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荟莹 习惯在每个月的最后翻看相册,看看拍了些什么视频和照片,以回忆这个月发生了什么。 5月2号,我和大学的好朋友合影在大学校园,今年是毕业的第十年; 5月10号,二十多张自拍,那天久违地去了一趟市中心,当了一回游客; 5月19号,拍了两条红烧鲫鱼摆放在新买的餐盘,成功下厨烧出好菜; 5月26号,我顶着一头红发出现在手机屏幕里,因为想给生活找一些新刺激,所以跑去染头发,也是我最近十年第一次染头发。 还有很多没有被提到的瞬间躺在相册里,随时供我翻阅回忆,2025年的五月是这样度过的。 你的五月过得怎么样? 今天依然来读读大家的信。 等你来信哦。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马晓橙 请允许我和各位先说一句好久不见,想你们了。 可能从大家收听节目的角度,这周二周四都有更新,但实际上这周二的节目是我之前就录制好的,所以其实我已经一周没有和大家聊聊天了,当然原因你们也是知道的,我呢抽空去结了个婚。 具体的婚礼感悟,我想放在这周六的到底聊点啥和大家仔细分享,今天先和大家聊一个小的点。我和吴老师在婚礼前的晚上(凌晨)都还不确定第二天能否顺利,原因就是她觉得时间不够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并且我们俩是自己主持婚礼,所以当天是要说很多话,而她那几天因为咽炎一直在打针,在咳嗽,所以她也很怕第二天发不出声音。 就这样直到凌晨快三点我们才回到各自房间,可实际上到那个时间点为止,我们也还是没有完全准备好,只是因为5点要起床化妆,不得不休息了。 结果婚礼如期举行了,那些我们觉得没有准备好的环节也都顺利度过了,原来很多事情,都不会给我们足够的准备时间,但当时间推着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结果即便称不上完美,但也不会变成遗憾。
主播/李荟莹 有一个词叫“喜恶同因”,一个人喜欢你和讨厌你的理由是相同的。 在爱情里,感情是流动的,需求也是流动的,有时候,你喜欢对方的点,和讨厌对方的点,竟然是同一个地方。 你钦佩TA的独立,TA的果敢让人安心,但当矛盾出现,TA的固执己见又让沟通寸步难行;你喜欢TA听你的安排,生活大小事由你作主,有一天你会苦恼于TA的没有主见,摇摆不定。 据说,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对婚姻失败的夫妻说,只要他能知道配偶哪里让对方不满意,就能告诉他们当初为什么会跟这个人结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曾经让你怦然心动的那一点,后来却成为你摇头嫌恶的原因。
主播/马晓橙 很多人是在生命的尾声,才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但今天节目的这位嘉宾——郑满满,却在大学时,就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份“遗愿清单”。 那年他看完了《遗愿清单》——一部讲两个老人如何在最后的日子里拼命活出自己的电影。他记得电影结尾时,阳光撒在雪山上,一个勾被画在了清单最后一行。那一刻,他心里也突然亮了一下: “如果我现在开始写,是不是可以提前把一生过得更有重量?” 从那天起,他在笔记本第一页写下:“潜水”“跳伞”“一个人旅行”“去看一次海拔五千米的日出”…… 七年过去了,那本笔记本已经写满两页,划去的勾也越来越多。 这期节目,我们聊的不是梦想有多大,而是这些梦想被一个个完成的样子。
主播/大卫 前几天的一个深夜,我发了一个动态。昏暗的车库里,汽车的仪表盘泛着微微的光,副驾驶上放着一本看了许久都没看完的书《在雪山和雪山之间》。配文:“45岁生日礼物——15分钟的无人打扰。” 没想到就在我呆在车上的这十五分钟,这条动态炸出一群朋友:有人晒出后备箱里的鱼竿:“上月买的,还没拆封。”有人拍下方向盘上的全家福:“副驾早被安全座椅占领。” 最扎心的是朋友林杰,他说他的理想是能在车里完整听一首《曾经的你》。林杰,我的高中同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机长,还要和我一起组个乐队,名字就叫光。对,你要相信光的那个光。 这些片段拼凑出我们这群老男孩的集体肖像——我们像候鸟迁徙般往返于公司、学校、医院,却在某个等红灯的瞬间,突然想起二十岁时宿舍楼顶的星空,还有星空下,那个弹着吉他的少年。
主播/赟赟 在两个月之前,我还没想过自己会拥有一只小猫。 虽然从我有记忆开始,家里就没有少过小动物。一开始是爷爷奶奶养的一只很多年的狸花猫,狸花猫性子野,其实很适合乡下散养,但在我的印象中,那只猫总是用绳子被一个小板凳拴着。它不管板凳的重量,走到哪儿拖到哪儿,用力的脖子和腿脚,像背负了重担的农民,眼神也总是浑浊。我忘了爷爷奶奶为什么要把它拴起来,也忘了从哪一阶段开始,它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家里的小猫小狗,终于不再被拴起来了,但依然都活得不长,我常年在外读书,总是某个假期回到家,就听家人说,它们是怎么没了。 今年清明回家,妈妈告诉我,家里的母猫生了一窝小猫后,已经消失了两天。窝里仅仅剩下唯一一只没睁眼的小家伙,白天安安静静的,一到晚上就叫。 我们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母猫大概是被撞死了。 乡间的马路修得宽敞,路边是深深的草丛,又有太多拐弯,以前大家都骑摩托车,一眼望去矮小的生物都能及时避开。现在来来往往都是小轿车,车底很容易成为视野盲区,猫又喜欢窜来窜去,让人猝不及防,车祸就成了猫咪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家这只母猫前两年生的上一窝小猫,东送西送最后只剩了一只,我一面都没见过,也是这样被撞死的。或者,不能说我一面都没见过,因为它的尸体是我回家散步时发现的。 我们猜得没错,这只陪伴了我们很多年的母猫,没多久也被发现了尸体,死因依然是车祸。 那只没睁眼的小奶猫,便成了我的牵挂。
主播/李荟莹 当你得到一个神奇的能力,可以将有生命的物体像街头表演捏气球一样肆意揉捏成喜欢的形状,你会怎么去利用这项超能力呢? 这是最近在读的科幻推理小说《气球人》的设定,主人公通过与人皮肤的接触,下达指令,可以让那个人在指定时间内充气至爆炸,身体扭曲,而这一切仿佛意外或者自然死亡一般,获次能力的主人公成为了职业杀手,行走在善恶边缘。 这个设定有一种充满童趣的残忍,不论是小说的各版封面设计还是文字风格都天马行空,作家陈浩基的想象力向来这么丰富。我想象着,可能还没长大的陈浩基为获得了一只捏成小狗的气球欢天喜地时,这个气球人的设定就悄悄种在他脑海里了。
主播/马晓橙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话,每次听到都像有人在心口轻轻拍了一下: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这是剧中德善爸爸说给德善听的,声音有点发涩,却比“对不起”更有力。 事实上每一个人何尝不是第一次出生,第一次做人类呢? 每个人第一次当小孩,第一次长大。 第一次失恋,第一次上班,第一次失败,第一次一个人崩溃后收拾自己。 在那些“第一次”里,我们手忙脚乱、措手不及、做错很多决定,说错很多话。于是难过、内疚,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够好”。 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没有说明书,也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完美的。所以所有人都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有疑惑,有不解,但是就像《1988》里那句台词温柔地提醒我们: 做不到,也没关系。 我们都是边走边学的路人甲,没有主角剧本,也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点一点成为自己。 片尾有彩蛋,嘿嘿~
主播/李荟莹 20岁,我第一次听到音乐《25岁》,就已经计划好,要在25岁生日那天分享这首歌在社交平台。那是我第一次想象25岁会是什么样。 当时,感觉25岁还很遥远,我想象着25岁是已经打拼到应该要拥有些什么的年纪,毕竟妈妈在25岁都生下我了。 还没到25岁的朋友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会觉得25岁应该要有些什么了,有本领,有目标,有智慧,有存款,有爱,可真的到了25岁,拥有的远比想象中少。 于是,25岁时开始焦虑,有人从焦虑中开出花,盛放出新的想法。 今年年初流行一个说法:“25岁是人生的七点半”,如果我们一生能活80岁,把一天当作一辈子来的话,那么25岁就相当于一天中的七点半。 这样换算,突然就充满力量了。对于一般的上班族来说,每天早上七点半,我们可能才刚刚被闹钟叫醒,此时,早市的热气升腾起第一缕白烟,地铁里装满新鲜的面孔,整座城市正在慢慢苏醒,眼前一片光明。 如果25岁是人生七点半,你现在是几点?
主播/李荟莹 我现在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工作日的公园,并不冷清,有人在散步、遛娃、遛狗,有人在石桌石凳上下棋、打扑克,背景乐是风声加鸟鸣,还有从不远处传来的萨卡斯。 总能在公园遇到退休的大爷们练习萨克斯,他们共同的偶像是Kenny G,几乎每一个市集、超市和图书馆都会在打烊前反复播放Kenny G的《Going Home》,温柔催促客人赶紧回家,萨克斯让“赶客”也浪漫。 我想到一个人类创造的极致浪漫画面:宇航员在飞船的六边形舷窗前漂浮着,姿势像母体中沉睡的婴儿,窗外是蔚蓝的地球,他吹奏着萨克斯,琴声绵长、悠扬。 当年,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八分钟,最迷人的就是这段宇航员Thomas来自太空的演奏。 萨克斯吹什么曲,什么曲就浪漫。生活里的浪漫无处不在。
主播/马晓橙 前几天突然看到了一个数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据《报告》统计,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据此推算,中国有超5亿人被睡眠问题困扰。“入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比减肥这件事更难。 事实上在遥远的记忆里,我们也曾经把“睡觉”归为一件毫不费力的事。 像走进午后的棉花田,不用铺垫,不用思虑,身子一歪,就被一朵温柔的云接住。呼吸平缓,时间柔软,风也只会将梦翻页,而不是被风声叫醒。 那时候的夜晚,是生活的褒奖,不用对抗世界,不用和思绪拉扯。我们不追梦,梦自己来;我们不数羊,只数着月光滑过窗帘的次数。 当失眠成为常态,安眠也开始不只存在于夜晚,可能是通勤的地铁,可能是上课的间隙,我并不想揭开你睡不着的痂,只希望把那些睡在云里的美好时刻变成口红,让你在可以出门前,让镜子里的自己看上去有气色一些。
主播/李荟莹,马晓橙 人一旦到了某个阶段便会自动解锁许多爱好和技能,会突然爱上一些本来不喜欢的东西。 小时候讨厌苦瓜、香菜、芹菜、蒜等等一切“怪”味食物,现在都爱吃; 学生时代讨厌单调的黑白灰,现在觉得还是黑白颜色经典; 以前不喜欢听老歌,现在就爱70、80年代的音乐; 小时候看黄金真土,长大了独爱金首饰…… 从口味到兴趣,从品味到习惯。 有什么是你曾经讨厌,现在却越来越喜欢的事物?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