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在过去一年,医疗健康产业的融资总额和单笔融资规模都创了新高,创新药的研发也成为了资本追捧的对象。 这次访谈的嘉宾是康宁杰瑞的创始人徐霆。他在10年前回国创业时,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几乎还没起步;而此后,他成为了这个行业成长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所以我想他观察到的很多现象,以及一些思考都非常有价值。例如他是如何思考自己所创立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何看待过去几年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潮,以及他如何看待中国新药的全球化的趋势。 Enjoy! 访谈嘉宾 徐霆,康宁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总裁。先后在Archemix公司和Merck Serono公司工作;此前获得中科院物理所和University of Bari博士学位,并在Tufts University和Harvard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 提及相关信息 康宁杰瑞,2009年于苏州成立的生物制药公司; 正大天晴,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医药集团企业,是国内知名的肝健康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 吉利德,Gilead Sciences,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一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生产和研发针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和各类传染病的药物;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Takeda,日本武田制药,亚洲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2018年收购英国上市制药商Shire,两者合并后收入排世界第九,达到312亿美元。 相关阅读 从药明生物,看另一种中国式创新 投资人去CES的少了?他们可能在旧金山的这场大会 深度剖析新药研发模式,合作开发、项目购买逐渐兴起 我就是药神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__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苹果周一春季发布会上的产品之一,是Netflix版的新闻聚合平台Apple News Plus:用户每月花费10美元,就能获得超过300家媒体的精品内容。 为了突出这个服务对用户是多么的友好,蒂姆·库克特地说,如果你要订阅这些媒体,你要花费8000美元。 做一个呈现高品质内容并在设计上也更友好的新闻聚合平台并不新鲜;用Netflix或Spotify的方式,让用户缴纳一点费用,就能消费海量内容,也并不是很大的商业模式突破。但这个事情由苹果来做,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你能看到苹果在内容展现上进行更多投入,使得整体产品的使用感的确更好;苹果的媒体合作伙伴也的确重磅,这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和《连线》这样的媒体。 你也能看到苹果摆出的姿态也的确更占据道德制高点:保护隐私,支持真正的新闻。所有这些点,都准确击中了Facebook隐私泄露和假新闻危机后带来的群体焦虑。 当然,还别忘了多少人的口袋里都装着iPhone。 但在这背后也有一系列的疑问,包括: 按月订阅服务的模式在电影和音乐服务上的确大获成功,(看看Netflix、Spotify以及Apple Music),但在新闻服务上是否行得通; 在和苹果的合作关系中,媒体为何依然处于尴尬境地?媒体业是否能像唱片业一样重新找到一种平衡; 为什么在中国,新闻聚合平台发展得要比在美国更好?以及,为什么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就讨论了这些问题:###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欢迎大家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36氪官方粉丝群。 本期嘉宾 王俊煜,轻芒联合创始人 & CEO,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 前 CEO 提及名词 Texture,新闻聚合平台。2018年3月被苹果收购,成为 Apple News+ 的前身。 Flipboard,一款社交及杂志形式的应用程序,根据喜好定制以电子杂志形式输出的信息,透过“翻转”的方式进行浏览和刷新。 Google News,是Google开发的一款Web新闻聚合器,首页更新和新闻推荐都不依赖于人工操作,全部由后台的聚合算法实现。 The Daily,是2011年1月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的iPad付费新闻阅读产品。 相关阅读 关于 The Daily 夭折的一篇文章 Bundle and Unbundle,绑定和解绑定 比数据泄露更可怕的是,Facebook的商业模式正在瓦解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为什么大公司开始青睐开源软件了?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放送出了这次访谈的上集。其中提到,因为商业模式的改变,开源软件质量在提高,也更加吸引开发者,这都使开源软件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 在这一集中,你能听到以下这些内容: 一些公司,例如 Netflix对开源软件不遗余力的支持,是因为其它一些原因; 大公司依然是开源软件的威胁,Amazon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中国用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很多,这些年也有一些变化,但和美国的情况依然不同; 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的演进依然在非常早期; 更多详细的分析,请听我们本期的音频节目。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欢迎大家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36氪官方粉丝群。 本期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徐皞(Howie Xu), 硅谷连续创业者,投资人。目前在Zscaler负责人工智能。此前他是TrustPath 创始人/CEO,硅谷顶尖风投Greylock Partners EIR,Cisco/BSN高管,VMware网络部门创始人。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开源软件看起来总有着对抗大公司垄断的气质。但最近几年,大公司却对开源软件越来越青睐。最初,大公司只是开始参与开源社区,之后科技巨头们也陆续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开源化。而在去年,大公司们开始了大手笔的对开源软件公司的收购,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微软对 Github 的收购,以及 IBM 对红帽的收购。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这次访谈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嘉宾非常详细地讨论了这背后的原因。这包括在最近5年中商业模式的改变: 开源软件的开发不再是开发者之间松散的合作。开源软件公司有更多主导,以保证了开源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依然保留了开源社区对开发者进行产品推广、服务和支持的好处,并且还保留了低成本的优势; 云的兴起使得开源软件公司采用 freemium(免费增值)的模式,或是对服务收费的方式,能获得不错的营收; 商业模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开源软件不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变得非常有竞争力。这些竞争力表现在它们优秀的产品上,也表现在对开发者的聚集效应。当然如果某款开源软件本身能在产业版图上有着战略地位,那自然会引发一些科技大公司的兴趣。 更多详细的分析,请听我们本期的音频节目。 以及,这次访谈时间较长,很多内容剪掉会很可惜,所以我把它制作成了上、下两集。本次放送出的是上集。下集会聊到开源软件公司面临的一些风险,以及中国的一些情况。敬请期待。 更多详细解读,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本期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徐皞(Howie Xu), 硅谷连续创业者, 投资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创业公司 TrustPath 的创始人和CEO,其公司最近被云计算安全上市公司 Zscaler 收购。在此之前,他是硅谷顶尖风险投资机构 Greylock Partners 的唯一华人入驻企业家(EIR),目前也是多家顶尖风投的有限合伙人。 提及名词 Mike Volpi, 2009年加入 Index Ventures 成合伙人,并和 Danny Rimer 一起创办了Index Ventures的旧金山办事处。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思科首席战略官。 Linux,一套免费开源的类Unix操作系统。 GitHub,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2018年6月4日,微软宣布通过75亿美元股票交易收购该公司。 ElasticSearch,是用Java开发的基于Lucene的搜索服务器,作为Apache许可条款下的开放源码发布,是当前流行的企业级搜索引擎。 mango DB,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数据库。由C++语言编写。旨在为WEB应用提供可扩展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Open stack,是一个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 Rackspace 合作研发并发起的,以 Apache许可证授权的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 延展阅读 全球 35 大开源公司都在这里! RedHat, Elastic, and more: Why open-source software companies are thriving today How open-source software took over the world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本期节目由博世赞助播出 万物互联,这是个众所周知未来会有巨大市场,但现在却推进相对缓慢的领域。 在最初热潮过去后,人们发现这个领域需要底层技术的积累,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都需要财大气粗的大公司来建设。 在本期节目中,关于万物互联,我们聊到了这些话题: 当我们在说物联网,我们在说哪些领域; 哪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现在物联网领域能慢慢往前发展; 为什么现在看起来这个领域是大公司的天下; 初创公司在这一领域中是否有机会; 和欧美相比,中国的物联网呈现什么状态; 本期嘉宾 任骝(Leon),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博世北美(硅谷)中央研究院智能交互技术和系统全球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领导美国、德国和中国两个研究部门及八个研究团队。 丁教 (Diane Ding),远迹资本 Ding Ventures 创始人,一支专注于早期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基金。曾担任知名孵化器硅谷创业者学院合伙人, 硬件孵化器深创谷合伙人。 相关信息 博世,德国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能源及建筑技术的产业。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博世集团位列75位; Ayla Networks,总部设在美国的物联网公司,专注于企业级物联网云平台的打造,包括家用电器、热水器以及家庭防火产品。2016年6月,宣布获得 3900 万美元 C 轮融资; Particle.io,开源物联网软硬件开发平台; 地平线,AI 芯片独角兽公司,主打边缘计算,在刚过去的2月获得B轮融资并估值30亿美元; 消费者硬件的寒冬和工业自动化的初春(上),(下); 2019: Four Industrial IoT Trends to Watch this Year;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在过去几年,中国公司的跨境投资并购行为非常频繁。相比而言,美国的科技巨头可能就没有如此激进。 在下图中,你能看到2018年全球最积极的领投方有腾讯和阿里,但却没有一家美国科技巨头。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01 大公司跨境并购中的小心思 数据来源于Crunchbase News 而在后期投资中,腾讯在数量上占据了第一;Google Venure 排在第11位,阿里排在第13位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01 大公司跨境并购中的小心思 数据来源于Crunchbase News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讨论了这个现象。我们讨论了: 中美两国科技公司在跨境投资行为上的异同; 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对跨境并购,没有像中国公司那么热衷; 不同公司在跨境投资上都有什么策略,这和他们的公司战略有哪些关系; 在并购之后,中美两国公司的整合策略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 to B 领域的跨境并购那么少,而游戏的跨境并购就很多;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欢迎大家添加小氪微信:super36kr,加入《硅谷早知道》的粉丝群。 欢迎在本期文章下留言,点赞数前三的用户,将获书一本。截至3月7日24:00。届时欢迎找小氪领取。 本期嘉宾 Edith Yueng(杨珮珊),是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和孵化器 500 Startups 的大中华区负责人,同时她也管理一支 1000 万美元的 Mobile Collective 基金。 相关信息 Edith 的跨境报告 Cross Border Investment,Merger & Acquisition Trend Report 2019 Nasper,一家跨国传媒集团,成立于1915年,目前是腾讯的大股东。 DFJ,总部设于硅谷,是全球著名的大型风险投资公司,旗下共管理超过六十亿美元的资本。 美国出新规,中国投资人在硅谷是否步步维艰? 争夺东南亚,中美公司正在联手,Google投资京东就是例证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第二季本期完结。敬请期待春节后「硅谷早知道」第三季内容。每周周五中午12点,依然准时更新) 如果要为2019年做个预测的话,关于网络安全的话题会只增不减。 就在这几天就有好几则和网络安全有关的新闻。 一个是,上周五日本通过了一项计划,允许政府工作人员黑入日本企业和居民所拥有的物联网设备,包括路由器和网络摄像头。日本政府声称这是为东京奥运会提前排查不安全的设备。 另外一个新闻是,可能有价值1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都是由两个黑客组织窃取的,而且这两个黑客组织依然逍遥法外并且活跃着。 万物互联的世界给黑客们更多的机会去入侵个人和组织的系统;而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让这种黑客行动越来越多也更有组织化。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创业公司和投资人看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机会。 在这次访谈中,你能听到,在硅谷网络安全行业已变成了个长青行业。嘉宾也会为你分析,为何这个行业的公司成长会和别的公司不太一样,例如创业的方向很多,非常细分,很难出独角兽,但即使小公司也会活得不错,被收购的机会很多。 另外本次访谈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即使这个赛道在硅谷已被公认为长青赛道,但在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本期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徐皞(Howie Xu), 硅谷连续创业者, 投资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创业公司 TrustPath 的创始人和CEO,其公司最近被云计算安全上市公司 Zscaler 收购。在此之前,他是硅谷顶尖风险投资机构 Greylock Partners 的唯一华人入驻企业家(EIR),目前也是多家顶尖风投的有限合伙人。 延展阅读 危险的互联网以及其中的大机会 Japan plans to hack into millions of its citizens’ connected devices - MIT Technology Review Two Groups Account for $1 Billion in Cryptocurrency Hacks, New Report Says - WSJ For Industrial Robots, Hacking Risks Are On the Rise - WSJ Belgian data governance startup Collibra raises $100 million and joins unicorn club Industry of Anonymity: Inside the Business of Cybercrime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对于一个对医药行业并不是很了解的记者而言,药明生物是个让人有点费解,但也有趣的公司。 费解在于,生物制药是个太过于专业的领域,如果不做一些功课,你很难理解它在做什么,比如,为何在2015年从母公司药明康德独立出来,又是如何做到在2017年于港交所上市的。 而有趣之处在于,为了让外行更加理解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这家公司身上不断被安上一些类比:例如有人说它是医药行业的富士康;药明生物认为自己是医药行业的淘宝或者台积电;在访谈后半截,我觉得把它比作医药行业的AWS更合适。 我想这也是我在这次访谈获得的最大的收获之一。我看到这家生物制药行业的公司也在不断学习别的行业的公司,例如阿里和华为。除此之外,这家公司对于如何创新,如何利用中国的人才优势,如何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经验,看起来也的确可以被别的行业借鉴。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本期嘉宾 陈智胜,药明生物CEO。在此之前,曾任上海康岱生物CEO、上海赛金生物COO、礼来高级工程顾问。也曾在默克担任要职,是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提及名词 药明康德,是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开放式能力和技术平台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医药研发服务。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 药明生物,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的生物制药研发、生产服务企业,成立于2011年。 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半导体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企业,总部与主要工厂位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 基因泰克(Genetech),美国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是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博士于1976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被认为是生物技术行业的创始者。瑞士罗氏制药集团在2009年3月26日出资约468亿美元全额收购了该公司。 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初创于1887年,任务是探索生命本质和行为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相关阅读 投资人去CES的少了?他们可能在旧金山的这场大会 深度剖析新药研发模式,合作开发、项目购买逐渐兴起 我就是药神
采访 制作丨徐涛 剪辑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原谅我用了这样一个有「标题党」嫌疑的标题。但这的确是我在这周看到的一个有趣现象。 这周最大的展会,当然是拉斯维加斯的CES。但与此同时,在旧金山还有另一场规模盛大的会议——摩根大通健康医疗峰会(JP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这场会议中有门票能进入会场的人数在9000人,而进不了场却也依然要在场外开会和社交的人,数目就无法计算了。你只能直观地看到会场周围糟糕的交通,以及周围酒店挤挤挨挨的相关会议。 在旧金山的这场大会中,我发现这里出现的很多投资人之前是投资互联网科技领域。此前他们会在一月初的这个时候去参加 CES,而今年,他们却选择在健康医疗领域捕捉风向和机会。 原因并不难理解。当别的赛道机会变少时,健康医疗领域却依然火热,这让这个赛道吸引来了更多玩家。 举个例子,仅拿中国市场来说,2018年充斥了很多好消息:例如政策正在变好,退出渠道有了更多选择……这都使得整个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变得热门;而我采访的数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也都说,由于健康医疗是刚需,所以这个行业也并不像别的行业那样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主管黄国滨先生。他非常清晰梳理了他在这场大会上看到的趋势,以及这个行业中正在出现的机会。 例如他提到,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亚洲,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参会者正在变多;中国药企在生物制药上的创新表现也非常不俗。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接下来美国市场上这个行业的并购会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传统药企都想拥有创新药业务的情况下。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访谈嘉宾 黄国滨,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主管。 提及相关信息 “4+7”带量采购,这是2018年关于药品采购管理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对药企影响巨大。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 BMS,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成立于美国的跨国制药公司,也是美赞臣和康复宝的母公司; 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成立于美国的跨国制药公司 Loxo Oncology,其研发的药品 Vitrakvi 对单个基因突变引发的癌症具有明显疗效; Celgene Corporation,赛尔基因,也有译作新基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萨米特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生产抗癌和消炎药。 相关阅读 健康医疗界的超级碗,能看到哪些新趋势 药企礼来斥资80亿美元收购同业Loxo,押注癌症在研药品 百时美施贵宝斥资740亿美元收购新基 创制药史上最大并购案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在一个月前,我们有一期的话题《独角兽变多,大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深入研究了一下独角兽。那期节目中有一个细节,是说美国 to B 领域的独角兽差不多占据了所有独角兽的一半,但中国 to B的独角兽却寥寥无几。 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听众都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和美国相比,中国的 to B独角兽那么少。 这是个好问题。而这期节目中嘉宾们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将嘉宾们的回答分类一下,差不多有这几个原因: * 中国还有着人口红利,所以用人力解决一些问题要比用软件来解决更加便宜;因此很多没有动力来使用 to B公司的软件或者服务。另外一些毛利低的公司也没有意识到早期的软件投入可以在长远的未来带来成本的节约。 * 硅谷的大公司非常乐于尝试 to B创业公司的产品,因此给这些创业公司创造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并帮助它们成长。大公司对这类产品的收购也比较多。这都给 to B创业公司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生态在中国并不存在。 * 中国大量的政府采购,使得很多 to B 公司要花更多资源在政府关系上,而不单纯的是在技术上。这让技术驱动型的 to B 公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使得创业者更加愿意选择市场成长更大的 to C 市场,而不是处处受限的 to B 市场。 但尽管这样,大家依然认为在中国 to B的创业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更多详细解读,请在36氪App搜索《硅谷早知道》,订阅并收听这期音频节目,Enjoy! 节目嘉宾 徐皞(Howie Xu), 硅谷连续创业者, 投资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创业公司 TrustPath 的创始人和CEO,其公司最近被云计算安全上市公司 Zscaler 收购。在此之前,他是硅谷顶尖风险投资机构 Greylock Partners 的唯一华人入驻企业家(EIR),目前也是多家顶尖风投的有限合伙人。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张于庆:清谷资本创始合伙人,也是InnoSpring和JEDA的创始人/CEO。曾任职于Cisco和Juniper。 夏淳:清谷资本创始合伙人,也是Mash5 Technologies, Thinkmart, Brightinfo.com3家公司创始人。曾任职于SUN 相关信息 独角兽变多,大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专访出门问问李志飞:鲨鱼池中的创业者,在这个访谈中,李志飞也提到了中国的 AI 企业最后不得不 to G(government) 美国在忧虑中国式创新,有道理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