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说名家胡性能多年磨一剑,推出新作《午夜书》,内含七个雾气氤氲、神秘悬疑的宿命之夜,是七颗含有毒素的红牛肝菌,或者七支冷箭——读本书时,如同被人在暗处用弓箭瞄准,你听到咯吱吱拉紧弓弦的声音,你感觉到正被一双眼睛盯着,弓弦响处,有的箭洞穿内心,有的箭则有意擦身而过,让你思念:它到底去了何方,它是不是为了寻找另外一支丢失的箭? 这种阅读体验,来自胡性能奇崛而锋利的个人风格,来自数十年不断磨砺的写作尝试,来自云南大地的神奇现实,也来自先锋文学黄金年代的滋养。 《大望局》请到了胡老师和他的老朋友、老同学周晓枫老师,本来,我只预计深入分析作家作品,没想到居然为你打开了两位老师私下聊天的场景,他们在这儿敞开了写作、交往以及内心的深层次秘密: 为什么这些故事注定发生在云南? 云南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 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作家? 周晓枫和胡性能各自的文学标准是什么? 👬本期嘉宾 胡性能,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云岭文化名家;曾获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时间轴 00:01:09 介绍小说集《午夜书》 00:12:38 七个故事的主题:孤独 00:17:58 西南是一个折叠时空之地 00:22:14 听胡老师分享一个真实的神秘故事 00:28:06 胡老师和晓枫老师两位老友的前史 00:38:04 南方作家vs北方作家 00:43:11 云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00:46:27 谈谈气候对写作的影响 00:52:34 作品决定作家的年龄 00:55:39 再谈魔幻云南 01:05:52 谈谈黄金年代的先锋文学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好像有堵高墙。要么,艺术是拍卖会上不可企及的高价标的,近乎一种资本游戏;要么,艺术是完全看不懂的胡搞瞎闹,让正经人敬而远之……是啊,敬而远之或奢侈品,是我们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我目前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一个搞艺术的,必须首先明确地宣示自身的想法,再以某种可感的姿态和做法,对世界进行独立干预。当AI清楚地呈现了什么不是真正的创作之后,艺术首先是人、其次是人的表达和介入。 但是,我的这段心得,因为对艺术感受得不直接,怕也对你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来两位有艺术教育和从业经验的嘉宾,聊聊他们眼中的艺术。 吕欣毕业于川美版画专业,在高校艺术系任教,在 798 办过画展后,辞职成为职业艺术家,经历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几起几落。同时,他还是个艺术史研究者,写过、画过自己的世界艺术史。 《大望局》的听众知道常驻嘉宾夏夏是脱口秀演员,未必知道她也是艺术生出身,在博洛尼亚大学学画。我请两代艺术生回答:我们对艺术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对美院辅导班熟悉,然而,艺术家几乎都经过美院教育,可是,为什么美院学生大多不会成为艺术家?这个差别,到底在哪里? 顺便说一句:本期加餐你可以在得到app搜索大望局收听,我们讨论一下怎样具体的、低成本地把艺术引入我们的生活? 👬本期嘉宾 吕欣,当代艺术家、作家 夏夏,单口喜剧演员,编剧 🎧时间轴 00:02:37 吕欣老师学画画的故事 00:08:30 夏夏学美术的故事(上) 00:15:54 美术备考生必听!聊聊考试标准 00:25:01 学美术,值得吗? 00:30:12 夏夏学美术的故事(下) 00:41:06 什么是“艺术”? 00:46:59 聊聊艺术创作中的模特 00:56:22 吕欣老师为什么能坚持做艺术? 01:02:08 夏夏为什么放弃做艺术? 01:05:35 艺术有哪些特征? 01:12:46 聊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 01:18:34 女性艺术家多于男性艺术家 01:22:24 对艺术家来讲什么最重要?外行该如何理解艺术?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文学有什么用?胡安焉是一个答案。 他是一位处于持续探索和创作的作家,同时又做过面包店学徒、售货员、服装店主、拣货工人、快递员等等二十来份工作,一有积蓄,就重新坐下来写作;如同我们熟悉的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做过伐木工、保安、仓库保管员,一有积蓄就回去写作。 作家这个身份不比那些工作更高,或更低,只是代表着更主动地接近阅读和写作,更主动地接近文学。 文学有什么用?胡安焉说,“我早就清楚,文学不能帮我获得别的东西……发表和出版从来不是我写作的目的。对我来说,写作首先是我的个人表达,是一种以审美对待人生的形式……文学无法直接应用于现实,它不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它将是极其低效的一种手段;但是文学可以影响人,这种影响并非即时和具体地发生,而是以一种更根本和远的方式。” 我想我理解他,文学对我的意义是:只生活一次是不够的,那些生活还需要在文学里“过”一次,凝结成一种说法,我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在如何生活,该如何生活。 我想知道他是否和我有共识。 胡安焉答应来《大望局》之后,我想到一位理想的对话者——《单读》主编吴琦,他对文学也有自己的观点,例如,他可以写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选择了编辑、翻译和访谈。他似乎对生活本身更好奇。 在这个环境里,因为《生活在低处》诚恳的底色,我们暴露自己的性格:胡安焉不大喜欢说话,我和吴琦因为工作而不得不说话然而也不大喜欢说话,你可以观察对话缝隙中的那些冷场、沉默和欲言又止。 👬本期嘉宾 胡安焉,作家,著有小说、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等 吴琦,《单读》主编,记者,与项飙合著《把自己作为方法》、翻译作品“詹姆斯·鲍德温系列”等,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时间轴 00:00:32 先听胡安焉分享个小故事 00:10:08 写作者的某种天赋 00:19:13 胡安焉的开店经验与体验 00:29:40 开始我们的“严肃版”介绍 00:33:49 胡安焉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00:40:15 吴琦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 00:48:05 听贾老师发条总结性弹幕 00:50:24 哪些因素促成了他们的生活观? 01:09:50 阅读和写作对贾老师的意义 01:13:20 他们是怎样用阅读来建立自己的? 01:25:36 哪些书塑造了胡安焉的写作特点? 01:36:57 公布之后的写作/工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王小伟老师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科技哲学曾经被视为是一种知识论,也就是用来分析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认知模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爆发,从前的知识论问题“升级”成了几乎是最重要的存在论问题:在这些新技术面前,人该如何继续存在,或者说,人会因此异化、灭亡吗? 我们比以往更清晰地感到自己几乎是无法选择地被技术同化、改变,也比以往更清晰地懂得了为什么海德格尔说“技术就是人”,因为技术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技术也深刻地反映着人的存在状态。 而王小伟老师的技术哲学研究,就是从伦理、人文层面分析和反思这些单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为了建立更具体的视角,我请来了我的同事、青年人类学者邓一丁一起讨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下,人和技术的关系: 我们正在使用的技术和从前的技术有什么不同?这让我们和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标志性的技术和事物能说明这一点? 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什么是更健康的人和技术的关系? 👬本期嘉宾 王小伟,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得到读书人选择奖获奖作品《日常的深处》作者 邓一丁,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人类学者 🎧时间轴 00:00:13 开机前的花絮:八卦下贾老师的摇滚青年经历 00:03:33 正式开场:什么是技术哲学? 00:13:19 今天的物和技术如何影响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00:23:04 要谈论技术哲学的原因 00:30:23 小伟老师最近在研究什么? 00:36:15 技术哲学和人类学的差异在哪? 00:47:58 哲学的思维能够干预科学吗? 00:54:55 做个游戏:用一件物品来描述我们自己 01:04:57 “照片”的意义 01:12:43 “高铁”代表的巨大进步 01:24:57 我们这些新的人是什么样的? 01:30:23 “一个心想事成的世界,不是好世界” 01:33:44 人和物的关系、人和技术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关于羔羊我们已经讨论了太多,我现在想看雄狮出柙”,法国古生物学家、神学家德日进如是说。 我观察自己的所思所感,仿佛体内只有一头羔羊,要么待屠宰,要么待拯救。某一天,我遇到上面这句话,发觉自己可以去寻找狮子,学习踏破当下,至少是完成一场体面的失败。 你可能早在二十年前就把吴士宏作为自己的职场偶像,想要复制她的成功。而我们要开始这场谈话里没有任何“成功学”的内容,只有士宏老师生平经历的一场场大磨难,每一次都可能成为一个人解释自己为何一蹶不振的理由。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绝境谷底,她会重新对“我是谁”发生兴趣;当账面资产重新回到零起点,她会“漫卷诗书喜欲狂”…… 很少能见到一个人病过那样危重,也就很少见到一个人活得如此强健。 很少能见到一个人输得那么干净,也就很少见到一个人赢得如此漂亮。 说起来,人可以从此生此世带走什么?这问题简单,但是需要真诚强烈地活过的人才能回答。 她也是少有的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在生命中,人到底能掌握什么,如何掌握? 👬本期嘉宾 吴士宏,微软前中国区总裁,企业家教练,得到《教练式领导力》课程主理人 🎧时间轴 00:01:23 “关于羔羊我们已经讨论了太多,我现在想看雄狮出柙。” 00:05:27 第一次绝境:儿时被迫失学 00:18:05 第二次绝境:青年时患血液病 00:29:24 传奇的开始:士宏老师进外企工作的故事 00:35:40 下一次职业机会:公益研习 00:40:25 现在的时代没有风了吗? 00:42:48 第三次绝境:人过半百背上8位数的债 00:49:03 遇到余生要做的事业 01:03:20 有哪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去悟自己? 01:09:24 在生命中,人到底能掌握什么? 01:13:53 “顿开金绳与玉锁,日日皆是好个我。” 01:22:08 士宏老师给我们的人生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本期音频录制于“大望局”组局之初,是常驻嘉宾们的一次集体碰头。 话题是“九十年代”,因为当时正是电视剧版《繁花》火爆的时候,那是上海人记忆中的九十年代:真个是繁花着锦,烈火烹油,色彩和光影是超现实主义的。 然而,那不是我印象里的九十年代,我的九十年代更像电视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和《漫长的季节》里的场景和气氛。谁记错了?谁都没错。那时正是大众经历了一次大提速后,感知和记忆呈现明确分化的时候。你对时代的感受如何,全看你身在何方、遭遇了什么。 现在,我们与君安坐,开始聊一聊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经历和我们所选择的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 当时的晓枫老师正值青春,她可以和同学按照抄来的地址,直接敲崔健的家门去要演唱会的票,而且崔健的家人觉得有义务给。那时的北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文学青年们过着一种公社生活。 当时的东东枪和我,是少儿或少年,本以为我们在天津和东北,接受的是相近的流行文化信息,街头的音像店大喇叭里播得是相同的流行歌曲。一起比对,原来也有微妙的时差。在当时甘肃的小村庄里,那些流行歌曲是出门打工的人口头传回去的,往往没头没尾。讲这事儿的少年听会了那些歌,后来成了音乐人张尕怂——他的弹唱神似《黑神话悟空》里的无头僧。 当时的夏夏正在童年,那个时代的许多细节、声音和光影,成为了她的生命底色。 九十年代,对每一代人形成了如此具体、如此不同的塑造。 那么,你呢?我们聊这些,其实是想知道:你呢,九十年代给你留下了什么,你给它留下了什么? 岁月不饶人,你也未曾饶过岁月。 👬本期嘉宾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东东枪,作家,得到课程《创意文案30讲》主理人,《读库生鲜》主编 夏夏,单口喜剧演员,编剧 🎧时间轴 00:01:13 九十年代的“可能性” 00:06:41 手机、电脑、房子 00:10:18 当年的“世界末日”谣言...... 00:14:23 那些年的电视剧、电影、动漫 00:17:20 那些年的时代背景音 00:23:40 那些年的生活方式 00:35:30 那些年的儿童文学编辑晓枫老师 00:43:05 那些年的热门书、作家、杂志 00:57:02 再说说那些年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动漫 01:09:13 可是我们更怀念信息匮乏的那些年 01:18:17 那些年的好男好女 01:30:03 九十年代给你留下了什么,你给它留下了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林小英老师的《县中的孩子》,遵循质性研究范式,把问题聚焦在“县中的孩子”这个基数最大的群体,激发了我们对回到教育常识、恢复教学常规的关注,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这本书的站内解读人朱步冲老师和我一起,请她来到《大望局》,从之前热议的“中专数学天才少女姜萍”“张雪峰圆梦卡”说起,以各自的学生经历为印证,一起讨论: 教育该怎样建立一条底线,怎样用常识和常规编织一张安全网,为大多数孩子的人生提供“托底”? 小英老师从她的县中经历说起,描述了一种清晰可感的可能性:往往是“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学业也罢,教育也罢,人生也罢,大多如此。也许,我们太关注那些幸运者和成功者,太喜欢“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说法,属于大多数人的,是“退一步”之后的海阔天空。 那么,什么是“退一步”? 教育该实现的那条底线,应该是什么? 👬本期嘉宾 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 朱步冲,得到听书专职作者 🎧时间轴 00:05:54 聊聊“中专数学天才少女姜萍” 00:11:56 分享三个教育原则 00:16:07 再聊聊“张雪峰圆梦卡” 00:23:36 林小英老师的高中学习经历 00:29:29 林小英老师的高考经历 00:33:52 朱步冲老师的学习经历 00:37:23 朱步冲老师在解读《县中的孩子》时的感触 00:39:06 听贾老师发点高质量弹幕 00:42:22 教育的“底”应该是什么? 00:51:10 理想的学校,好的教育家是怎么做的? 00:59:31 学会“适度养育” 01:05:53 教育正在走向健全 01:10:44 县中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01:19:07 原来种子还在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我不驱动思想,而是让思想自己思考”——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是得到的“镇校之宝”。 自 2016 年以来,万老师在专栏里持续分享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影响着数以十万计的高能学习者,是中文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者之一。 万老师做客《大望局》的时候说,要不要聊聊模拟假说(Simulation Hypothesis),他太高估我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有个模糊的愿望:一定要抓住机会,请他来谈谈大问题。用总编室宣明栋老师对选题方向的描述是:要“想点儿大事”,不要总在细节上描边绣花。这些大事儿包括: “世界观”是《精英日课》里的热词,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是讨论问题的起点,那么,万维钢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遵循哪些规则运行?这些规则是可知的吗? 在他所认知的世界里,他选择了什么样的意义框架? 他认为什么是真理? 他认为当下世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能解决吗,该如何解决? 他思考和判断的顺序是什么? 他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文明的潜在威胁? 他的思想历程是什么样的:他怎样成为了一个物理学家,又怎样转向成为一个科学作家? 在许多人想成为万维钢的时候,万维钢想成为谁? 本期的最大收获:我们会在他的思考中获得对于世界的理性(也是近乎根本性)的乐观。 👬本期嘉宾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1-6季)主理人 🎧时间轴 01:40 万老师的世界观是什么? 08:34 怎样看待不可知论者的视角? 11:07 一切事物都在按照世界的理去运行 13:45 这个世界应该遵循哪些价值? 19:34 去往“好世界”的阻力在哪里? 26:45 技术本身有问题吗? 30:57 万老师给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设定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4:21 万老师如何进行思考? 36:21 万老师怎样定义自己? 40:12 很多人都想成为万维钢,那万维钢想成为谁? 42:53 万维钢是如何变成今天的万维钢? 49:29 万老师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是什么? 52:38 万老师是为了什么而写作?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得到听书是专注于为用户提供讲书服务的产品——在30分钟里,讲清一本书的精髓要义。创造了当今音频知识产品的一个标志物。 七年来,得到建立了一支专门写作“听书稿”的职业作者队伍。今天的做客嘉宾是:资深专职听书作者、现《得到头条》主理人李南南,保持着写作书稿记录的青年历史学者裴鹏程。我请他们来一起来聊聊:当知识被新的技术重新组织时,读一本书,有什么新的可能? 通晓3800本经典好书,有可能实现吗? 我也曾经是听书作者,知道从事这份工作的矛盾:本来,读书是自己的事,依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阅读收获也为自己所用;而这份工作要求全力为对象服务,那么,我们在为别人读书时,自己的体验是什么? 李南南为什么要从央视来到一家创业公司,他是怎么刷短视频的? 裴鹏程为什么放弃国内顶尖的历史系博士学位? 我们三个人向我们服务了七年的用户讲讲我们自己,过程中不时跑题…… 👬本期嘉宾 李南南,《得到头条》主理人,前得到听书负责人 裴鹏程,青年历史学者,得到专职作者 🎧时间轴 00:04:00 他们与得到的故事 00:11:03 来得到做内容,谁还没被罗胖特训过...... 00:14:07 那些年的“八里庄抗大” 00:21:20 他们如何看待“得到听书”这个产品? 00:30:07 第一次跑题:聊聊相声中的捧哏 00:32:00 做讲书人是什么体验? 00:37:51 AI和讲书人的区别在哪? 00:38:49 讲书人的魅力很重要 00:41:00 听南师复盘自己的工作经历 00:46:58 第二次跑题:谈谈“35岁必死” 00:54:50 裴鹏程老师写过最喜欢的一本听书 00:59:02 南师对听书这个产品的感受 01:02:35 结束前再次跑题:听书作者们的MBTI都一样? ✍️补充说明 先要说明一下,播客里提到的得到听书节活动优惠已经结束了。如果你听完确实觉得有点意思,可以点击这里继续了解。 再多说几句,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期就是在给自家产品打广告,也会有很多人会多少带点情绪地“排斥”我们。但说实话,老板们很人道,我们没有任何销售的kpi任务要完成,这次作为在得到待了很久的老员工,是真心想夸一夸来得到学到的知识生产方式,想让你了解一下我们的日常工作。做内容,我们绝对是认真的。有这些坚持认真读书,坚持认真输出的人在,就挺好。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历史作家谭木声老师近期佳作不断,继深度刻画晚清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太后西奔》之后,近期又推出了《巫蛊乱长安》,从历史残片里探寻武帝晚年疑云密布的“巫蛊之祸”的面目。 前段时间,我们得到电子书频道争取到了《巫蛊乱长安》电子书的独家首发,共同先睹了这本酣畅如探案故事的历史讲述。 谭木声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历史的突破性转变,总能从史料的过度堆积处(有关庚子之乱的材料极多,且有大量私人回忆材料)或空白处(关于巫蛊之祸的正史资料则只有两千字)锁定新问题,这或许和他学哲学出身有关,或许和他知人阅世的视野有关。 他的忠实读者罗振宇说:读历史作品是要跟人、跟作者的,谭木声就是他正在跟的作者之一。历史作品也有两类,一类是解决知识门类上的问题,一类是有一个作者的坚实的内核,在追求解决某个内在的、永恒的问题。他认为,谭木声在《巫蛊乱长安》里所探寻的问题是:一个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在精神和身体衰败之后,处于复杂的信息和关系编织网络之中时,为什么会演变到连亲生儿子、三十二年的太子都要赶尽杀绝? 本书中,这个问题被形象地总结为“天子后悔了吗?”作者得出了和历代史家不同的结论。 本期《大望局》请上谭木声和得到听书栏目的解读人陈章鱼,一起回应读者的猜测,听他们如何思考历史,如何观察历史中的人? 👬本期嘉宾 谭木声,历史作家,《太后西奔》获得2024年度得到读书人选择奖 陈章鱼,得到app专职作者,《章鱼书场》主理人 🎧时间轴 00:01:54 驱动谭木声老师历史写作的好奇心是什么? 00:06:55 章鱼老师解读《太后西奔》的感受 00:09:49 《太后西奔》《巫蛊乱长安》的共同点 00:13:44 李夫人为何临死时不见汉武帝? 00:19:36 这两本书里最打动谭木声老师的场景 00:29:00 如何去展现历史的可能性? 00:30:28 “巫蛊之祸”是怎么回事? 00:34:48 “太子”是个高危职业 00:37:37 古代政治里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则? 00:45:20 女性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 00:53:26 女性与权力的传承 01:00:02 谭木声老师谈《巫蛊乱长安》的写作 ✍️补充说明 《巫蛊乱长安》人物关系图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佳鑫
就是你第一个想到的那位李静。就是咱们当年一起守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的那位李静,作为传奇的延续,前段时间,李静老师在优酷人文推出了纪实访谈节目《听你这么说》第一季。 我在脱不花和李静的碰撞性对话里听出了本期音频的精彩价值——两个最会沟通的人是怎样观察和体验他人,怎样推进沟通,怎样把一些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出不一样的品质的? 比如,都是访谈综艺,为什么我们最爱看李静制作的节目?而明星们为什么也排着队等着上她的节目?这之后的秘密是什么。 而这个秘密,居然和李静的成长记忆、和她与母亲的关系有关。 另外,李静正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 脱不花如何回应李静的思考和方法? 她们有哪些高能量的生活方式?她们又如何看待更年期问题? 《大望局》荣幸地为你呈现这场对超级访问者的访问。 👬本期嘉宾 李静,著名主持人、制片人,乐蜂网创始人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间轴 00:01:06 欢迎静姐来做客 00:03:53 花姐和静姐的相识故事 00:09:45 是怎么请到静姐来录播客的? 00:11:50 静姐最近在做什么? 00:16:10 《听你这么说》第一期采访朱哲琴的幕后故事 00:23:13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静姐的节目? 00:27:11 关于同理心和讨好型人格 00:32:53 大望局变身“娱乐八卦局” 00:41:05 “我希望在这个名利场里不那么势利” 00:45:01 分享个宋丹丹老师的可爱的小故事 00:48:31 贾老师来做个“人肉弹幕” 00:51:19 静姐的成长记忆 00:56:09 静姐当年为什么从央视辞职创业? 01:02:32 静姐的创业经历 01:14:34 静姐和戴军这对好搭档是怎么组起来的? 01:20:07 静姐在电影学院的上学经历 01:26:00 她们的高能量生活方式 01:35:03 推荐一本更年期必看书 01:36:53 静姐在《大望局》首度公布新节目计划 01:40:59 更年期为什么是“看不见”的? 01:43:10 静姐为什么想做这档新节目 01:46:56 更年期之后并不是人生下坡路 01:48:35 最怕的不是更年期来了,而是勇气没了 01:52:03 让这个事儿穿过自己,是个办法 01:52:31 静姐特地录制一段致谢音频❤️ 🎉向你推荐 本期播客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得到app的播客加餐节目里有放送。欢迎你加入得到听书会员,即可免费收听每期会员独享加餐! 今年是得到听书会员,最后一年,买一送一!还额外加送:唯品会会员、网易有道词典会员、迅雷白金会员。最后一年!千万别错过🙏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正在进行的话剧《鳄鱼》全国巡演是一起文学、戏剧和音乐交织的文艺事件。 莫言本人在 2022 年春节完稿时,对本剧的期许是“写罢《锦衣》写《鳄鱼》,半生郁闷数行书。莎翁故里曾盟誓,开笔香烧二月初”,以之为平生的重要文学事业。 他选择王可然作为这部戏的导演,由央华戏剧将《鳄鱼》搬上舞台。而王可然在完成戏剧构作后,组建了赵文瑄、张凯丽、邓萃雯、么红这个既理所当然又有些出人意料的演员班底,请著名音乐家、王家卫的合作伙伴梅林茂创作音乐。 除了大师名家的碰撞,我们还会在全国各地的剧院里看见什么? 我为此访问了王可然。 我眼中的王可然至少有两个侧面。一个是从法国驻华大使手中领取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时的王可然。十几年间,他将央华这个民间戏剧团体带上了国际舞台,被称为“拓展中国戏剧世界格局的领航者”。同时,央华创造了艺术戏剧的市场生存奇迹——本来,我称之为是罕见的,在这次访谈中证实:可以说是唯一的,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唯一。那个王可然意气风发,是众人的焦点。 另一个是彷徨、痛苦中的王可然。他在喝彩声中隐入幕后,时常在深夜逼问自己:戏剧有用吗?我做的戏剧能帮助我的观众吗?现在的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戏剧? 除了请前一个王可然为你讲述《鳄鱼》是如何搬上舞台的,我也略有不安地请你来听听这后一个王可然。 👬本期嘉宾 王可然,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 🎧时间轴 01:44 可然老师为什么选择《鳄鱼》这出戏? 02:45 从戏剧制作人到直接下场做导演 05:42 先来了解下莫言老师的剧作《鳄鱼》 08:06 莫言老师看到这部戏剧时的感受 10:21 每次演出都做了哪些调整? 12:35 这出戏的演员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18:43 可然老师如何理解《鳄鱼》 25:06 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33:58 “我做的戏剧能帮助到我的观众吗?” 39:07 做戏剧,一定要相信你的“光” 43:41 央华戏剧,可然老师,为什么能成功? 50:09 作为观众,我们该怎样看一部戏剧? 52:58 戏剧的本位究竟是什么? 56:34 接下来还有哪些演出计划? 🎉向你推荐 欢迎加入得到听书会员,来得到app免费收听每期播客的番外内容,还有全场听书、名家讲书系列产品免费享! 今年优惠是史上最低优惠力度:不光买一年送一年,还有额外再加送:唯品会会员、网易有道词典会员、迅雷白金会员。 买一样得五样,花365元得价值900元的东西!错过肯定亏!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佳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