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他人的感情,是我写诗唯一的理由”这是本期嘉宾——著名诗人蓝蓝的创作宣言。 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期节目,就是“动情”。提问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探寻蓝蓝的诗写作过程中的经历、创作变化和对语言、诗体本身的思考,而蓝蓝以其丰沛的情感和肺腑的真诚讲述了她人生经验中的种种,那些充满细节的记忆和故事,带有诗人独特的温度。在蓝蓝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被引领着穿越时空,进入“当时”,却让人们在当下共鸣。 “你的感受力越强,你拥有的现实就越多,你拥有的自由就越多”有关审美,有关创作,有关故事,有关情感。请不要错过这期节目。 【本期嘉宾】 蓝蓝,诗人、童话作家。 曾被誉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之一,风格真切、鲜润、具体、锋利。著有诗集《世界的渡口》《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从这里,到这里》《唱吧,悲伤》《河海谣与里拉琴》等,散文集《人间情书》《滴水的书卷》等,童话集《蓝蓝的童话》,长篇童话《梦想城》等。作品被译为英、法、俄、西班牙、德、日、希腊、葡萄牙等十余种语言。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新世纪女诗人十佳、新诗百年-田园诗人奖、第16届华语传媒年度诗人奖、第四届《诗歌与人》·国际诗人奖、三月三诗歌奖等奖项。 王年军,1992年生于湖北十堰,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致力于比较文学与电影文化研究,业余创作、翻译诗歌。评论文章见于《文学报》《书城》《新京报书评周刊》《北京青年报》等。 【本期时间轴】 [04:50]在八十年代,只要写诗就能“有吃有喝” [15:50]成为母亲之后,从不知道工资是多少转向真实的生活 [21:10]《自波德莱尔以来》 [23:30]失去过亲人的朋友准备好纸巾收听 [32:00]在筷子上、在碗里的现实与诗人的创作 [39:30]以谣曲形式的写作谈诗歌的音乐性追求 [43:52]长诗代表作品的完成过程及《阿基琉斯的花冠》 [54:28]本土经验和独特的童年记忆 [01:05:15]关于河南和中原的写作 [01:14:35]如何看待语言的“先锋”性 [01:21:32]口语诗的出路在哪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图书打折这事儿有什么规律可言吗?赠书都不要,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组长是有路子买到打折书吗?出版社营销编辑拿着有限的样书去social究竟有多苦?这期,爱买书、对出版业及出版行业相关工作感兴趣,或者是只是爱研究一切现象的你一定来听听,值~ 【本期时间轴】 [03:40]豆瓣男性抠门联合会里有买打折书的攻略吗? [08:30]图书打折的传统从哪儿来?还真不是互联网 [13:25]一本书的成本构成 [20:50]出版社营销编辑的痛楚 [25:20]图书打折,有规律吗? [33:40]绘本馆是个好东西 [38:30]图书定价上涨跟打折有关系吗? [45:05]抠组组长为何拒绝别人赠书? [50:52]卢十四老师教你在买书方面省钱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少年读邻」发起人凤梨,本职是体制内的语文老师。他思想清奇、醉心于书册阅读研究,但担着班主任的任务依然得朝七晚七,平时虽对领导发言不大感兴趣,但是这个秋天他极其盼望开学及开学前的全体会。因为这个暑假教育新闻都很刺激。 编辑部主任刘盟赟十分关心“双减”政策,而没6的小雪却一心想问不上补习班了,懵懂的早恋该如何安放。于是凤梨老师带来一位今年上初一,12岁的学生梓昂来到了录音间,老师、大人、学生,一起聊聊“双减”能否帮孩子们找回快乐。 凤梨老师一线的经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值得关心教育和未来的人认真听完本期节目。 【本期时间轴】 [02:30] 暑期最刺激老师的教育新闻 [07:55] 被“减负”一代对“双减”政策的关注 [11:50] Z世代尾巴的“早恋”是啥样的? [19:00] 每个时代的教育里都有一个假想敌 [25:52] 当代孩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了 [34:20] 每一代人都尝试控制孩子,但是未来父母更难控制住,而…… [40:10] “双减”能减弱精准控制孩子的趋势吗? [47:05] 老师盼开学的另外一个两个三个原因 [53:00] 管理成本、责任与快乐的学生生活间的挠头事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汪家明是中国出版界的一面旗帜,他策划出版的《老照片》,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也创建了“图文书”这种独特的、图文并茂的图书类型。 图文书不等同于有插图、插画的书,也不仅仅是种图文混排的排版形式。图文书甚至不采用按照页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图文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图文书?图文书的编写设计制作又凝结着什么样的心思和努力?这些问题值得每个爱书人、爱美人、充满好奇心的人、关心出版业未来的人听一听,想一想。 本期就在汪家明先生娓娓道来的声音和故事中,体会往事并不如烟,憧憬图文书该有的未来吧! 汪家明 笔名汪稼明、吴禾,1953年生于青岛,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著有《难忘的书与插图》、《难忘的书与人》等。 【本期时间轴】 [02:50] 主编的小时候就是主编 [06:36] 八九十代之交的画报改革 [12:24] 《图片中国百年史》的诞生 [17:17] 《老照片》里尽是一些“用不上”的珍贵照片 [27:24] 揭秘《老照片》出版背后的技术支持 [31:55] DK图文书制作的门道、什么是真正的图文书和如何阅读图文书 [38:40] 图文书只适合呈现艺术相关类的选题吗? [47:55] 拜访张允和与《张家旧事》的成功 [54:05] 能做好图文书的编辑还不够多 [59:50] 图文书的编辑与设计及其间的关系 [01:05:50] 经典图文书推荐 [01:09:50] 图文书与“读图时代” 【提及的书目】 画报图文连载选题:《青岛老房子的故事》、《运河风情录》 《图片中国百年史》《老照片》《太和殿》《世界美术二十讲》《张家旧事》《DK博物大百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很美,很了不起,但……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面对京剧等传统戏曲时的普遍感受。 从每年春晚固定的戏曲节目,到流行歌曲里的“戏腔”元素,我们如今有太多途径接触到传统戏曲了,可戏曲真正走进年轻人了吗? 其实,年轻人并非无法理解传统戏曲,年轻的戏迷也不在少数。可怎样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机,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前几年,日本改编了歌舞伎版的《火影忍者》和《海贼王》,虽然褒贬不一,但也引发了大量关注。我们不禁想开个脑洞,有没有可能把《琅琊榜》等作品搬上京剧舞台? 这期节目,我们找来了两位90后戏迷:颢瑄和小猪,一起聊聊年轻人和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关书目】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 陶庆梅 / 著 活字文化策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7月版 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为什么说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我们能否摆脱西方观念影响,用中国文化自己的语言,讲清楚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老师今年81了,如今,他就想跟年轻人聊聊京剧。 《了不起的游戏》不止是写京剧,更是要带大家透过京剧,探寻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思维。郑重推荐给大家,不止是戏迷朋友。 【音乐】 片头曲: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打渔杀家) 余叔岩 【1932年3月31日长城唱片1面】 余叔岩饰萧恩、朱家夔京胡、杭子和司鼓 片尾曲:太真外传-杨玉环-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 李胜素 【西皮二六】 【时间轴】 [00:03:01] 传统戏曲:很美,很了不起,但好像跟我无关 [00:08:04] 在场的三个90后,都怎么跟京剧/传统戏曲结缘的? [00:19:06] 戏迷票友还是中老年人居多吗? [00:26:16] 外行人不感冒,内行人津津乐道,看戏看的究竟是什么? [00:41:34] “接触戏曲,可能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 [00:44:34] “别看京剧两百年了,有些地方可能比现代艺术还超前” [00:53:33] 传统戏曲的发展出了什么问题? [00:57:48] 取材自网游的粤剧《决战天策府》,日本歌舞伎版《海贼王》 [01:06:25] 本是市井通俗文化,怎么就成了难懂的高雅艺术? [01:07:26] 每人推荐一出有意思的戏曲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二十年前的老剧,依然坐在“神剧”的位子上。身边反复观看《大宅门》的人不在少数,据说有几位名企业家,每遇到困境就要重看《大宅门》,而你至今还在关注此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姜文说:“郭老笔下的人物,有个共同的气质——‘奇’。 他们,以奇特的方式登场,以奇怪的逻辑行事,以奇绝的姿态谢幕,当中又具不少奇幻的情节。读罢你会好奇:世上的奇人,怎么都叫他碰上了?这些奇人,不仅构成了他的故事特质,也构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出处和心灵主题,写他们就是写自己。 郭老占有三大优势:得机会看,有能力写,够火候拍。” 本期节目,因为《大宅门》开始信任中医、专门跑同仁堂去买药的小张同学,郭宝昌导演新书《了不起的游戏》和《都是大角色》的特约编辑刘净植,“95后”观剧配弹幕代表阿廖一起聊聊《大宅门》这部神剧与今日新观众看老剧的新体验。 【本期时间轴】 [01:56] 《大宅门》吸引自己反复观看的点 [08:46] 差点儿有个姜文版的“白景琦” [13:59] 少女时期看二奶奶是大家长,打工之后看她是企业家 [20:50] 杨九红原型的真实命运 [29:31] 把《大宅门》看成宅斗剧似乎哪里不对 [37:40] 香秀的革命性和其原型故事 [46:35] 导演何群被路人喊“虫吃鼠咬” [51:17] 《大宅门》被吐槽的点 [01:00:10] 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都是生活里的大角色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重点提前:B站《性别与凝视——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早鸟价【4折】优惠,截止至7月23日24:00。先搜搜看,先导片及试看内容不花钱!!!你也可以关注“戴锦华讲电影”。 本期节目,几位在爱电影的朋友一起讨论在电影中感受到的性别差异,分享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片单中电影的观影感受。实在是抛转引“戴”,吐血推荐戴老师的新课。 【本期时间轴】 [03:50] 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的问号:《新白娘子传奇》里的许仙为什么是女的?《青蛇》里走路为什么一扭一扭? [15:00] 妈妈们比较喜欢励志女性题材,我们呢? [29:15] 以《沉默的羔羊》为例分享男、女看电影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42:20] 分享片单里自己钟爱的电影 [01:03:30] “云学生”对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的推荐和赞美及使用tips
住胡同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编辑部有三位小伙伴正在或曾经住在胡同里,她们住的胡同,不是“一条”式别具匠心、获奖设计,也不是民宿网站上包装的风味套间。她们的胡同里有更鲜活的感受:具体的不便、自得的快乐、怡然的节奏、 意外的遭逢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安全感。 你可以把这期当做胡同生活指南,也可以当成租房攻略,还可以看清贫打工人如何实现格调追求,更可以分享年轻人作为外来户在城市里生活的苦与乐。 【本期时间轴】 [03:22] “人带人”住进胡同 [13:30] 住在CBD和住在胡同有什么样的差别 [22:23 老北京的胡同记忆:厕所门口问“吃了吗” [31:40] 在胡同里遭逢的“小动物” [43:20] 新“鼓楼居民”的气质和构成 [55:00] 在胡同里为什么能收获特别的安全感 [58:50] 家门口作为景区的独特感受 [01:03:10] 住胡同后越来越随性、越务实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你接触过演讲吗?接触过震撼到你的演讲吗?曾经有本杂志叫《演讲与口才》,你按照里边的办法套路过其他同学吗?短视频上那些看似很雄辩的人激起过你关于沟通和表达的焦虑吗?演讲的魅力不在于表达者拿捏的腔调和姿势,“只要掌握演讲和沟通技巧,就能搞定人生中的大小事务,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也只是一种幻觉。 思想是演讲的灵魂。《给孩子的演讲》收入的演讲者大都是具有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这种精神力量首先表现为感知和思想的能力,其次才是语言和修辞的能力。思想和语言属于人人可以获得的公共财富,《给孩子的演讲》的作者陈力川希望这本书能帮助青少年走向从思想和语言汲取乐趣的人生,正如泰戈尔一百年前“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说:“不要被庸俗的力量和惊人的规模诱惑,被毫无意义没有尽头地聚敛财富的意志和无限增长的数量动摇心智”。泰戈尔当年批评的物质主义社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重温他一个世纪前告诫中国青年爱惜精神财富和审美趣味的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旅法学者陈力川,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曾任职于北大西语系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元培学堂。 【本期时间轴】 [02:15] 学生时代的演讲初体验 [06:16] 东北孩子演讲的第一课:饭桌上敬酒 [13:05] 作为妈妈对孩子表达能力的焦虑 [21:15] 内向是有问题的吗?不会表达是需要改正的吗? [38:40] 善于沟通的人就会演讲吗? [47:40] 什么样的是好的演讲 [50:55] 《给孩子的演讲》是本什么样的书及如何使用它 【片头演讲原声】卓别林 要为自由而战(电影《大独裁者》片段) 【片尾演讲原声】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据说211以下二本以上的分数档,填志愿时讲究“三分考七分报”,有某种智慧也暗示某些投机。似乎没达到“无忧”标准的年轻人,从迈入不同大学校门开始,便注定了命运的走向和浮沉,而一本、二本确立了不同的航向标吗? 去年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掀起了一波关于“看见”二本学生的讨论: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究竟有什么特征?所谓“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身边的二本学生,没对这本书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因为个体命运的参差无法在一本教学札记中一一对应。原生家庭背景、房产焦虑更是无差别的作用在大多数年轻人身上的现实。 本期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东北的二本毕业生聊聊自己的“二本经验”,也尝试从自身的经历中确认学历的不同是否真的造就了人生及志趣上的差异。 声明:个人经历,绝无瞎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期时间轴】 [05:00] 谁在标签化甚至“污名化”二本学生 [15:50] 二本学生经历过太多无谓的PUA [21:45] 北京二本学校氛围及各地学生状态 [28:24] 考上二本的学生都是些什么人 [32:00] 二本、985、专科生的差异 [43:55] 老少边穷地区的二本学生如何参与社会实践 [47:42] 学历作为敲门砖,其有效期是…… [57:00] 没有“利用好”211学历的毕业生的自白 [01:07:25] 三十岁就认定命运可能太早 【提及的纪录片】 《高三》导演:周浩 “为什么贫穷”系列——《出路》导演:陈为年 片头曲:《十万个为什么》—花儿乐队 片尾曲:《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是柏琳的新书,收录了她作为文化记者所做的多场作家访谈,涵盖来自五大洲、如今多数仍活跃于文坛的世界一流作家。 虽然是文学访谈,但柏琳似乎并不关心作家们如何进行文学创作,而是就全球化、宗教信仰、巴以冲突等社会问题向他们发问,要请作家们谈谈“对于世界的看法”。 所以,文学还能关心世界吗? 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这似乎并不成为问题。大家倾向于认为,文学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总是与人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的。但这个问题,似乎正成为“文学圈子”内部的焦虑。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学”和“世界”的关系?柏琳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的范昀老师一起进行了一场对谈,从柏琳所做的文学访谈聊起,聊到作家的身份意识、什么是好的文学,以及何为“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 【本期时间轴】 [08:15] 文学可以关心很大的东西,我们需要扩大对它的认知 [14:30] 如何理解书名“双重时间” [22:50] 柏琳:我希望我的访谈给大家带来“不正宗”的感觉 [27:27] 要不要当纳博科夫说的“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32:44] 作家过于重视“身份感”,就给自己设限了 [41:30] 别把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断章取义的“金句”上 [48:50] 无论中西,“作家”这个身份都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 [53:25] 《双重时间》采访的作家:“穿着现代主义外衣的现实主义作家” [01:02:15] 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独特性”了? [01:15:15] 对大事件的关心,也必须通过个体遭遇的小事情来体现 【部分提到的书籍与人物】 《我所缄默的事》[美]阿扎尔•纳菲西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我的米海尔》[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乡村生活图景》[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普通读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米德尔马契》[英]乔治·爱略特 《人不过如此》[英]大卫·邵洛伊 《到大地尽头》[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现代主义》[美]彼得·盖伊 《影响的焦虑》[美]哈罗德·布鲁姆 《芬尼根的守灵夜》[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 《北回归线》[美]亨利·米勒 《在巨鲸肚子里》[英]乔治·奥威尔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东方主义”提出者。 丽贝卡·韦斯特(1892—1983)英国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及游记作家。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 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 以赛亚·伯林(1909年—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你的人生曾被哪本书治愈过吗? 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父母只要看见孩子读书,心里就安生不少。而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似乎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读书真的那么重要吗?不读书的孩子就一定过不好这一生吗?童书只是给小孩子量身定做的小儿科故事,跟我们这些大人毫无关系吗? 本期著名童书翻译家、研究者、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的创始人阿甲,奇想国童书创始人、CEO、资深童书出版人黄晓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少年》杂志主编,多年来一直为童书撰写评论、翻译图画书的陈赛,三位大咖齐聚录音间,一起聊聊所有那些和童书有关的事。 阿甲老师和黄晓燕老师的新播客“东成西长”也会在近日上线,欢迎关注订阅。 【本期时间轴】 [04:10]小人书、金庸小说构筑的童年阅读生活 [09:02]成年人被童书触动、爱上读童书的刹那 [18:00]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童书 [31:10]足够忙的大人就没空鸡娃了,吗? [45:45]童书是我们成长中缺的“那一课” [51:20]如何了解到好的童书以及各推荐一本好书 【本期提及的部分书籍】 《野兽国》(美)莫里斯·桑达克 《蓝色的天空》〔克罗地亚〕安德烈娅·彼得利克·侯赛诺维奇 《老虎来喝下午茶》[英] 朱迪斯·克尔 《夏洛的网》[美] E·B·怀特 《青蛙和蟾蜍》(美)艾诺·洛贝尔 《爱的缓刑》[法] 让-皮埃尔·吉布拉 《克拉拉和太阳》石黑一雄 《为梦而活》[波] 阿加塔·洛特·伊格纳克 《每个人都重要》( 挪) 克莉丝汀·罗希夫特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