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是主播的solo debut,恭喜主播solo出道! 本节目的文稿可在公众号Love and Squalor最新文章中找到。 这期节目,我深度分析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从南京大屠杀作为一场肉体杀戮所面临的再现困境,《南京照相馆》将“胶片/影像”作为理解灾难的中介,对“煽动民族仇恨”,“角色善恶二分”的反驳,角色们从伊藤手中“偷渡”出得迪迪-于贝尔曼意义上的“不顾一切的影像”,以及电影对于雅克·朗西埃意义上的影像等级治安的颠覆等……(正如本期节目的题目所试图陈述的那样)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于这部电影的全新的理解! 时间线: 00:40 主播free了,第一件事就想做反法西斯80周年节目 05:11 南京大屠杀是肉搏的屠杀,其再现容易论文“身体恐怖” 08:05 《第二十二条军规》:人是肉体,被杀就会死 12:19 奥斯维辛所面对的视觉恐怖有可能被规避 15:17 接受感官滑坡的命运还是如《假面》的伊丽莎白一样后退? 20:06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剧情片 25:24 历史变成电影,电影让我们理解“他者” 28:24 伊藤与影像的悖论:从功勋到罪证 30:35 角色们通过影像理解南京发生的“风景” 34:29 林毓秀偷渡出来的照片:不顾一切的影像 38:01 创伤影像的等级制“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 43:19 为什么要讲我们的故事,使我们的影像“可见” 44:17 我们看过那样多奥斯维辛的电影,南京大屠杀才刚刚开始 48:33 南京大屠杀被局限在“民族主义”叙事中 52:44 我们需要拍下去,哪怕拍出一些糟糕的东西也在所不惜 主播:CC 制作:CC 剪辑:CC #本期音乐# 《永远的微笑》(《南京照相馆》片尾曲) #联系我# 公众号:Love and Squalor 豆瓣:爱与污秽凄苦
主持人:不粘娇 (搜狐文化编辑) 嘉宾:郭建龙:历史作家,代表作《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穿越百年中东》等 “天使和魔鬼统一在一起,显示出这个世界的分裂本性。”——郭建龙《穿越百年中东》 2025年夏天,以伊冲突刚刚平息,巴以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却分歧加剧。自一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硝烟不断,强权、能源、宗教问题争论不休。只有亲身穿越这片分裂的大地,才能解开这些令人疑惑的冲突到底源自何方。 2016年,郭建龙出版了《穿越百年中东》一书,记录了当时探访中东的真实见闻,以近百年的中东历史为经纬,将现场观察与历史回溯交织成一幅图景,为我们呈现中东乱局之产生、延续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十年之后,冲突频仍,借着《穿越百年中东》再版的机会,我们和郭建龙老师一起,重返中东现场,再度思考中东纷繁复杂的历史纠葛。 新版《穿越百年中东》 时间轴: 00:50 为什么去到中东?热爱旅游,好奇阿拉伯之春的遗产 03:00 本想写长时段的游记,但是最后落在了近代“百年” 05:20 初到中东,第一印象是发达和友好 06:35 第二印象是平静之下有暗流涌动 08:20 贝鲁特:很小的城市里有非常多的教派 11:20 旅馆里的两个“穆罕默德” 15:00 从黎巴嫩北境的黎波里过境的青年人 17:20 的黎波里的街头被一个大块头突然抱起来 22:00 民族国家的问题在中东表现得最为明显 29:20 阿拉伯是一个国家,很多个国家? 30:40 国人对于巴以的态度和中国自身的发展有关 31:50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失败的四叶草方案的受害者 34:30 两国方案已经失败了,像斗鸡一样在继续斗争 35:50 巴勒斯坦上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百年的难民营” 38:50 哈马斯脱胎于慈善组织(穆斯林兄弟会) 41:50 中东是阴谋论盛行的土地 44:20 这里最大的阴谋论仍是以色列和美国 48:00 伊朗是有自己的生态位的,但是被自己折腾没了 53:00 对于中东很多国家来说,世俗化比现代化更重要 主持人:不粘娇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Osprey V:Let's Talk About Evil #联系我们# 公众号:Book方物/搜狐文化 小红书:有理取闹 搜狐网:搜狐文化
本节目的主播CC和嘉宾小常都毕业于国内的top2大学。在来小宇宙做节目之前,CC曾在一家知名教培机构做老师。当她意识到她的那个岗位比起老师,更需要当一个具有夸张表现力的主播的时候,身为i人并且不具有表演技巧的她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而选择了离职。 CC的同学小常在毕业后也加入了教培机构,一直以来想要继续深造的她,没有为找工作做太多准备,毕业那年的4月才开始找工作,而教培收留了高学历的她。在工作一年之后,就在节目录制的前几天,小常决定辞职。 为什么名校的大学生们仍然把教培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教培的薪资真的如小红书上所说的一样年入百万吗?为什么在双减已经实施了4年的2025年,教培机构仍然屹立不倒?现在进入教培是49年入国军吗?为什么还是选择离开教培呢?如何处理那种上了清北只是为了教别人上清北的无意义和幻灭感呢?清北的同学去教培是浪费了学历吗?两个月后要进入大学的18岁年轻人们,你们的梦想会是成为一个教培老师吗?你们可以接受毕业之后的工作就是教别人怎么做题吗? 请各位听众尽情审判两位来自中文系的理想主义者的“教培沉浮记”! 02:13: 为什么选教培,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也不知道去干啥 06:40 教培真的赚钱吗?薪资水平差距很大,而且和你的学历正相关 10:25 学历重要吗?重要,在教培行业仍然是重要的“原始资本” 13:29: 现在进教培是49年入国军吗?非也,教培已经升级了产业模式 15:00 通过将学科培训包装成“素养”来规避双减 17:22 网课老师本质是主播,两杯咖啡一瓶红牛还是没过主讲考核 22:36 续报率是什么?就是互联网的留存率! 25:15 教研岗位在做什么?和教学的跨度大吗? 29:19 学历还有没有吸引力?“清北”两个字出现仍然会吸引家长孩子 32:51 应试教育和考试筛选只要仍然存在,做题就仍然是核心生产力 35:27 要做一个不是流水线生产的教培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心力 39:53 在教培不能自我感动,工作做完就放在一边 44:14: 没有人的梦想是做一个教培老师,考上清北就是为了教别人考清北? 49:31 教培是一个巨型产业,可以折射出更多的思考 主持人:CC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Pink Floyd: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 #联系我们# 公众号:Book方物/搜狐文化 小红书:有理取闹 搜狐网:搜狐文化
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期连续出版了三本围绕“工作”展开的当代“牛马圣经”:《星期五不上班》,《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对工作说不》。这三本书虽各有侧重点,但都尝试质疑工作的核心地位,甚至试图设想一种人们可以更少工作甚至不用工作的人生。 而参与翻译的两位译者——王伯笛与曹岳,也都有着不止一段关于职场的亲身经历。其中一位在学术道路上耕耘十余年,而在博士后出站之后最终选择放弃学术这条路;另一位则在二十余种工作间辗转腾挪,将“重新开始”变成一种常态。她们的故事,不只是译者的“幕后”,更是对“工作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度回应。 本期节目,我们和两位译者,一位放弃学术暂时待业在家的“前学术预备役”王伯笛老师,和刚刚在失业三个月后找到一份工作的曹岳老师一起聊聊有关工作的事情。我们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作的核心位置,工作对于人们时间的掌控,工作中的无意义和有意义,现代工作与消费的关系等等……最后二位老师还有给年轻“牛马”们的真诚寄语! 同时也推荐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这三本书给广大读者们!下次工作摸鱼间隙不妨读读哦~ 时间线: 05:34 伯笛:放弃学术,欧洲教职一样要非升即走 09:32 曹岳:在英国的代孕公司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11:09 曹岳:找工作就像谈恋爱,处不下去就换! 12:03 伯笛:ESG相关的工作是什么?和哲学有关系吗? 16:30 CC: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工作情何以堪! 23:23 伯笛:工作不能定义我的价值,待业没有很焦虑 26:10 CC:上一份工作连续剪了五个月视频,陷入无意义的漩涡 30:58 伯笛:学术圈的工作也被无意义充斥 37:58 伯笛&曹岳:翻译这三本书,不挣什么钱但很有意义 39:17 工作时间大讨论,下班能看见夕阳吗?能按时下班吗? 45:39 职场围观抵抗,和马桶交朋友! 49:21 伯笛:学术圈工作和休息完全无法分开,休息时间也在想论文 51:47 为了消费而工作,消费的欲望不止,工作就不能停! 1:00:08 曹岳:非常推荐年轻人的一份工作:啃老 1:03:50 伯笛:批判理论看了之后不一定就要罢工,还是要回归现实 主持人:CC 外联:不粘娇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Bob Dylan:Workingman's Blues #2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这一期节目请到了播客界的顶流沙青青老师!沙青青老师是《边角聊》和《东亚观察局》两档节目的主播,《忽左忽右》的常驻嘉宾,在《忽左忽右》也做过“谍海逸闻”系列专题节目。这一次,沙老师将自己多年来对于情报史的研究汇集成了《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携新书来搜狐文化和有理取闹做客!作为新人小透明主播,以及忽左忽右和东观的忠实听众,可以和沙老师串台特别开心! 这期节目聊到了很多冷战情报史上的有趣话题,英国军情五处的一把手罗杰·霍利斯有可能是间谍?甚至可能在30年代和佐尔格小组有关系?日本负责处理日本赤军派浅间山庄的警察和英国情报界也有关系?剑桥五人组和乔治布莱克都是谁?被判了46年的乔治布莱克如何成功越狱? 对情报史感兴趣的朋友快来听!不感兴趣的也来听,听完之后就会爱上情报史! 6:12 被禁掉的书:《抓间谍的人》 12:26 军情五处的局长罗杰·霍利斯有可能是苏联的间谍? 13:28 剑桥五人组出身贵族,却投诚苏联 17:45 霍利斯为保住皇室的颜面,“特赦了”苏联间谍 20:46 处理浅间山庄的警察又和这一切有什么关系? 21:33 传奇苏联间谍佐尔格和霍利斯可能在中国就见过面? 29:29 为什么英国的情报莫斯科比唐宁宫更早知道 33:03 剑桥贵族和赤色信仰的共存 41:49 传奇间谍乔治布莱克,被判46年成功越狱 48:30 情报机构也是办公室政治,《是,首相!》申遗 主持人:CC 外联:不粘胶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The Beatles:Back to USSR 这首歌简直就是剑桥五杰和乔治·布莱克的写照!感觉他们叛逃(回到)苏联的时候应该放着这首歌 I'm back in the U.S.S.R. You don'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boy!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泓舟,一位八零后母亲、写作者。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她曾以为自己可以和男性在教育和职业上平起平坐,“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我会明显地感受到我们的自我意识是被极大地鼓励和赞美的。”然而在拥有一个小孩之后,她发现回到小家庭的领域中,社会对于母亲和父亲的期待仍旧是极度不平等的。那个曾经昂扬的自我开始为养育孩子的琐碎所侵蚀,人生前二十年和男性拥有相同打分规则的答卷好像被换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张。 在这种慌乱与困惑中,她开始反思当代女性面临的母职困境。她拒绝“完美母亲”的神话,在访谈的二十多位女性身上,泓舟看到了不同的参考答案。但这些答案中都传递着共同的夙愿,这正是她为这本书所取的名字:《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本期节目,我们和泓舟老师一起聊聊有关“母亲”的话题,从对“完美母亲”的期待,精细化育儿的愿景,到父亲的缺席,“妈妈岗”的复杂性,再到形成一种全新养育模式的可能性。 02:15:“ 伟大母亲”不是一种赞美,而是一个枷锁 06:18:从辅食到补习班:这代女性被要求更加“精细化育儿” 09:06:社交媒体的发达,家长和老师都更加难做 12:44: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状态要格外重视 17:26: 生孩子前获得“养娃学位”对父母来说要求太高了 23:31: 在养育这件事上,父亲究竟在哪里? 33:34: 女性的职业困境:一言难尽的“妈妈岗” 39:45:我们缺乏对育儿模式的想象力 47:08: 生育体验为什么未能通过代际知识传递? 51:14: 男大学生也应该被生育的痛苦场景吓一下 55:04: 激女vs娇妻:系统支持的缺失 1:01:58: 双门洞作为育儿团体:集体养育的可能 1:07:12:生育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钥匙 主持人:CC 外联:不粘胶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The Smashing Pumpkins:For Martha 这是Billy Corgan写给母亲的一首歌。 #本期封面图片#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女人的三个时代》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本期成员# 主持人:CC (搜狐文化编辑,豆瓣 @爱与污秽凄苦) 嘉宾:KK(“5+3”医学专硕,目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规培) 胜哥(“5+5”学术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就读) Renee(美国“4+4”医学生,目前在美国某医院做住院医) #导语# 一夜之间,董袭莹让协和“4+4”的培养制度以臭名昭著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4+4 所培养的出的医生仿佛已经和“权贵之子”,“走后门”,“不专业”等负面标签绑定。而在社交媒体上,“请大家放心,我是 5+3+n 的普通医学生”的帖子层出不穷,普通大众们也纷纷开始忧心,如何在人命关天的时刻避免碰到一个董袭莹这样的医生。 然而 4+4 是否的确是洪水猛兽?实际上,引进这种制度的初衷却是希望汲取美国的医学培养体系的先进经验。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顶尖医疗团队的国家,所依赖的培养体系正是“4+4”制度。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而4+4 这个“橘”引入中国之后却有变成“枳”的风险。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一轮声势浩大的讨伐之后,或许我们更需要撇开情绪,深入地思考背后的隐忧。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中国和美国的三位医学生,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声音,以及他们对自身所处的培养制度的感受和思考。希望这些切身的体悟能够给听众们带来新的启发。也欢迎各位医学生们参与投票和评论区留言! #时间轴# 04:17: Renee: 美国“4+4”的Mcat 考试筛选掉很多人 05:45 两国“4+4”的区别,准入标准不同 09:20 胜哥:学术型博士是什么?和专硕的区别? 15:30 Renee:美国的住院医,至少3年,至多7年 19:05 医学本科vs非医学本科,哪个更好 23:15 胜哥:“4+4”制度是好的,执行出了问题 26:12 KK:“5+n”是最适合中国宝宝的制度 30:31 Renee:非医学本科,在医学之外还有别的生活 37:30 KK: 国内的规培制度体验怎样 44:10 Renee:国外住院医的工作压力大吗 46:30 尽管规培是必要的,但的确存在工资低的问题 1:00:20 胜哥:最好的医院有推进科研的社会责任 1:06:35 KK:普通规培生上完一天班,回去还得做科研 1:09:25 Renee: 美国的评职称有多种路径:管理,教学,科研 1:13:42 有什么话想给更年轻的医学生说?(董小姐可以跳过) #制作团队# 主持人:CC 节目统筹: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Dear Doctor The Rolling Stones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本期成员# 主持人:CC (搜狐文化编辑,豆瓣 @爱与污秽凄苦) 嘉宾:谭咏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爱之物》译者) 黄竞欧(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作家) 小柴(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研究生,喜欢吉伊和暹罗猫小豆泥) #导语# 这期节目我们从谭咏风老师翻译的《心爱之物:热爱如何联结和塑造我们》出发,聊聊当下人们对于“物”的爱与消费。无论是父亲亲手画的一张地图,穿了六年的校服,不舍得丢掉的和同桌传的小纸条,还是喜欢的角色的玩偶, Snoopy,吉伊,小八,Labubu,Molly,小羊肖恩……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不稳定的当下,似乎在一个变动不居物件之中,人们寻找到抵抗不确定性的百忧解。当回家看到自己的猫咪重复同一套欢迎的动作,看到坐在小床上永远等待着你的毛绒玩具,一种可以被接纳被包容的安全感成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寄托。 这期节目,我们聊到了包括但不限于:人们对于一件旧物的眷恋,对于动物的喜爱和依恋,对于各种形象IP的喜爱和消费,对于奶茶袋子,杯套等“新一代人破烂”的收集,逐渐拓展到全年龄层的“可爱经济”,泡泡玛特和 jellycat 等潮玩成为年轻人的“送礼神器”等一系列话题。三位嘉宾从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一起探讨了“爱物之谜”。 03:08 谭咏风:《心爱之物》,彼之破烂,我之宝物 7:00 CC: 穿了六年的校服被妈妈扔掉,哭了一晚上 08:53 小柴:吉伊是我的偶像,追到手了就是朋友 13:52 黄竞欧:陌生的城市里星巴克是为数不多熟悉的地方 16:30 谭咏风:Snoopy 是一只有思想的小狗,不能睡在狗窝里! 17:38 黄竞欧:有眼不识普氏野马 18:43 黄竞欧:在物身上人们抵抗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20:58 CC:昆德拉的牧歌属于动物,“温馨的重复之法则” 23:50 黄竞欧:Labubu 为什么爆火,Molly 为什么长青? 27:12 CC:人们越来越脱离背后的故事去消费 ip 29:39 小柴:年轻人逛商场什么都买不起,除了盲盒 31:55 谭咏风:中年商务男也需要“阿贝贝” 36:25 黄竞欧:jelly cat和泡泡玛特是年轻人的茅台和中华 40:30 谭咏风:Good goods do good. 45:15 黄竞欧:取悦自己,但不要借网贷买盲盒 49:15 CC:二手物品流转,物联结人与人 50:11 小柴:如果你也喜欢 xxx 那你肯定是个好人 54:20 谭咏风:走出闭环,从物的稳定走向人的不完美 主持人:CC 外联:不粘胶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蛋堡: 《关于小熊》 蛋堡的这首歌书写了一对分手的情侣曾经一起在垦丁街用飞镖射到的小熊的故事。小熊见证了两人的爱情,也目睹了他们的分手。最后小熊被放存放在了鞋盒里,和别的小物件一起。“在那里面有他们写的信,他们的相片,电影的票根之类的纪念。”虽然人与人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小熊却没有被丢弃。鞋盒尽管只是偶尔被打开了,但是打开的那一刻,“往事不断蒙太奇”。当想要寻找一首最适合这期节目的歌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首。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本期成员# 主持人:CC (搜狐文化编辑,豆瓣 @爱与污秽凄苦) 嘉宾:乔叶(作家,2023年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宝水》《要爱具体的人》) #导语#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著名的段落:“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 乔叶,这位于2023年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创作生涯开始三十余年后,用她的全新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爱具体的人”并非一种对读者的命令或者祈使,而是乔叶对自己的提醒。面对抽象的网络世界和想象中的远方,“爱”显得轻而易举。但一旦落回现实——那个充满鸡零狗碎、灰头土脸的现实——“爱”便成为一件需要耐心、理解与妥协的苦事。 本期节目,我们和乔叶老师聊身边的普通人,聊童年,聊故乡,乔叶老师用她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告诉我们:只有先爱具体的人,才有力量抵抗生活的虚妄。 #时间轴# 00:50 乔叶老师问好,“岁月如梭,织进了很多东西” 01:30 从散文到小说并不是“华丽转身” 04:26 “要爱具体的人”笼罩了这本散文集的几个重要元素“爱”“具体”“人” 06:24 人们很容易过抽象生活,爱具体的人很难 10:00 关注普通人是写作生涯一以贯之的关切 15:30 如何面对他人的冒犯:“理解他人,做我自己” 18:00 在吗?吃饭了吗?周一好周二好周三好…… 19:15 从身边的人身上“巧取豪夺” 20:17 地铁观察家:“配粉”的少妇 24:50 童年的乡村给予对自然的感知 27:10 “故乡感” 认知有多大故乡就有多大 32:00 每个人身上都有“城乡结合部”的气息 35:28 文学创作是来自于生活的教育 #制作团队# 主持人:CC 节目统筹:CC 张天娇 钱琪瑶 节目录制:周雨珊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小路》 张玮玮/郭龙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本期成员# 主持人:CC (搜狐文化编辑,豆瓣 @爱与污秽凄苦) 嘉宾:糖糖(前Top2 中文系博士生,博四选择结业) Lora( 前英国文科博士生,博一选择退学) #导语# 这期节目,糖糖和Lora 真诚地讲述了她们在选择做出放弃博士学位这一抉择的内心挣扎。她们想告诉所有人,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练习放弃,以获取再次飞行的机会。 当糖糖和Lora 听闻最近复旦大学文艺学的博士生宛同学自杀的消息时,曾经一样有着中文系在读博士身份的她们有着切身的痛感。当糖糖坐在亮堂的图书馆却无法抵御窗外黑夜的重力,当Lora 决定在暴风雨中去往海边任由风浪处置,她们所经历的也是类似的结束生命的冲动。而她们幸存了下来,却不由得思考,难道放弃的决定,比走向死亡还要难?宛若哈姆雷特般持续的延宕,To quit or to die,成为了当下无数正在经历挣扎和痛苦博士生难以抉择的问题。 高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背诵那些著名的篇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能放弃的训言从每个人年幼时就刻在了基因里。放弃会被嘲笑,会被惩罚,会被视为平庸,会被指责为懦弱。当一个人想到放弃的时候,全世界的一切人事似乎都冲上来阻挠,面向放弃的未来不知道会有多少层坚实的厚障壁。 然而,是否吹尽狂沙之后,所剩的仍旧是无穷沙粒,锲而不舍之后,金石仍旧不可洞穿呢?也许我们总是无法放弃完成这一切的可能性,无法放弃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无法克服过去已经付出的损失厌恶。放弃就意味着以前的一切都只是一事无成,我们坚持啃食发霉的面包,不是因为它还能果腹,而是无法接受已经吞咽下去的那部分变成了毒药。 #时间轴# 01:22 糖糖和Lora自我介绍,博几结业/退学? 05:32 糖糖写不出毕业论文,选择放弃博士学位 09:03 Lora 导师施加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12:07 博士的自我挣扎,博导无法提供帮助和指导 16:30 文科学术蛋糕的分配导致博士很难获得资源 17:00 为什么不选择延毕或者休学? 24:45 做出退学的决定过程中的挣扎 28:58 退学的决定有没有和周围人商量 31:10 退学的经历在求职时如何面对质问 35:19 对于正在考虑退学的博士,可以问自己什么问题? 43:50 对于还想要读博士同学,可以问自己什么问题? 46:30 对于女博士来说,还要平衡家庭婚育和学术之间的权衡 50:00 读博还是要综合考虑家里的经济条件 58:20 如果再来一次,会做一样的选择吗? 1:05:05 有关放弃的哲学,增强精神力量 节目最后所提到的诗歌来自于伯竑桥,摘录如下: 需要时,练习放弃 来换取再次飞行的机会 在世界的残骸中祝你善良。 初秋,叶子不青了,允许你慢, 再慢。这时你想 把内心的花瓶稳稳地搁在桌上。 想要重新属于些什么呢,这是 自由最初的意思。 #制作团队# 主持人:CC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节目剪辑:CC #本期音乐# The Rolling Stones: Sweet Virginia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导语# 上个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一番话再次引发热议——高校应该进行手术式的大改革,包括缩减文科招生比例。对于向来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著称的复旦大学也开始向文科动刀,人文学科是否真的已经走到了最低谷? 我们是否仍旧只能重复“这个社会越来越不重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在衰落”,“人文理想在破灭”,甚至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文明进行彻底批判等带有悲观色彩的老生常谈?在重复了十余年的人文精神式微的叹息后,这场持续发酵的学科危机是否还能催生出新的思考维度? “对于当下的文科生来说,我们所面对的困境是所学和所用之间的巨大割裂。” 面对新一波来势汹涌的文科裁撤浪潮,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佳晨如此说道。 而刚刚进入北大中文系就读的松松也常有这样的迷思,“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学的专业特别通识,好像是一个谁都能学的没有什么门槛的专业。” 她们的故事,不是关于无休止的文理之争,也不是宏大叙事下对于人文精神的辩护,而是那些站在学院和社会的分叉路口,面对真实困境的挣扎、怀疑和思索。当人文理想遭遇生存命题,个体的经验和情绪或许可以成为重构这场讨论的坐标。 #本期成员# 主持人:CC (搜狐文化编辑,豆瓣 @爱与污秽凄苦) 嘉宾:董佳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小红书 @董佳晨) 松松(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搜狐文化实习生) #时间轴# 02:55 佳晨和小红书“北大找工作”的系列直播节目 06:24 文科生学的更多的是知识而不是技术 07:24 佳晨的“社会学职业化”项目以及社会学知识和现实实践的距离 11:40 文科知识不具有高壁垒,如果让一个文科生重头学量子力学? 16:30 实用≠功利,希望学以致用同样是一种理想主义 19:10 文科生的就业选择有什么? 22:20 从学术道路转向就业的困难 22:40 顶尖高校人文社科院系对学术的推崇 26:00 并不打算做学术的人们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30:00 理工科也面对着学科研和产业的差距 36:20 大学仅仅是学术研究机构吗? 42:20 年轻人的试错成本非常高 46:25 文科生怎么转行? 51:00 文科生要不要主动去学习一些技能? #制作团队# 主持人:CC 节目统筹:CC 节目制作:CC Logo设计:王祥 #本期音乐# 椎名林檎:やつつけ仕事 #联系我们# 公众号:搜狐文化 小红书:文化er 搜狐网:搜狐文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