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废话的世界吗? 每当你和你的宠物对话时,明显都是废话,因为你说的所有语言并不会被真的理解,但每个人几乎都说过这样的废话。 再比如,日常性地关心一个人,你会脱口而出“你出门穿厚一点,就不会那么冷了”,这类废话真的有很多,谁不知道天冷就多穿衣服呢?但也是这类废话,让生活变得生活。 生活中的话有时并不是为了直接达到某个目标,有时候暧昧不清的废话更有氛围。 艺术家们深谙此道,他们中的一些人用看似没什么特别意义的台词堆砌完整部电影,甚至还为这种电影设置了专门的电影类型 “话痨片”,电影中的主角们一般会絮絮叨叨地从人生聊到哲学,从个人理想聊到世界和平……总之,就是全程聊啊聊。 当代语言的浪漫不在于郑重其事,而在一本正经地行无用之事,就像那些恋爱中的人,他们的聊天多没有营养呀,论谁先挂电话就能废话个半个钟头。 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废话的世界,话语传达的不仅是意思,还是一种情绪,一种我在这里、我懂你、我愿意陪伴你的情绪。 你有能随时说废话的人吗? 欢迎发送废话来我的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此时此刻,你的所想所感所惑。 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我会和大家来分享邮箱里的废话两三事。
今天,ONE编辑部给我发出了一个问答,你的青春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还附有一个参考答案:科比去世。我的回答是,在球场打球,旁边一个少年走过来冲我说:大叔,加个人一起打半场吧。至此,我的青春结束了。 前几天,孩子拿我的手机挑选自己喜欢的水笔。我在一旁写我的电台文案,没有管他。过了许久,他跑过来说: “爸爸,你们骗我。” 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指着淘宝里的订单记录说: “那个万代手办不是圣诞老人送我的,是你给我买的,根本没有圣诞老人是吗?”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他。他就喋喋不休,说他早就察觉了: “我想要什么圣诞礼物,只偷偷告诉圣诞老人是不行的,只有同时告诉了你,我才会收到想要的礼物。” 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是啊,爸爸没有和你说实话。圣诞老人就是个善意的童话,是想让你能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孩子放下手机说: “今年的圣诞节我不过了,但是礼物你还得给我买。” 说完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想,也许,他的童年也就此结束了。
在自媒体的古早时代,恨不得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更迭,短视频时代几乎它打入了传统媒体的夕阳之列,现在这个东西更多的是在承载一些功能性作用。岁月让晓橙和荟莹关注最多的公号种类变成了各大医院的挂号平台。 仔细翻阅发现,因为各种原因关注的公众号数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许久没有打开订阅推送的我们考古了一下自己关注的账号,不禁感叹,原来老了呀。 欢迎大家将你们想听的话题留言在评论区哦~
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年轻人逛公园是多么奢侈的事情,不在书桌前刷题,也不在格子间里赶工,而是去城市公园里走来走去,实在不算什么正经事。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们喜欢赋予生活以意义,但意义是抽象的,谈论起来难免感觉虚无和浪漫主义,掀开面纱,支撑起生活的永远都是那些具体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和具体的生活。 具体到: 草坪的草绿了,我想打滚; 车厢加满油了,我要开去远一点的地方看看; 公园不收费了哦,我要去逛公园。 在公园里装腔作势带一本书,翻了一下午也没翻两页,全然不知道书里在写什么,旁边的戴帽子小哥坐草坪上对着电脑,偶尔发出敲键盘的声音,我想我们可能都应该放下所谓有意义的事情,都来到公园了,还装什么做正经事呢?
大学上配音课的时候,有一个教材片段就是陈道明老师在电影《我的1919》里的一段独白台词,在作为中国大使在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岛不能割让的决心时,其中一句台词就是“中国不能失去青岛,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孕育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而在中国北京有一个叫做“树村”的地方孕育了目前中国很多只可以在音乐节压轴的主流摇滚乐队——痛仰、面孔、木马,以及没有上过乐夏,但是也被大家公认的舌头乐队。 2012年大二的我第一次在音乐节上听到了摇滚乐,那一瞬间年轻的内心在少年时代的迷茫一下子找到了方向,然后我开始疯狂地汲取关于摇滚乐的一切,结果在各种书籍、视频、播客中听到无数的老炮都提到了一个地方——树村。 很遗憾的是,树村现在已经变了,我也永远地错过了淘盘和淘打口带的中国摇滚乐元年时代,但幸运的是,这段历史里我们并不远,那些在树村生活过的人,很多不再玩音乐,不再充满愤怒,甚至现在做着一份和音乐完全不沾边的工作,但是当你和他们聊起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眼睛里的光依然炙热。 而《平原上的摩西》编剧,肖睿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初中在内蒙老家第一次听到摇滚乐就产生了和我一样的悸动,结果高一就毅然离家出走,带着组乐队的摇滚热情在树村成为了一个准乐手,那一年他16岁,那一年,像是一场大梦。
上个周末,又陪朋友看了一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激发了朋友的表达欲,她说:“为什么有人总是遇到渣男呢?” 我不太喜欢用一个“渣”来形容辜负感情的人。 因为大多时候,“渣”不是形容词,只是一个情绪用词。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一段感情任何一方受到伤害,都是正常的结果。但受伤的一方会不甘心,又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用一个“渣”字来宣泄心中积压的怨气,在宣泄的途中,可能自己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渣”:“你看,他用如此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前任,真渣。” 大多数的“渣”是不会合理处理感情问题造成的。比如:一个男孩想用逃避面对现实,女孩受不了冷暴力,所以称对方为“渣男”;一个女孩接受了追求者的礼物后,却拒绝了对方的表白,因此被称为“渣女”。 走到现在的这个年纪,面对结束的感情,只会苦笑,大家谁也别说谁,什么渣女渣男啊,都不提了,因为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渣”。
刚刚大家听到的混剪是我大学时候做的脱口秀类播客时候做的一个片头,分别是找到各地的朋友用自己家的方言表达“聊天”这句话。不过在当时采样的时候很多人在被问到自己家的方言的时候都愣了一下。因为现代打工人真的好久不说家乡话了。 大部分的人会觉得家乡话很土,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我们已经是城里人了,我们觉得不能在西餐厅用筷子吃牛排,这点没错,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工具,但是也别在兰州料理店忘记了怎么用那两个小木棍吃饭的技能。
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呢? 尴尬甚至觉得羞耻,“我的声音有这么难听吗?” 对,一开始听自己的声音就是这么怀疑人生。 这些年,我一直在用声音记录生活,每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值得纪念的,或者无法发到社交平台的心情都会用语音备忘录记下,影像的记录固然是更好的,但声音的记录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就可以完成,它不用一二三摆好什么姿势,不会拘束于镜头前的形象是否美好,可以自由记录下当时的状态,似乎是更隽永真实的存在。 语音备忘录就是我的私人声音日记,让我听见过去的一段回忆,听见某年某月自己的声音,还有那年那月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想,我们都需要听一听自己的声音。 我也想,听一听你内心的声音。 你可以将这个三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想说的说、新的感悟、新的困惑,都可以通过邮件发送给我,可以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我会在3月的最后一天,读大家的来信,期待大家的三月的见闻和思考。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有一些在意的小事。 比如,很在意自己的汽车是否干净,但本人可能不爱洗澡; 比如,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但是必须有冰箱; 比如,对“的地得”的使用很在意,他人用不正确会很难受; 比如,在意另一半的审美是否和自己一致…… 这些小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关痛痒的,但是你就是很在意,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你在意哪些小事呢?
读书的时候,男生要是喜欢班上一个女孩,巴不得全班都知道,追得可紧了,早餐都能送一个学期。 工作之后,别说送早餐了,能跟你热聊一个月都不错了。 为什么现在男生都不追女生了呢?原因有很多,简单列举几个。 第一个原因,追女孩这事儿没有进度条。 最后当真心付出得不到回报,男性会感到失望,下次再面对没有进度条的追求时,就害怕开始了。 你看过夏雨演的《独自等待》吗?在电影《独自等待》里,夏雨饰演的穷小子陈文偶然中遇到了他的理想型女生刘荣,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孩追到手。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曾经的猛烈追求变为“独自等待”了。 第二个原因,对爱情认知不够的女生容易把网络爱情鸡汤当成恋爱宝典。 比如“一个人爱你就不会放弃你”,比如“如果你遇到真爱,你可以永远当个小孩子”,比如“要让男生追自己久一点他才会珍惜”…… 于是设置重重考验,企图获得坚不可摧的爱。 电影《饮食男女》里的芝芝很喜欢追求自己的男生,但却经常放他鸽子,原因很可笑但又很普遍:“想让他追得更辛苦点。” 第三个原因,时代不一样了,当年即便家里的妻子再强势,男性在家中的一家之主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而现在,在都市里,男性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拥有绝对的自信和安全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吧。 恋爱的开始,应该是两个人以平等的姿态,互相吸引,互相欣赏,真诚表达对对方的喜爱,用心创造见面相处的机会,而不是谁要猛烈追求谁才算是正常。
婚姻是什么? 钱锺书老先生说:“婚姻像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这句话早已成为婚姻中的经典。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无数的过来人把婚姻形容成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而“裸婚”的勇敢者似乎还是那种自己就把衣服脱干净并且给自己刷上烤肉酱的傻帽。 裸奔最开始代表着自由,后来变成了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裸辞最开始代表着诗和远方,后边变成了不负责任的表现。 裸婚最开始代表着不顾世俗的真爱追求,后来也变成了年轻不懂事的冲动。 那这些人真的是头脑发热吗?这些人真的都后悔了吗?这些人现在过得还好吗? 这期节目我和三位裸婚的朋友聊了聊,他们有70后、80后以及90后,我当然知道我的采样数量是有片面性的,但是起码这是婚姻这个多面体其中的一个折角,我无法为你呈现出他全部的样子,但我希望你的眼里可以有不一样的色彩。
此刻,我坐在有加厚坐垫的椅子上,暖水壶和水杯都在左手边,烧过一半的香薰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梨花香,白色台灯在早晨9点不需要工作,猫在另一张椅子上满足地睡着了。 这里是我的家,每天我都坐在这个地方写稿、录音、看书,一天中,至少有6个小时我都长在这把椅子上。 突然想到我身下的这张椅子几乎装下了我所有的工作时间和部分的阅读时间,是这张椅子让我的物质和精神都饱满起来,我似乎没有理由不去爱它,或者说,我似乎没有理由不去选一把非常爱的椅子。 黑川雅之出过一本书叫做《椅子与身体》,在他的椅子哲学里,椅子的存在就是为身体提供持续的紧张感,是在试图保持稳定时,使身体处在一种介于放松与僵紧之间的意识的清醒与专注。人们坐在椅子上,下半身处于放松地休息,而此时上半身就会高效地工作,所以椅子根本就不是让你觉得舒服的,甚至可以说,椅子“不舒服”的一面,才是对人类生活推动更大的一面。 《椅子与身体》书中写道:“我不想在床上死去,而是想在椅子上死去。坐在椅子上,在思考中慢慢失去意识。我在寻找的就是这种极致的椅子。” “我们与椅子的关系是如此亲密。它们包裹着我们的身体,接纳我们的痕迹,是我们回忆的载体,也常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好的椅子,是能记录时光的。 你也有一把喜欢的椅子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