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思想频谱的对接,可以把光打开 · 本期嘉宾 · ● 魏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 ●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 本期BGM · “It's A Small World”,Sleeping At Last · 本期内容 · 艺术界、企业界、金融界、教育界,不同领域之间碰撞会发出何种神奇之光?思想频谱的对接,能否把光打开,散射出五颜六色的无尽可能?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市场上到处都是能让天才名誉扫地的“执念” 01 市场上已经有了共识和引出一个后果 02 有时候“冷静”比“智商”更有价值 03 在做市场的学生之前,一定要做历史的学生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昆曲金融回春术 90后昆曲艺术家张冉和金融老兵刘院长进行了一次跨界对谈。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当身份认同的边界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艺术界和金融界面临着相似的灵魂拷问。当传统艺术正在走向边缘,新艺术观念与传统是否有最佳结合方式?当传统金融正在失去高光,是否会被“新金融”完全取代? 什么才是“传统”的立身之本?在一切以光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如何与新新人类和科技结合?面对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当下,艺术和金融的价值该如何实现? 无论您在什么行业,这是我们都要做的一次深度思考。 01 新新人类对昆曲的认识 02 不同时代的艺术呈现:昆曲的旧时与现代受众 03 “传统”是应该作为遗产原样保护,还是创新发展? 04 商业化的艺术:艺术追求与市场规律互相矛盾吗? 05 科技进步、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如何与时尚结合、与科技结合? ● 为什呢昆曲是女人的艺术,爱情的艺术?张冉和昆曲是如何一见钟情的? ● 一个90后,从事昆曲将近20年,人生的2/3都在和这个行业相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最美的年华陪伴昆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 刘院长特别好奇的是,昆曲在过去曾经几乎消亡,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昆曲观众都是什么样的人群?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继续听昆曲? ● 很惊奇的是,现在做昆曲的人已经是第五代了。一个90后从事一个这么历史悠久的艺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或是缘分注定?她会和同龄人格格不入吗? ● 为什么张冉和朋友晚上去酒吧的时候会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什么是“闺门旦”? ● 昆曲居然是一门“时尚”艺术,它不古老,只是一颗被蒙上了些许灰尘的明珠,擦擦就会耀眼璀璨。为什么汤显祖的《牡丹亭》在2020年更加时尚? ● 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爱情的良药,昆曲是解药。年轻人欣赏昆曲的最高记录居然是三刷。 ● 不到30岁的90后的张冉,居然演了300场《牡丹亭》?但是并不厌烦,重复300次的表演艺术居然还可以持续下去,这是为什么? ● 张冉是如何在四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彼岸?张冉刚萌生做自己的昆曲工作室的想法时,为什么所有人都说她会死掉?为什么张冉想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死掉的?后来为什么又在高铁上嚎啕大哭? ● 昆曲的市场化,或者把一个百年的传统市场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一个古旧的东西可以做成高端的产品?一个阳春白雪的艺术,为什么可以高端定制?经典如何创新? ● 既能保持传统经典“泛黄的古书卷”的味道,又能适应新新人类的口味,怎么才能做得最漂亮? ● 追求名利,追求纯粹,和追求创新可以同时并存吗?刘院长觉得梅兰芳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启示。讨好市场才能赚钱,这和纯粹的创新有冲突吗?要不要为了创新和突破改变昆曲的形式,比如改变服装,改变唱腔,改变形式?艺术上的跨界有可能吗? ● 张冉曾经把昆曲和西洋乐队结合过,结果怎么样?什么是演出“解码”?什么是“导赏”?宣传会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四十二张票”的故事给了张冉莫大的信心。 ● 刘院长跨界到了金融银行创新和昆曲的相似之处。张冉对银行是怎么看的?她会用银行的创新吗?她为什么这样觉得银行是一个保护财产的地方? ● 为什么刘院长觉得银行的创新和昆曲的创新很相似?为什么银行的产品创新很像“新国风”? ● 张冉: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昆曲做成二次元会更酷,这给刘院长在金融方面给了什么启发?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尼古拉的故事:“永动机”还是“明斯基”? 01 大家应该都听过永动机的故事,各种版本的 02 150多年后,“基利传奇”的故事变成了“尼古拉传说” 03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这样的骗局出现 04 从一个山坡看到了明斯基老师的循环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15.4%:一场“逻辑”引发的无头公案 民间借贷适用法律的逻辑 01 《规定》对民间借贷和本规定适用范围的界定 02 人类社会的事物不是单面向的,需要看“无尽”,也需要顾及“一瞬” 03 现实的市场需要规则,更需要规则的执行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是谁辜负了外卖骑手?技术越进步,越是会将人类的工作简单化 你的工作技术含量高吗? 对,我问的是你所做的工作技术含量高不高,不是你本身的技术含量高不高。有区别吗?区别大了!你博士毕业,知道这,知道那,会研究,会分析,这是你的技术含量。你的工作,主要是汇总报表,并且这些汇总都是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的,然后你对数字做一些文字说明,这是你工作的技术含量。 01 银行柜台的功能和柜员的技能 02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趋势 03 哪类的岗位将消失和人员将失业 04 关注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共识游戏:特斯拉和软银谁更会打麻将? 和大家讨论股市上的一个极常见,却很少被人(主要是韭菜和瓜众)关心的博弈论游戏——共识游戏(Common Knowledge Game)。 01 特斯拉上周的新动静:拆股了 02 软银的操作和美国罗宾汉散户侠们并不一样 03 那共识游戏是怎么结束的呢?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做好事,赚大钱?“影响力”会如何影响投资界? 1、什么是ESG? ESG如何赚钱?什么样的投资者会投ESG? ● 钦若爆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料:她目睹了老洛和小洛为ESG理念奔波,并在加拿大皇家银行领导出言不逊时依然保持谦谦风度。 ● ESG是做慈善吗?做好事真能赚大钱吗? ● ESG投资的价值从哪里来?低估值、 高ROE、高股息、还是低波动? ● Eva最为一位为股东负责的投资人,真的会选择那些充满人文理念的“好”投资吗? ● Eva科普什么是“Green Bond”(绿色债)。 ● 小跑怀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逐利的,分点钱给ESG会不会只是做做样子? ● 钦若充满激情地反驳了小跑的怀疑。 ● 为什么新冠疫情期间ESG公司股价表现更好? 2、欧洲、美国、中国的ESG发展情况? ● 欧洲人非常认真地对待ESG。相较于欧美,我们的起步非常晚。 ● 但是绿色债券的发行却走在世界前列!这里面有真正的绿色债券,也有承诺“种树”,拿回钱来却去“砍树”的。 ● 尽管如此,如果宣传到位,国内ESG投资前景无可限量。 ● 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的上市指引中都有开始有了相关内容。 ● A股投资者开始更关注公司非财务因素,尤其是公司治理。美国刁难中概股公司治理。 3、ESG概念被过度炒作了吗?ESG概念受到利用? ● 钦若解释什么是“洗绿”。 ● 有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就会被利用。企业发现只要采用ESG剧本、讲正确的话、花点钱提升自己的ESG评级,估值就会更高。 ● 机构投资者可以更“放心”地投向ESG评级较高的“好”企业,谁能责怪“做好事”的行为? ● ESG是投资收益越来越低的借口吗? 4、ESG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 这是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倾销”吗?谁来定义“正确的价值观”?少数群体的环境保护、人权平等......这些“正确的”价值观是西方灌输给我们的吗? ● 钦若充满激情地否认了这一点,并例举了她对《巴黎协定》实施的敏锐观察。 ● 为什么ESG中的“G”(公司治理)最难把握?最难评价?为什么中国常见的“一言堂”是治理方法在美国会被视为最大风险点?BLM(黑人命贵)、Me too(女权运动)是社会责任还是政治正确? ● 在通缩风险越来越大,没有新经济增长点的当下,不再追求高回报高增长,是ESG崛起的推动因素吗? ● 为什么后浪是推动ESG投资的最重要力量?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主宰世界的“共识” 1、您有没有下面这些经历或感觉? ● 一个财经头条出来,比如:央行决定加息/降息、人行新增货币政策工具、联储考虑执行“平均通胀目标”等等,您马上会去翻朋友圈、刷新闻,试图找到“专家解读”,试图找到别人的解释——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想? ● 您是否喜欢让专家告诉自己应该怎么理解,代替自己思考? ● 您是否对层出不穷、更新越来越快的“新概念”、新词热词汇一头雾水? ● 是否曾经被一些“创新概念”忽悠过? 2、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在您脑子里生根发芽,甚至决定什么才是主宰当下世界运行的“共识”。几个误读的例子: ● 比如“印钱”、“放水”、最近的“直升机撒钱”:这些钱真的像一条瀑布一样从天而降,降到每个人的手里吗? ● 当年的“QE”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2008年危机后,“QE”这俩字母从伯南克老师牙缝里挤出的那一刻开始,“放水”和“救市”这两件事在人们的“共识”中划了等号? ● 从什么时候央行变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巨人”?央行让全世界有了什么“共识”?为什么对“放水”结果的错误理解反而导致了资产价格不断膨胀? ● 因为知道“共识”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全世界央行行长发展出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简洁精炼,质朴自然,模凌两可,找不着北。要松,要紧,要不松不紧;既要又要还要;喷灌,滴灌,不要漫灌。 ● 高速传播媒体的反作用:七十年代沃克尔老师杀高通胀,九十年代朱镕基总理祭出“十六条”的时候,没有推特也没有朋友圈。但是今天,新闻和谣言在同一时间出现扩散传播。与“共识”共舞,难道将是央行的一项终身事业? ● 为什么您对“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的理解一定是错的? ●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但是“普”字和“惠”字给“inclusive financing"这个理念传入国内的过程带来了很多误读;误读导致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执行的偏差。 ● 区块链:此“账户”非彼“账户”,“可信”是从哪里来的?“可信”就能放心放贷款?因为“不可篡改”所以就是“绝对真实”?Token翻译成“代币”和“通证”,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您的什么认知? ● 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变成“弱势群体”? 3、语言变异和误读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什么是哲学中的“Gavagai”? ● 有一天,您闯进一个非洲部落,发现每当有兔子跑过时,部落里的同学们便会跳起来嚷嚷:“gavagai!gavagai!”。这下您大概猜到“gavagai”的意思就是“兔子”。但还得确认一下,所以下次您看见兔子时,也喊“gavagai!gavagai!”。如果部落里的同学们有积极的回应,就说明您猜对了,“蹦蹦跳跳真可爱的东西=gavagai=兔子”这件事就成了“共识”。 ● 对语言的使用越来越表面化,其实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变得符号化? ● 陈嘉映老师的“包裹比喻“是什么?为什么用语言包装思想,对方却只收到了“包裹皮儿”?为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语言作为归宿,来规范我们的思维? ● 为什么小跑是“杠精”? ● 媒体时代的必备技能:识别语言真意。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如何保持清醒?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读心术:历史已经翻了页,您的对面将来全是机器 01 100多年前,有一群人,被大家称为“奔跑的人” 02 读报文的绝活儿进化到现代,变成了读盘口 03 可惜历史已经翻了页。现在,您的对面全是机器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每个时代都有令大家集体陶醉的故事 01 现在的市场的确和过去不一样了 02 一个最神奇的典型:电动车 03 一个由“创新者” > “模仿者” > “白痴”分别接过接力棒的过程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一起认识一下AIT小朋友:平均通胀目标 01 我们先从Jackson Hole说起。 02 什么是AIT?一切从失业率开始。 03 但这真的是一个颠覆性、前所未见的提议吗? 04 还是关心一下今后的市场会受到什么影响吧。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