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为什么格罗斯曼的《斯大林格勒》与《生活与命运》两部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三大原因。 首先,这两部作品和《战争与和平》一样,是不朽的作品。与其他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苏联作品相比,比如《日瓦格医生》和《古拉格群岛》,它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呈现出当代的价值。 其次,它与《战争与和平》类似,都是聚焦大家族几代人的生活。两部作品跨越了从1917十月革命到1943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胜利,彻底扭转了苏德战场局面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历史。和《战争与和平》中追忆俄国如何战胜拿破仑的铁蹄一样,格罗斯曼的这上下两部作品也描写了苏联红军如何战胜希特勒的装甲洪流。 最后一点,却是它与《战争与和平》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这两部作品的现代性所在。 在本次播客中,我与《斯大林格勒》的译者纪梦秋先生一起聊聊我们对这两部作品和格林斯曼这位伟大的作者的理解。 嘉宾介绍:纪梦秋,媒体人、自由撰稿人,《斯大林格勒》译者 时间线 4:19 与《斯大林格勒》结缘的经历 9:00 为什么两部曲是从失败到胜利,再到失败的历史? 15:34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之前的历史? 22:06 从格罗斯曼追忆自己的母亲来理解母亲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 30:31怎么理解苏联文学? 41:43 申请户口的小情节为什么让人会心一笑? 54:00对战争细节的描写,理解战争的残酷 1:02:37 全书精彩片段 购买链接:https://u.jd.com/ODcoNBh https://m.tb.cn/h.6ds15zX

64分钟
1k+
1个月前

93 追寻创新的真相

过去几个月DeepSeek爆火持续,DeepSeek时刻成为媲美ChatGPT的颠覆式创新的代名词,西方甚至将它等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首颗卫星上天的Sputnik时刻。 那到底什么推动了颠覆式的创新?颠覆式创新需要筛选和过滤么?谁来支付颠覆式创新的成本?回答这三个问题是新书《创新的真相》最大的贡献。很多人认为理想的创新生态,国家和企业都应该大力投资基础科研,让科学家在好奇心驱动下随机探索颠覆式创新。但作者麻省理工教授菲茨杰拉德认为巅峰期的贝尔实验室才是真正颠覆式创新的摇篮,它既能巧妙传递市场端的压力,又能很好推动科学信息与外界分享。落地则需要科学企业家,能够同时理解技术、市场和实施这三大要素的人,跨学科、跨界是关键。 此次我与菲茨杰拉德教授的对谈中激发了对不同组织推动创新的分析思考。 嘉宾介绍:尤金·菲茨杰拉德(Eugene Fitzgerald),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创新的真相》作者之一 菲茨杰拉德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创新体系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参与了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SMART)该合作项目的全过程,并于2019年被任命为该联盟的CEO兼主任。 时间线 3:58 为什么贝尔实验室是推动颠覆式创新的典范? 8:47 研究与开发还是不一样,贝尔实验室强调中长期思维! 11:26 为什么施乐在硅谷的实验室PARC没能成为创新转化的基地? 17:20 理解溢出效应 29:27 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 32:09 三种不同的创新 40:24 根本性创新无法预测未来 42:11 如何培养科学企业家? 48:38 AI时代T型人才应该培养横,还是竖? 51:43 乔布斯和马斯克是否被高估了? 56:39 对DeepSeek旋风的评价

60分钟
1k+
1个月前

92 AI+生物=?追寻阿西洛马精神

五十年前的1975年2月,一群科学家在加州蒙特雷的阿西洛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研究重组DNA技术的潜在危害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会议结束时起草了针对未来研究潜在生物危害的分级方案,为不同级别的实验室提供指导意见。事后,这一会议被视为现代生物技术制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学家参与科学政策讨论新时代的来临。 五十年后,莱斯大学的科学史专家坎波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恩迪教授组织了另一场阿西洛马会议,一方面为了纪念阿西洛马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探讨AI时代生物技术的未来。这次会议探讨五个方面的议题,分别是病原体研究与生物武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合成细胞、超越传统防护措施的生物技术、以及讨论生物技术未来的不同框架。因为涉及的面太广,这次大会的讨论无法像五十年前的大会那样得出可以操作的结论。相比之下,让更加多元人群参与讨论的意义大于实质,因为大家在用实际行动来纪念阿西洛马精神。 那什么是阿西洛马精神呢?简言之,这种精神就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不能让科学单骑突进、一骑绝尘,同样也希望全球科学界能够就探索未来的框架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基于一种朴素的问题意识:哪些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哪些不能做? 本期博客分享与此次阿西洛马会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生物史专家、《大脑传》的作者科布的一次对谈。科布教授的新书《解码生命》梳理了过去百年基因发现的历史,帮助我们揭示了科学发现的跨界历史:几乎是百年以前,信息论和控制论就将数学、物理和化学结合了起来,也给生物领域的探索和开拓提供了重要的隐喻,一种用控制流和信息流的概念思考生命的方式。在这次对谈中我们不仅梳理了DNA发现的历史,也畅想了AI赋能的生物学发展未来。 嘉宾介绍 马修·科布(Matthew Cobb),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神经科学家、科学作家,出版过多部科学史题材的作品,其中面向大众读者的神经科学全史《大脑传》获中国国家图书馆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 时间线 7:31 DNA双螺旋发现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 13:12 基因发现的三方面重要性 20:27 DNA发现背后的科学跨界基础 35:28 U2 vs. U3 40:42 为什么科学需要全球协作? 45:24 基因发现与曼哈顿计划的区别 56:59 基因革命引发了创业潮 61:31 AI会带来什么样的基因革命? 1:07:22 AI的虚拟世界能替代真实世界的实验么? 1:09:37 未来在生物领域有哪些前沿值得关注? 1:14:40 侏罗纪公园啥时能实现?

81分钟
1k+
1个月前

89 沟通,有时候比你想象地要难得多!

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鸡同鸭讲?原因很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认知不同,圈层不同,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不同,而简单地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对的,别人有不同的想法非蠢即坏,想要说服别人很难。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学历高、见识广、经验丰富,试图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别人,但对方的听起来却是说教,或者是居高临下的教训,那也很难说服别人。甚至很多时候,以说服为目的的沟通本身就是错的。沟通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理解大家有不同观点很正常,花心思去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然后再让对方看到自己为什么想法不一样,产生了情感上的链接,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再之后才是求同存异的讨论。 本期播客的对话嘉宾是《习惯的力量》作者都希格,他的新书《超级沟通者》值得一读。本期播客是一次英文对谈,如果大家想看到有中文字幕的版本,可以搜索视频号“吴晨商业观察”,收看直播的回放视频。全球商业观察营正在火热招募中,欢迎扫码了解详情。下面我们就开启这次英文对谈之旅。 时间线 01:43 何为超级沟通者? 03:53 沟通其实有多个维度 17:01 如何开启困难的谈话? 23:53 线上沟通,人们为什么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相? 33:03 说服的艺术 44:57 生活中不只是只有竞争和卷,让沟通丰富自己的生活 46:34 大国如何沟通?

49分钟
2k+
2个月前

88 探究印度裔智者:从纳瓦尔宝典到巴拉吉预言

纳瓦尔和巴拉吉都是美国一代科技智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美国梦,获得财富自由之后仍然深入参与到各种议题的讨论中去,从个人成长,到创业,从科技发展到社会进步。推特是他们分享自己想法的地方,长播客则是他们与其他人互动的平台。两个人当然还有一点相通性,他们都是印度裔美国人,也都在践行从知行合一到说行合一。 更年轻的埃里克·乔根森将他们的思想总结成为《纳瓦尔宝典》和《巴拉吉预言》,让更多人可以与这些智者对话。今年乔根森的计划是完成《马斯克语录》,成就他最崇拜的三位科技智者的言行录。 本期播客分享我与乔根森最近的一次对谈。乔根森是更为年轻的90后,居住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也就是美国大陆最为中心的位置。显然,远程沟通与协作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障碍,可以让年轻人选择一个宜居也更便宜的城市,就好像何伟回到了美国选择科罗拉多州定居一样。 本期播客是一次英文对谈,如果大家想看到有中文字幕的版本,可以搜索视频号“吴晨商业观察”,收看直播的回放视频。全球商业观察营正在火热招募中,欢迎扫码了解详情。下面我们就开启这次英文对谈之旅。 时间线 04:18 纳瓦尔更像老朋友;巴拉吉更与时俱进,观点更尖锐 05:59 印度裔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10:38 为什么当下的成功者都是深度阅读者? 23:25 寻找有影响力的人作为自己的导师 29:05 为什么播客在美国的影响力剧增? 30:00 播客是这个时代的印刷术 39:49 这个时代,给人做门徒不需要允许 47:07 AI让每个数字时代的员工都充满期待 54:45 下一本书就是《马斯克语录》

57分钟
2k+
2个月前

87. 如何应对危机?

今天分享与《迫降》的作者利兹·霍夫曼的一次对谈。《迫降》借用航空业的隐喻,描述了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三月和四月,美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领导者如何迅速判断局面,达成共识,推动政府及时推出纾困方案的。FT的资深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特别强调,全球把新冠危机当做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下一场危机,因此应对新冠危机的经验也非常值得总结和借鉴。《迫降》讲述的也恰恰是如何应对这样一场危机,表面上是黑天鹅的冲击——新冠意想不到、伤害巨大——但事后想来其实这一危机理应发生。 这又是一次英文直播对谈,如果大家想看到有中文字幕的版本,可以搜索视频号“吴晨商业观察”,收看直播的回放视频。在此次对谈中,我们不仅聊了我们能从新冠危机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也对特朗普2.0时代的财经政策,美国金融市场对特朗普不同政策的预判等议题做了深入探讨。《迫降》的核心观点是应对危机的姿势:任何政府的应对措施都需要在速度和准确度之间做出权衡,快速出台纾困政策是应对危机的关键。这一点对于思考当下的财经政策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本期主播| 吴晨,著名财经作家(微博@财经作家吴晨),创建【吴晨商业观察营】终身学习社群,著有《重塑》、《突围》、《潜流》、《商业场景》、《超越乌卡》(微博@财经作家吴晨) 嘉宾介绍:利兹·霍夫曼(Liz Hoffman)现任全球新闻媒体机构Semafor商业与金融频道编辑,曾任《华尔街日报》高级记者,拥有近十年有关金融市场、企业交易和华尔街内幕的采访报道经验。 时间线 06:05 为什么政府纾困是驱动经济成长的最后引擎? 09:26 美国在新冠期间纾困政策的评价?为什么第三次纾困是昏招? 10:12 危机期间,企业需要学会自救,爱彼迎和美联航是好的案例 17:13 为什么投资人Bill Ackman能准确判断新冠危机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20:25 应对危机,为什么政策落实的速度比准确性更重要? 22:32 怎么看待美国资本市场对特朗普2.0政策的判断? 29:45 对特朗普决策的判断 31:11 未来一年全球会更加有序还是更加混乱? 33:42 促消费和保就业为什么那么重要?

39分钟
2k+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