是可能的 01:44:50相征面前装了一回逼 01:48:50美食博主怎么和粉丝互动 01:51:30走遍全中国,还是上海好 【音乐】 新鸳鸯蝴蝶梦(粤语版)

117分钟
18k+
2年前

vol.114 | 别伪善,做个有钱的读书人!

咸柠七

环游世界是很多人年少时种下的梦想,但真正有机会和魄力踏上征程的人寥寥无几。本期嘉宾张志雄却已经践行这种生活数年。他1966年生于上海,在弄堂长大,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任《上海证券报》编委和专题部主任、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财经时报》副总编、《价值》杂志主编等,对资本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却就此转身,独力撑起“孤独星球”般的全球走读系列,已出版游记数十本。 我关心,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迷恋上这份艰苦的志业?阅读、写作又如何反哺他遍布全球的考察过程?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行走观察,他又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和中国?张老师心直口快,他给出的答案或许很多人不一定赞同,但至少是诚实面对自我后心底的选择。从经验中来,到具体中去,这样的读书和行走才会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更自由。 【嘉宾】 张志雄 旅行作家、投资人 郝汉 媒体人 【你可能会听到】 0:02:34一念起,看遍欧洲博物馆 0:07:28十年间始终在路上,动力是什么? 0:08:52攻略式的游记写作 0:15:18注重体验的漫游与直奔景观的旅游区别何在 0:18:43全球化让城市景观风格雷同 0:24:03抽象思维泛滥带来地方感的丧失 0:26:34段义孚与王赓武:多重身份认同的两个样本 0:27:42半生游走的体会:个体自由是最重要的 0:31:21通过审美体验感知文化特性 0:33:55早慧无法取代阅历,回归经验主义 0:37:18别伪善,做一个有钱的读书人 0:39:32Money will find its own master 【音乐】 K kure - Cumulus

44分钟
14k+
2年前

vol.113 | 张力奋:没有新闻,现代世界不可想象

咸柠七

本期节目从一本新书谈起。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佩蒂格里(Andrew Pettegree)在《新闻的发明》中提出,“人类想获取信息、想知道内情的欲望,与人类社会本身一样古老久远。人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去发现新闻。”本书追踪了15世纪到19世纪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分析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如何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继而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业。 本期嘉宾张力奋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杰出媒体人,也是我在新闻系的授业恩师,我受张老师影响很深,不仅因为他的职业生涯波澜壮阔,行业观察一针见血,更受益于他的理想气质和专业精神,和那幽默克制的表达风格。 今年也是《申报》创刊150周年,我与张力奋老师隔空连线,地点选在了申报馆别有深意,1872年4月30日正是在这里,这份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报纸诞生了,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端。张老师带我们回顾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民族企业家史量才如何带领《申报》成长为一份世界一流的全国大报。 在张力奋看来,新闻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化必然会出现的事件,因为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学家在全球各地的研究发现,原始部落之间传递消息,在挑选信使时往往遵循两个标准:一是身体素质好,行动迅速;二是风评信誉好,不会胡乱编造消息。它们至今都是优质新闻的标准:时效性和准确性。而我们对原始部落信息流通的认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任何正常社会必须要有正常的信息流通,人对信息的正常需求是天经地义的。”张力奋认为,从这一角度理解人对信息的需求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的信息现代化过程。 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中,记者这种类似公器的职业一定要由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精英来担任。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记者,没有新闻业,这个社会就成为一个不完备的社会,它的运行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其实这不是一个理想主义或非理想主义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考量。 【嘉宾】 张力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任《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 曹柠 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你可能会听到】 0:02:21《申报》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0:05:35越过技术神话,人对信息的需求亘古有之 0:08:39从1818年的伦敦公报“窥探”英国新兴中产阶级生活 0:11:04为什么要看原件? 0:13:38媒体是个长期生意,想赚快钱往往失败 0:16:16民国报业的福利政策 0:17:30新闻的发明即公众力量的发明 0:20:02印刷文明塑造了现代国家的今日模样 0:21:56从铅字崇拜到流量崇拜 0:24:06新媒体99%内容是“垃圾” 0:26:39中国媒体的发展为什么乏善可陈 0:27:49新闻是公器,记者不是民工 0:30:50专业主义来自耳濡目染 0:34:16社交媒体要为极化负责吗 0:36:07老牌媒体依然冲在媒体变革的前沿 0:39:51《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提到的书】 《新闻的发明》安德鲁·佩蒂格里 【音乐】 《新闻女郎》 - 梁汉文

44分钟
8k+
2年前

vol.112|工作之苦无解,数字游民也不行

咸柠七

【导语】 边旅行边工作,一线城市挣钱三线城市花......数字游民成为当下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但数字游民真的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 本期节目,我们和友台组织进化论来聊聊数字游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生活方式的阴暗面。 脱离组织环境,在游荡中独自工作,首先带来的是社会认同感的抽空。“为什么大家要在一起工作?因为可以相互支持为一件事努力,哪怕最后没成功,但这种感觉特别棒,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数字游民看似自由,但背后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当没有组织为你规划目标的时候,你需要自己进行清晰的中长期目标管理。 数字游民兴起背后,也蕴含着人们对工作和生活关系的反思,当大家在工作中无法安置自己的精神需求时,开始向外求,试图脱离组织寻求新的空间。但数字游民是好的解法吗? 让我们聊一聊数字游民的另外一面,希望这期节目可以为想成为数字游民的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本期串台节目由声动活泼制作,在组织进化论与咸柠七同步更新。 【嘉宾】 杜世超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社交网络研究者 Zara 飞书产品经理、播客组织进化论主播 【小标题】 05:01 数字游民的地理套利模式:一线城市挣钱三线城市花 10:18 哪些职业适合数字游民 14:06 什么样的人适合数字游民:内驱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 17:22 数字游民兴起的背景 19:39 个人对生活和工作关系的反思,催生了数字游民群体 25:04 人性本质上是喜欢“游”,还是喜欢“安定”? 29:40 游民和旅游有什么不一样? 32:49 数字游民的阴暗面:沉重的孤独感 34:37 社会认同感一下子被抽空 39:58 在归属感和新鲜感之间寻求平衡 43:33 认清自己的身心关系,向内求自由 49:13 数字游民状态下,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会不会迷糊?

60分钟
9k+
2年前

vol.111|沈奕斐X商建刚:找不到老师的学生,不敢打扰学生的老师

咸柠七

【导语】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本节目来自教师节特别企划「和老师谈谈天」 经常看综艺和听播客的朋友们,对沈奕斐老师不会陌生,但在此之前,她的课堂风格早就闻名全校;而她的先生商建刚老师经历了律师和法官的身份后,在今年也进入大学任教。临近教师节,我邀请商老师沈老师与我和杜世超来一场“师生对话”。在大学任教了20年,沈老师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身份?她做了什么能让课堂始终受学生喜爱?商老师拥有丰富的法律业界经历,是什么让他决定回归学院?他们在课堂上的风格又有怎样的不同?大学老师还有哪些不为学生知的小纠结和小快乐?面对公共表达中的奇葩遭遇,严肃的学者应该持有怎样的姿态? 谨以本期节目致敬那些塑造了我们如今模样的好老师们! 【嘉宾】 沈奕斐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商建刚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杜世超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 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曹柠 记者、b站知识区up主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小标题】 03:18 从律师到法官,再到学院学者 14:38 好老师的主动性来自“当牺牲成为选择” 18:23 体验式教学: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23:29 当老师“不敢”打扰学生,当师生关系变得“隔膜” 31:04 师生关系的变化的深层成因 46:20 课程评价怎么解决搭便车问题? 51:31 严格要求与讨好学生的矛盾 53:13 在课堂上碰的奇葩学生们 59:17 “非升即走”让青椒焦灼 61:52 更多公众曝光给老师带来了什么? 69:42 公共传播中好故事就是好理论 79:20 一个月掉4万粉也要说! 82:11 最怕顶着学者的人设取悦流量 85:23 怎么应对网络上极端的反对者? 89:55 致敬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模样的好老师

94分钟
8k+
3年前

vol.110 | 科幻版圆桌派是怎样炼成的?

咸柠七

最近闲居在家,照例晚饭时选综艺节目和父母一起看,可是这次的尝试却与不同以往,聊得都是星际移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种硬核话题,没想到一家人看得津津有味,一口气追完了,意犹未尽。看似是在聊科幻,其实是在技术革新的环境下聊人性。 这档网友称之为“科幻版圆桌派”的节目叫《不要回答》,由贾樟柯领衔,嘉宾阵容强大,有大家熟悉的刘慈欣、许知远、薛兆丰,还有很多专业领域里执牛耳者。如陈立聊食物,李笛对人工智能的解读,杨殿阁对无人驾驶的分析,张双南对星空的遥想都令我印象深刻。这样的尝试难能可贵,做太硬核一般观众听不懂,传播度不高;做太普及科幻迷和高知观众觉得太幼稚,口碑难保。向未来发问,尝试找寻答案,认清一定会到来的,廓清尚未认清的。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节目的总导演丁琪,从导演的视角出发,解读国内首档科幻漫谈节目的台前幕后。 【嘉宾】 丁琪 《不要回答》总导演 【你会听到】 尝试做科幻类内容感受如何?挑战有哪些? 《不要回答》的缘起?制作过程有什么新体验? 和科长合作的感受?对主持人有哪些考验? 嘉宾的选择有什么侧重?有没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么理解科普这件事?还考虑过哪些形式? 怎么选择议题和切入点?做过什么取舍? 为降低理解门槛做了哪些设计? 漫谈节目和辩论节目比较?对做跨界内容的启发?

59分钟
4k+
3年前

vol.109 | 景德镇漂流记:把时间浪费给自己

咸柠七

自从去年因缘际会来了一趟景德镇,我就成了一个不自觉的“景吹”。总惦记着再去住住,这回要慢悠悠过日子。 这座江西小城仿佛一下子从历史课本中活了过来,开始吸引天南海北的漂泊者汇聚于此,凭手艺吃饭。这里生长着一种精神气场,可以海纳百川,容你一探再探,不觉乏味。这里有当代青年的另一番模样:自得、自信、自洽。 这次,我邀请来两位好友加入。何焰带着选题来,她膂力惊人,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东奔西跑采访了十几人,妄图为三万景漂留一副时代速写像,广结善缘,得偿所愿。范老师带着移居计划来,寻求都市之外的一隅偏安,惊鸿一瞥,亲疏随缘。 而我只想弄明白景德镇对我的吸引力源自何处。期望越小,惊喜越大。我尚未上手做任何器物,已被玲琅满目的小趣味“俘获”,一留再留,给人要移居的印象。 窗外山景,树木葱郁,席地而坐,泡一壶茶,打发一日时光。这里容得下孤僻和静谧,却容不下颓唐,手上有活儿的人才是幸福的。 创造本自泥土中来,复归泥土中去。在景德镇我反复琢磨着这句话。人生如寄,在哪又不是个过客呢? 在昌南河游野泳,一枝枯木顺流而下,不觉暮色将至。来往过客,身似不系之舟,恍然想起此地原叫“浮梁”。 过客谈地方性总是无知无畏,陶瓷手艺何其精深,工匠生活何其参差,我们所知甚少,不敢妄言。管窥蠡测不过是为了埋下线索,有朝一日,返璞归真,也当个“自由小孩”。 【嘉宾】 何焰 中暑也要走遍景德镇的元气记者 范老师 不做陶瓷的的大学老师不是好厨子 【你可能会听到】 0:03:51十天快速“把握”景德镇 0:06:20来景德镇田园牧歌?休想!努力才有出路 0:11:54“自由小孩”背后的艰辛和残酷 0:17:16景德镇初印象:湿热、混杂、包容 0:21:34人的魅力:手上有活的踏实感 0:24:35上班族的救赎,为自己的时间做主 0:27:50当不自觉地慢下来,与不确定性共舞 0:39:40逃离大城市的失意者收留所? 0:43:50景德镇没有梦想,只有细碎而充实的生活 0:46:04创意产业城镇发展的初级形态 0:48:35资源整合案例:乐天集市 0:54:24懒散不是不努力,是随性 0:55:44“魔山”景德镇,来了就不想走 1:04:35城里人的自嘲,发现意外的惊喜 1:09:14器物的魅力与世长存 【可供参考】 南风窗《3万年轻人,漂在景德镇》 人物《那些漂在景德镇的年轻人》 何帆《景德镇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BGM】 纪钧瀚(Bryan Chi) - 青花瓷 (钢琴版)

76分钟
37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