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为讨好对方而改变自己。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忠告,这样的话听上去完全没问题,但真的在亲密关系中又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世界上的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再契合的灵魂也会有分歧,再相爱的真心也会有不同。想要和另外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就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一些自身的模样。 那么哪些是值得的?哪些又是该誓死坚守的呢? 本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恋爱后的男女都有哪些变化”。 你对此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哦~
理想,收入,机会,视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愿意来到一线城市漂泊的年轻人的理由,但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你,这是我一直不回东北的原因。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对的。因为我发现大城市真的容不下我的肉身,而我的灵魂却已经变老了。如果最终还是要回到老家那么这么多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很多北漂沪漂的朋友讨论过,但他们都没有给出我一个让我认同的结论。 然而就在前几天,一个52岁的老北漂保洁彭阿姨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因为这里让她很快乐。 彭阿姨目前工作于编辑部所在的园区。经由行政老师的推荐,彭阿姨喜欢上了我们的节目。我后来便加了她的微信。 在和她对谈的过程中,她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感受到她一定是笑着在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的。那种热量是可以感染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的。 采访中她总在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堆很好的人。 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佛见众生皆是佛。 欢迎大家关注彭阿姨的小红书账号“每日阅读”。(账号的头像是阿姨的自拍,阿姨手里拿了一个帽子。)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爱自己”成为了万能指导语,指导着每一个生活不顺的人,好像什么烦恼在最后都可以用一句“爱自己”来总结陈词。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爱自己”像是一个口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怎么可能爱自己? 我想,爱自己的前提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才有自爱的底气。 近几年,我对「爱自己」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有一本哲学小书叫《爱生活,不爱也行》。 作家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在提到“爱自己”时用到了“可怕”这个词: 自爱似乎就此等同于自我反思,言下之意就是要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拆解自己、分析自己……在此之上还附加一大奢望:吐露自己的一切,对自己刨根问底,让自己一览无余。 这也太可怕了!谁想要这种完全透明的爱呀?谁会不喜欢霸道的、无意识的、梦幻感的爱,而转投这乏味的理智之爱呢?更何况对象还是自己:我们已经无时无刻不是“自己”了,谁还想要更“自己”啊? 爱并不非得是什么样的。 我不是说作者写的就是真理,只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有人都在教我们怎么去爱自己,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作者却说:爱生活,不爱也行,爱自己,从“不爱也行”开始。 之后,我好像不再强求自己要变得多好,要用我的理性打败我的私欲,要因为“爱自己”而达到当下的我没法达到的心态。 原来真正的爱自己,不仅仅是变得更好,而是以一种让你舒适的方式和过程,将你塑造得更好。
他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他说:知不知道饮酒和饮水有什么区别?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他说:我这一辈子不知道还会喜欢多少个女人,不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会喜欢哪一个。 他说: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海明威有一次在酒馆里喝酒,身边有人说,你不是大作家吗?那可以用一句话,写一个小说吗,他想了一会,拿起笔写下“打折出售一双崭新的童鞋”。 就这样,仅仅六个单词的小说诞生了,为什么新的儿童鞋要买?卖家买的时候一定是有孩子的,现在没有穿过就买,那么孩子哪里去了?新鞋为什么要打折,因为他急需用钱,那么原因是否和这双童鞋原本应该属于的宝宝有关呢?这篇小说的优秀不在于写出来的部分,而在于给出的线索之外的部分。而导演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我心中只有他——王家卫。
曾经看过一句话:“如果把城市喻为身体,街道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 你的生命里,是不是有一条烟火老街连接着他人与生活? 李荣浩写的《老街》里,提到了一个徽州老街,窄窄的,长长的街巷两边,灰墙白瓦的房子炊烟袅袅,刚下过一场小雨,烟雨蒙蒙的,和爸妈一起走过。 人思念老街,说到底是思念街上的人,这样的思念就像歌里唱到:“也许那老街的腔调是属于我的忧伤。” 作家苏童有篇散文叫《夏天的一条街道》,在他的那条街道上,有什么样的景象呢?是不是也有和你一样的回忆? “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你问我这条街叫什么名字呢? 如果你有空回家一趟的话,你就会知道了。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条老街。
我总觉得,河流是时间在大地上的显影。河流带来一切,河流也带走一切。人活在世间,经历些什么,感受些什么,然后被河流带走。原来活着就是这样一件事。所谓似水流年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生活在临水的地方。天晴的时候去水边走走,下雨的时候去水边走走。夏天的傍晚去水边走走,冬天的早晨去水边走走。 汪曾祺说他的老师沈从文一辈子活在水边,前二十年活在那条河流边上,后面的时光活在那条河的回忆里。 这话说得是没错的。无论人行了多远的路,走过多少座桥,总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走不出家乡的山川河流。 我想念家乡的河。
今年是演出行业复苏的一年,歌手们的巡演争相定档,各种“抢票大战”开启,三年难看到演出的我们终于又活过来了! 还记得: 第一次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不懂全场喊“安可”的含义; 和摇滚乐迷看完演出后说走就走、出门喝酒; 在livehouse看见王菲在二楼; 看沉浸式话剧花大几百完全看不懂; 因为自己尝试开放麦失败而不看脱口秀…… 回到可以看各种演出的日子真好。 你今年最想看谁的演出?
昨天帮朋友搬家,在整理被褥的时候,发现她有一条泛白了的老式被毯,她说这是她夏天睡觉用来搭肚子的,从小盖到大。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安全感的、有点悲伤的故事。 在动画短片《幸福是一条温暖的毛毯》中,小男孩有一条钟爱的蓝色旧毛毯,做什么都不离开他蓝色的小毯子,可这样的行为却遭到了周围小伙伴的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想让男孩扔掉这条毛毯。 可对于他来说,那条又旧、又脏的毯子,就是他面对生活的铠甲。 像男孩一样,我们可能都曾拥有过自己的慰藉物,寄托着我们的安全感和依赖,心理学上的 “过渡性客体”就是如此,在我们与母体分离感到孤独焦虑时,它们就会变成为我们新的寄托,帮助我们学会与外界建立联系。 外面的世界太残酷了,我们总要依靠点什么东西来获得安全感,才更有勇气去面对明天吧。
追剧的时候我‘失眠’; 上班的时候我‘嗜睡’; 该我发言了我‘抑郁’; 受到批评了我‘躁狂’; 借钱不还,是‘健忘症’; 疯狂购物,是‘物质依赖’; 同时和好几个人谈恋爱是‘选择恐惧症’和‘囤积症’…… 这是papi酱在自己的一个视频里对自己的调侃。不过,抑郁、狂躁、健忘、选择恐惧、幽闭恐惧,这些词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这年头你要是没有点心理疾病似乎都算不上是一个高质量人类了。 而在分析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时,不管是罪犯的侧写,还是天才的成长,我们又习惯性地把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 恰好这一切都和心理学有关。而在我之前的理解中,心理学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了,因为没有人敢信口开河地和你聊火箭的发射、费马猜想,他真的说了你也不一定信,但是心理学好像谁都可以窥其内核一二,并且说出来还真就让人觉得有点道理。 那么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呢? 上上网课交点钱就真的可以考一个心理学咨询师证书,做月薪过万的兼职了? 前些年很火的“延迟满足”的育儿学根源是哪里,孩子哭了不去抱真的能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吗? 以及非常有视觉效果的催眠真的那么神吗?《盗梦空间》故事里的在你的内心种下一个种子真的可以实现吗? 一切的答案,都由我们今天的嘉宾——专业心理咨询师娜娜告诉你答案。
昨天,看到导演万玛才旦因突发疾病过世。 他在去年的四月出过一本小说集叫做《故事只讲了一半》,在同名小说里,还有很多悬念没有揭开,正精彩的地方还没讲完,故事就结束了。 万玛导演说自己喜欢这样处理故事,希望通过留有悬念,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参与到创作中来,然后去分享这些故事。 音乐里也有这样的 “戛然而止”,周杰伦的《晴天》最后一句歌词“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用一整首歌的韵脚设下埋伏,让人觉得最后的歌词会是「再见」,结果却用一个「拜拜」,还是一个没有说完整的拜拜,就突然结束了。 好像故事还没有讲完,就没有下文了一样。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说:“人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写了很多没有结局的故事。 听故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然后呢?然后怎么样了? 好像要把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安排好一个归宿,设定一个结局才算是真正的完结。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和人都没有“然后”。
你在干吗? 没干吗呀。 没干吗是在干吗? 就是什么都没干啊。 以上文字来自人类亲密关系晚期对话的真实采录。以前我会觉得对方这么回我就是不想搭理我,后来想了一下其实对方可能真的是在认真地告诉你现在自己的状态,他没有在看视频,没有在吃东西,没有在逛街,他就是在呆着,或者正在做一件无法被称作一项活动的事,或者是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那么你没干吗的时候,在干吗呢?
五一小长假之后,迎来的是调休、加班,想要换工作的心到达顶峰,不想上班的念头更是一天出现好多次。 “不想上班”这种病,隔一段时间就会复发,很多有名的大作家们都被上班这件事困扰了大半辈子。 比如:卡夫卡。 很难想象卡夫卡一辈子兢兢业业在保险公司上班,一直干到退休,可他不止一次地对朋友提过他对职业的讨厌: 上班简直就是在磨损我的写作! 卡夫卡为他的职业工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也因而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资料,如果他不是困于工作里,我想也写不出《变形记》,《变形记》是极为社畜的故事:一睁开眼来,上班多么辛苦但还要上。终于他变成了甲壳虫,这不就没法去上班了? 和卡夫卡完全相反的是台湾作家舒国治,他几乎没有上过什么班,他说:“因为爬不起来。” 如果不上班,我们能干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可以过上种花种草,一杯下午茶看完一本书的生活,可以改变现状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事实是,很多人就算不上班,也是在浪费生命。 有许多人,当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时,竟然想不出什么够快乐的事值得一做。不管他们决定做什么,他们总感到一定有其它某种更快乐的事可做,这使他们非常苦恼。能够自觉而明智地充实空闲时间是文明的最后产物,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程度。 ——罗素《论工作》 上班倦怠更像是一场职场感冒,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累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