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歌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要有爱就有痛”是不需要解释的共识,才不过三十年,好像需要解释了:心理学家钱炜老师说,如今,两个年代的人坐在桌子两边,这一边唱着爱情和婚姻家庭的老歌,那一边觉得还为这些烦恼是不值得的。 另一个佐证:本期是大望局在2月14日当天下午组织的线下活动,来的大多是年轻朋友,主播贾行家现场发起了一个小调查:晚上有约会的请举手,只有不到15%。 本期我们完整地聊聊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操角度看,爱情是什么,值得投入吗,其中的那些烦恼是怎么来的,能够免除或回避吗? 最后再聊一个在爱情关系里有点儿煞风景的问题:暴力。 钱炜和李松蔚两位老师以心理学者和专业咨询师的身份拆解: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暴力成分,如何预警和保护自己? 爱情和痛苦密不可分,那么,爱情和暴力是不是也相伴相生呢?“打是亲,骂是爱”的场面,在戏剧、电影里常有,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可能是某种“常识”;带到自己的关系里,也经常有类似的自我解释和对他人的解释,诸如“我是因为太爱我才这样的”“他不是不爱我,他只是脾气不好”…… 真是这样吗? 本期要告诉你的第一件事:为什么爱和暴力从定义上来看是不兼容的。 后面的事儿,节目里细说。 👬本期嘉宾 钱炜,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得到正念冥想系列课程主理人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4:38 聊聊爱情生活的变化 00:23:06 心理咨询中对爱情创伤问题的解决方式 00:28:17 人为什么会突然被爱情击中? 00:33:36 什么是“恋爱脑”? 00:41:29 进入爱情的不同路径 00:50:43 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 00:57:49 聊聊综艺《再见爱人》中的爱情问题 01:16:30 我们普通人的爱情烦恼是什么样的? 01:21:35 原生家庭对婚恋爱情的影响 01:42:52 再聊聊“渣男”与行动建议 01:51:15 谈谈暴力问题 01:56:44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 02:00:00 “爱情”和“暴力”是互斥的 02:12:52 如何认识家暴并捍卫自己?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标题是个误用。 “诗意栖居”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依然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被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之后,表达的是完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们常说的“诗意”关系不大,或可理解为是与神圣共在于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大地”也另有深刻含义。你问 DEEPSEEK,它的解读也不完备。 这个误用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立刻想到的就是住房问题。在房地产还比较支棱的年头,这话经常被作于售楼处的宣传语,暗示房源哪儿都好,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远。而我们这一期是要从建筑开始,谈论包括不限于居住和空间的生活问题。 二是这个常见的误用能体现话题的复杂度,它需要一种既具身又有穿透性的解释,这是我执念于邀请唐克扬老师的出发点:唐老师从学术历程到创作、研究都在变动不居的跨界之中,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在清华大学主持学院的设计和教学工作,又从事着自己的个人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讲述古代园林艺术、建筑、设计美学以及当下生活的真问题。 本期播客也是一个先导,很快,唐老师的名家讲书就会在听书栏目上线。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作家 🎧时间轴 00:01:01 新书《无名的芜湖》 00:06:14 隐性层面文化的变迁 00:14:17 受到同学项飙老师的启发:“把自己作为方法” 00:19:19 唐老师的学习研究经历 00:26:45 什么是“设计”? 00:29:58 什么是“结构”? 00:39:26 唐老师为什么研究园林? 00:46:22 园林的动观与静观 00:54:03 园林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00:58:49 园林的历史 01:05:47 生活空间与城市观念的变化 01:26:46 建筑与自我的关系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越说越长。无数的爱好者熟悉其中的人物、事件,也大概了解正史、演义和民间通俗文学的表达差异。越说三国,有关的问题也变得越多: 读正史《三国志》真的能了解三国吗?不一定,不对照后来的《资治通鉴》,读者甚至无法判断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败。 是《三国演义》制造了那些刻板印象吗?不是,《演义》反而是一个尽可能在多种叙事中取得平衡的大工程,某些方面做得比正史更好:比如《演义》从来不荒诞,而真实世界是荒诞的。 那么,民间叙事里对三国的表现是简易的“胡编乱造”吗?不能那么说,民众了解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讲述,是因为人无法始终直视深渊。 …… 这是我从刘勃老师的新书《说三分》中读到的,这一期,除了请他聊三国话题中同时涌动着的三重叙事,也请他聊聊自己: 他的成长经历。 他讲述历史的准则和方法。 为什么每个话题,到了他这儿就会变得晓畅分明,妙趣横生? 👬本期嘉宾 刘勃,历史作家,得到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1:00 介绍新书《说三分》 00:04:48 刘勃老师是怎样变成一个历史作家的? 00:15:31 刘勃老师的写作特点 00:18:57 历史研究这种硬功夫是怎样获得的? 00:23:13 我们可以怎样辨析史料? 00:29:54 刘勃老师的个人爱好 00:36:42 为什么大家会对三国时期有这么大的兴趣? 00:42:55 文艺作品的价值 00:48:49 要有一股“憨劲儿” 00:51:39 民间故事与正史真相的不同价值 00:59:11 读三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01:05:18 历史是一个值得我们进去的世界 01:07:56 刘勃老师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写作? 01:12:41 关于三国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01:16: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得到APP的会员熟悉苗炜老师解读的上百本听书;《三联生活周刊》的老读者多年来一直在阅读他的文章和特稿;在文学读者的印象里,苗炜被称为苗师傅,是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专业的文学作品领读人;在作家眼里,苗师傅是自己最想把未完成手稿拿给他看的人之一。 近年,他连续完成了三季《文学体验三十讲》,以音频课程形式,从人生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分享阅读外国文学的见解。这个角度不容易,有真切实感要要比搜集信息难。据说,这门课和罗振宇的劝说有关:现在的人感兴趣的书多,就是看不过来,或者“看不明白”,需要有内行做一些转述性的服务。 苗师傅坚称“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是,在某些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帮我们保持一种敏锐的感受力,“看看人的处境……心灵丰富一点儿”。 《大望局》请到他来聊的是刚刚出版的第三季文稿《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件“没什么用”的事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相当于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三年来,苗炜自己对读小说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嘉宾 苗炜,小说家,资深文化记者,《文学体验三十讲》主讲人 🎧时间轴 00:02:02 小说是苗师傅阅读的主要领域吗? 00:05:19 为什么会开始喜欢读小说? 00:12:27 小说吸引人的原因是什么? 00:14:56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值得写、值得读的? 00:22:09 哪些小说对苗师傅有触动? 00:30:00 《文学体验三十讲》想要提供给读者什么? 00:32:24 小说帮我们“逃避” 00:39:24 文学锻炼人们对于痛苦的耐受力 00:46:20 为什么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0:52:09 文学的媒介 01:01:09 聊聊心理自助类的书 01:07:58 三联生活周刊的重读人物系列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在国内读书界,李长声的随笔以典雅而富妙趣著称,文章自成一格。他曾专攻日本出版和文化史,旅日多年,是国内以散文形式写日本写得最好的名家。较为著名的翻译作品有藤泽周平的《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抄》等。 李老师的这部分作品被称为“知日派”“能见人之常见而又能言人之未言”。知日,可以说是一种视角,既不高看,也不仇视,是冷静的平视观察,深入精到地为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画出一幅幅的画像,帮助读者形成真切的日本印象。他的部分作品可以在得到电子书频道查阅。 前段时间,李长声老师回国,做客大望局,我们请他以闲聊的方式,为我们讲述日本文化、美学和生活。知道一个真实的日本的困难之处,难在我们自以为知道。 这场谈话,也许是一个旅游和阅读指南,也许是一次祛魅的过程。 👬本期嘉宾 李长声,旅日作家,翻译家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0:48 介绍李长声老师 00:12:51 日本文化的形成 00:22:02 聊聊日本美学 00:30:40 “侘寂” 00:40:24 “物哀” 00:44:34 语言方面的误解 00:49:00 我们对日本文化还有哪些误解? 01:02:43 日本旅游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这个标题是周晓枫老师定的,属于《大望局》主播之间的闭门讨论。 晓枫老师堪称讨好型人格泰斗,身边只要还有一位朋友、乃至一位陌生人有悬而未决的需要,她就感到坐立不安。 我本来还想请一位风格我行我素的的嘉宾作为参照视角来批判我们,后来发现,这个主题要得以深化,还是直接请李松蔚来做学理上的阐释和归纳,结果,松蔚老师承认其实自己也一直在专业生涯里和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做斗争……于是,这是三个该人格持有者在反思。 这种人格是一种性格吗?我搜索到更学术化的描述包括“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内心矛盾自我指向人格”等等,和这种人格最不像的是范德彪的那句台词:“咱俩以后好好处,处不好的话,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信。人的性格差异,真是有趣,往往是“基因装子弹,环境扣扳机”。 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正确感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我们这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仿佛活在一个“只剩下一丁点儿自己”的世界,又仿佛对这个世界感受得很深入,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呢? 还有个悖论:为什么有许多人自诩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大多数人又不觉得被谁讨好过?那么,是不是我们混淆了屈从和讨好? 谈话间,晓枫老师的很多妙论,我做了摘抄,转发时请不要忘记加上“——作家周晓枫”: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 👬本期嘉宾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0:56 为什么说晓枫老师是“讨好型人格泰斗”? 00:13:45 另一位讨好型人格松蔚老师 00:24:42 再聊聊什么是“讨厌型人格”? 00:29:55 那什么才是“讨好型人格”? 00:38:48 讨好型人格比不讨好型人格可爱多了 00:48:44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00:51:31 怎样和自己的“讨好”和谐共处? 01:02:57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这样的人格体验? 01:08:20 写作中的“讨好” 01:14:07 给讨好型人格的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今天是大年初二,大望局祝你乙巳年大吉大利,愿望成真! 本期是《大望局》春节线下特别节目,请到了北京“惊讶喜剧”出品的热门喜剧播客节目《正经叭叭》的两位主播大老王和大刘,和两个播客的现场观众朋友一起讨论:如何无伤、速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难关,通过青年朋友视为畏途的和父母沟通、被安排相亲、催婚、催生、同学聚会、酒局和攀比、去亲戚家串门等诸多难关,以便:高高兴兴还乡去,平平安安返回来。 👬本期嘉宾 大老王,单口喜剧演员,编剧,《正经叭叭》主播 刘旖,媒体人,《正经叭叭》主播 夏夏,单口喜剧演员,编剧 🎧时间轴 00:03:42 过年愿意回家吗? 00:14:51 面对催婚怎么办? 00:32:28 聊聊过年聚会攀比 00:41:12 过年就得有心气儿! 00:44:57 过年的时候父母又是什么状态? 00:50:11 聊聊年味儿 00:56:01 聊聊断亲 01:04:41 年夜饭都吃啥? 01:08:26 还有哪些过年特色? 01:13:18 夏夏给贾老师送羊的故事 01:18:23 让观众救个场 01:23:37 听大刘讲她父亲痴迷于放炮的故事 01:31:31 还有哪些要在过年期间做的事? 01:38:13 聊聊拜年这件事 01:44:50 看谁来收个尾吧!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因为自己的名声,许知远不断陷入由关注和误会构成的漩涡。比如,坊间传说,有一种“许知远式问题”:苦大仇深地批判时代,追问人的使命。我很好奇,许知远自己怎么回答“许知远式问题”。本期是以这个恶作剧开始的。 本期的正经缘由,是许知远聊自己刚刚出版的五卷本《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收录了他三年来与几十位出镜嘉宾的对话精选。 热门节目《十三邀》是怎样出现的? 他为什么选择这些受访者,他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对此有一个我始料未及而又动人的回答。 这些对话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发现,多年以来,许知远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由声音构成的时代进行持续的对话,探寻各个领域的杰出者建立的边界,组合出新的东西。他也从被“许知远式问题”的冒犯里缓过来,接受了这个说法。 👬本期嘉宾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书店,文化出品品牌)创始人,访谈节目《十三邀》主创,个人播客「游荡集」 🎧时间轴 00:00:38 许知远和《十三邀》 00:07:53 许知远如何看待“许知远式问题”? 00:13:31 今日世界有哪些独特的问题? 00:17:04 如何安顿自己? 00:24:22 一个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00:27:34 许知远的人物小传 00:33:33 聊聊梁启超 00:41:29 我们可以使用他们身上的哪些智慧? 00:47:00 《十三邀》的嘉宾人选标准 00:59:41 《十三邀》给许知远带来了哪些变化? 01:02:10 对话的方法 01:14:29 写作的方法 01:19:57 哪些书对许知远意义重大?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上个冬天,哈尔滨迎来了喧闹的流量高峰,成就了一场“尔滨、南方小土豆、冰雪大世界大滑梯、洗浴中心和锅包又”组合而成的狂欢。 当时,《大望局》请来了两位老哈尔滨人:一位当然是我的老友、老乡,摄影家王太平老师,得到的朋友都熟悉。另一位是太平老师的好友、配音朗诵艺术家周扬老师,他在中国配音界大名鼎鼎,有一位金嗓导师,培养了许多播音人才,他的声音时常出现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里。 那一次,他们两位使用乡音,用自己的记忆,为游客讲起:哈尔滨是一座是什么样的北方名城,三四十年是一幅什么样的“曾经”,她值得你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节奏“往里走”。除了这些易于形成传播的符号和常见印象里的粗犷外在,她还有丰盈、细腻、深邃和妩媚。 去年冬天的哈尔滨热门到不需要推广,我把这一期一直扣留到今年冬天才播放,属于作为哈尔滨人的谋私。另外,黑龙江是极辽阔的好地方,江河,平原,边陲,湿地,森林、火山地貌,都值得看看。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必须敬畏寒冷。你去之前,比置办棉服更要紧的,是准备一双鞋垫足够厚、鞋底做过防滑处理的鞋,以及一顶能护住耳朵的帽子,可以考虑戴口罩。黑龙江人比南方游客“怕冷”,因为晓得头上、脚下被冻坏是不得了的事。如果没有丰富的冰雪路面驾驶经验,汽车没有安装雪地胎,不要贸然尝试冬季自驾游。 👬本期嘉宾 王太平,知名摄影家,哈尔滨人 周扬,配音朗诵艺术家,声音导师 🎧时间轴 00:03:40 听三位哈尔滨人聊家乡 00:18:12 “哈尔京”人 00:23:57 他们印象中最美的哈尔滨的瞬间 00:34:21 来哈尔滨别再只吃锅包肉啦! 00:42:25 三位哈尔滨人对家乡的爱 00:49:56 来哈尔滨,这些地方更值得一去 00:54:55 来东北,必须敬畏寒冷 00:58:01 走出去了之后,再回望家乡又是什么感觉? 01:02:08 随着记忆节点,再聊哈尔滨打卡地 01:21:31 彩蛋:听周杨老师朗诵一段!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六神磊磊在谈话中特地强调自己不是“作家”。但他一定是非常成功的写作者和内容生产者,一是在于他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二是他持续输出的内容同时兼具知识质量、趣味性和通脱的、合乎常理的观点。不只是在今天难得,也一直很难。在他讲唐诗的新作《唐诗光明顶》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表达上有一个不可能三角,那就是政治正确、角度新颖、感情真挚,这三者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六神磊磊长期以来的写作,庶几近之。 这次聊天的最高目标是请他道出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 其中还有三个问题: * 前新华社记者王晓磊是怎样变成讲武侠、讲唐诗名满天下的六神磊磊的? * 《唐诗光明顶》是他的唐诗光明顶的第二部,讲的是盛唐,他的讲法和别人有何不同,读唐诗的要点是什么? * 他讲了这么多年的金庸,而且善于用金庸故事解读正在发生的事件,那么,众所周知的金庸武侠,还有什么我们没有体察到的独特价值? 👬本期嘉宾 六神磊磊,知名作家,媒体人 🎧时间轴 00:03:16 “六神磊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00:05:53 六神磊磊的儿时经历 00:17:08 什么时候选择了现在这种创作状态和生活? 00:20:08 什么时候开始对金庸产生了深刻的解读兴趣? 00:22:26 什么是表达上的“不可能三角”? 00:28:59 是怎样决定要开始讲唐诗的? 00:33:01 “唐诗三部曲”是怎么产生的? 00:42:43 李白、杜甫,六神磊磊更偏爱谁? 00:45:56 为什么是“唐诗”? 00:53:01 六神磊磊对哪个时期最有共鸣? 00:55:21 剧透:第三部“笑忘书”是什么含义? 00:58:11 六神磊磊的好书推荐 01:04:04 读金庸,有哪些独特价值? 01:14:17 写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在豆瓣刚刚发布的图书榜上,年度榜首是杨素秋的非虚构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者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本书? 一个天真的年轻大学老师,出于对政府部门如何运转感到好奇,报名到一个区文旅局挂职,一年里,她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要从零开始修建一座爱书人喜欢的图书馆,从此以后,她和形形色色的关系博弈,与条条框框的规矩周旋,理想和现实撞出了一连串火花,最终,她那些“不现实”想法居然大体实现了。 你发现这个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了吗?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最动人的情节之一,就是安迪坚持修建图书馆。这是精神世界对于人的共同召唤。 在11月2日的新精英生涯围读会上,大望局访问了杨素秋和古典,一起聊书里书外的那一年,探讨:怎样做成一件“不现实”的事? 👬本期嘉宾 杨素秋,作家,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古典,作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资深高管教练,得到课程《超级个体》主理人 🎧时间轴 00:01:01 他们对这本书的感受 00:07:19 为什么要去碑林区挂职? 00:13:49 还有哪些不能讲的经历? 00:22:18 什么时候开始想建成一个自己理想中图书馆的样子? 00:29:09 还遭遇了哪些阻力和困难? 00:35:57 其中有哪些印象很深的人和事? 00:45:07 一个图书馆,对于公共生活也好,对于每一个爱书人也好,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00:50:58 再回看,有哪些新的感受? 00:54:49 素秋老师如何看待生活? 01:01: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几十年来,奥美始终是中国广告业的标杆。中国奥美的创办者、掌门人TB(宋秩铭,TB 是秩铭的闽南话拼音缩写)在海峡两岸商业界的影响力自然也极其深远。按照东东枪的原话,TB 是他在奥美的老板的老板,也是他学广告的“师爷的师爷”。 当TB退休后出版一本名为《上班下班:职场人生的 100 个遐思》的书时,我们以为将要读到一位传奇广告人的职场理念和黄金守则。但是,这居然是他写的 100 首以上班下班为背景的短诗,聊的是飘来飘去的情感和思考,又配上了他的老友、艺术家、广告人高峻老师的画。 这一期,有作者本人对这些片言只语的解读,有对海峡两岸许多年代的追忆。 有TB 的老友高峻、老部下东东枪补充的故事和江湖传闻。比如,TB 当年到底有没有请罗大佑到北京的一个酒吧去弹琴唱歌,以证实他们是好友? 以及,在这个大家普遍不愿意上班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把上班也当做一种生活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本期嘉宾 TB(宋秩铭),九十年代开始出任奥美广告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2024年荣休。 高峻,梅高(中国)创意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书画家。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0:20 介绍一下这局有多厉害! 00:02:50 介绍一下这本书《上班下班》 00:05:34 两位嘉宾的人生经历 00:11:05 聊聊职场的“文明” 00:16:58 再聊回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罗大佑的故事) 00:21:44 台北,北京,老年代 00:31:08 广告行业是怎么出现的? 00:35:01 聊聊中国广告业的标杆:奥美 00:41:30 一些上班的真相 00:49:02 职场上怎样找到对的人? 00:57:14 给年轻人的职场建议 01:07:59 职场上有哪些常见的错误? 01:11:19 职场中层和高层会面对哪些不同的难题? 01:18:05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