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号和30号,我们和大卫翁老师的《起朱楼宴宾客》三档播客手拉手,在杭州和上海一起举办了两场线下听友见面会。 我们的主题是“对齐颗粒度”,想在这个碎片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和大家对其一下颗粒度,理解靠谱的叙事。还很“爹”的把“能意识到且主动去对齐认知颗粒度将是一种能力,比会用chatgpt更重要”打在公屏上。 但结论是:根本对不齐,不仅对经济和科技现状和影响的理解没对齐,连我们几个到底谁是文科生,谁是理科生也没对齐。但是活动中大家脑洞碰撞,交流的质量极高。用一位听友的评论来总结: “我们沉浸式听了四个小时播客,你们沉浸式录了四小时播客”,我们都收获了美好的体验。 本期我们仨总结了一下精彩观点,和那些“没对齐”的颗粒。 02:25 本次线下活动的感受: · 为什么要以“对齐颗粒度”为主题?通过这次线下,大家的颗粒度对齐了吗? · 结果发现太多颗粒度没对齐,其中包括一个让大卫抓耳挠腮的“大颗粒”——上海场的一个小插曲。 10:05 · 为什么Will在线下会小宇宙爆发,双眼放光,“暴论”频出? · “叙事需要被表演出来” 22:05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国内经济支棱不起,海外热气腾腾?这个颗粒度该如何对齐? · 温差:海外经济火热,国内相对冷淡;但国内生活舒适便利,海外也并非“水深火热”。 · 为什么“海外热”和“国内冷”其实是一回事? · 存量经济下,产业转移必然意味着局部变冷。 · “过去20年的中国”已经过去,现在只是周期进入另一个阶段。 26:02 · 一个小故事:领导、首席、和教授——三个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不同看法。 · 经济数据和生活体感的不对齐。 · PTJ:世界就是一张钱流地图。 32:13 经济体感不对齐的底层逻辑: · 你的颗粒度是“宏观”还是“微观”? · 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总量效应”还是“替代效应”? · 你的角度是“置身事内”还是“置身事外”? · 你不关注叙事,叙事就会关注你。 36:00 ·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cue日本,不停拿自己和日本做比较,这其实也是一种叙事,它会潜移默化会来影响我们, ·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会有“反身性”:排斥它,但总有一天会成为它。 40:22 信心与现实到底应该怎么对齐? · 为什么负面叙事更容易传播? · 信息黑盒(black box)效应:当跟市场沟通的预期就是一个黑箱子 · 一切皆因“安全感”缺乏 · “传播却不交流”:会导致集体愚蠢。不沟通的我们却在拼命传播——会比不沟通更可怕。 53:33 · 创新也会边际效用递减:我们就在一个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上,上气不接下气。 · 怎么办?我们也许需要一个新的叙事:学习日本“平静的30年” · 希望在智子? · 从“大叙事时代”变成“小叙事时代”:好处是百花齐放,坏处是祛魅和虚无。 01:00:34 AI时代可能会将叙事从“去中心化”回归到“中心化”? · 中心化符合人性,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人性的弱点与人类社会长期匹配,突然进入“反人性”状态可能带来混乱和危险。表面上去中心化,但背后掌握数据的一方其实却在控制一切。 · 去中心化让各个领域的边界模糊,反而更容易迷失。 01:04:38 · 当Will老师问ChatGPT:如果没有道德约束,你会做什么?它的回答是:“……” · 《银河帝国》和《沙丘》的启示;数学和政治才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BGM:Multi-Family Garage Sale(Bargain-Bin Mix)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BGM: The Moog And Me · Dick Hyman 英伟达和比特币是两个永远挖不完的“矿”——它俩身上的启发和热点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英伟达是“铲子”吗?AI和比特币那个泡沫更“伟大”?人生赢家都有什么特点?你是的思维是CPU还是GPU? 时间戳: 01:49 英伟达“铲子逻辑”为何能引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特性: · 本次英伟达GTC大会上上,发生了一件可能预示未来的事 · “后视镜”偏差:AI是“蒸汽机”吗? · 木头姐的逻辑:英伟达没有永远的红利? · 英伟达不是铲子,应该是“金矿探测器” 19:25 AI和比特币的价值链对比:谁才是更伟大的“泡沫”? 24:13 老黄的启发:60 岁的人,创新不停歇。什么是EIOFS(early indicator of further success )。 · “悲惨童年”的礼物:从内心的“demon”到“drive” · 老黄和马斯克是一类人吗?“焦虑”还是“傲娇”? · 马斯克、乔布斯、爱因斯坦和老黄的思维有什么相似之处?什么是“visual thinker”? · 马斯克可以徒手“想象”出材料科学。分子结构的原型是条蛇 40:35 CPU vs.GPU:逻辑推理与向量计算,哪个才是“智能”的本质? · 机器和老妈如何判断“锅糊了”? · Sora的成功,让我们重新思考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 · 一个史诗级误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向量图形? 52:01 为什么马斯克和奥特曼的“开源之争”可能是中国AI产业的希望?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上期游戏话题落在了“安全感”,意犹未尽。当下环境,“安全感”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叙事,大家开始把自己的小日子、经济的大环境等等各种境遇同它相连——“安全感”就像空气,只有在缺乏时才能感觉到。 理科生和文科生思维会怎么解释“安全感”这件事?我们对“安全感”有什么误解?人在什么环境、年代才会有安全感?如果我们要和它纠缠一辈子,该如何支棱起来,与之共舞? 时间戳: 01:51 无处不在的安全感:i人与e人,社恐与社牛,拖延症,和完美主义——区别在于安全感状况的差异。 09:27 外资金融机构董事会已经开始用“安全感”来展望中国经济。 12:10 “安全感学”的来源:《动机与人格》和马斯洛需求模型。 没有安全感,其他上层需求都无从谈起。安全感概念几乎能解释人的一切行为,并不是拿锤子找钉子。 16:48 安全感 ≠ 安全。有的人天天做不安全的事,但很有安全感;有的人其实很安全,但感觉不到。 Freewill 中的 Alex,笼子里出生的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刚刚解放时不知所措的美国黑人。 20:36 安全感就像干眼症和抑郁症,我们一生都要与它纠缠。 22:46 理科生思维解释“安全感”:多巴胺和内啡肽。 有安全感的人体内多巴胺水平持续高于正常人。 27:13 文科生思维解释“安全感”:虎妈战歌之成功三要素:优越感、克制力和不安全感。 优越感和不安全感如同双子星,硬币的正反面——是人类向上的动力。 亚裔学霸、伊朗裔美国人、中东问题中折射出的不安全感。 34:15 你可能“拥有“和”失去“的东西里,最重要的是:选择权。 37:58 历史上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是否因为大家有足够的安全感? 当大环境让你”有选择“,一切都不会太差。而有选择权和安全感,前提是对系统有信心。 43:12 《繁荣的背后》:工业革命四大原因: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高效的通讯交通。财产权为首——财产权有保证,对系统有信心,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来创新。 《温州一家人》的故事:企业家心中总有点阴影。 47:31 FUD:不安全感的核心来源。 50:57 为什么“后浪”的不安全感比“前浪”要大得多?我们的生活明明比前代人安全的多,出生率更高,死亡率更低,活的也更长,但为什么不安全感却更重了? 53:18 如何与“不安全感”共处?首先要承认它。 * 《穷理查年鉴》: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安全。“绝对安全”只存在于哲学中。 * 系统界面如何让用户感到安全?不断跳出bug预警。 * 安全感是一个怪圈,宗教的产生与安全感密切相关:人类和安全感之间的无限轮回。 封面图:Edvard Munch Scream Funny Cat 延伸阅读: *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 蔡美儿:《向上流动:接近成功的三要素》 * 伯恩斯坦:《繁荣的背后:解读现代世界的经济大增长》 * 《温州一家人》第11集:开鞋厂的老爸被抓
2023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美元,全面赶超超电影产业和北美体育产业。30亿玩家,平均每10个人中有6个人玩游戏。 如此庞大且高速发展的行业却接连被“锤”——从玩家角度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但站在国家和家长的鞋里,换位思考一下,马上浮现一个灵魂拷问:电子游戏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什么贡献? 估计很多领导和家长们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人类要开发电子游戏?大量绝顶聪明的工程师将宝贵知识用于开发游戏,这些时间、经验、和经历用来开发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脑机接口不是更有意义?我们探索宇宙的速度不知会加快多少倍呢。每年全球人类将85%的精力都用于玩游戏,尤其在上班摸鱼时,如果没有游戏,人类是不是早就成为超人,可以用脑电波直接沟通,也不用害怕外星人攻击了? 本期就来说道说道游戏这件事。 主要讨论了: 1.各自的游戏经历/跟游戏的关系? 2.游戏的特点/本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游戏产业相关话题:关于“被锤” 提到的游戏:上瘾类:《文明》、《Sim City》、《暗黑破坏神》、《辐射》、CyberPunk;物理奇迹类《Snow Runners〉;科学解谜类:《Foldit》;减压类:《2046》、Wordly 提到的书:《游戏的人》(Homo Ludens)(1938) BGM:Super Mario World - Overworld [Remix] 封面图片来源:Necessary Evil,evil.gua-le-ni.com 特别提示:本期有奖竞猜,答对shownotes中“有奖填空”内容的第一位听众,可获赠《游戏的人》书一册(非广告,主播自费)。 时间戳: 01:54 · 各自与游戏的关系:Will老师:学计算机的人天然与游戏有关,从未与游戏离开,且氪金。小跑:佛系玩家,更喜看博主打游戏,从不氪金。 · 上学时喜欢“上瘾类”游戏,经常伴随极大罪恶感,年纪大了只玩减压游戏。 · 好的游戏能充分发挥两个processor:一个是电脑的CPU,另一个是你自己大脑的想象力。 12:20 人类为什么离不开游戏? · 体育是战争的延续,游戏亦然。现实中的残酷、困难、资源消耗、花式风险行为都可以转化到体育竞技和虚拟场景中。 · 游戏三特性:1)时间感:及时反馈;2)空间感:虚拟化;3)规则确定。 ·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是远程会议,游戏才是真正的元宇宙。 21:43 · 1938年的一本奇书:《游戏的人》(Homo Ludens):文明诞生于游戏。不仅从游戏中来,文明就是游戏本戏,游戏就是文明本明。 · 人类究竟是“Homo Sapiens”(理性的人)、“Homo Faber”(造物之人),还是“Homo Ludens”(游戏的人)? · “游戏”是多余的,可推迟,可随时叫停,是闲暇时的活动,用的是“闲工夫”,不受制于身体需求和道德义务,从来不是一桩差事(task)。游戏是真正自由、自主、最能催生人类真正文明的方式。 · 但当游戏成了职业,便不再是真正的游戏,丧失了创造文化的能力。 27:27 · 安全感:是人精神最底层、最基础的需求——所有游戏玩家都能够感受到。 · 虚拟化带来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元宇宙/游戏通过空间虚拟化给人类带来安全感。 38:23 · 至少对技术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云,虚幻引擎、显卡、芯片、人工智能,不胜枚举。 · 人类科学的结晶:游戏中的物理效果。 · 哲学、心理学、人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在游戏中找到:游戏里的善恶选择。 · 康德哲学浓度非常高的一款游戏:《辐射》——暗藏很多哲学悖论。 46:46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为什么要进入虚拟世界氪金求安慰? · 真正能够阻止大家玩游戏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_______有奖填空_________)。 · 关于氪金:游戏产业要区分“简中”和“其他”。前者是监管者、开发者、玩家三方都没有安全感的博弈场。 · 为什么氪金这件事中国人做到极致,邪门的氪金越来越多? 59:46 · 值得反思的地方:关于PVP和PVE。 · 产业应该如何回归“游戏”初心? · 我们真的要让游戏世界完全纯净吗? · 马斯克直播《暗黑4》与仇恨斗争。 · 后面尺度逐渐增大就不写shownotes了。祝大家新年快乐,今年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封面:Order and Chaos by Kobay 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这次真没想蹭热点。《文理两开花》拖更太久,实在过意不去,打算更新,苦于没有好主题。想来想去,想到最近心中隐隐有个疑惑挥之不去——“秩序”和“创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干脆就以它为主题吧。Will老师说好。 第二天早上,手机上跳出消息:Sam奥特曼被下课了。原因不明。整整一天排山倒海的猜测,线索一点点堆砌,到了晚上基本清楚,大概率是AI“无法预知的安全边界”和“突飞猛进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四舍五入依然是“秩序和创新”之间的矛盾。莫名其妙押对了题。 “秩序”与“创新“,是一对看似能和谐共处,实际却是无法兼容的两个程序。创新需不需要秩序/控制?什么时候?如何?谁来决定秩序才最符合全人类长远利益?又是个灵魂三问——这些话题一旦开始讨论,多少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 “秩序与创新”——感觉可以当做整个2023年、甚至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本期我们来聊一聊:它俩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当下的我们正处在坐标轴的哪端呢? BGM:“微软或赢”(Windows XP error remix) 时间戳: 00:01:23 Open AI 事件的直觉反差:并不是一个资本驱逐的故事。恰恰相反。 00:11:22 董事会和奥特曼:谁代表创新?谁代表秩序? 00:13:41 从“熵增熵减”看 “创新派”和“秩序派”:如果你觉得熵减是好的,就站在了秩序派。否则便是折腾派。 00:19: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混乱时代”还是“秩序时代”?金字塔是奴隶造的还是自由人造的?大革命时代的创新你喜欢吗? 00:22:58 纠缠态:创新是秩序到来之前的一个短暂过度——创新成功意味着新秩序建立,它在新秩序下又变成了“非创新”。 00:23:48 “Sandbox“沙盒机制是怎么来的?AI 能被放进沙盒里吗?在一个城市里弄个大局域网,把AI放在里边做一等公民? 00:30:18 但是放在沙盒里面的新东西经常会被原有秩序“驯化”。沙盒孕育“革新”还是“革命”?这是一个悖论。 00:36:46 创新和秩序的关系:纠缠,忽左忽右,此消彼长。当下明显是一个“秩序供大于求”的时代。 00:38:25 秩序与创新:区块链应该站在哪一边?区块链应该是构建秩序的手段,它通过哈希、投票、共识算法达成熵减状态?区块链是不是“监管科技”? 00:43:59 区块链和比特币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得不停解释它到底该是什么。它诞生的使命是要“代替信任”,最大的应用虚拟货币反而是“信任的重灾区”。而传统金融体系——中本聪最讨厌的地方,又是一个最不需要信任就能运转的体系:把钱放到银行里,你真的会担心吗? 00:47:01 冷冰冰的工具和掌握工具的人之间的博弈:在秩序供过于求的年代,应用场景靠近了“秩序维护者”一端。 00:47:46 肉身的人在操心数字世界,殊不知数字世界的风险,也许只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另一种数字技术制衡。人类到现在还一天到晚忙着内讧,指望不上的。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封面:Facundo Moyano - Accelerate 你近年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总有一种“加速度感”或者“历史感”,总觉得我们处在“the end of something”, 似乎是在某个阶段,某种系统的末期?自己可能正在经历一个未来要被历史书大篇幅记录的一个阶段? 有时感觉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连AI现在好像都有点过气了,实在跟不上了。有时又觉得我们现有的一切都“不work”了,坏掉了——不管是经济体系、国际格局、生活方式、还是科技发展,好像是个死局。早晚会有一大变化来临,把这一篇儿翻过去。 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脱节”可能是大家的共同感觉。我们今天聊的这个话题,也跟它相关。 时间戳: 00:00:30 近两年越来越强烈的 "加速度感"和"历史感",好像正处在“某系统或阶段的末期”:我们可能即将达到库兹韦尔预言的奇异点? 00:06:35 什么是“e/acc”(有效加速主义)?这流行于硅谷的最新哲学思想是怎么来的? 00:17:50 它的哲学脉络:“破罐子破摔”于资本欲望的“精神分裂”。 00:26:20 向大家展示一下:一个纯理科生是如何像机器一样思考、逐步解构、最后达到对一个概念的理解的。 00:34:15 有效加速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它认为只要加速有效,就是“好的”。但“价值观”应该是人类才有的,机器没有。 00:39:22 线性思维与法西斯:如果AI和科技“正在”加速发展,那它就“应该”加速发展吗? 00:42:08 有效加速主义诉诸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辩论手段,无法避开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从“人”来的。不能借用宇宙万物的规律来支持某种主义——就像用宇宙大爆炸理论或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证明某观点,严格来说是无效的。 00:48:48 “有效加速主义”和“有效利他主义”是两种极端的价值观。前者主张无限加速AI的发展,后者主张无限扩大自己的资源来造福人类,“富人吃肉,穷人才有汤喝”——其实都是不同群体在寻找“大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00:56:57 有效加速主义与“多样性”这一人类核心价值观冲突。 01:07:00 这是一个和“洛可的巨蛇”(Roko's Basilisk)(一条AI巨蛇,只要看你一眼,你就会消失)相似的悖论。 01:09:57 脑筋急转弯:"Artificial Diversification"(人工多样性)——会出现吗? 文字稿: 小跑: 不知道Will老师近年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总有一种“加速度感”或者“历史感”,总觉得我们处在“the end of something”, 似乎是在某个阶段,某种系统的末期;变化开始加快,总觉得好像要有大事发生,自己可能马上就要见证历史,或者正在经历一个未来要被历史书大篇幅记录的一个阶段。 一种速度感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AI现在好像都有点过期了;前一阵子室温超导差一点儿就没火起来。但实在是赶不上了。 另一种是:觉得我们现有的一切都“不work”了,坏掉了,好像是个死局。早晚会有一大变化来临,把这一篇儿翻过去——不管是经济体系、国际格局、生活方式、还是科技发展。但是那个时刻,好像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但又感觉死局实在僵持不下去,要来了。 Will: 确实有。就像我们最初讨论AI时所提及的那样。回顾历史,Google GPT论文大模型就应运而生。这种发展速度至少在我们看来,已经超过了过去50到70年的AI发展。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室温超导可能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美国的一个实验室(我忘了是不是国防部的)最近在激光核聚变方面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的进步。这些新发展似乎预示着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一个超级加速点。 这让我想起了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2005年写的一本书《起点临近》。他在书中预言,我们将很快迎来这个奇异点(Singular Point)。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可能在这两年内就会实现。我觉得这种感觉在近两年内变得越来越明显。 小跑: 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脱节”可能是大家的共同感觉。我们今天聊的这个话题,也跟它相关。 前两天看蓝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开头引无崖子的珍珑琪局,令众人或认输或走火入魔。正在此时,对弈局一窍不通的虚竹出手了,闭着眼睛把子放在了最不该放的地方,杀死自己一片白子——“岂知局面顿呈开朗”。没想到一招自杀死招,居然盘活了整个局面,大转折。 珍珑棋局这个故事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而虚竹就是一个“加速器”,他的出现让转折点更快到了。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转折点怎么来。 今天的话题就是最近硅谷很流行的“有效加速主义”(E/acc)( 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的缩写。它火于硅谷,是把生物、物理、经济和社会理论整合在一起的哲学思想。有人觉得是“餐巾纸上的宣言”(napkin manifesto),理论很松散,更多是口号。 最早是硅谷的两个工程师在space上聊天,被听众总结出了观点,结果开始传播;他俩干脆开了一个博客网站,把这个观点整理在上面,成了“有效加速主义”(shownotes)的舆论阵地。后来这个概念被好几位硅谷科技圈,特别是AI大V带货——A16Z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和YC孵化器的CEO Garry Tan把自己账号名字后缀加上了“e/acc”。后来又赶上GPT出现,越来越火。 我总结一下这个思想的太长不读版: – 理论基础是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生命是作为热力学广义第二定律的原理出现的——就像物理定律一样,生命倾向于寻求捕获“自由能量”,需要不停增加运动范围、和自身复杂性来维持存在。所以,我们必须与 "宇宙热力学意志 "保持一致,必须拥抱和助力加速宇宙向更多增长、更大复杂性和更高智能方向发展——这个自然趋势。所以我们要加速,要有效加速。 – “宇宙热力学意志”在当下技术时代的语境中,法则就是:适应性、进化、智能、加速。人类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和技术力量来推动社会变化。 – e/acc被提出的几个月后,AIGC突然爆火,于是马上被拿来当作AI理论基石。对抗“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理论大旗:人工智能技术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与其想办法减缓它的发展速度,不如团结起来发挥人工智能更多正向的影响,尽力减少负面影响。 – 当然啦,人工智能有一定潜在危险,但解决方案不是延缓、阻止其发展,而是要让更多人使用和加入这个技术浪潮、要开源、要加速——“自行车骑得越快人才不会摔倒”。而且AI发展的结果一定是好的,一定是有利于人类福祉的。加速才是正解。 – 任何试图控制它的组织和政府只能滋生腐败和低效。AI系统会相互制衡,迫使自己进化,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创造这种平衡。 小跑: 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哲学发展脉络: 它的根还是“加速主义”——一种主张“破罐子破摔”的哲学理论。如果社会问题无解,那就加速发展,引发变革。 一切从工业革命后,“左翼加速主义”批评资本主义对“技术加速”的控制,且尝试把这种力量变成无产阶级的武器开始。后来随着全球化资本主义崛起,左翼和欧洲社会主义节节挫败,干脆转变策略,选择了走“加速主义”的路线——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全面加速。 后来德勒兹写了《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主张应释放“资本”欲望的破坏性和革命性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他觉得资本的欲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既有破坏性,又有革命性,我们应该让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压制它——因为它早晚会颠覆自己。 这本书启发了“加速主义之父”尼克·兰德更极端的观点:我们应该全力加速资本主义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即使这可能会导致社会崩溃,甚至人类灭亡。他还有一些很暗黑的想法,比如我们应该接受且欢迎人类的动物性和机械性。 兰德的思想进一步影响了硅谷和AI圈的“E/acc”——有效加速主义:在在区块链、量子计算、基因学、AI等技术的发展无法阻挡,我们应该全力加速。 Will: 背景的介绍与我对有效加速主义的理解完全一致。 你提到工人阶级可能认为科技进步会损害自身利益,这个观点很重要——被马克思称为“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工人的创造,但科技反过来却帮助资本家剥削工人。这是一个很荒谬的场景。 然而,加速主义观点非常有效地应对了这个问题,主张不要害怕“异化”:工人不应害怕异化,因为资本家投入大量资金来加速科技的发展;如果最后能颠覆资本主义的话,资本家也会被“异化”。 我想向大家展示一下,一个纯理科生是如何像机器一样思考,然后逐步解构,最后达到对一个概念的理解的: 我在思考的时候,觉得“有效加速主义”这个词在我看来很不明晰。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会用两种方法来理解一个概念:一种是字面理解,另一种是理解它的隐含含义。 在理解字面含义时,我习惯找反义词来理解一个概念。但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有效加速主义”的反义词。于是尝试理解它的隐含含义,觉得"effective"(有效)在这个词中并不是指对加速“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而是以效果为判断标准。换句话说,只要加速是足够有效的,它就是好的。 所以,当一个“加速”让我们不适的时候,我们的解决方案不是减速,而是给它更高的,更有效的加速,让它向前跑得更快——这就是我对"有效加速主义"的理解。发现这与小跑描述和历史背景介绍是一致的。 Will: 我们回到一个核心观点:有效加速主义(EA)认为,所有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常温超导,受控核聚变等)都是有益的,因为它们的进步足够迅速。即使过去的技术如蒸汽机被资本家用于剥削工人,当这些高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本家也可能无法再利用它们了。 我可能是一个有效加速主义者,因为我认为,科技的加速发展会解构甚至颠覆我们现有的传统价值观。 但是有效加速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它认为只要加速有效,就是“好的”。但“价值观”应该是人类才有的,机器没有。AI等科技的发展是中性的,没有价值观。用人类的旧价值观去评判新科技可能是不准确的。 但是,有效加速主义是否在创造一种新的、我们称为"客观价值观"的东西?这种价值观以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有效性为价值衡量标准,将价值观“客观化”?当然,反对有效加速主义的人肯定会怼:一些人类固有的价值观是不能被替代的。 所以,问题就在于,这两种矛盾的价值观是否会一直并存,还是会被某种方式消解? 小跑: 将有效加速主义视为一个“纯客观”的概念,会引发了一个逻辑问题——(is-ought)“实然-应然”:如果某种事物“是”这样,那它是否就“应该”是这样? 有效加速主义的一个主要前提是:无论是人类还是AI,都是生命体,都“应该”按照宇宙的规律,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断获取能量。那么,如果生命体“是”不断获取能量,是否就意味着生命体“应该”没完没了的获取能量? 这让我想到目的论:是否因为某样东西“正在”以某种方式发展,就认为它“应该”以这种方式发展?人类“一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技术发展“一定”是从慢到快,“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一定”是向着更好、更复杂的方向线性发展——听起来很“社会达尔文主义”。 (因小宇宙字数限制,全文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 BGM:Acceleration, by Cannibale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这是拖更将近一个季度之后的第一次更新。希望大家还记得这个叫做《文理两开花》的播客节目。但是把硬币翻过来——这其实是《文理》第二季的开始! 所以这一个季度,我们都在干什么? Will老师和小跑本期就来向大家更新一下近况、以及对行业和大环境的新感想。冷静回看这一季度的变化:我们关心的领域,哪些更“下头”了?转折点可能在何时? 还会分享小跑香港扫眼球换WorldCoin的全过程:为什么决定“出卖虹膜”?WorldCoin是新时代的“加密殖民主义”,还是web3应用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甚至必要条件? 时间戳: 00:00:21 拖更将近一个季度,我们在干什么? * 主线任务变重 * “夏季低迷”(summer dolrums)和“黄瓜时间” * 最重要的原因:赶书稿 * 《文理》第二季的开始 00:11:01 整理书稿过程中的几个感想: * “我们要经常给自己找痛苦”:写书和读书都是“反人性的” * 对Will老师的抽象思维、和小跑的发散思维有了新的认识 * 疫情是创作的黄金时期:人是极度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动物 * 把自己当成一台机器,只有“计算出结果”才是人生目标? 00:25:14 冷静回看这一季度的变化:我们关心的领域,哪些更“下头”了? * 整个世界都在经历中年危机。 * 繁荣时期是“造神”的时代,而低潮期“除魅时刻”越来越多。“除魅”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年危机。 00:27:46 如果联储高利率“higher for longer”真的成立,科技业可能还要再忍几年。 * Web3的基调还是“熊市继续build” * 而AI却像过山车,穿向巅峰一个季度后,在高点开始xxx——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 英伟达或成最大赢家 00:33:02 熊市中的“worldcoin” * 小跑香港扫眼球全过程:为什么决定“出卖虹膜”? * WorldCoin是新时代的“加密殖民主义”? * Will老师在技术上的担心:无法脱离香农信息论原理:虹膜依然有被机器破解伪造的概率 * 虽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但为什么worldcoin的出现可能是web3应用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甚至必要条件? 00:53:38 转折点可能在何时? * 再次cue到《第四转折》(The Fourth Turning)(1997):当我们觉得大环境在变化,但现有理论五法解释的时候——用“代际”和“脾气”这个思路来想想,很有用。 * 康波周期:本轮经济下行在2030年到35年之间才能结束? * 现在是一个秩序”供大于求“的时代吗?什么才是影响一切的终极“秩序”? 本期BGM:Mr.Garita, by Randy Sharp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 @LeiSalin_XP *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 即刻:文理两开花 *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不知曾几何时,世界上突然出现了“TradFi”和“DeFi”两种分类。DeFi群体口中的“TradFi”常指向金融领域的保守派。而“传统金融”的人则认为“金融”只有一种,金融的底层逻辑也只有一个,技术只是工具,不管其如何变化,万物归宗,都得回归我“大金融”。 而“RWA”的叙事也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加密领域认为“RWA”出现的意义在于从传统金融市场撕开一个口子,为DeFi市场注入“海量的流动性和广阔的市场机会”。但“TradFi”永远只认为RWA不过是自己用了区块链的技术,DeFi若想被主流接纳,就必须融入传统金融。 那么到底什么是RWA?RWA出现的目的是什么?RWA目前的生态?主要参与者?有什么靠谱的真实案例?它真的可以作为“平行世界之桥”,连接两个金融世界吗? 本期偷了个懒,请AI帮忙总结了中心思想。大家可以和两位老师对谈的内容对比一下,看AI有没有胡说八道? BGM:Zipper Problems, Copy 封面:Roman style mosaic of robot lending money – DALL-E 本期话题(按讨论顺序): 1. RWA:真实世界资产 主要讲述了关于区块链技术和金融行业的最新发展。讲者提到,在加密领域,注意力在大多数时间里,主要集中在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而区块链技术和金融行业则是一个相对较为沉寂的领域。然而,随着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涌现出来,如RWA(真实世界资产)概念。尽管这些概念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它们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讨论。因此,讲者认为,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稳定币与真实世界资产的结合 介绍了RWA的概念及其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强调了稳定币的重要性。探讨了DeFi(去中心化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以及将真实世界资产与虚拟世界资产联系起来的必要性。讲者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关于金融分法的看法。 3.白盒子与黑盒子的区别 介绍了金融科技(Fintech)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区别。其中一位讲者认为,Fintech是一个自动化、无人值守的公司,其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机构。Fintech公司的业务模型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不需要人为干预,而是依靠算法和智能决策来实现价值创造。同时,Fintech公司的商业模式也不同于传统金融,它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 4.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看法 本段内容主要讨论了DeFi和TraFi的差异,认为它们不是同一样的东西。其中一位讲者提到,市场上将DeFi和TraFi视为创新者和保守派的区分。传统金融行业中的一些资深人士并不认同这种区分,他们认为金融应该被视为一种统一的行业,而不是被分为不同的领域。 5.金融的本质与分类 讨论了RWA这一新资产类别的作用,同时,提到了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加计算,但在某些领域,如中心化交易所或平台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类方式。此外,还探讨了CeFi和DeFi的分类问题,其中一位讲者认为CeFi可以被视为TraFi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黑盒子”模式进行操作。 6.数字资产的两种维度 主要讨论了数字资产的两种类型:原生数字资产和现实世界资产。这两种类型的资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组合这两个维度来了解四种类型。同时,其中一位讲者还提到监管的问题,有些议员认为可以给defi应用发放金融牌照,但这一观点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这反映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数字世界中的监管问题。 7.数字世界中的真实与虚拟 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数字世界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强调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其中一位讲者认为,数字世界需要适应现实世界的规则,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他认为,RWA是一种重要的资产类型,需要在数字世界中得到认可和保护。最后,讲者提出了一种排除法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RWA。 8.平行世界之桥的建立 其中一位讲者认为,RWA映射技术的优势和效率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采用,而区块链技术也逐渐成为了金融领域的新宠儿。同时,讲者也强调了工具的重要性,虽然人们只会使用工具,但忽视工具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回顾过去的经历,讲者表示曾经受到过互联网思想的误导,认为自己只需要从事传统IT行业即可,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决定。 9.数字资产与金融生态圈 其中一位讲者介绍了一家百年历史的评级机构的数字资产部门,该部门关注RWA研究和应用。与传统业务部门相比,该部门认为RWA等数字资产是未来金融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可以带来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同时,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复杂资产的注入,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虽然数字世界中的主流仍然是传统世界,但数字世界的参与者正在积极回应这一话题,寻求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 10.工具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主要讨论了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讲者认为,工具可以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金融也不例外。讲者将工具比喻为“信用与计算”,指出在传统的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将二者混淆在一起,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落后的商业模式。 同时,其中一位讲者也提到了自己对区块链的理解和应用经验,如将现实世界与区块链映射起来的做法等。讲者在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提到,早期曾尝试过将RWA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普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类似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情况,即各行各业开始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 11.数字货币与监管 主要讲述了数字货币的发展与监管问题。虽然数字货币在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但需要政府、央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发展壮大。例如,稳定币的发行需要经过反复游说和解释才能获得监管机构的许可。同时,CBDC等新兴数字货币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为它们必须要面对个人用户和2C市场的需求。因此,政府和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在体系性和监管方面共同合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 12.CBDC与RWA的关系 本段主要讲述了CBDC(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CBDC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可以用于支付、投资和交易等方面。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CBDC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同时,CBDC也可以解决金融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如信用风险、资产清算等问题。然而,CBDC的推广和发展仍然面临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13.会议结束前的祝福 讲者们聊得很开心,希望这次聊天可以作为开始,后续还有更深入的讨论。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文理小助手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本期请到一位“觊觎”已久的嘉宾——孟岩老师(不是投资业界“有知有行”的孟岩,而是在区块链业界“知行合一”的孟岩)。孟岩老师不仅观点经常让我醍醐灌顶,而且是和Will老师唱“二人转”的最佳人选——两位都很有“web3说书人”潜质。 今天还是“AI三人行”系列,算是文理两开花第六次讨论AI。前五次大多是怀着对其惊叹、赞美的情绪,试图更多理解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今天却想从情绪的另一面——“末日情结”来聊一聊AI的危险性,以及人类可能的对策。 AI领域其实一直有“乐观”、“悲观”两派。前几期的嘉宾朱老师是乐观派,也可能AI专业人士对本轮ChatGPT的突飞猛进实在太激动,还没时间悲观;而Will老师看起来好像是乐观派,但似乎也有悲观的情绪混入——事已至此,想多了也没用,不如但行诸事,莫问前程吧。 我肯定是悲观派,已经抓住一切机会给大家灌毒鸡汤了。但奇怪的是,国内似乎很少看到悲观的观点,而大部分“doomsday”的观点都来自国外那几位AI教父,和尤瓦尔赫拉利这样的人类学家。但我“欣慰”地发现,孟岩老师和我一样悲观,甚至觉得人类只是智能的一个载体,是硅基生命的引导程序,白驹过隙,不足挂齿。 但孟岩老师更有建设性,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他《强人工智能时代,区块链还有戏吗?》这篇文章中,将区块链在人类对抗“AI无声侵入”这场“数字战争”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总结的清晰明了。 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区块链将如何拯救人类? BGM:Day Late and A Dollar Short, by Land of Loops 嘉宾:孟岩。Solv Protocol联合创始人。 时间戳: 1:30 AI感性坐标系:乐观派、悲观派、乐观悲观派、悲观乐观派、和“但行诸事莫问前程”派。 5:44 孟岩老师的三个观点:(1) ChatGPT已经发现了强人工智能的新大陆,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变;(2) 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存在构成威胁;(3) 区块链可以帮助人类跟AI协作,成为规范AI行为的一个工具。 8:42 “暴击式威胁”和“无痛死亡”。尤瓦尔赫拉利:“AI不需要意识就可以毁灭人类文明”,我们面对的是“甜蜜、渐进式的攻击”、“超级政府”。 14:00 人工智能之父杰夫辛顿后悔了吗? 18:00 罗素的“Human compatible”(《AI新生》)书中涵盖了市面上的各品类“担忧”。基本可以归为三类:(1)假信息:有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控制人的思想;(2)夺走人的工作,让“人”失去意义。“智人”让位;(3)成为自动杀人武器。 AI专家们从技术上到底在怕什么?(1)学习能力无限复制;(2)未来智商不可预知,能通过阅读人类书籍来学习如何操纵人类,能轻易绕过人类设定的限制,且人类甚至不能感知到被 AI 操控;(3)一旦有了创建子目标的能力,很快会意识到控制人类可以帮其助它实现其他目标。 25:10 从现有价值观的“另一面”看看:两颗原子弹拯救了一亿日本人?因为有了核武器,世界才得以保持和平? 科技具有“强制理性”作用,会强制人类用理性去思考和看待世界。科技从来没有辜负过人类,是人类自己在“作”。 32:30 AI是否能让人类社会分裂、分化?从而“分而治之”?“Code is Law”——通过代码和加密技术能为机器人“立法”吗? 39:04 人类目前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1)呼吁类:联名上书 (2)威胁类:辞职以身作则 (3)教导类:把人类的道德约束灌输给AI,教AI怎么做人 (4)鸵鸟类:把威胁合理化,科幻小说看多了 (5)防御性:全民基本收入UBI、World Coin、“proof of human” (6)主动进攻类:主动调整和干预 AI 的工作方式 45:10 人类基本原则的缺失:“打不过就合理化”,再把合理化后的结果宣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 AI的未来本来就不可预料——消灭了人类的工作,人类不正好可以躺平,天天让机器注射多巴胺,飘飘欲仙的过完一生,不好吗? 人类还来得及做一些事情,至少给后代人类文明留下一些基本原则。 50:00 “消极防御”法:区块链这个“白盒子”能用来给人工智能这个“黑盒子”划红线。 56:20 区块链是给机器人准备的。它能发挥最大威力的地方,应该是在数字世界。区块链不是用来约束碳基生命,而是”对付“硅基生命? 1:00:23 身份与契约:AI是数字世界的“个体科技”,而区块链是数字世界的“关系科技”。 1:05:20 人类需要改变认知:数字世界不再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附庸“,以后我们得尊重一下数字世界,升级自己在数字世界中的生存技能。 1:13:02 对接两个世界的“平行世界之桥”:不用等到下一代,五年到十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就会看到很强的连接出现?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文理小助手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终于和大家线下见面了!两位主播终于肉身见到了大家的肉身。 整整三个小时,我们在香港中环地标“百年冰窖”——藝穗會(Fringe Vault)里,和大家相聚畅聊,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Will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次”折磨“大家的机会,用AI解读了《文理》的六个”大筐“;而小跑老师用小视频“拯救”了大家。 我们在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做《文理》播客的心得和“幕后故事”、畅聊未来规划(包括即将出版的书、未来节目和社区规划)、还现场录制了一场播客节目——“web3,AI和我们的未来”。 见面会回放音频: 00:00:37 开场和段子 00:10 回顾过去: -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做《文理》的心得、幕后环节、和小八卦。 - 我们总结出来的六个“底层逻辑”:AI是怎么解读的? - 艺术家为我们做的“六个第一性原理”NFT 00:38:58 展望未来:那些年我们挖过的“巨坑”: - 希望能在今年出版的书:《数字世界生存手册》 - 《文理》史上最大“坑”——奇书《GEB》系列解读 - 为什么这么多AI大牛们都对GEB感兴趣? - “怪圈”给我们的启示 01:01:21 现场播客环节:Web3、AI、和我们的未来 - “毒舌”香港web3嘉年华和web3的未来 - “AI悲观主义”和AI的未来 - 我们的未来:“自由而无用”的“但行诸事,莫问前程”。 - “Don’t Try.” 谢谢大家,五月上海见! 现场播放的GEB视频: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440ca44b99c001fe8a934fe?s=ewoidSI6ICI2MzhjNzlkMDczNTA4NTRjNDhiNTMyYjgiCn0=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文理小助手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每天都是生产力革命。一觉醒来,AI推搡着人类社会和科技史又向前奔跑了,还是加速度。AI专家们兴奋的舍不得睡觉,工具人们跟的上气不接下气。 而《文理》对AI的思考似乎也停不下来——本来和百度人工智能专家朱老师的一次特别版嘉宾讨论,变成了“AI锵锵三人行”,提纲上的问题似乎永远讨论不完,还越拉越长。有位听友总结的相当经典:我们的节目似乎变成了“web3 + AI 两开花”。 于是我们迎来了对AI话题的第四次讨论,再请朱老师返场,一起深入探讨最近发生的几个标志性事件:GPT-4发布、OpenAI插件、“新的iPhone时刻”、科学家联名呼吁暂停AI开发六个月、当然还有大家最关心的——未来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朱凯华:百度集团智能助手首席架构师,小度CTO 时间戳: 01:55 什么是GPT?Sam Altman在和Lex Fridman对话中的有趣回答:“多年以后,我们回头看GPT,会把它定义为:一个非常早期的人工智能,很慢,有很多bug,很多事情做得不太靠谱——但是早期计算机也是这样。它给我们指了一条路,这条路会通往所有人生活中的巨变。” 05:14 GPT-4为什么会让朱老师感到“地动山摇”?报告中哪一张图“秒杀了很多东西”,让朱老师感受到巨大冲击?OpenAI的“科学炼丹”是什么?为什么要给AI模型“写宪法”? 09:23 GPT-4的多模态是AI能够达到人类智能的一个阶段。《皇帝的新脑》中的观点被推翻了吗? 13:53 能看梗图,能解释笑点——为什么很厉害?这体现出了什么能力? 15:46 那副关于GPT-4参数的著名“模因图”——”big circle, small circle”:GPT-4有100万亿个参数,到了GPT-5,规模更加不可想象,甚至出现了机器人一家在博物馆里看“人类文明最后的发言痕迹”的漫画:”GPT-5 isn’t that impressive.” 这张模因图的源头出自哪里?参数到底有多重要? 20:12 大模型足够大一定能产生好效果,但做出这么一个大模型,还能让它正常运转——难度非常大的。 24:14 什么是“世界模型”(the World Model)?为什么预测下一个词的能力显示了对世界的理解程度? 世界模型能涵盖博尔赫斯的知识宇宙——“巴别图书馆”吗? 28:04 微软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GPT-4早期实验》中的一个有趣发现:AI无法写出英文“回文句”(最后一句和第一句话的单词相同,但顺序颠倒,且语法正确;比如“叶落天落叶”)。侯世达在GEB中提到巴赫的《螃蟹卡农》,正反演奏都成立。AI无法生成”回文句“,能说明这是人类特有能力吗? 31:27 朱老师对《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GPT-4早期实验》的精彩总结:14行诗、素数证明、用JavaScript画抽象画、用圣雄甘地的口气给老婆写信——体现出了GPT的什么能力? 44:18 什么是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人类指导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guidance)是种什么体验? 47:44 合作比对抗强,GAN和RLHF——一个是“鸡娃式家长”,一个是“鼓励式家长”。 52:04 给外星人一本《红楼梦》,它能学会使用中文吗?RH模型中的“grounding”(锚点)如何帮助外星人实现目标? 56:25 GPT Plug-in(插件):“新的iPhone时刻”到来了吗? 和菜头把把GPT比作《沉默的羔羊》中高智商罪犯汉尼拔,被关在死牢最深处;把插件比作克拉丽丝——授权的FBI探员,可以带着最新的资料来请教汉尼拔,插件就是一堆得到OpenAI授权的公司——这个比喻正确吗? 59:04 Will老师认为和菜头老师的比喻“说反了”:其实是GPT把插件软件“学透了”。朱老师认为,“汉尼拔”就像超级智能,人类根本无法把它“关起来”,它很可能把你玩转。 01:05:36 OpenAI“智能接口”的惊奇之处:实现了自然语言编程,并且具有良好的推理能力,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思考,将需求分解为一步一步的操作,调整操作以满足用户需求。 01:09:22 插件是否全面打击了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果GPT抢占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大家还会愿意打开其他应用程序或网站吗? 01:12:55 Will老师比较乐观:GPT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寻求“扩展”的行为模式,虽然可能导致失业,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人类本来就习惯于“分离”和“分工”的方式。 01:19:47 1000多名AI专家的联名上书,要求所有与AI相关的实验室暂停工作6个月。威胁是否真的如此严重?联名上书是否有效? 朱老师和Will老师的态度鲜明:不同意,不可能,阻止不了。 小跑则为文科生发声:从弗兰克斯坦、普罗米修斯、亚当夏娃的故事,再到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总有一批右脑在和极度理性做斗争,认为人类“创造生命”的结果是扭曲可怕的。 数学不可怕,科学不可怕,AI也不可怕,但是人类追求极度理性时的狂热、忘我、和不自知的偏执才是可怕的。 虽然但是,如果AI已经可以摆脱人类能自行发展,那就算人类克服了偏执狂热又有什么用呢?“核不扩散条约之后,我们应该有个”AGI不扩散条约“吗? 01:31:47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小“battle”:AI的神经网络是否能超越真值表的逻辑体系? 《文理两开花》终于要和大家线下见面啦! 初次见面,我们特别选在了香港web3 festival的盛大节日期间,在香港中环地标“百年冰窖”——藝穗會(Fringe Vault)里,和大家相聚畅聊! 4月15日下午,Will老师和我会和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做《文理》播客的心得和“幕后故事”、畅聊一下我们的未来规划(包括即将出版的书、未来节目和社区规划)、还会现场录制一场播客节目;聊一聊web3,AI,科技,金融和我们的未来。当然不限时不限题目的Q&A! 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我自己的著名滞销书,和藏书票套装礼盒,送给幸运的听友们~ 详细活动信息请见我们置顶在小宇宙节目主页上的通知,或者前往《文理两开花》公众号查看。 那么4月15日,我们香港见啦! (封面图:人类最后一条推文) ================= 活动信息: 时间:4月15日(星期六)下午3:00-6:00pm 地点:藝穗會 Fringe Vault,香港中環下亞厘li畢bi道二號藝穗sui會 (中環地鐵站D出口) 现场:免费饮料和小零食 报名方式:请见公众号文章。 =================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文理小助手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这是我们第三次讨论AI相关话题。一个多月前,ChatGPT刚火出圈,小跑和Will老师各自表达了一下自己对于AI的认知。随着热度持续上升,眼看有挤压一切其他叙事的势头时,又从自身相关的领域——AI和区块链的关系角度,进行了第二次讨论。 但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毕竟是“圈外人”,再怎么讨论也是隔靴搔痒。于是第三次讨论,我们请来了在百度AI一线专家朱凯华老师,再深入探讨“AGI”(通用型人工智能)这个绕不开的终极话题。 朱老师是《文理两开花》少有的“第三朵花儿”。朱老师2006年到2013年在Google负责核心搜索的排序算法。2013年回国加入百度,现任百度集团智能助手首席架构师,小度CTO。负责小度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的核心技术。 时间戳: 03:48 从AI一线专家角度看,本次AI热潮中真正的“拍案惊奇之处”在哪里? 07:29 把ChatGPT当“免费陪聊”就亏大了,应该被类比为蒸汽机——它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手脚。ChatGPT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披着“聊天”的外衣,但一个全面智能(AGI)的内核若隐若现。 10:34 生成内容有条理有章法、能解应用题和逻辑推理题、甚至“AI胡锡进上线,讲话滴水不漏”——ChatGPT这种强大的事实推理(fact reasoning)能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12:26 两种范式之争:BERT+Fine tuning,LLM+prompting。 “BERT+Fine tuning”:就像让一个刚识字的小朋友到流水线上去训练拧螺丝,一直拧到十八岁,变成了优秀的拧螺丝工——但无法胜任其他工作。 “LLM+promptin”:则用大量计算资源培养小朋友一直到大学毕业——虽然没有变成熟练技术工,但很多领域都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上手。 “Think step by step”的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的名言:“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能,都一定是真相。 23:01 “小孩不是大人的 MVP” 互联网和web时代创业模式的根基是:“MVP”,从一个“最小可用系统”开始,人人都有机会长大——AI时代怎么创业?我们还能从“一个程序员,三个显卡”开始吗? 27:57 AI的三大流派: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在基于transform体系建构出来的AGI上实现了殊途同归。 32:21 General Intelligence、Universal Intelligence、Super Intelligence、”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类人类/人脑智能”是一个意思吗?大家的终极目标到底是想干嘛?是想做出跟人一模一样的智能吗?还是干脆造出个超人? 42:55 AGI的出现和“必要性”不是人选择的,技术的发展会推动它出现的“必要”——“取代人类这件事和人类无关”。 48:40 精彩辩论环节1:AGI真的“吊打”弱人工智能吗? 58:24 精彩辩论环节2:我们对图灵测试的使用和理解是否“过于肤浅”?回答“1+1=3”的才更像是人吗?我们的目标是寻找更像“人”的机器人,还是寻找在相同价值水平上,让我们区分不出的机器人“同事”?图灵测试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01:04:52 “何谓智能”这个关键问题至今没有答案,分歧巨大:相信人是一个物理存在、与机器无差者,认为人能拥有的能力机器也能。相信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者反对强人工智能——人拥有机器不具有的心灵,因此机器不能实现强人工智能。 乔姆斯基在3月8日发表《ChatGPT的虚假承诺》,对ChatGPT的看法是:“非道德性、伪科学性、和语言无能”——这个评价中肯吗? 01:16:35 精彩辩论环节3:侯世达反对“强人工智能”,认为机器不能获得真正的人类智能,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可以发现哥德尔定理,一个基于算法的机器不能(不能完成自指)。机器究竟能不能获得的人的意识? 01:28:49 打不过该怎么办?人类可以从ChatGPT身上学到什么? 朱老师用训练大模型的方式教儿子学物理。 Ray Dalio就是一个把机器学习用在自己身上的人。 01:33:02 蒸汽机等工具把人类的能力大大扩张(extension);而AI将人类的能力分离(separation)——人类在对工具的使用上,将会出现从“extension”到“separation”的模式转换。 01:37:23 人类如果不想躺平,下一个进化方向应该是变成尼采的“超人”(Superman)——一个可以完全访问自己的大脑和意识,能够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检查和调整自己所有偏见的存在。 “人”只是实现“超人”的过渡环节。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微博: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文理小助手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