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期节目之初,我们设定的标题是“一趟公交折叠了家乡与帝都”,当时想聚焦从2站到55站不等,40多条跨省公交车的线路上摆渡着的、进出城的河北和帝都人,或打工人。想追问对于河北三县籍的年轻人来说,在几十公里的距离外务工,就算北漂、拥有某种乡愁吗?对于无法一步到位在北京置产扎根的人,选择在燕郊、廊坊等地安顿自己和家人,是仅就距离原则考虑的吗?坐地户和新移民都不会放弃帝都继续扩张兼并周边的念想,边界之上的城乡结合部总在吵吵攘攘,而一条线路连接着的两端各代表什么样的世界? 而随着嘉宾——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罗东的加入,我们在探讨城乡之间的起点和终点之时,渐渐将当代县城青年对大城市的印象、彼此的关系,城乡间流动的方式和可能展现了出来。这期涉及了我们抽象的乡愁和具体的迷茫,还有关于城市与新移民的观察和思考。如果唤起了你的共鸣,欢迎分享关于城乡现实的很扎心及小确幸。 【本期时间轴】 [06:22] 小镇青年第一次去县城(去的都是新华书店) [15:01] 北漂青年收到的燕郊置业广告 [25:16] 动物园批发市场伪装“拿货人”的经历和城市被“疏散”的功能 [31:00] 路边摊好吃的“奥秘” [39:15] 成都——包容着市井与新移民的平民城市 [42:54] 北京老城区人从“中心”向外的不断迁移 [51:14] 关于“留不下”的原因的灵魂拷问 [01:01:03] 来自农村不会对农村有浪漫化想象 [01:12:40] 普通青年与乡土的关系 【本期提及的影视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焦波/纪录片 《百花深处》(2002年)陈凯歌/短片 《似水流年》(1984年)严浩/剧情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晓宇从农村考去北京念大学,毕业后又选择来到西藏工作,我问她,是因为乡土让她更有“归属感”吗?晓宇给出了她的回答:没有漂泊感,也就不需要归属感。 活字电波“青年与乡土”系列节目第4期,本期嘉宾是一位来自来自河南、毕业后选择去拉萨做援藏工作的女孩,晓宇。采访晓宇,不只是想了解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也想了解,4年前,是什么让她做出了去西藏的决定;更想知道,初来乍到,她是如何融入这里的;度过了快4年,她又会如何看待这片被人们称为“净土”的地方? 我们还意外发现,节目上线的这一天——2021年5月23日,恰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上一期,我们与藏族姑娘强巴卓嘎聊到她在内地求学的经历;而本期嘉宾晓宇,又是一位来自内地的援藏驻村干部。喜欢这个可爱的巧合,祝愿西藏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能对这片美丽的土地多一点了解。 【时间轴】(图片由嘉宾提供) [02:57] 晓宇所在的村庄什么样? [05:51] 驻村干部的日常:住在村委会楼上,下楼就办公 [09:15] 刚来西藏,如何融入?要学藏语吗? (正在和当地人交流的晓宇) [14:08] 为什么做出去西藏的决定?来了以后,与想象中有什么异同? [22:25] 在西藏过年:既很想家,也很开心 [25:18] 西藏的农村和内地的农村有什么不同? [31:36] “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尝过鲜就可以,不一定要拥有” [42:43] 融入本地文化,也曾不小心碰到“禁忌” [49:05]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会给心境带来影响 [55:37] 被当地人逐渐接纳,感受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连接 [01:03:40] 对藏族同胞、藏族文化的感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内地西藏班政策,被当地人认为是一次“小高考”,一是因为要面临全自治区招生的竞争压力,一是进入内地西藏班后几乎可以保障百分之百的大学入学率。而代价就是十一、二岁背井离乡,生活完全自理,且初中三年不能回家,还有你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作为外地学生需要适应的所有压力。 强巴卓嘎曾经是内地西藏班的一位学生,十二岁离开家乡在辽宁省辽阳市学习,她在高中阶段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散插班”进入北京第八十中学,最后考入了复旦大学。这一路在东部的学习经验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转变呢?为何面对“更先进”她一心想要回到西藏?她为什么逃脱藏族“优势”却总被反复拉回现实?这期你听到的是她独特经历和思考。 【本期时间轴】 [03:15] 内地西藏班求学经历:从辽宁辽阳到北京八十中学 [12:00] 东北老师与西藏孩子们的二三事 [14:20] 敏感、艰难的高一生活 [23:15] 走出大山后更加眷恋大山 (强珍在故乡的随手拍) [31:22] 关于西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 [38:05] 藏区生活的步调 [43:43] 现代与传统之间纠葛与奇观 [54:43] 关于传播新思想与改变的困惑 [58:45] 对内地西藏班的建议 (本期嘉宾强珍)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二十年前,从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毕业的许多,结识了同为街头歌者的孙恒。之后他们组建“打工青年艺术团”乐队,张着“天下打工是一家”的横幅,去工地、工厂、社区为广大打工人歌唱。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北京皮村办过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办过“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工人剧场、文学小组,办过“打工春晚”……2017年开始,他们开启了大地民谣乡村音乐会之路,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巡演。从城市到乡村,他们始终为劳动者歌唱。 本期小雪和阿廖到北京市平谷区张辛庄的同心公社,采访了新工人乐团团长许多,一起聊聊、唱唱,谈谈如何为新工人探索出一个“回得去的故乡”。 这是活字电波头次加入即兴弹唱环节的节目,一个建议:尽量别倍速。 【本期时间轴】 [05:10] 从海宁逃离到迷笛音乐学校 [10:30] 与张楚的“二十年”缘分 [16:50] 乐队在工地上 “吼”着为工友唱歌 [18:50] 从打工者文化走向乡建网络,推进“大地民谣” [28:10] 乡村和城市真的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阂吗? [36: 05] 农村是人口不断流失的“大后方” [40: 30] 乡村文化自信从哪来 [47: 22] 90后富士康工人创作歌曲《工作八小时》(49:40处) [55: 30] 新工人乐团与资本的“调性不搭” [59: 40] 小镇青年关于“回不去的故乡”的反思 [01: 03:10] 现场弹唱新歌《吾乡》 [01: 07:22] 普通人可以为乡村振兴贡献怎样的力量 许多和他的词曲新作《吾乡》(剪辑完后在脑海里循环好几天了) 咱打工人得有自己的声音,嘿!祝大家五一快乐!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乡土”是记忆里的老房小院变成你不熟悉的棚户区改造工地吗?是那些言语间尽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远亲近邻吗?是精神生活匮乏、缺乏深度表达、充斥着粗暴和偏见的土味视频吗?还是与摩登城市相对的淳朴跟安稳、现代都市人的独家后花园或渺远的田园牧歌?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明确地回答: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 “乡土”在当代青年心中又有怎样的力量?我们试图用几期采访来描摹正在发生中以及酝酿中的青年与乡土的关系,无论他们是否想身体力行地回归乡土,我们希望在碰撞中浮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所吸引?如果你关注这个话题,欢迎订阅我们的播客,并持续关注我们接下来的几期【青年与乡土】系列。 本期我们采访的是家住广汉三星堆附近的大凉山女孩泰睿,一个明朗热情大方美丽的善良女孩。相信我们,从她的声音就可以体会到那种“喜欢光脚踩在田上”的爽朗和自由。 【时间轴】 [04:25] 大凉山女孩的童年记忆 [11:45] 英国农村和四川农村的感性对照 [13:45] 从商科转到考古的经历 [19:05] 在成都工作却一直住在广汉的通勤girl [26:00] 助农经历中体会的真实乡土状况 [35:20] 英国妇女在生育方面更自由吗? [46:40] 从被误认“民族风”到在国外show民族服饰 [50:20] 农民的“真需要” 泰睿本人和她的狗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谁能想到,2021年春天最火爆的电视剧周边,是《乡村爱情13》的盲盒。同一伙人、同一场景、同一主题连续拍摄14年,可能还会继续拍下去,时间似乎只改变了演员和观众的体重,却没怎么改变《乡村爱情》……吗? 13部剧500余集的体量构建了一个“乡爱宇宙”,而在“宇宙”建立之初,赵四还是跟王老七关系要好的倔强朴实大叔,嘴角也没有抽搐;王小蒙还是一个气质姣好单眼皮、房间里摆了很多书、跟谢广坤直接交锋的少女;谢永强还是体重不超过一百四的象牙山“白莲花”,他和王小蒙以及村主任女儿香秀的三角恋还是故事的主线。而《乡村爱情13》盲盒的人物并没有囊括象牙山的年轻人,那么支撑起“乡爱宇宙”的究竟是哪几位“英雄”?当我们看《乡村爱情》系列的时候究竟在期待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就聊聊《乡村爱情》系列为何能拍上14年,这部剧为何使人着迷或得到安慰,乡村景观想象,乡村与喜剧的关系,文艺作品中乡村人物形象的比较,以及来自东北人对剧情杂七杂八的印证和反思。 【时间轴】 [06:30] 乡村题材占据黄金强档的往事 [09:55] 《乡村爱情》为何能牢牢吸引到城里人观看 [15:30] 象牙山的夏天永恒,且不下雨 [24:00] 在大流动背景下对乡村的固化想象 [27:50] 乡村和喜剧的关系 [36:40] 《乡村爱情》是东北版《傲慢与偏见》吗? [49:10] 矛盾的“谢永强”与“学而优则仕”的双重失落 [56:40] 《乡村爱情》能体现东北女性地位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暌违五年,现年83岁的作家西西推出了她的最新长篇小说《钦天监》。 西西是香港非常资深的小说家,她的作品也早已在读者心目中种下经典的种子。然而,“经典化”往往也是局限化的开始。谈到西西,很少有人去提她持久以来对“历史”的关注。 早在1986年,她便出版了以乾隆围猎木兰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哨鹿》。而最新出版的《钦天监》,则是一部涵盖内容更广的历史小说。 在《钦天监》里,西西将目光继续聚焦于清朝,讲述康熙年间,一位年轻人进入当时的“国家天文台”——钦天监学习,由此延伸出的一系列故事。 西西创作历史小说的动力在哪里? 这个时代,小说家如何承担书写历史的责任? 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作家李洱,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批评家杨庆祥,以及青年作家笛安,从西西的《钦天监》聊起,谈谈西西和她的历史小说,并一同探讨华语作家的历史写作。 【时间轴】 [03:20] 《钦天监》的创作背景 [06:25] 笛安对西西的初印象:“先锋作家” [11:38] 李洱谈西西:“如此宁静、明净的作家” [20:25] 杨庆祥:港台作家少有“极端”的美学风格 [28:47] 《钦天监》策划编辑回溯西西的创作史 [35:10] 李洱:《钦天监》讲的故事是中西文化的“童年” [41:16] 策划编辑谈西西的历史写作 [46:30] 杨庆祥:中国其实是一个星象崇拜的民族 [51:17] 笛安:历史写作,至少要向读者展现历史的复杂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本期节目,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谈:70后、90后、00后,还有一位(通过书本隔空对话的)“30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几代人坐在一起,聊聊成长中的得与失。 我们从大江健三郎在他的散文集里谈到的几个人生问题出发,从上学,聊到进入社会;从与家人相处,聊到与自我对话,试图探寻,不同代际的人在相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成长问题都有什么异同。 无论你是哪一代,也欢迎你加入这场讨论,分享你的观点! 【本期书目】 大江健三郎“人生成长系列”散文集:《康复的家庭》《宽松的纽带》《在自己的树下》《致新人》 活字文化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即将于4月面市,欢迎关注! 【音乐】 Summer Noon - Tweedy Hero - Family of the Year 【时间轴】 [03:55] 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个“天问”: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19:22] 学习竞争比过去更激烈了?几代人的学习困境 [26:35] 当了妈妈的70后,如何看待当下的“鸡娃”压力 [29:42] 谈父母扮演的角色,几代人的“原生家庭”问题 [41:58] 00后分享支教经历,通过社会问题思考自我、找寻意义感 [51:00] 小时候的挫折 vs 长大后的挫折 [59:46]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从去年年底直到最近,网络上关于“汉服”“韩服”的争论可以说热点不断。对于中韩古代服饰中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元素,究竟谁是原创,两国网友吵得一塌糊涂。 这场文化争端,也反映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发强烈。那么,认识传统的设计元素与理念,除了帮助我们定位自己,又能给未来的“中国设计”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灵感? 本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服饰史研究者、《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董进老师(@撷芳主人),继@燕王WF、@扬眉剑舞两位服饰史研究大咖之后,活字电波终于集齐了“眉燕芳”天团~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与撷芳老师继续进行有关服饰文化的讨论。 【本期嘉宾】 董进(@撷芳主人),服饰史研究者,《Q版大明衣冠图志》作者,明代帝陵研究会会员。 【音乐】 水龙吟 - 关大洲、王次桓、赵聪、果敢 中华民谣 - Howie Lee 【时间轴】 [03:00] 怎么看待近期网络上有关中韩服饰文化的争论 [09:06] 应当认清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本土化 [12:25] 东亚各国的时尚交流:明代男女为什么都穿“蓬蓬裙”? [22:10] 把亭台楼阁做成首饰,古人的设计充满想象力 [28:50] 传统的设计仍有生命力,只是我们对它们不够了解 [33:03] 聊聊“汉服热”:怎么定义“汉服”?是否存在一个传统服饰的样版? [37:10] 为什么对明代产生了兴趣?《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创作背景 [41:39] 传统的中国服饰,还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吗? [47:37] 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未来我们如何更“像自己”? [51:24] 近期工作与未来新书计划 【与我们交流】 您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您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收听感受! 【相关图片】 (除《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外,其余图片皆由撷芳主人提供。)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图志》里的帝后冠服,明朝前期(洪武末期至嘉靖初年),皇帝的冕服与皇后的大衫: 明《徐显卿宦迹图》御门听政场景: 孔府藏明代贴里: [13:04]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男人们: 女性的装扮,确实是金字塔型: [22:30] “把一整套房产戴在头上”——益庄王妃楼阁人物金簪全套: (佩戴示意图为撷芳主人所绘。女性的耳环是“寿”字造型,古人的设计充满想象力和美感,同时注重文化含义。) [23:56] 今天过传统节日,我们只剩下了吃。但古人过节的时候,会着意穿戴应景的服饰: (△清明节秋千仕女图案) (△中秋节玉兔图案) 陇西王李贞冕服: 曹国公主礼服: 明代官员朝服: 孔府藏明代朝服: 《明宪宗马上像》骑马狩猎穿着: 明代士人便服像,居家休闲场景: 孔府藏明代道袍:
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重磅开幕,开展之初就非常火爆,一度连票都预约不上。这个展为什么这么火?了解古代人穿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借国博大展的契机,我们邀请到参与本次展陈造型还原的服饰史研究学者陈诗宇(@扬眉剑舞)做客活字电波。陈老师有着丰富的服饰复原工作经历,他谈到了国内影视行业服装造型考据的进步与挑战,并与我们分享了他担任《国家宝藏》的服饰顾问、为杨紫还原唐朝文成公主造型的经历。 大众认知里的古装造型,就是古人真正的样子吗?一起来打破偏见,从我们的传统衣冠服饰里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 *相关节目 - 第41期活字电波:古装剧造型设计全靠百度?不讲武德丨对话《清平乐》礼服指导燕王 【本期嘉宾】 陈诗宇(@扬眉剑舞),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服饰与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参与、组织多项服饰复原与博物馆展出策划,担任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栏目以及电视连续剧《清平乐》等影视节目的服装指导。 【音乐】 照亮 - 方锦龙、方颂评 奇遇 - 范宗沛 【时间轴】 [01:56] 人气爆棚的国博服饰文化展,有哪些看点? [08:41] 清宫剧里经典的大拉翅“格格头”是误用 [10:56] 在《国家宝藏》上“复活”唐朝的文成公主 [19:45] 这几年,“出戏”的观众越来越多了 [21:50] 以前的影视剧,为什么不注重造型还原? [28:15] 在历史还原、艺术创作与观众接受度之间寻找平衡 [33:08] 学术研究者应该首先为设计者打好基础 [37:54] 谈传统服饰创新:首先需要了解“我们是谁” [42:03] 中国传统服饰里的文化基因:“衣以载道”;重工艺、重面料,轻剪裁 [53:09] 从“掘地三尺找资料”的爱好者,到服饰史研究专业学者 [01:03:02] 谈近期计划:一些游戏项目也开始重视历史还原 [01:08:45] 《大唐衣冠图志》新书进展:筹备跨越十几年,随着历史发现不断更新 【相关图片】 [15:45] 第三季《国家宝藏》杨紫文成公主造型,及部分参考壁画 (资料源自嘉宾微博@扬眉剑舞 ;造型设计主要参考高宗时期下葬的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以及前后一段时间的昭陵贵族墓葬。) 欢迎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与我们互动!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这是出版家汪家明为《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写序时,落下的第一句话。在这句话后面,汪老师采用了一个破折号“——”读完这本书、采访完本书的作者晋永权、剪辑完这期节目,我心里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替代这个标点的符号。 那些陌生的面孔如此熟悉,这熟悉感来自每个家庭的老相册里都能找到类似的照片,继而因之浮想联翩——《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近似的感情,近似的表情,近似的姿态,近似的环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扬和梦想都写在脸上、记录在案。但越翻阅越唏嘘不已——成为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持有者皆无姓名的佚名照,几乎是日常生活相片的宿命。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本期嘉宾】 晋永权,《佚名照》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时间轴】 [03:50] 误打误撞开启的搜集佚名照之旅 [10:10] 历尽三年搜集一组,扉页照的故事及其内涵 [15:05] 日常生活照片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2:05] 早期中国人对摄影术的接受过程 [25:20] 老照片的拥有者们因何遗落了它们 [27:20] 张爱玲对摄影的现代性认知。参见《晋永权:张爱玲的照相笔记——大义过眼录(下)》https://news.artron.net/20111021/n196492_1.html [29:50] 物资匮乏年代,中国人第一次拿起相机拍什么?及其拍照路径 [36:30] 《佚名照》是否会涉及肖像权、著作权等问题 [40:10] 疑问句是对难以追索的事实的肯定 [44:30] 图片自身逻辑及其材料支撑 [48:10] 作者直接经验的介入vs被佚名照反作用的伤害 [57:40] 观察数字时代佚名照的可能性 [01:03:00] 大众狂欢之下,照相手段的民主化与自我表达的个性化并非正相关 [01:07:40] 《佚名照》成书及其之后的命运 【其他相关图片】 [08:20]收于南京旧货市场的父子照片 [09:50]扉页照 你可能很熟悉的拍照路径 [33:20]人与树、水、花 [46:20]读书看报 以及我们本期的封面图 欢迎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
特殊的背景下,无需拜年,一个史无前例的闲暇诞生了。 闲暇是创造可能发生的某种前提,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游戏说认为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比较遗憾,我们恰恰生活在一个充满目的性的环境中。当闲暇来到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几乎已经是“干”点儿啥,不是“玩”点儿啥。 节前最后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摩登天空水形厂牌的主理人老朱和曾经的朋克乐手、播客“夜泊旅馆”主理人老怪,敞开心扉,分享经验,聊一聊玩儿啥,这个非常严肃、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本期除了轻松,你可能一无所获。如果你也想享受欢脱有趣的氛围,请轻松点击播放~ 本期内容在颓丧、自娱自乐、碰撞和欢笑之中来回游走,一些古早的回忆频现,妙趣非时间轴能够表达,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自己的各种玩儿法。 活字电波听友群,等你来~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