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不尽的娱乐内容,就像是自助餐里被加满味精的食物一样,堆满餐桌,任你挑选。在大快朵颐之后,就是漫长且难以消散的倦怠感。于是我们慢慢习惯了更浅更薄、情节简单、节奏明快、高潮迭起的剧情,但这一切却无法代入生活之中。 日常里那些无法躲避的低谷,无法拒绝的枯燥,我们却无法倍速播放。而你是否想过,能拥有一段,自由快进的人生呢?
——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一直以来,我的答案都是:“没有,就算再来一遍,还是会这样过。” 尽管有些事情不算好事,可以避免,但我还是会在内心告诉自己:“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要自圆其说,才能活得下去,活得舒心。 有社交恐惧的人,他要对自己说:“社交没什么意思,我不需要这些无用的社交。”然后永远躲在“社恐”的标签后面; 一个期待爱情却没有对象的人,他要对自己说:“爱情是虚无的,人最终都是孤独的,我要一个人活得精彩。” 一个在爱里疲惫的人,他要对自己说:没有人是完美的,虽然他懒惰不上进,但是他也有很好的地方呀~ 很多人都会合理化自己的处境,以安慰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自己是正常的,构建一些概念与理论,说服甚至欺骗自己“合情合理”地继续当下的事,让自己“开心”地活下去,“顺应自己心意”地活下去。 我想,我需要自洽,也需要警惕这种自洽。 所以,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上周末,一个做幼儿教育的朋友请我去帮他们的小朋友做一堂儿童口才训练课。等上课的我在一个闲置教室无聊地翻看着孩子们的读书角,读书角里大部分都是一些我没看过的书,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本我认识的《十万个为什么》。翻过背面,上面写着建议2-12岁儿童阅读,看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12岁之前的我们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疯狂地想要知道这个世界的各种原理,或者说是科学原理,比如:小鸡为什么会吃土?人类为什么要睡觉?一天为什么是24个小时? 然而,当你接受完了基础的科学教育,知道了很多人情世故之后,我们当然不能真的解答十万个为什么,但你我已经不想去了解了。我更愿意买一本《答案之书》,它没有逻辑,它没有根据,它没有科学思维,但是它又好像真的比《十万个为什么》对我的生活更有帮助。 那么,生活,需要一个科学的理由吗?
今早起床去厨房准备早餐,发现昨晚的厨余垃圾还躺在垃圾桶里,是恋人洗了碗之后忘记把垃圾拿到门口扔掉了,而我大前天才提醒过收拾完厨房一定要记得扔垃圾。 当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回想一下,很多大的矛盾都是这种不起眼小事慢慢累积起来的。 这些有意无意碰到的事,就像小小的刺,时不时会扎你一下,久而久之,精神上就都是针孔。 文档还没保存,电脑就出现了故障;出门东西买回来不好用,又不舍得扔,导致越囤越多;总是忘记带家门钥匙,最后只得请开门师傅……我常常为此而崩溃。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温蒂和露西》,讲的是一个叫温蒂的女孩,为了赚钱,开着辆破旧二手车,准备去阿拉斯加的工厂打工,陪伴她的是最好的朋友露西,一条小黄狗。途经一个小镇时,温蒂的车坏了,身无分文的她只好把露西拴在门口,想去超市偷一点狗粮,没想到被店员逮个正着。从警局出来时,露西也失踪了,为了找狗,她不得不逗留在这个小镇。 接着,她碰到数不清的刺:修车费用抵得上一辆新车;想联系流浪狗收容所,却连公用电话都快用不起;想在树林里露宿,又碰上神志不清的流浪汉…… 每件事单拎出来,都不算大,但正是这密密麻麻的小刺,筑就了一个巨大的困境。 这个困境的名字,叫生活。
每次当我心情很差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厕所看那些直戳泪点的视频,让自己哭一会。在人类各种的感情中,年纪越大越容易被亲情击中,其中有一个系列,即使我看过无数次,还是会流下眼泪。 视频的主角通常是驻扎边境的解放军,或者是多年因为工作不能回家的消防员。镜头里的他们正准备吃饭,吃着吃着,那张坚毅的脸先是会浮现出天真的笑,然后和身边的人说,今天的菜好像我妈做的。之后拍摄者会告诉他,这就是你妈妈做的寄来的。 之后那脸上的笑容先是停住,然后停顿一秒钟,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眼睛开始闪烁出潮气。 同样地,看到这,我的眼睛也开始变得模糊了。虽然无法成为戍边的将士,但漂泊在外的所有人,都可能在吃遍了公司和出租屋周围所有外卖的那一刻,在节假日不能回家吃团圆饭的那一刻,在下定决定要学会做爸妈从小给我们做的那些看似简单的饭并做好放到嘴里的那一刻,发现,原来有一种味道,是用任何调味料都做不出来的,因为这一味叫作“家”。
很多人在一段感情痛苦地结束之后,才迷茫地问起:“我们当初这么开心,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似乎很少可以非常具体地回答这个问题。 电视剧《浪漫的体质》的女主和前男友在一起七年,分手后她总结出,分手的理由当然不可能是一个,毕竟相爱的原因也不是只有一个,总之爱情,是像汽车消耗品之类的东西,没消耗完就能继续开,消耗完了,车就停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爱情没有突然消失,而是消磨在逐渐不合拍的成长脚步中,最后过了保质期。 小说家布里吉特·吉罗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爱情没那么美好》,收录了十一个爱情短篇故事,展现了十一种爱情走到尽头的枯萎样子,书的第一篇叫做《故事终结》,就描述了一个女人在婚姻里爱意逐渐被消磨的内心活动,她也不知道一切从何时开始的,书里写: 你不公平,没耐心,而且有着病态的苛刻。你把自己当成谁了?他忘了钥匙,你又不高兴了。他想吻你的脖子,你拒绝他的热情。你说你没时间。你满嘴借口。你认为都是他的错。从什么时候起是他的错了?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什么开始,爱情进入了消耗模式呢?那些爱情被消磨的瞬间,你还记得吗? 我想,你一定知道答案的。 一个征集: 恋爱时说方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方言说出来的情话还动人吗? 我想邀请你和你的另一半用方言谈一段恋爱。 你可以语音录下: 对话一段经典爱情电影的台词, 日常腻歪的恋爱交流, 经典情话语录…… 请将音频发送到我的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箱文字部分可适当解释音频内的对话。 音频内容随意发挥,不讲究精美,只讲究自然有爱。
ONE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原君。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到了演员孙睿来和我共同录制,我们来聊聊大家看不到的演员的故事。 我是在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第二遍时,在质子团中认出了我的师弟孙睿。在他的身上,我像是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当观众被主线的情节和人物牵动时,自然而然会忽视掉我们的存在。在影视中我们真实存在,但存在感却近乎透明。 我们深受好演员的规训,也深知每一个机会的来之不易,我们也努力过,争取过,也眼睁睁看着机会轻易远走。同时我们又见证、参与了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世界。诚然胜利值得书写,我们也并不惧失败的坦露,因为我知道,生命的经验丰满我的人间剧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名叫“上岸”的标签。 考研,考公,考编制,找到对象,还清债务……甚至连割双眼皮、做无痛胃镜也可以用“上岸”来形容。 如今一切象征着“更美好生活”的变动,都成了一种无形的“岸”,我们的人生也因此成了一段每时每刻都在挣扎着“上岸”的航行。 后来发现,上了岸也不是终点,只是另一段荆棘丛生的起点,即使上了岸又有千百倍的难关需要闯,但那又怎样,一步一步慢慢走呗。 你想过上岸吗?你所理解的上岸是什么?你为上岸做过什么努力?
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实际上我完全没有像节目里你们感受到的那样,似乎永远在大笑。事实上,我自己只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罢了。 在我的底层逻辑里,一直在悲观地看待着身边的一切。那些我得不到的,离我而去的,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所经历的那些不开心、难过以及看到的黑色就是世界的基色,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的一件事,人注定都要死的。那么意义是什么呢? 我在之前的节目里说过,可以以见过多少人、经历多少事的人生广度来评判,实际想来也是因为我个人能力有限,我确实也到不了金钱、名望上某种维度的高点,那是否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尺呢? 我想了很久,好像找到了,它叫自尊。
以前租房,我对房屋有两个硬性条件:一是要有厨房,哪怕我并不怎么做饭,但要有可以下厨的条件;二是要有面朝户外的窗子,阳光可以照得进来,但又不仅仅是为了阳光。 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完美表达了我想说的意思:“对于被房间围困,必须不断在各种框架结构中奔走的现代人来说,一扇窗户的意义不言而喻,它绝不仅只是建筑上一个采光透气的要求,也是屋内人的一份情绪寄托,正是有了窗外的那一角蓝天和自由,我们才能对窗内的世界更加容忍和退让。” 当时,四个人住在30平米的房子里,东西堆满了房间的角落,还好有一扇还算大的窗。 一扇推开的窗户,不仅装着有限的风景,更装着一个人对世界无尽的想象。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此刻,透过窗户,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配得上荣光? 白鸽要越过多少大海,才能安睡沙滩? 而那炮弹要飞射多少次,才会被永远禁断? 这答案哪,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这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知名的一个作品,而他在获得这个title之前,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歌手。鲍勃·迪伦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后,也有人质疑,他没有写过小说,没有创作过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那些流行音乐中的歌词到底是否能算作文学?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对此解释说:“如果你往回看,往远了看,比如约2500年,你会发现荷马、萨福,他们写能听的诗。就是说,这些诗篇是用来表演的,经常用乐器伴奏。鲍勃·迪伦也是如此。可我们还在阅读荷马和萨福,并欣赏它。同样地,鲍勃·迪伦是能被阅读的,并且应该能被阅读。在英语传统中、在宏大的英诗传统中,鲍勃·迪伦是位伟大的诗人。” 我借用下这段话结尾的部分,在中国的文化中,在宏大的汉字中,很多歌手也都是伟大的诗人。 你心中的歌手诗人是谁?你最喜欢他的哪段,在评论区留下来吧。
我是谁? 2000多年前,柏拉图发出的灵魂拷问一直在困扰着人类,当我想用一些确定的词汇形容自己,却发现找不到那个确定的词。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好几个人、许多人,都是海量的自我。我们自身的存在是一块广阔的殖民地,那上面有着各式各样想法不同、感受相异的人。” 作为本我的佩索阿一生都从事着平凡到再平凡不过的会计工作,终生未婚,没有经历过战争、见识过残酷,但他却写下了很多让全世界诗人和读者都震惊的文字,更神奇的是,他一生用了72个异名去写作,不仅用他们作为笔名来发表作品,而且还虚构了他们的一生,发明了每个人的个人风格,个人写作系统,甚至杜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很多部分。 在佩索阿看似枯燥单调的生活状态里面,住着无数个自我,或者说无数的他人。 我们身体里也有很多个人,面对朋友时的善解人意、强大内心,面对恋人时的脆弱敏感、固执好强…… 并不是每一个人你都喜欢,但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你的一部分。 柏拉图的那个灵魂拷问还会一直困扰着人类,你没法准确说清“我是谁”,我也一样。 你不喜欢你身体里的哪一个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