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故事? 对我而言最大价值就在于这些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所以,它会帮助我们跳出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相对封闭的评价体系,对复杂的人性多一些理解和释然。 如果你想要在小说中寻找人生榜样或者认为主人公一定得是正面人物的话,很抱歉,大多数的著名作品里的主人公都会让你失望,他们更多是那些没有遵循世俗价值观的男男女女,我们从故事里理解他们“作恶”的全过程。 而现实中,大家会对犯罪者义愤填膺,每当有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犯罪者的成长经历时,就会有人生气地评论说:“不要跟我讲他多可怜,讲他的难处,讲他的成长经历,我只想知道他判死刑没有。” 能理解这种愤怒,但如果只是以好坏、有罪没罪来简单分析一个人,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去了解一个人如此做的动因,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去了解人的多面性,不是更加具有意义的事情吗? 毛姆在短篇小说《愤怒之器》中写:“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你没觉得非去褒贬他们不可,那他们往往会带给你加倍的乐趣。”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这是《诗经》中,齐风中的一篇,意思是,不要独自耕种大的田地,做工不及会野草丛生。不要思念远方之人,我们只能为其担心,烦忧。前半句容易做而后半句那种少女心结却是万难实现的。你喜欢他,却要保持好友之间分寸感就很难。这可能就是爱情的最初的信号,你会对一个人产生超越普通朋友的过分的牵挂,你恨不得时刻知道他在干嘛,你希望参与到他全部的生活里。不在一起的时候想着他,在一起的时候找各种借口为你们的每一个时刻赋予意义。 春节,中秋,端午,国庆,要说他们的共同点可以是 都放假,可其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点是,这些节日谁 都可以过,而今天的情人节,你有庆祝的资格吗? 请别对我说:节日快乐。
“你像美丽的细菌,走进 我今天的灵感, 我感到幸福, 因为我喜欢你周身 温柔的气息。” 世人用不止一万种比喻来描述爱是什么,李银河说:“对某人究竟是爱了还是没爱,常常并不是那么一清二白的,人有时会陷入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状态,就像迷途的羔羊,不知自己往哪里去,不知自己是爱了还是没爱。” 这就是爱迷人的地方吧。 关于“爱”的定义有千万种:“爱是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虚幻追逐,爱是永不止息。”“爱不在于得到,而在于付出,这才是爱的真谛。” 你觉得爱是什么?
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这很难回答。有趣的人之所以有趣,不是因为他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奇葩,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弧光”。 想要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想,在别人眼里的你有哪些标签,你得找到这个标签,然后想办法打破它。 有些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纯粹是因为坚持自己的一点点小癖好。比如旅行,登山,或者写作。坚持去做一件打破标签的小事,你也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带弧光的人。 至于别人怎么看你,无所谓吧。
剧场里黑咕隆咚的,大门一关,不分日夜,也不知道排了多久,人散了,剧场安静了,一推开门,阳光哗啦一下洒在脸上,瞳孔和周遭的灰尘一起被吓了个机灵。 “那个时候,你一下子觉得剧场里才是真实的,生活反而是一个幻觉。” 陈建斌在拍电影《第十一回》时,他就说了上面那段说,剧场好像是真实世界,生活反而成了一个幻觉,生活变成了戏,而台上的戏反而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你分不清哪些是戏哪些是现实,那些戏中戏像一个梦境套上另一个梦境。 电影《驾驶我的车》也有一个戏中戏,男主角在电影里拍话剧《万尼亚舅舅》,话剧桥段影射了家福的现实生活,现实混合着些许荒诞,他说:“契坷夫让人害怕,当你说他的台词的时候,它会拖拽出真实的你。” 戏剧里真真假假,生活中假假真真,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什么又只是虚幻的浪漫呢? 节目结束,也像一场戏剧落幕,我要回到我的生活,你也回到你的日子里。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无家可归,在街道上流浪,无家可归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们的城市中无家可归者是一种隐形的存在,他们对城市索取的东西也很少,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他们席地而睡、只要一方遮风避雨的屋檐。 而在中国,我们对于他们有另一个称呼,流浪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风象星座的原因,我总觉得流浪者听着特别有浪漫主义色彩,甚至在听了摇滚乐后,我一度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因为我曾经觉得他们是真正的一群活在诗和远方里的人。后来长大了,看到了很多和我刚刚说的类似的新闻报道,我重新认识到了原来这其中的大部分并不是文艺青年,摇滚青年,而是被苟且压弯了身子的人们。 然后直到我认识了浪不动,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真实的流浪者,我才真正知道了他们的世界,原来流浪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 嘉宾抖音账号:浪不动(一人两狗)
你可能很久之前看过这样一条热门微博:“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神秘亲戚。他们只存在于长辈口中,不知道在干啥,只知道在远方工作,好像也没成家,只有过年才出现一次,总会带些新奇的玩意给你。你有没有这样的神秘亲戚?后来,自己成了这个神秘亲戚。” 到了2023年,神秘亲戚变成了一个更具体的人——小姨,互联网流行起了一个视频,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红色大衣,给家里的所有晚辈发红包钱,配文是“不婚主义小姨回家过年”。 视频里的女性究竟是不是不婚主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对象一点也不重要,它只是为女性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生活想象模板。 “小姨”也仅仅是个统称,这个活得灿烂通透勇敢的女性也可以是姑姑、小姑、阿姨、姐姐,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特性,对于青春期的小女孩来说,她们时髦有趣,是美与独立的启蒙,让我们看到原来生活还可以有这么多的可能。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我们如此认同这句话的真理性,但我们又如此不知回头的的问爸妈,怎么才能处理好亲密关系,问朋友怎么才能搞好同事关系,问喜欢的主播,怎么才能活的开心一点,洒脱一点。我们总觉得别人的生活似乎很简单,似乎很快乐,似乎都比自己过得好。他们怎么做到的?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没法告诉你如何赚到很多钱。我也不是一个活的很久的人,没法告诉你生活的方法论,但我起码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我不喜欢好为人师,所以这期节目也不算是给大家讲道理吧,就是把我那些有点不算正确的可以让自己傻呵呵的生活的看世界的滤镜分享给你,希望可以让你的生活加上暖黄的光。
哆啦A梦里有一个宝物叫做时光机,它所在的位置就在大雄家的抽屉里,抽出抽屉,里面闪着光,钻进去就能到达另一个时空。 现在,回到老家,打开书桌的抽屉,里面堆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物品。 不同阶段的毕业照、大头贴、同学录、小学评语手册、同学在新年互送的贺卡,几页感时伤春的生活随笔,连同高中用完没扔的水性笔芯都还在。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把抽屉设置为时光机了。 也只有抽屉可以当时光机,衣柜、洗衣服、马桶坑、电视机都不能。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抽屉,锁住了一些秘密。 “抽屉甘愿为我们保存那些不一定日常需要又舍不得抛弃的东西。发生过的,永远封存在时光的抽屉里,比那些可修改的记忆和时时变幻的爱憎本身更加可靠。” 你的抽屉里有什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当我们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这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幽灵就会跑出来,像老房子里的煤球妖怪。担心事情会失败,担心做了也没有意义,而选择是令人痛苦的事,因为那意味着面临不确定。 电影《饮食男女》里面,那个技艺高超的老厨子说:人生不能像做菜,等所有的料备齐了再下锅。我很喜欢这句话,觉得可以裱起来,贴在书桌前面,每天提醒自己去行动。 “完美主义”之所以阻碍行动,在于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我们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总想着等待时机,这样就能做出一桌皆大欢喜的菜。问题是,厨师知道今天要做的是什么菜,而他已经为这道菜实践过很多次。而我们每一天面临的人生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的料永远也备不齐,干就完了。
在传统的关系类型里,存在一些“理所应当”的互动模式,但你可能会发现,人和人的关系是因人而异,有些感情更加深刻并且超越了语言的表达。 前几天看了一部比利时电影叫做《亲密》,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两个13岁少年的友情。他们同龄同班,形影不离,学习在一起,游戏在一起,没有任何界限或是分寸感。 《亲密》最终希望探讨的这段关系,与外部世界如何界定他们完全无关。亲密便是亲密,在友情、爱情和亲情之上,人与人可以拥有一种更加超然和纯粹的关系。 正是因为人和人的关系难以定义,所以给了我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自己想要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比“这份关系是什么”更重要的事情是:这段关系是否让我们舒服。 “在孤独作为常态的人生里,这些关系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还保有跟人建立联结的渴望和能力。 祝你始终拥有探索自己情感需求的自由,也有创造自己想要关系的能力。”
电影《白日梦想家》开始的时候,男主穿着普通的制服,做着一件普通的工作,长着一张和你我一样普通的脸,公司的确不错,但就如同所有人都知道珠峰是世界上第一的高山,但是没有人会记住,或者说会去在意组成他的每一片雪花,每一粒砂石每一块岩层的名字一样,他其实并不重要。但是男主喜欢做梦,喜欢做白日梦,经常在晃神的时候幻想自己成为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击败外星入侵者,维护世界和平。虽然后半段的那些追梦的奇过于电影化,但是做白日梦也是我平时最爱做的事。 我做的大部分都是称不上梦想的小事情,我也未必会成为梦里的主人公,我更原因在各种场景里以为眼前看到的人为主人公,为他们编织一个故事。作为一个睡眠质量超好的人,睡觉的时间里我几乎从不做梦,但是在我睁开眼的时间里,恨不得一天做了100个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