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方大同发布新歌《才23》。评论区里好多人提到另外一首歌——陶喆的《二十二》,《二十二》唱的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心声,终于甩开课本离开家看世界了,却发现有许多烦恼要面对。而方大同唱的《才23》,是感叹时间过得很快,感觉自己才23岁,怎么一转眼就又有白发,又有皱纹了呢? 看来,刚满41岁的方大同,最近在思考衰老的话题。 每个人都思考过衰老,惧怕过衰老。 林依晨和陈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故事的一开头,就是林依晨在商场里惊慌失措地和一个奇怪的人躲猫猫,念着:“我最近突然有一个感觉,有一个东西老是在跟我们作对。有时候我们总是追着它,好像得到它以后我们就能拥有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又会被它追得喘不过气来,很希望它突然消失,最好永远不要再来找我们。 它,就是时间,一个曾经让每个少女期待着它跑快一点,可以长大到能够拥有人生的第一双高跟鞋。可是又让现在二十九岁的我,会突然怀念起十七岁的那双白布鞋。” 林依晨的那句“我们的十七岁,好像不过才是去年的事”和方大同唱的“岁月眨眼就过了, 瞬间就那样默默的,上一次看,才二十三”是一个意思。 如今32岁的我,听着《才23》,还做不到坦然接受“白发和皱纹是另一种美”,但我比23岁更喜欢自己。 就像三毛在《雨季不再来》这本书的序中写的那样:“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你的来信~
曾以为“妻子回娘家,丈夫乐开花”是段子,后来,段子成为现实,只是,乐开花的可不仅是丈夫,也有妻子。 不论什么阶段,人都需要有一个人清净的时候吧。 如今两个不再独居的人,也曾经历过好几年的独居时光,那段时间,简直太快乐了。不用马上洗碗,衣服可以乱丢,随意舒适裸奔,打游戏自由,花钱自由,听音乐自由……但独居,也有不少烦恼的时刻。 今天,来回首独居的苦与乐。 任何生活都有苦有乐吧,和家人相伴的时间久了,觉得独处可贵,而独处的时间久了,更觉陪伴珍贵。
在多少听过的现实狗血故事里,伴侣因为年少白月光的出现而摇摆不定,听故事的人对“白月光”这词产生了厌恶,导致在之后的恋爱中,都要先打探对方:“嘿,你有白月光吗?” 白月光,源自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原文你可能都会背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说得很明白了,白月光美好的前提是「没得到」。 九年前的《港囧》,徐峥饰演的徐来就因为想要见杜鹃饰演的白月光一面,闹出了很多笑话。他等待二十年,付出了几乎是生命的代价才再次见到初恋情人,可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那么需要那个吻了。 在《繁花》里,杜鹃依然饰演白月光雪芝,阿宝提到雪芝时,用的是这样一句话:“我曾毫无保留地爱过一个人。” 白月光,月光,我们追随的月光并不来自月亮,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是记忆在发光。
本期的标题不是我的原创,它来自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更确切地说她曾经是我某一段时间的一位领导。 我在向别人介绍她的时候,通常会加上这样的一个title:她是我目前为止认识的所有人里内心最强大的。 她可以在每天同时处理推进很多项目的同时,让自己还对这个世界充满兴趣,可以在半夜加班回到家不是睡觉而是自己练习乐器,或是手冲咖啡,或者搞她的掐丝珐琅。然而那段时间你想不到她的家里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变,一场放在我身上,自己都要抑郁的大事件。结果这个人就这么不露声色地扛过来了。 事后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和我说这句话: 只有我不倒下,才能让倒向我的一切不倒下。
朋友最近胃不舒服,吃不下东西,恰好听另一个朋友说妈妈确诊了胃癌,也是从吃不下东西开始,安慰之余,赶忙给自己预约了第二天的胃肠镜。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毛病,最后医生开的方子是:不要焦虑,不要有压力,好好休息。 知道自己没啥大问题,算是舒了一口气,不过,这药方太难,“不要焦虑,不要有压力,好好休息”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的? 很多压力大的人,肠胃都容易出现问题。一是因为忙起来吃饭就不规律,二是因为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 “情绪器官”。肠胃问题的背后,很可能不仅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更是情绪炎症,不然怎么有成语 “茶饭不思” “肝肠寸断”呢? 人的舒适感与幸福感,仰赖于一种叫血清素的含量。而人体内95%的血清素,是由肠道细胞生成的,通过适量饮食可以提高血清素,血清素反过来又会提高食欲,改善睡眠和情绪。 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有一个短篇故事叫做《一件小小的好事》,故事里,夫妻俩失去了儿子,悲痛欲绝,面包师说:“你们很可能需要吃点东西,我希望你们会吃点我做的热面包卷,你们需要吃点东西继续生活下去。在这种时候,吃东西就是一件小小的好事。” 突然理解了,在悲痛降临时,旁人安慰的话语:“多少还是吃点东西。”以前觉得这样的劝慰很无用,现在看来,这或许是最有用的方法了。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好好吃饭啊。
在我听闻的众多分手理由中,会有一个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它也是很多心理治疗师在会诊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更是不少小镇青年最终选择离开大城市的重要原因,它就是——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感情,没有安全感的心理,没有安全感的生活,都会让我们怕得要死。 安全感如此重要,但又似乎如此不容易获得,或者说是,不容易被我们长期持有,人们都是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但我问过自己很多遍了,为什么我总是沉默不语。
当我们凭借着惯性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做出反应之后,生活在我们眼中也变得愈加模糊,对时间的感知力也会被削弱,生活就像是梦游一般。所以,生命失去了原本的活力,让人感觉似乎愈来愈短。 ——《心湖上的倒影》 当我们的心越来越不好奇,生活就像是梦游一般。 现在的我,不懂流行词汇的意思,对外自我调侃:“老了,跟不上潮流了。”对内自我安慰:“那都是文化垃圾,小孩儿才会关注。”其实,是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仅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对很多事物都缺乏好奇了。 真是一个危险信号,丢失好奇等于丢失创造。 苏童在《水缸里的文学》写:“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文明,也让我们一步步地跨入了物质文明。” 没有了分歧、自我怀疑,从此也没有了好奇,这会让人产生停滞感,剩下的日子只是对之前的机械重复,毫无长进。 我不想这样,我不要当那种,顽固而坚定,狭隘又信心满满的人。 我要永远相信奇迹,永远充满期待。
此刻,2024年8月12日凌晨,我打开电脑写下这期文案的标题,距离巴黎奥运会闭幕式还有三个小时。法国女篮和美国女篮的比赛刚刚结束。虽然距离闭幕式还有一些时间,央视已经在直播奥运特别节目,盘点这届奥运会的精彩瞬间。 大致算了一下,从有印象的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四年一届的奥运,我已经看了十届,虽然早期留下的都是些模糊的记忆片段。十届,时间的河流无声地流淌了四十载。时间仿佛沙漏,一点点流逝。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好像一切都变了。四年一届的盛会,仿佛是一个个的记忆锚点,标记着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生活。在这样的节点,我们也一定有这样一段记忆,难以忘怀,就好像是一种标志性的故事背景和时间刻度,丈量着我们生命的某个阶段,成为我们跨度为四年的“结绳记事”。
过了这周,各个学校的孩子们就要收心准备新学期了,景点商场餐厅随处可见这些学生的身影,甚至网游里也天天爆满,看着这些人就来气,除非,让我也歇上一个月的暑假。 这个对于上班族来说太过遥远的词,偶尔回忆回忆,倒也不是坏事。在害怕变老的年纪去回忆那些渴望长大的过去,想想看,应该是蛮有趣的。
“人一旦了解另外一个人就会讨厌对方。”电影《负负得正》的女主重复着这句话,她不想要恋爱,避免情感上的依赖和投入,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期待就不会受伤害。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回避型依恋人格”,在回避型依恋者的心中,坚信爱会消失的,人会离开的,不会有人爱真实的自己。所以,与其遍体鳞伤,不如早点撤退,像《阿飞正传》里的阿飞,每次撩拨了人又逃走,不知做了多少人“一分钟的朋友。” 无数心理文章写下《回避型依恋人格自救指南》,却很难真的将指导意见落地实施,那该怎么办? 哲学家鲁米说:“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只是寻找并发现你内心构筑起来的反抗它的障碍。” 爱就在那里,在那里。
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结束了,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是08年之后唯一关注的一届。 从令人大开眼界的开幕式,到中途各种有趣的运动员,包括各种惊险的比赛,最终我们中国以40枚金牌领跑落下了帷幕。这40 枚金牌里有我们的传统强项,比如乒乓球和跳水属于全项目包揽,更重要的还有很多项目0的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网球女子项目,郑钦文为中国赢来了第一块可以比肩刘翔的金牌。 和北京奥运会不同,我们作为东道主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去体验奥运,去到巴黎现场的毕竟是少数,但是,我还是通过万能的朋友圈找到了一位在巴黎奥运会做了9天网球志愿者的朋友。 他在巴黎生活了七八年,本身也是一位网球爱好者,让我们从他的视角,一个在法国的中国工程师也是志愿者的角度,看看法国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开幕式的,临时组队和换对手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奥运志愿者的一天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些答案本期节目都会由我们本期嘉宾告诉你答案。
“鞋之于男人,大约等于包之于女人。”热衷买鞋的男同学告诉我。 我理解不了他们对鞋子的狂热,也感受不到买包带来的喜悦,随着“包治百病”的说法越来越流行,“女朋友不开心就给她买个包哄哄”的故事越来越多,“女人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包包”成为主流,有种女人天生就应该喜欢包的感觉。 受此影响,在工作后给自己买过些许昂贵的包包,认真践行这一套说法。 不过,后来我发现,有条漂亮裙子似乎更能让我开心,为什么会说“鞋之于男人,大约等于包之于女人”呢?而不是“裙子、衣服之于女人”呢?我很纳闷。 后来,和几个朋友聊天,一个男性朋友说自己穿鞋从不看品牌,价格也不过一百出头,我问:“不是都说男人喜欢买好鞋吗?”毕竟,这几乎成了常识。 他说:“谁说的,我觉得能穿就行啊。” 原来,不是所有男人都对鞋感兴趣,自然,也不是所有女人都对包有追求。 之后,我再没买过昂贵的包包,背到最后还是帆布包最适合我,能装,日常百搭,便宜,我不在乎你怎么看“它让我看起来怎么样”。 根据喜好和能力,可以背精致的包包,可以穿几十的鞋子,可以买上千的T恤,只要是你能承担的,你真的喜欢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应该要喜欢,因为男人或女人都喜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