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应该努力仕途经济才能保护女孩子们。”“《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讲的都是偷情的故事”“《大宅门》里的杨九红是妄图嫁入豪门的无良妓女”“《橘子红了》里的秀禾和耀辉是背着老爷双双出轨的渣男渣女”。 最近,因为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这种陈腐严苛的性道德批判言论,和频频可见的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实则僵化腐朽的“弹幕三观警察”的激烈性言辞,有网友称年轻一代保守的价值取向为“数码牌坊,赛博猪笼,电子裹脚布”。 这种保守的话语和思潮为何会出现?这届年轻人的婚恋观念真的更为市侩精明了吗?影视剧中屡见不鲜的“凤凰男”与贫寒“恶毒女配”折射出怎样的群体焦虑?这种思潮究竟是“中国特色”还是“环球症候”? 本期节目,活字君小天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青年学者罗雅琳,共同探讨这一趋势形成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你是个爱哭的人吗?最近你因为什么哭了?综艺节目中“以哭圈粉”的现象你又怎么看? 本期活字电波【青年调频】栏目召唤了活字文化编辑中的“小哭包”六一,和小雪、阿豪一起讨论哭的经验,和对“综艺哭”的观察。你会听到: 04:03 外卖难吃会哭,打不到车会哭,小时候考砸了会哭 08:11 为19世纪末的变革而哭,为刚刚发生的水灾而哭 13:04 央视开启了以哭圈粉的综艺传统,哭是KPI的一部分 14:28 我是歌手和李阳疯狂英语使用了同一种催泪技术 18:48 选秀和综艺节目只会选取天灾式的悲剧故事 26:22 存在科学上的爱哭体质“高敏感人群” 28:12 综艺节目曾经的主流还是寻找欢笑而非感动 37:00 年龄大了后会把哭写到日程表里 40:52 关于眼泪的金句(或鸡汤) 周末了,让我们体验一次“泪失禁”的感觉……
古人说“三十而立”,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三十而郁”。为什么是三十岁,我们又因为什么而“郁”? 1902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初到巴黎。那时,他也正面临着自己的“三十而郁”,将他意外开解的只有两个字:工作。该怎么理解“工作”之于一位青年诗人的意义? 里尔克逝世于1926年。同年,年轻的诗人冯至首次读到里尔克,却与他“擦肩而过”。几年后,三十岁的冯至留学德国,再次接触里尔克,深受其影响,并翻译了那本著名的书信集《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为什么又是三十岁?里尔克之于那时的冯至又意味着什么? 数十年后,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将冯至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阅读过程中,冯至的文字也恰恰纾解了她的“三十而郁”。而她写下的关于冯至和里尔克的评论,则成了我们探寻上述几段“跨时空相遇”的一个契机。本期阅读联盟,我们请到了一位爱书之人——活字编辑部主任刘盟赟老师,一起来聊聊这群心绪敏感的爱书人都怎么摆平自己的“三十而郁”。 本期提到的书目: 1. 《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奥地利]里尔克 著,冯至 译,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 2. “冯至小辑”其他作品:《山水》《杜甫传》《伍子胥》冯至 著 3. 《时间的玫瑰》北岛 著,活字文化·三联书店2015年7月 文章: 1. 《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作者冯至,摘自《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2.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作者贺桂梅,摘自《我在哪儿错过了你》洪子诚、刘鼎、卢迎华主编,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 诗歌: 《秋日》《寂寞》里尔克,作于1902年 《蛇》冯至,作于1926年 时间轴: 03:22 从里尔克和冯至的故事开始,揭开“30岁的咒语” 03:33 里尔克的代表诗作《秋日》及其创作背景 11:37 里尔克会见罗丹:“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15:41 “寂寞其实是里尔克的艺术核心,或是出发点” 19:28 里尔克的《寂寞》与冯至的《蛇》比读 21:08 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从擦肩而过到精神共振 31:04 贺桂梅教授研读冯至,收获了对三十岁的新理解 36:22 人都是复杂的,里尔克和冯至也有他们的矛盾之处 42:30 “我恰恰不觉得罗丹和里尔克会是知己” 43:13 “为什么是三十岁?其实不应该问,甚至不应该提出它”
最近,一名网友呼吁广大社畜积极摸鱼、勤勉划水的帖子在互联网世界里疯狂热转,让当代社畜的“摸鱼”之道成为一门显学。这名网友在文中振臂高呼:“我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只要我摸鱼,职场就不能超时奴役所有的年轻人。” 而上班摸鱼是当代社畜抵抗资本主义剥削的有效方式吗?在注定被榨取剩余价值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审视雇佣关系下“工作”的意义?为什么东亚御宅族越来越多?只恋爱不工作的“废青”梦想是不道德的吗?“一定要努力工作”的道德伦理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呢?为什么一个人一定要热爱并投入他所从事的雇佣劳动? 带着这些问题,活字君小天与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作文化与工作伦理的、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行坤老师进行了一些讨论。在本期节目中,王行坤老师将告诉所有的职场人,什么是比上班摸鱼更积极有效的抵抗剥削与压迫的方式。
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35岁之后的程序员都去哪里了?当代劳动者面临着在年富力强时被榨干剩余价值、而后被市场无情抛弃的处境吗?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埋头书卷、研习专业,但实际工作却大都乏味机械、缺乏挑战?如果你恰好是女性,又如何面对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它又会为当代工作形态产生怎样的冲击? 本期节目,活字君小天为听友们请来了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作文化与工作伦理的青年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行坤老师,一起就上述话题进行讨论。如果你是不得不直面“史上最难毕业季”的2020届毕业生,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自己的职业前景而焦虑忧心的社畜,抑或是在职场摸索前行的一名最普通的劳动者,都希望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期节目!活字君由衷盼望,这期节目能够帮助听友们重新思考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作为劳动者和这个社会、时代之间的关系。
佛系、丧、宅等词的流行似乎昭示着新时代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摒弃了从前人们劳动就是光荣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愈发严密和有力的剥削下,做一份不会让自己在40岁前报废的工作,拒绝买买买,成了唯一可能的消极抵抗方式。 佛系/宅/文艺青年因此被视为缺乏思想觉悟,对社会建设毫无贡献。与此同时,这些标签还带着一丝淡淡的中产属性,相比于受困于就业问题的中底层劳动者,佛系青年毕竟还拥有选择的自由。在戏谑与自嘲之下,不仅佛系青年的执着和迷茫被描述为某种早衰式的懒散,得不到严肃的表达。那些努力工作,攒钱买房的奋斗青年也淹没在了以流量和消费为导向的公共平台讨论中。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奋斗历程和喜怒哀乐?为何在这个阶级跃迁如此困难的时代依旧选择奋勇直前?活字电波邀请到了两位靠自己拼搏在北京成功买房的优秀青年,和两位编辑进行了一场佛系vs奋斗灵魂对话。
《三国演义》是英雄的世界,但是其中独特的历史观你了解吗?《红楼梦》是未完成的巨著,它真正的结局走向充满纷争,而曹公对中国女性充满关切和同情,以“女性世界”来总结了中国古典文学,如何才能领略其中更多的风采呢? 本期活字电波,活字编辑——熟读四大名著和相关研究,并看遍了四大名著所有的影视作品的图书的骨灰级爱好者小闫,继续带你听这趟四大名著之旅。
最近B站上线了四大名著电视剧,反响火爆。 “古早”的影视作品,再次引发了改编作品与原著关系的讨论,而如何阅读四大名著,也是代代相传的问题。 《西游记》是一个不畏艰险,斩妖除魔,为了理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吗?《水浒传》里面,为何有比比皆是的地理错误?为什么有人读《三国演义》坚决不看蜀国灭亡之后的情节?《红楼梦》的剧情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玄机?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活字编辑中时常在饭局上将话题引到四大名著、熟读四大名著和相关研究,并看遍了四大名著所有的影视作品的图书编辑——小闫。让我们听听骨灰级爱好者如何讲述四大名著原作和衍生品的同与不同。
只有又美又有钱的姐姐才可以乘风破浪吗?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怎样建构起来的?当代女性的身材焦虑从何而来?东亚审美为何独独青睐“白瘦幼”“少女感”?“颜值即正义”的逻辑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时代症候?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到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候选人缴蕊与活字君小天对话,一起回答上述问题。如果你也为“化妆究竟是取悦男性还是取悦自己”而烦恼,为“30岁之后,人生的可能慢慢变少”的说辞而愤怒,欢迎收听本期节目哦!
盛夏来临,很多人的大学生活就要在“超长寒假”中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在这个“史上最难毕业季”里,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一经创建就引来了大量关注。与它同期诞生的还有一个直击人心的概念:“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地青年学子”。 名校毕业却成了“废柴”,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性困境了吗?这种现象或者说心态,又是怎么造成的?除了抱团取暖,个人又该如何对抗这种“废柴感”? 我们请来编辑部的几位985、211毕业生现身说法,作为“小镇做题家”当事人,我们一起聊了聊那些让自己感到废柴的时刻,也真诚地分享出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希望给迷茫中的朋友们一点微光。 愿大家都能活出最想要的自己。 ----------------------------------- 本期时间轴: 03:41 谁会觉得自己成为了废柴,成为的又是哪种废柴? 09:11 对985毕业后生活的期待不仅是阶级意义上的,也是法理和权利意义上的 10:28 “废柴”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己的否定,以及对曾经选择的懊悔 13:11 “小镇做题家”阿豪的自白:做题成为一种自我的建构 15:05 “小镇做题家”难以接受的是“资源比你好,还好好利用了资源”的人 16:50 以演员ArmieHammer(艾米•汉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为例,谈privilege问题 18:33 小镇青年缺失的是“试错的权利” 19:30 在比较单一、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有志青年很容易信奉丛林法则 23:12 同学启发小天重新建立了自己崩塌的价值体系,珍视自己的生命经验 26:15 没人告诉我们“毕业了就自由了”是不健康的教育观念 29:45小天自述:欣赏并爱慕上一个在世俗评判标准下“不合格”的男生 33:12 如今我们的情感、价值与认同,全都和消费紧密绑定在一起 35:53 阿廖的工作经历让她觉得,学历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的关系是可以很小的 38:23 对于工作和社会的不同认知,让小镇青年和父母常常处在冲突中 41:29 发展主义引发的焦虑是整个东亚文化圈共享的焦虑 47:16 和卵子结合的精子并不是游得最快的那个 49:12 所有权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的基石造成了零和博弈的局面 50:10 要解决“废柴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改变 55:46 不能放弃呐喊,不能放弃同理心 节目中提到的书、电影和剧集: 《必须保卫社会》[法]米歇尔·福柯 著 《不平等的童年 : 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美]安妮特·拉鲁 著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里韦拉 著 《文凭社会 : 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美]兰德尔·柯林斯 著 《社会学之思》[英]齐格蒙·鲍曼 著 《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 著 《天空之城》(2018,韩国) 《天才枪手》(2017,泰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印度) 《起跑线》(2017,印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中国台湾) 《不求上进的玉子》(2013,日本) 《往日情怀 / The Way WeWere》(1973,美国) 《小别离》(2016,中国大陆) 《小欢喜》(2019,中国大陆)
大多时候是静默无言 偶尔画一画 也似乎可以听见有个心爱的人 在对自己幽幽歌唱 想象一下:一本书只有四千字,却有将近400页,那每一页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是:温柔,好看。 这温柔不是字里行间的构筑,而是在画中游弋的自得。 这本书是一本好看的画作集——鱼山,也就是建筑师曾仁臻绘著的《草间情话》。 在画中人物被无尽缩小,缩小到坐花蕊里赏月,在草叶尖荡秋千,一枚瓜子是他们的小船,蜗牛是他们的坐骑,而作者毛笔的笔毛,尤其是笔肚部分,就是他们卧睡的温床了。鱼山的《草间情话》富有童真、童趣,但可不仅限于此,首先它是一部情话,就像豆瓣网友评论道明明是看着书,却仿佛入了梦。 今天我们请来了《草间情话》的特约编辑,也是活字文化的装帧设计师赵欣,一起聊聊《草间情话》这本书和鱼山创作的建筑和园林思想。在此之前,赵欣也对作者鱼山进行了采访,我们也能听到作者本人的回应和声音。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吗?在游戏里氪金的都是王思聪吗?网瘾这种疾病真的存在吗?游戏时代会导致娱乐至死吗? 带着这些问题,游戏小白少女活字君采访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学者型玩家孙佳山老师。孙佳山老师以其高亢的游戏热情、没有丝毫说教味儿的亲近姿态,带领我们一起进入不可阻挡的游戏世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