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和青年节都过完了。从假期的喧嚣中回过神来,就业问题依然是现实的可虑的部分,但“孔乙己文学”似乎又无人继续讨论了。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关于《孔乙己》的各种权威解读中,几乎不见读者将自己的位置坐落在孔乙己身上的情况。而今天的年轻人为何共情孔乙己呢?他们的共情出发点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是什么?他们又是否将“孔乙己”符号化,做出了新的改造?今天面对长衫式的尴尬和艰难,要到何处寻找药方?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刘东,和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B站知识领域优质up主@我是黄鸭兄,一起以中西方不同教育的体验和观察、以真诚袒露的心路历程、以文学专业研究素养、以我们共同面对的文本与社会现实,一起深入严肃地讨论,究竟谁在共情孔乙己。 【本期时间轴】 [04:15]为什么大家会把情感的坐落对象放在孔乙己身上 [10:45]遇见“孔乙己文学”的第一反应:大学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16:22]到底谁在共情孔乙己?可能的三种答案 [23:00]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也会造成就业困难?绝对会 [30:00]自认孔乙己,但真的很难脱下长衫的原因 [36:45]一种观点:尴尬时刻脱下长衫往下走,是融入社会的必需 [42:06]我们对孔乙己的期待是让他读职高、做蓝领吗? [45:10]鲁迅肯定没想过孔乙己今天会被如此解读,但是他应该会赞赏 [53:10]消费完“孔乙己文学”,然后呢? [57:50]鲁迅对旧文人、新知识分子的塑造上有偏倚吗? [01:04:00]“无用的人”“在当下看起来没有马上的用处的人”如何自持 [01:09:40]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找到“孔乙己”吗? [01:16:50]从左翼文学到路遥,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知识无用论”的 [01:22:50]其他应景阅读《优秀的绵羊》《文凭社会》《寒门子弟上大学》 [01:31:40]不再“你好我好”的年代,迎难而上 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波斯文化显得神秘、高远,其实,中国文明与波斯文明在历史上有过密切的交流,琵琶、箜篌、石榴等食物、器物均是由波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唐诗也影响了波斯诗歌。 在2023年初出版的著作《波斯札记》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专研波斯文化的学者穆宏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了波斯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社会、诗词传统、审美趣味……书中的波斯有我们熟悉的一面,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一面;也有陌生的一面,即受限于语言与地域的隔阂,长期游离于中国读者视野之外的一面。 本期活字电波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穆宏燕教授和新行思总编杨全强,共同畅谈中国和波斯之间被忽视的文明互鉴史,越出媒体搭建的信息茧房,修正习以为常的认知,走进新闻背后的伊朗历史,重新审视中波文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嘉宾简介 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学会理事。 杨全强,“新行思”联合创办人、总编辑,诗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本期时间轴】 [02:44]伊朗和波斯到底什么关系 [06:16]杨师傅两次策划出版《波斯札记》的理由 [14:25]以唢呐为例,看波斯文化的辐射圈 [23:20]从“东方文学有什么”到“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文学有什么” [31:26]资深出版人教读者阅读“潜文本” [43:20]穆宏燕教授与伊朗诗人萨罗希的交游 [48:05]禁酒的伊朗,诗人还写酒吗? [52:55]伊朗最杰出的女诗人——改变伊朗离婚法的福露格 [01:00:20]细密画的魅力与其哲学,和观看之道 [01:32:30]作为读者,从《波斯札记》中获得的感动和感悟 观众提问 [01:18:12]伊朗人的英语怎么样 [01:20:50]波斯文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01:24:40]今天的伊朗人怎么吃菠菜 [01:25:55]波斯细密画是否受中国画的影响 [01:27:50]中国对波斯的影响大,还是波斯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大 [01:30:28]波斯人和雅利安人的关系 《波斯札记》是屡次获得中伊两国国家级奖项的著名学者穆宏燕教授的力作。这本介绍伊朗波斯文化的精彩手记,是了解中东历史的入门之书,帮助我们再现一个被西方话语屏蔽的伟大文明,重建东方文明自信。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中华文化斯文不绝,本质上是因为有大量的传统典籍能够流传至今。书籍承载着知识、文化与思想,而其传承则有赖于历代藏书家们对书籍无与伦比的热爱。他们或为购书豪掷千金,或为藏书专建书楼甚至园林,或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携万卷图书颠沛流离、深挖洞穴,甚至在封建王朝更迭、国难当头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古籍。正是因为先贤们的尽心尽力,薪火相传,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为中华文化为傲。 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历经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访问了大量藏书家的藏书楼、故居或遗址,潜心研究,为中国古代藏书文化著书立作。最近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出版了韦力的新书《拥书万卷面百城》,该书围绕着书楼、书事、书家,展现了中国浩瀚丰厚的藏书文化。借由这个机会,活字电波围绕着韦力本人藏书、寻访的故事,制作了本期节目。 恰逢喜马拉雅423听书节发起了春日种书计划,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423听书节赞助播出,借由韦力先生真诚、慷慨地分享,希望在你心里种下爱书的故事,成为滋养人生的养分。 本期嘉宾 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 【本期时间轴】 [02:10]“拥书万卷”的藏书家拥有的第一卷是什么书 [14:30]藏书经验的来源:言传和读书 [23:57]对于书籍流通史来说,近代藏书的“黄金时代” [26:20]让人唏嘘的书楼——祁家的气节与澹生堂所藏之书的散佚 [33:35]郑振铎收购古籍的几段往事 [38:25]藏书家韦力如何踏上了寻访之路 [51:40]戴着假肢的寻访过程,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01:00:50]古籍的纸张和藏书方法得有多讲究,才能耐住南方的湿润气候 [01:14:10]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藏书的人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对社交网站上推荐的年龄话题感觉厌倦了吗?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用一个带着确切年龄的标题,阅读量就会翻涨?35岁这个标签,虽然不能逃脱流量逻辑,但的的确确有着现实的、让人警觉的客观内容,成为一个惹人焦虑的因素。 但是把目光拉开,35岁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坎?这个坎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解决之道?本期节目几位接近35岁与早已走过35岁的编辑们一起,聊聊35岁缘何成为流量话题,生命中究竟哪个年龄可能是道坎。 【本期时间轴】 [01:30]社交网络上遭遇的“35岁”话题 [05:25]以18岁为例,约定俗称的年龄节点真的有异动吗? [15:50]中年危机这个词怎么来的 [30:00]从“未来就是未来”到“未来已来” [39:50]网络上声音响亮的年轻人其实是弱者 [47:00]电影里的中年焦虑大概发生在50岁以后 [52:00]作为制片人欢迎什么年龄的故事 【提及影片和图书】 《美国丽人》 《你觉得我是谁》 《另一个女人》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五个扑水少年》 《人生由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上个周末,以“唤醒热望”为主题的2023北京图书市集在郎园Vintage如约举办。活字编辑小伙伴们纷纷到场化身“柜员”,享受跟读者沟通(出摊儿)的乐趣。 本期节目,几位编辑代表分享了近些年参与的图书市集故事,聊了聊印象深刻的市集顾客。同时以摊主的身份,颇具脑洞地复盘了市集上发现的问题和可优化之处,还在交流中总结了些市集淘书的高阶玩法儿。 喜欢阅读的朋友不妨听听,下次市集时就更有意思啦!正巧去了市集的朋友试试在其中能不能发现你自己的故事哦! 【本期时间轴】 [02:30]编辑本身跟图书市集的缘分:在图书市集找到了工作 [08:40]忽冷忽热的季节里,市集里的“人味儿” [15:00]不同编辑是不同类型的摊主 [25:20]市集上的孩子是最纯粹的顾客 [34:30]出摊儿时自己也会花钱…… [42:50]来市集就是要跟摊主多聊天 [58:10]摆摊心得时间 [01:06:40]作为摊主给市集搜书朋友的建议(什么时候打折)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你是个爱书的人吗?看到“拥书万卷面百城”几个字时,会有种按耐不住的激动吗?你是个有藏书爱好的人吗?会不会偶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感慨?你对藏书文化和历史有了解吗?去古建筑群里参观,遇见了门口栏着一条警戒线的空屋子,你张望过、想象过里面如果还有书该是什么样子吗?藏书、书香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围绕着书香故事的,不仅有名家、名人、轶事。更是一代代对文化有追求和见解,倾财力与心力,构筑藏书楼、藏书理念,觅书、运书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藏书家们,与环境、时运、家国历史交织的,激荡又唏嘘的典籍保护往事。 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新添当代著名藏书家韦力最新力作《拥书万卷面百城》,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本书特约编辑刘净植,一起聊聊这本新书:藏书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书名从何而来?书里写了哪些的故事?作者的写法以及韦力其人。在其中我们还聊了聊那些没能呈现在书中的故事,在感慨古籍所经历过的奇人奇事之余,体验中国书香文化的感性巡礼。 《拥书万卷面百城》内容简介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浩瀚丰厚,既有官方传统,也有民间递传。本书不欲从全面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介绍,而是聚焦其中连绵不绝的民间藏书文化,以书楼、书事、书家三章为结构,选取藏书历史中较有代表性的藏书楼、藏书家,深入他们的藏书轶事、书香传奇,在历史与现实的绵密交织中,让读者进入中华书香文化的世界,进而探索中华文化斯文不绝背后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 【本期时间轴】 [02:24]藏书史是文化史的重要一部分,藏书文化渊源流长 [07:58]《拥书万卷面百城》的书名逸事 [11:41]以书楼、书事、书家三部分体验藏书文化,从天一阁开始讲起 [18:00]书楼里令人唏嘘的历史 [26:00]一个极爱书的无名女子的悲剧故事 [32:30]“以楼换书”“以书换楼”传奇《两汉书》 [40:00]藏书家最锥心的问题“你有《永乐大典》吗?” [45:00]作者韦力“无一字无来处”的写法 [58:20]为寻访丢了一条腿,仍停不下脚步 [01:03:40]以辛劳跟毅力,与数字世界对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渐渐生命里,就会出现“一个认识的人,去了”,类似的经验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如果死亡真正的实质就是“消失”,我们缅怀先烈、祭拜家族先人,是从仪式中整理自己的生活态度;而我们喜欢的电影、文学中描写的死亡,则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上的震颤。 现实世界里媒体对于死亡的报道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文章,挑战着我们的观念,作为从业者或是受众我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态度和位置。另一个层面,赛博时代,一些界限正在消失,不光是“大人物”可以留下自己的纪念物,普通人也有各式各样的电子遗迹。音容宛在不会再是抽象的表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生命,可能是追求永生的新办法,但你会如何认知这件事情呢? 本期节目,我们交付了自己的经历、观念、情感和故事。这是一期极真诚的节目(当然这是我们的特色)。春天了,陌生人,我们也为你祝福。大家都好好地。 【本期时间轴】 [04:00]小时候怎样认识到了“死”这回事 “人们吹拉弹唱甚至还在打麻将,怎么是一片欢闹的气氛呢?” [16:25]一些印象深刻的关于死亡的作品和文本 《生之欲》《好好告别》《最好的告别》…… [32:45]媒体、自媒体在如何报道死亡 “我不想再写名人去世的文章,我离开了这个行业” [48:40] 比起后知后觉,我们如何面对重症患者或“将死之人” “从一个人生病到痊愈的两年多,我不敢和她说话” [57:20]最难的是面对至亲的人离开 “你又不想让ta离开,但又没有办法” [01:08:20]梦见旧人 “梦,是安慰” [01:13:30]如何理解数字生命 “我们接受消失,才会真正长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2023年春季上架的《这货哪来的》刷新了“豆瓣评分9.0分以上的纪录片”片单,一直霸榜蝉联B站纪录片No.1。选题好,片头好,故事好,拍摄剪辑好,解说文案好……“这货”延续了《人生一串》的风格,出手稳准狠,舍得出时间和力气,以超长周期的投入、对各式风格的包容,给予了创作者足够的空间,成就了一部好看、耐看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作品。 《这货哪来的》同时带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格局,“人造万物·货见众生”在追溯一件件不起眼的小商品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记录了商品流动大潮里逐浪赶海的小人物们。他们可能是夫妻店、小作坊、中小企业主,他们也是支持着“制造业大国”的毛细血管。这部片子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观众感觉到,小生意里足见浮沉人世,小玩意儿里有人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普通人“搞钱”故事给人带来了治愈和安慰,就像有位网友评价的“看完之后觉得人生还有很多种活法”。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这货哪来的》第二集《舒服供应链》导演谷壮,聊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和背后的故事,货是怎么选的,百万文案怎么写的,一千八百个镜头怎么拍的……有料有趣。如果你看过这集,一定早想问“卡车宝贝到底是怎么找到的”,如果还没看过,听完后,你一定会找来看看,一起为“这货”惊喜,被“这人”打动。 本期嘉宾 谷壮,青年导演,摄影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创作专业硕士。 代表作品: -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导演、撰稿、剪辑; -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导演、撰稿、剪辑; -LPL 2020 年官方纪录片《来者何人》,执行总导演,TES滔搏战队“少年”分集,导演、剪辑; -短片《马尔多罗之歌》,编剧、导演、剪辑。该片入围2018年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官方特别展映。 【本期时间轴】 [01:20]《这货哪来的》第二集《舒服供应链》片头原声 [04:20]这“货”怎么选?边界在哪里 [11:16]第二集三条线索四位主人公 [15:15]看哭很多人的“卡车宝贝”到底是怎么找到的 [28:10]刚经历过搬家的人品评日式搬家 [31:14]“舒服”这个主题下有个不让人完全舒服的点 [41:00]拍摄无脚本,有万字考查报告,以及“百万文案” [51:10]片子以外的真实搬家故事 [59:01]看一眼就觉得非常善良靠谱的表哥是个浪漫人儿 [01:07:12]能包容各种风格的“一串”团队 [01:10:15]空镜拍摄一样有门道 [01:15:24]真诚的片子和人物,被观众升华了 剧组团队照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丰子恺的文字与图画中,处处皆是他的温柔悲悯与率真恬淡。所谓“三心”,乃诗心、童心与佛心,这“三心”是丰子恺创作的三大主题,贯穿了丰子恺的一生。 曾在1991年书写过丰子恺传记——《文心与佛心:丰子恺》的出版人汪家明,在此后三十年余年的岁月里,通过与丰子恺后人及其他研究者的交游,反复阅读、观看丰子恺的作品(包括50册的《丰子恺全集》),还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厚,更深入地了解了丰子恺,也更理解了,不是“二心”,而是“三心”。《三心集》中的散文与漫画便是按照这“三心”分类整理而成。 “诗话、词话,是我近年来床中伴侣兼旅中伴侣……”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 尘世多烦扰?你需要丰子恺的“三心宇宙”。本期节目,跟随汪家明先生的款款讲述,了解丰子恺的人生与创作。广告法上并不允许写上“最”字,但汪家明对丰子恺的熟稔,能超越网络上能搜到的“百科”。你还会有另外一个安心的发现:博览群书与生命体认的共情,能生出平易有趣又动人的讲述,对话者共同营造一个知识流动和情感共振的美妙空间。 祝收听愉快呀!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有《缘缘堂随笔》、彩色画册《子恺漫画选》、艺术理论著作《丰子恺美术讲堂》、漫画《护生画集》、翻译夏目漱石选集等。 本期嘉宾 汪家明,《三心集》编选者,作家、资深出版人。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著有《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 【本期时间轴】 [06:32]说到丰子恺,就不得不说李叔同 [13:30]“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画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漫画 [22:05]为什么是诗心、童心、佛心这三心 [35:55]一个依靠着诗和艺术活下去的人 [43:32]不是超脱,是暂时出离人世 [46:30]“艺术的”逃难之中并不画苦难 [57:05]不回避,不能真的在乌托邦里 [01:01:20]汪家明先生与其《丰子恺传》 [01:11:20]三十多年后,对丰子恺的新解 [01:20:32]作为编者做《三心集》的初衷 聊天中提及的部分作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豆瓣(douban)创立于2005年3月6日,马上迎来了ta18岁的生日。的确,关于豆瓣是她还是他,我们争辩了一番,最终依据创始人阿北的性别,在神秘玄学网站上选择了“男”这个性别。但是我们确认的是,豆瓣不是“它”,因为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注入了非工具性的情感——用不与外人道的私密情感、因书影音而引起的真挚的思考、因“友邻”一称而立马认真起来的网聊变友人等等构筑的特殊体验,让我们把豆瓣当做生活里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期节目集齐部分常用豆瓣的编辑们,来聊聊自己在豆瓣上富有独家记忆的故事和体验,那些彼此勾连的、波折的、疏忽殆尽的往事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大概也是唯一一个在播客上画画的节目。 【本期时间轴】 [03:00]平时如何用豆瓣:除了书影音,租房、找工作的好工具 [13:40]在豆瓣上收获的最大的善意 [25:00]发生在豆瓣上的“爱情” [39:00]图像统治天下的年代,豆瓣勾勒过灵魂的样子 [46:10]豆瓣就应该是双鱼座! [50:00]在豆瓣上被相亲 [01:00:40]现场给豆瓣画个生日蛋糕 搭配节目领会制作灵感~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我们往往对自己追求的事物一无所知。”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流行?时代潮流的本质是什么?流行到底有怎样的奥秘,引潮流来去。与此同时,人们是如此健忘——潮流过后,我们很难抓住什么。流行本来就是虚张声势的营销吗?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行事物,我们如何认识流行,有什么把握真实的方法? 胡泳教授的新书《流行之道:在潮流中把握真实世界》,为主动或被动地置身于潮流之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支点。尽管没有流行的成功公式,但流行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则事关为何流行事物有其吸引力,以及流行背后的文化是如何变化的。本期活字电波邀请胡泳老师做客活字电波。聊聊他的新书《流行之道》,并以眼下最热的ChatGPT为例,谈谈如何以专业视角看待和思考流行。 【嘉宾简介】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因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而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严复”,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介与数字社会、网络政治学、数字经济与管理,是国内媒介生态领域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之一,在《财新》《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平台发表专栏文章。 2018年,被Thinkers50(全球管理领域的权威排行榜)选入“Thinkers50 雷达”名单,名列可能对未来组织机构的管理和领导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30位世界思想家之一。 译著:《数字化生存》(1996)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 《知识的边界》(2014) 著作:《网络为王》(1997)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 《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2020) 【本期时间轴】 [04:10]技术本身就会造就流行,在流行现象中技术的角色不容忽视 [08:50]流行密码:熟悉+新奇 [17:52]新消费主义下,个人难以对抗潮流机器的三大原因 [30:40]作为媒介研究者进行技术尝鲜的动力 [40:30]ChatGPT为什么会如此流行 [49:25]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是哲学家 [57:54]对抗“认知闭合”:舒适区里到处都是盲点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乍看东北话和文艺人仿佛不搭,打上东北话tag的内容,会更倾向于轻松搞笑,虽然东北话不一定是最幽默的方言(还可能相反被认为是金链子大哥专利恫吓式的口音),但大多数人不会认为东北话是严肃的方言。东北话缘何不文艺、不严肃?是刻板印象还是一种现实?一种方言被普遍认为好笑的原因是什么? 本期节目,三位分别来自黑、吉、辽的东北人一起,从自身的专业和经验出发,探讨东北话的幽默是否有其历史性,东北话与强势方言的融合、比较折射了怎样的时代和经济地位变化,近些年来影视剧偏爱东北空间并使用东北话与十几年前的东北喜剧作品,在立意上呈现了怎样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可以理解到口音、方言作为表达的一部分,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装置,我们看到任何刻板性、符号性的内容,要拉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不是凑巧,这是一种安排,虽然可能有供发挥的特殊因子。 本期嘉宾 刘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刚刚结束一年的海外交换生活; 小张,北京大学艺术硕士,做过影视剧研究分析的互联网从业者,游乐园达人 【本期时间轴】 [03:25] 何时何地,我们抛却了东北口音 [08:21] 如何用东北话形容一个人文艺 [12:00] 从历史上来看,东北是一种幽默的方言吗? [23:50] 后赵本山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4:00] 东北话、粤语,大众文化里的方言形象,文艺构建与其使用 [41:52] 近几年来尤其盛产东北犯罪悬疑片的原因 [58:48] 前前前赵本山时代,知识分子构建大众艺术形象的方法 [01:13:25] 文化大使时间:几句生动的东北话 来自嘉宾的推荐作品 小说 骆宾基:《幼年》;双雪涛:《飞行家》;班宇:《工人村》《盘锦豹子》; 影视 张猛:《耳朵大有福》; 奥利维耶·梅斯(王小帅监制):《下海》;《人世间》 歌曲 二手玫瑰《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宝石老舅《送情郎·东雪》《夏日发廊》(可对比五条人《梦幻丽莎发廊》)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