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马晓橙 孩子、爱人、父母、朋友,如果让你给他们排个序,你会将谁放在最前面呢?读书的时候我会觉得爸妈是第一位的,另一半肯定是放在最后的,毕竟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爱情是个啥东西。后来身边的朋友陆续有做了父母的,不少人开始把孩子放到最前面。我今年33岁,已婚,未孕。不确定未来会不会再有变化,但是现阶段我的答案会是,爱人是最重要的。 不是不孝顺了,刘慈欣说文明的两种延续方式,一种是永生,一种是繁衍。永生还是梦想,所以注定父母对子女的爱会更多才能保证一直繁衍下去。而我没有选择孩子,是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长大自然有人去爱,去陪。至于朋友,其实他们一直在离开的路上。所以,只有爱人是陪我们走完最后一天的人,只有爱人是陪伴我们这一生最久的人,也只有他们是我们可以主观选择的家人。 所以如果人的一生注定要为自己之外的人操更多的心,你的爱人应该是最值得的了。
主播/李荟莹 有人觉得,周三,是一周当中的淡季,上个周末的快乐已经消逝,而这个周末还遥不可及,实在没什么好过的。 可当周三变成休息日,一切都不一样了。经历过几个周三放假的节日,生活节奏变成了: 工作2天,休息1天,工作2天,再休息2天。 于是,周三成了美好的一天。如果周三能够休息,周四回到工作状态时神清气爽,想着明天就是周五了,而周五又可以期待周末,下一个周一和周二也变成了周四和周五。周三怎么会这么好? 可惜并不是每个周三都休息,但休息的状态是自己可以调整的。 有人把周三视为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处在一周的中间,快乐似乎还很远,也有人把周三视为最期待的一天,因为处在一周的中间,所以快乐就在眼前。你会怎么看待周三,就会怎么看待生活。 因为是周三,所以多一点期待。 你的周三怎么过?
主播/马晓橙 之前听过一个说法,通过发微信的方式,其实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年龄、工作,甚至是性格特点。那些会在节日给你群发祝福的,如果不是年纪大的长辈,就一定是在体制内上班的朋友。喜欢发各种表情包的人,现实生活中一定是性格很nice的家伙。而那些你能从文字信息上看出方言用语的好友,定然在生活里是个很直率的大聪明。 而我则是另外的一种人——喜欢在微信里打()。很多时候,括号里的文字量会远超括号外的字数。究其原因,无他,怕对方误会我。然而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千差万别,想不被误会,可真的太难了。
主播/李荟莹,马晓橙 “井盖不能踩,室内不打伞。” “吃饭不能用筷子敲碗,会越敲越穷。” “正月不剪发,腊月不搬家。” 更有“大年初一不吃药,如此健康一整年”莫名其妙的说法。 这些传统指导着一些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一些人生活。 其实很多说法都被后人歪曲了真正含义,每当想理性反驳,又会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言论堵住嘴巴。 说起来,每个人都有信奉的玄学,你遵循哪些迷信说法?又对哪些迷信感到莫名其妙?
主播/李荟莹 很难想象,有一天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鬼”。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中国台湾电影《诡才之道》,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我们的大银屏上是不能有“鬼”的,所以很惊讶于这部电影能上映,且是没有任何删减的上映。 在电影构建的世界里,吓人的鬼是有KPI的,所以他们和人一样,很累,需要想出很多吓人的方式,来打造一个个耸人听闻、流传甚广的“鬼”故事和都市传说。 在猎奇心理作祟下,没有人能抗拒听都市传说,我着迷于各种都市传说,又不想把恐惧带到生活里,所以纯吓人的恐怖片不看,只看喜剧恐怖片。 所有的这些喜剧恐怖片,说的是鬼故事,其实都是人的故事,几乎都是人的执念未了,于是变身成鬼魂,等待用爱清除执念。 需要破除执念的从来不是鬼混,而是活着的人,真正的“执念清除师”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今天分享几部喜剧恐怖片,这些影片在带来感官的刺激之后,会留下快乐和温暖。
主播/李荟莹 一方小小的照相馆里,蕴含了人世间多少情感,相片定格的瞬间,是我们偶尔会怀念的时光。 陈奕迅《沙龙》的歌词用相机镜头比喻人生的不同时刻,比如“登高峰一秒,得奖一秒,再破纪录的一秒”“升职那刻,新婚那朝,成为父母的一秒”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时刻。 唱到“对焦她的爱,对慢了,爱人会失去可爱”,暗示美好时刻的短暂,而“只一格,经典的偶遇已不再”告诉人们每一段经历都是珍贵的。 电影《八月照相馆》以照相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已经收到死亡宣告的男人的故事,在照相馆工作的他,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遇到了爱情,将这份爱装进了相框。 在拍照当下觉得难看的照片,几年后再回看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可真好看啊。” 年轻总是生动,过去总是美丽,回忆总是有趣。
主播/马晓橙 前几天闲来无事,打开交管12123,看看有没有违章需要处理,眼睛无意间扫到我的机动车那一栏的数字是居然是2,一时没反应过来,打开之后两个车牌号显示出来。 除了现在自己开的吉A,还有一辆京B安静地待在那里,我人生的第一辆机动车,川崎400。节目上线的这天正好是从北京回长春整一年,和它在一起的日子可能都不超过10天,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多年,骑车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少,家里人都劝我要不就卖了吧。但我却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虽然它只有两个轮子,冬天没有座椅加热,夏天没有车载空调,挡不了风,遮不了雨,可在北京的那三年如果不是他带着我每天上班通勤,四处跑山,我可能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曾经我们一起追过的热烈的风,时至今日一直在梦里吹着。
主播/李荟莹 我喜欢歌手孟慧圆的那张《盲人戴莫》专辑,专辑介绍里有一行温馨提示:“人声并未经过修音处理,所有录音都是一遍录制的方式。保留着全部的‘美好与遗憾’。” 她说:“修音会把我很多现场演唱时的真实情感去掉,我不需要那么多漂亮的音色,而更需要一份真实的感情。我希望你能听到我的呼吸,听到这一段旋律我在诉说着什么。” 保留瑕疵,就是保留真实。 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出过一本长篇文学自传《镜中瑕疵》,在这本自传中,怀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他说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自负且虚荣心很强的人。 “我满身的镂空,全是瑕疵组成。” 我刚接触音频录制工作时,很追求完美,追求每一个咬字,追求声音状态是不是完美,那是一种很紧绷的录音状态,有人告诉我,你的音色多好听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音色再变也不会变到哪里去,重要的是你的表达,你的真实情感。 当时,我不太能完全理解,后来工作了几年,我才慢慢知道真实才是最自然打动人,真实的说话,就是有停顿、有拖音,有呼吸,有偶尔不那么正确的断句,有偶尔的小结巴,有状态不好时的鼻音,我保留了下来。 当我理解了这个,好像能理解的就更多了,那脸上的小雀斑,那不可阻挡的皱纹,那笑起来的双下巴,是瑕疵,更是真实。
主播/马晓橙 亲爱的老朋友,新朋友,本人着急着去另一个世界开录音棚,先不陪大家玩了,拜拜我走先,哈~哈~哈~哈~ 2024年的9月18日,我在朋友圈刷到了我最爱的配音老师叶清的朋友圈,她发了一张截图,这段话的原发布者是星爷的国语配音员石班瑜先生。我在慌乱中打开微博,热搜上“石班瑜去世”“周星驰发文悼念石班瑜”赫然在目。星爷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没有新电影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他的消息,然而过去的三年里,他却是两次因好友的离世而被大众注意到。 上一次是2021年2月27日,我心里的华语电影最佳男配角,重案组之虎,黄金右脚,二当家,星爷最佳搭档吴孟达过世了。每一年其实都有明星过世,可不是所有的星光都能照进我的眼里,过去的三年,那片属于90后的夜空好像下起了流星雨。
主播/李荟莹 如果问:“最想穿越到哪个年代?” 我想很多人会选择民国。 在想象中,大概民国的生活是像小说或者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女人们穿着开叉的旗袍,文人们歌颂着浪漫和自由。 不过,这都是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多的百姓是与这份美好繁华无缘的,所以真的穿越到民国,在社会动荡下,恐怕一餐饱饭都是奢望,可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动荡下,无数的外来的思潮裹挟着舶来的哲学、美术、思想以及音乐,当时产生了一批土洋结合的好歌,里面既有江南小调的痕迹也有三十年代百老汇的风格,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端。 今天,我们来听那个年代的靡靡之音,在音乐里,完成时间倒流的想象。
主播/马晓橙 一场小雨过后,我的城市正式进入了秋天,自从18岁离开老家读书开始,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缓慢地感受东北的四季了。 这个夏天我很忙,忙着找工作,忙着装修,忙着安排新的生活,几乎没有余暇去看这个城市。倒是天气变凉之后,呼吸到的冷空气让我开始注意起了路上扬起的落叶,和淡黄底色中路边扎眼的一道道红色。 那是北方城市绿化建设中我额外中意的串红。它红得很没有层次,它红得很浓烈,不高级,却是我记忆中最喜欢的花。因为它的芯儿可以拔下来,用嘴吸会有一丝丝甜,这是花儿给我最初的美好体验,它来自味觉。 你记忆里的那束花,那丝甜是来自视觉还是嗅觉,还是来自拿着那束花的人身上的风呢?
昨天9月22号,是《老友记》播出三十年的日子,1994年的昨天,《老友记》上线,成为了一代人的启蒙美剧。 最向往《老友记》的一点,就是那群朋友之间总是可以敞开心扉,互出主意,哪怕是一些馊主意,无论是离家出走悔婚Rachel,还是婚姻失败的Ross、或是童年不幸的Chandler,他们都会向老友一遍又一遍地倾诉自己的委屈和烦恼。 有朋友、爱人可以倾诉是世界上最治愈安心的事情。 只是,流行的成人法则,似乎并不屑于这种倾诉,“倾诉欲会影响你在别人心中的价值感”,“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倾诉欲的减少”或是“没人真的关心你的生活”之类的话语,像一场大型自我PUA。 我常想,写出并坚定不移信奉这套成人法则的人,收获和释放的爱有多么荒芜。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倾诉的出口,这就是心理学上为什么可以用一种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式——聊天,去应对那些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的原因。 因为,说出就是疗愈,找个人聊聊就是改变的开始。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