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很多人的大学生活就要在“超长寒假”中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在这个“史上最难毕业季”里,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一经创建就引来了大量关注。与它同期诞生的还有一个直击人心的概念:“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地青年学子”。
名校毕业却成了“废柴”,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性困境了吗?这种现象或者说心态,又是怎么造成的?除了抱团取暖,个人又该如何对抗这种“废柴感”?
我们请来编辑部的几位985、211毕业生现身说法,作为“小镇做题家”当事人,我们一起聊了聊那些让自己感到废柴的时刻,也真诚地分享出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希望给迷茫中的朋友们一点微光。
愿大家都能活出最想要的自己。
-----------------------------------
本期时间轴:
03:41 谁会觉得自己成为了废柴,成为的又是哪种废柴?
09:11 对985毕业后生活的期待不仅是阶级意义上的,也是法理和权利意义上的
10:28 “废柴”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己的否定,以及对曾经选择的懊悔
13:11 “小镇做题家”阿豪的自白:做题成为一种自我的建构
15:05 “小镇做题家”难以接受的是“资源比你好,还好好利用了资源”的人
16:50 以演员ArmieHammer(艾米•汉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为例,谈privilege问题
18:33 小镇青年缺失的是“试错的权利”
19:30 在比较单一、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有志青年很容易信奉丛林法则
23:12 同学启发小天重新建立了自己崩塌的价值体系,珍视自己的生命经验
26:15 没人告诉我们“毕业了就自由了”是不健康的教育观念
29:45小天自述:欣赏并爱慕上一个在世俗评判标准下“不合格”的男生
33:12 如今我们的情感、价值与认同,全都和消费紧密绑定在一起
35:53 阿廖的工作经历让她觉得,学历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的关系是可以很小的
38:23 对于工作和社会的不同认知,让小镇青年和父母常常处在冲突中
41:29 发展主义引发的焦虑是整个东亚文化圈共享的焦虑
47:16 和卵子结合的精子并不是游得最快的那个
49:12 所有权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的基石造成了零和博弈的局面
50:10 要解决“废柴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改变
55:46 不能放弃呐喊,不能放弃同理心
节目中提到的书、电影和剧集:
《必须保卫社会》[法]米歇尔·福柯 著
《不平等的童年 : 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美]安妮特·拉鲁 著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里韦拉 著
《文凭社会 : 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美]兰德尔·柯林斯 著
《社会学之思》[英]齐格蒙·鲍曼 著
《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 著
《天空之城》(2018,韩国)
《天才枪手》(2017,泰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印度)
《起跑线》(2017,印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中国台湾)
《不求上进的玉子》(2013,日本)
《往日情怀 / The Way WeWere》(1973,美国)
《小别离》(2016,中国大陆)
《小欢喜》(2019,中国大陆)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