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5 如何以地理学的方式理解美国性格 American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Geography (2022.2.19)

2022年2月19日,在【三辉图书】邹怡编辑的邀请下,我和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环境史专家侯深、《成败落基山》译者贾丁,一起进行了一场题为【朝俄勒冈走去——如何以地理学的方式理解美国性格?】的新书分享会,从人文地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多重视角出发,探讨美国的社会政治变迁、以及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特别鸣谢网友Emma(播客:“好运签”)帮忙对录音文件进行后期处理。文字整理稿见:《打破对美国模式的迷思,有助于构想一种更好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径》。 【主持】 贾丁:《成败落基山》译者,亚太研究青年学者,现供职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嘉宾】 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国史、环境史专家,新著《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林垚:我,侯深老师的粉丝,公众号【林三土】,播客【催稿拉黑】、【时差】 【时间轴】 01:38 邹怡:介绍嘉宾与主持人 【03:23 – 06:40 贾丁】 03:23 罗伯特·卡普兰及其作品简介 05:44 提问:如何看待卡普兰的作品,以及他作品中所描述的美国? 【06:40 – 13:30 侯深】 07:15 卡普兰心目中的读者并非美国东海岸精英,而是美国中西部偏保守的普通民众 09:18 卡普兰本人的美国认同与新保守主义倾向 11:30 卡普兰为弥合当代美国社会撕裂开出的药方:要找到新的美国感,必须重新回到地方、回到对美国这片土地的感同身受之上 【13:30 – 25:00 林垚】 14:08 相比于卡普兰《荒野帝国》、《世界尽头》等其它著作,《成败落基山》在写作上因为现实政治的紧迫感而显得较为仓促,未能展现其作为记者的特长 17:49 卡普兰敏锐地指出了问题,但其解答则囿于新保守主义立场而有所偏颇:西进运动与教材之争 20:58 卡普兰敏锐地指出了问题,但其解答则囿于新保守主义立场而有所偏颇:民生凋敝与种族矛盾 【25:00 – 28:26 贾丁】 28:00 提问:从环境史的角度看,为什么是五月花号的后裔建立了美国,而更早移民到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影响全世界的现代国家? 【28:26 – 36:45 侯深】 29:25 卡普兰关注环境议题,但他热衷援引的德沃托、斯泰格纳等环境史学家年代都偏早;当代的环境史学研究有很多新发展,尤其是摒弃了地理决定论 31:50 新大陆生态的特殊性: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斯科特《反谷》 35:40 美国西部和东部的环境有着巨大不同,尤其是前者的干旱;卡普兰认为这种环境让美国人在开拓西部的过程中习得了一种较为审慎的保守主义,与特朗普式的美国优先主义大相径庭 【36:45 – 38:38 贾丁】 37:25 提问:卡普兰这样一个老派的地缘政治家,在美国当代决策界有多大影响力?他的信众是哪些人? 【38:38 – 56:10 林垚】 39:55 地理、技术与政治三方面因素的互动,以美国中西部的兴衰为例:铁路到航空的交通技术变迁;僵化的宪政框架导致中西部衰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不成比例地放大 50:46 卡普兰式地缘政治思路在当前美国政界遭到的内外夹攻:内政上,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性;外交上,过往二十年的军事挫败,表明再高瞻远瞩的地缘政治思路也依赖于充分的在地知识作为支撑,否则寸步难行 【56:10 – 58:45 贾丁】 57:20 提问:卡普兰认为,全球化在为美国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的城市与村镇出现了发展上的趋同,根植于土地的稳定与保守的传统逐渐消失;二位老师对此如何看待? 【58:45 – 67:33 侯深】 59:06 美国对全球事务的介入:摇摆在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 61:26 美国中产生活方式以普世主义的想象自诩,但从环保角度看却是不可持续的、无法全球共享的 64:09 城市趋同化与保育地方风味之争:反对连锁店、抵制资本统御、推动慢食运动;问题在于,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这些生活方式是否足以满足城市大多数人口的日常需求 【67:33 – 68:40 贾丁】 67:33 美国对内对外都有非常糟糕的人权纪录,因此在批评别国时难免显得虚伪 【68:40 – 81:30 林垚】 68:40 美国的环保困境,部分源于其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窗式空调、烘干机、房屋设计、市政土地规划 72:35 与卡普兰所认为的相反,美国城市的地方独特性消失,主要不是城市化的后果,而是城郊化的后果;后者同样与种族主义息息相关 74:57 在美国的城市化地区,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保守主义与去监管化,令大型连锁企业得以不断排挤本地小商铺 77:00 全球化未必总是导致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也有可能通过巨型城市内部的规模经济效益,为本地文化创造生机 78:30 美国文化霸权过于强大,后发国家纷纷模仿美国模式;认识到美国模式背后长久以来扭曲的激励机制,打破对其迷思,有助于重新想象和构造一种更好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径 【81:30 – 99:38 听众问答互动环节】 【81:45 – 87:10 侯深】 81:45 美国作为实验性质的国家,很多改革都仍然在进行时 82:35 地理环境对美国实验的重要影响:美国与欧洲的城市规划对比;十九世纪乌托邦主义者对美国的向往;二十世纪中期反主流文化者的社区主义实践 85:42 美国文化影响力的根源:消费文化的强大诱惑力 【87:10 – 97:50 林垚】 87:10 听众提问:是否存在弥合美国社会撕裂的可行路径 87:49 当代美国政治在制度架构上留给地方改革实验的空间越来越小 93:18 当代美国对多元文化议题的过分聚焦,是政治经济改革之路不断被堵死之后的无奈转向 【97:50 – 99:38 贾丁】 97:50 韩国流行文化兴起的启发 99:38 邹怡:总结与致谢

100分钟
5k+
3年前

E.8 代孕问题的哲学思考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urrogacy (2021.1.23)

2021年1月23日在“哲学不插电”节目的在线访谈。 时间轴: 0:28 开场介绍 4:55 我在商业代孕合法性问题上的观点转变;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两个概念各自面临的难题 20:35 中文互联网上对代孕问题焦虑的现实背景;与几年前拐卖儿童焦虑(“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风潮)的对比 28:00 合法化之争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无论合法化还是非法化都有一系列连带后果需要考虑和处理;印度的例子 32:50 与性工作合法化之争的对比 37:20 商业代孕与卖肾的异同;与性工作、家政工作的异同;父权社会对情感劳动的价值低估;桑德尔关于“情感不能商品化”的论述为什么有缺陷(忽略了“情感劳动”与“情感依恋”的区别) 54:30 代孕是否强行切断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从“传统代孕”到“妊娠代孕”;代孕买方为何往往倾向于选择已经生过孩子的女性作为代孕者 01:06:20 回应“为什么是两个男性在讨论代孕”的疑问;什么情况下应当更加警惕“全男性论坛(manel)”;强弱两种立场理论;如何面对由身份与经验局限性造成的认识论负担 01:26:14 中文网络讨论氛围的变化;推荐李思磐的文章 01:29:20 合法化是不是一种鼓励;经验研究的重要性;推荐李在洲的访谈 01:41:30 代孕作为一种工作;代孕在工作之外的额外情感后果;重新想象家庭模式与亲子关系 01:45:30 生育监管与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关系;与堕胎的对比;“魔鬼在细节中”;“police”的词义变化 01:58:30绝对不能商品化的几类事物 02:08:15 我设计的政治哲学课纲

131分钟
5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