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KK的传奇人生以及如何预言未来

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对话,与食野之评论串台,感谢小野酱。本次对谈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信息化国家以及酷元素等话题,涉及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吴晨老师分享了对于未来趋势的见解,讨论了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 1、吴晨与KK共创书籍《2049》的背景与动机 * 《2049》这本书的创作源于吴晨与KK的多次对话,共进行了20多次,每次两小时左右,内容涵盖未来25年的技术与社会发展。 * 书籍选择25年的时间跨度,因为25年足以展现显著的社会与技术变革,例如从1999年阿里成立到2024年的巨大变化。 * 这本书主要面向中国读者,探讨技术演进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非全球视角。 2、书籍《2049》的核心概念 * 书中提出五大核心概念:镜像世界、B TO B(新的解释)、完全透明与互鉴性、异人智能以及内容。 * 镜像世界是虚实共生的未来人机交互接口,背后是人工智能的语音或形象支持。 * B TO B探讨AI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及与人类的协作模式,强调决策权的赋予与新的工作形态。 * 完全透明与互鉴性强调数据共享与透明化,同时需要新规则保护隐私与防止滥用。 * 异人智能指AI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但不拟人化,强调其工具属性与超能力。 * 内容井喷探讨AI激发个人创造力后的富足世界。 3、KK的个人背景与思维方式 * KK是一个跨界多领域的“老顽童”,兴趣广泛且动手能力强,家中充满创意物品如乐高、绘画和3D打印机。 * KK的职业生涯始于背包旅行,后成为第一个在互联网上被招聘的人,并创办了多家媒体公司。 * KK的思维方式强调探索与分享,他通过行走、记录和分享不断积累经验与机会。 4、AI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 AI将挑战传统应试教育,未来教育可能更注重个性化与创造力,而非标准化考试。 * AI的普及将导致信息获取更便捷,但学校仍将保留社交与集体认知的功能。 * AI可能在未来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基因测序与普惠医疗服务的提供。 5、酷元素的定义与未来 * 酷元素是自下而上、草根流行的文化现象,具有跨文化吸引力。 * 未来AI可能催生更多小众化、原子化的酷元素,但真正的酷元素仍需广泛流行与效仿。 * 中国的酷元素(如淄博烧烤、村超)反映了未被满足的多样化需求,平台与用户的合谋推动了其流行。 6、书籍《2049》的核心理念与期许 * 书中期许中国成为终极信息化国家,实现技术普惠与数据共享,同时保持开源。 * 中美合作可能在未来技术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作为新技术试验场,美国推动突破性技术发展。

66分钟
99+
1周前

107. AI与生命科学的跨界

什么是二十一世纪的显学?很多人会毋庸置疑地回答——人工智能。我倒是觉得人工智能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它的不断迭代,更多跨界学科会不断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生命科学。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原子的时代,在物理学和计算科学都有突破性的发展,那二十一世纪将是基因的时代,不仅因为世纪初人类就完成了人的基因测序,还因为基因编辑手术刀CRISPR的发明,而AI赋能的基因技术,比如谷歌DeepMind的AlphaFold,更让人对AI与生命科学的跨界与碰撞充满期许。新书《人工智能与计算生物的未来》深入分析了AI跨界生命科学带来的可能性。 嘉宾简介:布赖恩·希尔布什 生物技术公司Veranome Biosystems的信息技术高级分析和数据解决方案总监,这家公司致力于获取高复杂度的空间RNA数据集。他既是生物科学研究者又是生物科技企业的创办者,参与创办的多家公司涉及计算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等领域。 时间线 8:10 干实验室VS 湿实验室 12:20 AI如何助力药品研发? 16:55 AlphaFold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9:50 基因编辑(CRISPER手术刀)到底带来哪些改变? 23:20 医生智能体与虚拟医院? 29:50 普通人面对AI与生物学勾兑的大爆炸,该怎么办? 34:10 如果训练医疗AI需要大量医疗数据,我们该如何看待隐私? 39:20 工业时代医药学的发展与硅谷的大爆炸有什么相似性? 51:10 长生不老与根治癌症,突破距离我们有多远?

63分钟
1k+
3周前

106. 对谈KK,了解我们合作新书《2049》的幕后故事

我与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合作完成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刚刚出版,今天的这期播客就和KK聊聊撰写这本书的缘起,这本展望未来四分之一个世纪可能性的新书的一些核心观点,当然更多是就AI发展的未来做进一步的畅想。这也是一期还原我们创作场景的播客,在2024年,我和KK做了20多次深入的对谈,成为写作这本书的素材。 与之前的Zoom Call所不同的是,我是在KK在旧金山靠海边的家里录制了这期播客的,他的工作室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老顽童”的工作室。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未来学家的工作室里一定会充满了先进的工具和“大玩具”,但我没有想到的是KK的工作是还是一个微小的博物馆。 KK不仅写作,更是勤于动手。他是集摄影师、匠人、自己动手的IT极客、画家、收藏家(收藏各种精灵古怪的东西)于一身。在书房的房顶沿着天花板的棱线做了一圈铁路轨道,遥控火车可以转圈,背景是他自己画的旧金山老城街景,梁柱的结合处他还专门用铝合金做了桥梁。他心灵手巧,善于观察,see the world,完全自己安排时间,不断去发现新东西,同时也不断去创作,曾经每日一画…… 时间线 3:05 如何理解一个乐观的未来? 7:45 开源是未来 12:00 限制对中国的芯片出口是短视的 16:40 如何理解智能体经济? 24:00 未来的职场是什么样子? 32:30 Intelligence is overrated 未来智能不值钱了,那什么值钱呢? 43:00 AI always on是一种什么体验? 50:00 为什么要畅想未来四分之一个世纪?

56分钟
99+
4周前

105. 模棱两可的力量

不确定性是一个被经常提到的词。讲全球局势,我们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聊科技,AI被认为是加速改变的助推器;聊工作、谈教育、分析商业环境,”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被许多人挂在嘴上。 但我们真得做好应变的准备了么?骨子里,大多数人是不希望变化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勇气,有很多时候更是在外力之下被迫为之。我们也喜欢和谐共处,希望团队一心,不太喜欢较真的刺头。 玛吉·杰克逊在新书《意料之内》中给出了两重解答。第一、为什么不确定作为常态对个人和团体而言是一件好事?第二、怎么做才能真正让不确定的环境激发我们的学习、思考与探索。这本书的副标题——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是题眼。 在本期播客中,我与杰克逊聊了不少有趣的话题,也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比如国际空间站上的一次太空哗变,又比如登珠峰的死亡率分析怎么解读组织动力学。本期对谈是英文,如果大家想要看到有中文字幕的视频版本,可以关注【晨读商论】视频号,看本期对谈的回放。当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全球新知,也欢迎扫码了解【全球商业观察营】 嘉宾简介:玛吉·杰克逊,《意料之内》作者。曾任《波士顿环球报》的特约专栏作家,并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新哲学家》《国际邮报》等出版物撰稿。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著有图书《分心:在注意力缺失的世界中重获专注》《家怎么了:在信息时代平衡工作、生活和庇护》。 时间线 06:11 什么是不确定性? 11:19 SOS of Uncertainty 应对不确定性的三点要诀 20:15 专注过程,忽略结果 21:35 应对不确定性需要重新思考团队协作 24:03 一致是团队的鸦片 31:08 领导者不要担心模凌两可 40:24 远程工作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47:10 Learning is about surprise 无惊喜,非学习 53:38 Unsure robot,AI的另一种可能?

60分钟
1k+
1个月前

103.提示工程师已死!AI到底如何赋能?

领英创始人霍夫曼可能是硅谷最具行动力的企业思想家。 ChatGPT出现之后,他成为第一位与这一AI工具合作写书的人,两年前撰写了Impromptu。随着生成式大模型的发展,他又是第一个制作了自己的数字分身,让数字人学习自己过去的写作和演讲——培养一个人的数字人身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著述(也就是数据),很难培养出像样的数字人——并且在一年多以前自己和自己的数字人对话,让“关公战秦琼”成为可能! 他的新书《AI赋能》在2025年年初出版。在书里他将人们面对AI的态度分成四种,有末日论者,有悲观者,有乐观者,还有繁荣论者,而霍夫曼自认为自己是繁荣论者。《AI赋能》就是在描述一副AI高歌猛进下未来的繁荣,并探讨在这样的繁荣中我们和机器如何协作。本期播客对谈《AI赋能》的译者,前领英全球副总裁、前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博士。 嘉宾简介:陆坚博士是知名技术专家和创业者,活跃的企业界领袖和倡导者,在美国硅谷和中国有超过 25 年领导产品和技术研发与商业运营的经验,是前领英全球副总裁、前领英中国总裁,曾任职于苹果公司、盛大集团等,也曾担任中美商会董事。陆博士现任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GL)全球业务首席顾问,也是硅谷和中国多家初创公司的投资人和创业导师,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业界导师。 时间线 02:26 霍夫曼的人设是什么? 05:20 霍夫曼与他的数字分身是如何交互的? 08:04 关公战秦琼为什么有可能? 13:50 梳理对待AI的四种不同阵营的观点 17:10 SuperAgency破题,不只是智能体,是哲学层面的能动性 21:00 AI到底会不会消灭人的能动性? 23:21 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已经死了! 28:10 未来需要多少个职业标签? 30:20 如何理解大知识与“私人公地”这两个重要新概念? 37:20 从实体向虚拟经济到底发生了哪些转变? 43:00 什么是CopyLeft? 48:00 个人如何应对AI狂飙?广泛参与! 51:45 AI是与人共存共生的新物种 54:10六个月后能不需要人参与就给我定好差旅行程? 1:02:45 未来知识搬运会被AI取代,但鲜活的个人经验不可替代 1:10:40 对中美未来在AI领域内的合作,乐观还是悲观?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扫码了解更多。

74分钟
2k+
1个月前

102. 当一切问题都被解决,未来会怎样?

在《未来之地》(英文原书名是Deep Utopia,深度乌托邦)中,哲学家和未来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带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一切都被解决了的世界”,一个机器数字智能的时代,一个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密不可分的时代。可以说他在这本书中思考的是彼岸,是抵达之后,当一切都被解决,当一切都被满足,当任何人的努力都无法带来改变,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到底还有哪些重要的人类价值值得珍视。甚至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切都被解决的世界,是我们想要的世界么? 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也有实际的那一面,那就是未来100年AI技术驱动变革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深度乌托邦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博斯特罗姆并不是在渲染一个机器控制人类的世界,抵达这一世界的过程将丰富多彩。我们或许会希望快点抵达,毕竟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完美,充满了不平等和苦难,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我们或许又不想快点抵达,因为终点并不一定是最美好的,过程中的风景才是最值得珍视的。 嘉宾简介:尼克·博斯特罗姆 知名哲学家、超人类主义者和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FHI)创始人,宏观战略研究计划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其学术背景包括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以及哲学。 时间线 02:30 为什么探索Deep Utopia(深度乌托邦)? 14:54 在后工作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学习和工作? 30:15 为什么思维实验好像粒子对撞机? 43:54 为什么“后天”就不再需要企业家了? 55:54 机器数字智能时代需要应对的四大挑战

60分钟
1k+
1个月前

99. 如何成大事?

工作中的大事,尤其是复杂的项目,也需要管理新思维。《怎样做成大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为什么许多大项目,无论是铁路、桥梁、隧道、体育馆,太空望远镜,或者奥运会、复杂重要的IT项目(包括奥巴马医保)都会超预算、超时间完成?为什么不能够定时完成这些项目? 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两方面的原因。项目越大,政治影响的因素就越多,权力的角力过程中,战略误导(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成为一种常态,为了让项目能够立项,为了让自己能够受益——立项了就能受益——有一些欺骗也很正常。 类似的例子很多。为了让奥运会能够在蒙特利尔举行,该市的市长不惜说出预算不会超,就好像男人不可能生孩子一样。最终奥运会结束,预算超了700%以上,当地报纸画了一副市长(男性)怀孕待产的漫画。市长却满不在乎,功成名就,不待选民投票,自己就光荣退休了。 另一方看则是诺奖心理经济学家卡尼曼(《快思慢想》)所提出来的系统一与系统二,换句话说是心理问题。很多人在做出大决定的时候,并不会花上太多的时间,很可能利用系统一,按照自己的直觉来做决策,而且一旦决定了也不会再花时间思考,原本应该仔细思考,权衡各种可能选项的流程变成了一种拍板会。 本期对话嘉宾:《怎样做成大事》作者傅以斌(Bent Flyvbjerb),大项目管理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拥有30年的政府和企业顾问经验,深谙大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线 03:19 为什么大项目经常会延期? 08:50 为什么办公室政治会影响项目的推进? 10:43 悉尼歌剧院的案例 14:34 行为学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32:20 为什么大项目前期的筹备那么重要? 46:39 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1:02:50 四字总结:Think Slow, Act Fast

63分钟
2k+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