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两位心理学研究生聊聊ADHD大脑使用说明书

多动症只是小孩的专利? 错!成年人的ADHD可能正躲在你的“拖延症”和“三分钟热度”里悄悄捣乱! 法拉利大脑配自行车刹车? 没错,ADHDer的日常就是:上一秒专注到“人机合一”,下一秒大脑已跳转到《甄嬛传》剧情。 这期播客,主播小佐(资深ADHDer)邀请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同学小宇(同为ADHD患者),撕开“多动症”的刻板标签,带你解锁成人ADHD的隐藏副本——从“确诊即治愈”的顿悟,到和拖延症斗智斗勇的生存秘籍,再到考研逆袭“野路子”操作! 【本期主播】 小佐:Clio-心理 小宇:冬天里的腐乳红烧肉 【适合谁听】 * 总被骂“马虎”“懒散”,却觉得自己“脑子像失控火箭”的成年人 * 在考研、职场、人际关系中反复受挫的“自我怀疑型ADHDer” * 好奇“猎人脑”与“农夫脑”区别的心理学爱好者 * 想理解ADHD亲友但总踩雷的“绝望家属” 【关键点时间戳】 一、我们的ADHD经历 * 01:47 ADHDer本人也有刻板印象 * 03:07 ADHD的3种类型(注意力型/多动型/混合型) * 04:35 医生竟说“成人没有多动症”?成人确诊挂儿科号? * 08:04 确诊即治愈 vs 家人说“你少动点,控制一下” * 12:17 吃药副作用像“过山车”? * 14:22 生存指南之抱大腿,“拉人下水”。 二、ADHD如何极限挑战各类考试(考研为例)! * 19:58 用“热爱对冲痛苦”,信念感才是最强外挂 * 22:53 精力管理:ADHDer的休息优先级>学霸式苦学 * 26:55 正确复盘: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事,正向反馈 * 28:36 在职备考:计划外包+电子化卡片+“拉人下水”学习法 三、30岁转行心理咨询 * 35:02 30岁转行心理学是任性还是觉醒? * 37:41 从“不得不”到“我想要”:内部动机的破局力量 四、ADHD年龄大了会自愈吗? * 40:49 30岁后大脑才“勉强成熟” 五、学习效率篇 * 42:53 阅读障碍急救包:Dyslexie字体+彩色书签+多遍阅读法 * 45:43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钟让大脑弹幕静音 * 47:04 番茄钟:拒绝25分钟魔咒,按状态调整时长 六:社会支持篇 * 49:14 不被理解怎么办?找1个懂你的人>说服全世界 * 51:30 警惕自我诊断!ADHD vs 焦虑/抑郁/CPTSD 【延伸阅读 & 工具包】 📚 书籍推荐 * 《分心不是我的错》:ADHDer的圣经,读懂“法拉利大脑”的出厂设置 * 《被困住的聪慧》:女性ADHD的隐秘困境与突围指南 🛠️ 效率工具 * Anki:记忆卡片神器,背书党必备 * 番茄钟:专注时长自由定制,告别“25分钟魔咒” * Anti-Planner:灵活目标设定,专治完美主义拖延 💡 专业概念 * Masking:社交中的“演技派”,ADHDer的生存面具 * CBT疗法:用科学思维驯服负面情绪 * 执行功能:大脑的CEO,决定你能否“说到做到” 🌐 资源导航 * 青衫Aspie公众号:一键查询成人ADHD确诊医院 * 暂停实验室:心理学课包,手把手教你应对内耗 * Dyslexie字体:阅读障碍者的福音,英文学习党速冲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56分钟
3k+
2个月前

5.东亚姐姐的人生脚本,被我重新定义

本期播客是关于“长姐”的话题,我邀请了我的同学,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的扁桃树,讨论了作为家里的姐姐,和妈妈、手足之间复杂细腻的关系。以及,这些家庭角色、重男轻女思想对成长、婚恋和职业的影响。我们试图从女性的身份认同出发,聊一聊我们如何自我探索,性别觉醒,以及建立清晰独立的边界,善用自己的特质,找到属于“姐姐”的幸福人生。 扁桃树的论文访谈对象在招募中,如果你也是家里的姐姐,如果你也愿意分享你的故事,可以联系她。邮箱:[email protected] 02:38 有一种常见的家庭配置是 姐姐 x N + 弟弟,直到那个带把的出现 04:59 长兄为父,长姐为母,但大家忘记了我也是孩子 08:50 孩子对于父母的偏爱有天生的敏感性 11:35 亲职化,是指孩子代替父母角色去承担责任 工具性的亲职化 情感性的亲职化,这种伤害更大更深 16:08 独立还是联结,姐姐们的人生选择 18:58 女儿和妈妈,模糊的边界和纠缠的关系 20:46 姐姐和弟弟,无痛当妈的体验 24:02 胜男的姐姐和被废掉的弟弟 25:11 亲职化赋予我的人格特质,为我带来的职业成就 28:32 女性主义觉醒,拒绝爹味和第二性 34:54 同时警惕自己的性别预设,不影响自己对男性的看法 36:33 结婚和生孩子,应是自主且负责任的决定 41:06 卸下姐姐的枷锁,从看到枷锁开始 42:51 建立健康的边界,拥有自己的主体性 家庭边界只是家庭成员之间物理和心理之间的距离,包括两种: 纠缠的边界:过度依赖,边界模糊不清 疏离的边界:过度独立,缺乏情感支持 46:15 经济的独立也很重要 48:47 缓解压力的小tip 51:05 再来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做姐姐吗?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53分钟
99+
3个月前

4. 人人都配拥有《好东西》

大家好呀,这期聊点《好东西》。 这部电影豆瓣已有60万人打分,开分至今一直保持在9.1分。 电影讲的是小青中三代女性,在面对过去的创伤与新的挑战时,发生的最勇敢的故事。这部电影浪漫、幽默,也治愈、深刻。虽然电影描绘着最现实的问题,但也给了我们最理想的可能。 00:00 集体再见《再见爱人》,来看点好东西 01:34 《好东西》治愈的点在哪里? 03:32 小叶得到了一次矫正性的体验 矫正性体验主要用于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它指的是通过提供新的、积极的体验来修正或补偿个体过去的负面或不适应性体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08:17 非主流叙事:前夫哥的女性主义、小马的讨好、性少数 11:58 《好东西》的哭点在哪里? 16:28 为什么我们不会夸人? 19:56 依恋关系为什么这么重要? 24:58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铁梅对小孩算吗? 无条件的爱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不附带任何条件或期望的爱,它不依赖于对方的行为、成就或特质。这种爱强调接纳与支持,无论对方处于何种状态,都给予持续的关怀和理解。 32:20 导演的妈妈才是梦中情妈! 32:06 为什么不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妈妈? 35:37 王铁梅被网暴,却没有后续了 38:02 电影会下线,生活中的好东西不会 【本期主播】 皮皮,小红书Rebecca心理 博文,小红书Huhuhuhuhu~ 小佐,小红书Clio-心理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44分钟
2k+
4个月前

3.再聊再见爱人:麦不出的“鬼打墙”,李解不了的双重束缚

随着再见爱人节目的爆火,李行亮和麦麦之间浮现出了越来越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亲密关系、关于个人成长。据此,我们推出了第三期节目,和大家一起讨论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1. 02:46 亲密关系里的双重束缚:我可以爱你但对你不满意吗? 双重束缚(Double Bind):在紧密的关系中,一个相互矛盾的信息传递出来,信息接受者会感到没办法做出回应,或没法逃离沟通情景而不损害关系,并且会感到很糟糕或者生气。 03:38 不满意这个词,好像被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被评价 06:48 双重束缚:传递出的矛盾信息,让人困惑或生气 10:00 李行亮的觉醒:我不是不懂,我是不想懂了 2. 11:26 为什么会出现亲密关系里的鬼打墙 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是认知信念中的最底层,是信念的核心。它决定着具体生活领域的中间信念,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自动思维。 三种有问题的核心信念,影响着我们的关系和行为:我不可爱,我没价值,我无能。 心智化(Mentalization):指的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全能自恋: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12:31 麦麦为什么感受不到李行亮的爱 14:07 追逃模式下,李行亮的动作变形 12:47 当我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可爱,我便感受不到爱 16:01 心智化:当我们心智化能力不够的时候,我看不到别人的脆弱和慌张 18:08 全能自恋:意味着对身边人的压缩,无视其独立性和主体性 3. 18:58 不走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可以很相爱吗? 20:24 我觉得不在于是否进入对方的世界,而在于是否能容纳对方有自己的世界 22:18 凶猛的信任对我很重要 23:24 当我的核心信念是:我有病,我爱无能 4. 27:40 怎么破除亲密关系里的鬼打墙 28:25 我们都在各自的话题里 28:47 自我成长:改变内心的核心信念 33:08 能调整的去调整,不能调整的去哀伤 36:43 爱只能相信,不能证明 【本期主播】 皮皮,小红书Rebecca心理 博文,小红书Huhuhuhuhu~ 小佐,小红书Clio-心理 【参考资料】 《家庭治疗》作者:Michael P. Nichols / [美] Sean D. Davis 《依恋与亲密关系 伴侣沟通的七种EFT对话》作者: [加] 苏·约翰逊 《认知行为疗法》作者:朱迪丝·S.贝克 (Judith S. Beck) 《心智化临床实践》作者: Jon G.Allen / Peter Fonagy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38分钟
2k+
4个月前

2.从「再见爱人」到 看见爱人,让我们穿越自己再相见

杨子说:我知道她想要被看见,我选择视而不见 麦麦说:我不愿意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李行亮看不见麦麦大笑背后的悲伤 留几手说:我这些年,都是在对空气打拳吗?? 最新一期,三位主播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看见,为什么看见这么难,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看见👀,节目中,也会听到大家分享自己被看见的爆笑和治愈瞬间!! 成年人最珍贵的礼物是看见。我们感动于被深深看见的体验,妈妈灌注的目光,恋人相爱的眼神,都是看见最具象化的瞬间。 成年人最难的也是看见,我们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见。自恋和权力妨碍我们看见,自卑和羞耻阻止我们看见。 看见是一场修炼,源于对彼此「潜意识」深深的理解和洞见,是一次次放下自己,全然的好奇,又是一次次了解了自己,更平等的看见。愿我们都能从再见爱人,到看见爱人,翻越自我去相见。 注:鉴于综艺里对嘉宾展示的内容有限,我们仅从一些心理学视角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解释我们的心理学概念。 【你将听到】 看见到底是什么? 01:44 “看见是成年人最珍贵的礼物”,那么看见是什么? 03:33牛油火锅里翻滚出来的肉,正好被你夹到的那一刻,就是看到了。 看见为何如此重要 03:44 小佐的被看见,感觉心底的角落被照亮 05:27 萧敬腾结婚时相爱的眼神,就是「我看见你」最具象化的表达 08:53 小文儿的撒狗粮时间 10:46 皮皮的被看见,是一次珍贵的治愈 13:56 「镜映」:妈妈是我们最初的镜子 看见为什么这么难——再见爱人三对夫妻的看不见 15:44 李行亮看不见麦麦大笑背后的失落和难受;留几手看不见葛西接收不到自己的爱;黄圣要长大的需求,杨子选择视而不见 20:08 世界就是一个大型的「投射」现场,投射让我们习惯以己度人,很难真正的看见 21:37 麦麦看画像时大笑,却不直说自己的悲伤——我们既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见 26:53 杨子的视而不见:用权力控制关系,以抵抗被抛弃的恐惧 27:48 自恋阻碍我们看见彼此:我害怕我会是那个一直被忽略的人 我们如何才能看见 32:36 真正的看见来源于对彼此「潜意识」深深的理解和洞见 34:45 留几手的回避,可能在早年就已埋下伏笔 37:56 觉醒的葛夕:翻越自己,去看见 42:34 看见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过程;看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姿态。 44:17 愿我们翻越自己,再相见 【本期主播】 皮皮,小红书Rebecca心理 博文,小红书Huhuhuhuhu~ 小佐,小红书Clio-心理 【参考资料】 《看见与被看见》John Steiner 《伴侣态度 伴侣精神分析与塔维斯托克关系中心模型》Mary Morgan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从养育到治愈 从理论到实践》 David J. Wallin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45分钟
3k+
5个月前

1.无形的陷阱:如果你被「情绪稳定」绑架了就请眨眨眼

在这个不稳定的时代里,我们都在追求一种情绪稳定。可情绪稳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为什么要情绪稳定?我们能做到情绪稳定吗? 本期节目,我们将会讲讲「情绪稳定」这个陷阱。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哭,不能闹,做一个乖孩子,长大后,在职场、家庭,情绪稳定也被看作成熟的表现。情绪稳定似乎是一场暴政,让我们渐渐和自己的感受失去连接,被动地疏泄,反而带来更多糟糕的体验。 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去看见,生而为人,我们天生不稳定,看见情绪背后,更多的情感需要,不再执着,不再羞愧,不再因表达内耗,愿我们始终能够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你将听到】 02:19 当妈妈告诉孩子不要哭,不哭就行了吗 02:49 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可以持续的吗 05:02 勇敢是否意味着忽略、否认我们的感受 06:27 稳定可能意味着和我们的情感失去连接 07:35 职场人如何被动的表达情绪 09:34 少用理智,多用幽默、升华的防御机制 12:37 为什么表达情绪后,会有更多负面情绪 14:13 情绪的「发动机点燃顺序」 16:12 情绪劳动:情绪也在打工 18:11 女性在承担情绪劳动的角色 19:21 情绪问题带来的躯体化 20:48 没被表达的情绪,可能会更丑陋的爆发 22:17 正念冥想的小方法、情绪健康教育 25:00 经前期综合征 TMDD 29:55 脆弱的力量:表达情感和需要让我们更亲近 31:16 学会识别底层情绪和依恋需要 32:40 不要对情绪稳定过分执着,表达情绪不意味我是不好的人 35:04 愿你始终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本期主播】 皮皮,小红书Rebecca心理 小文,小红书Huhuhuhuhu~ 小佐,小红书Clio-心理 【参考资料】 《情绪疲惫的你》 作者: [美]南希·科利尔著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David H.Barlow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从养育到治愈 从理论到实践 David J. Wallin著 《探索情绪痛苦:以EFT为基础的整合心理疗法》 陈玉英著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著 Kula, O., Machluf, R., Shahar, B., Greenberg, L. S., & Bar-Kalifa, E. (2024). The effect of therapists’ enactment interventions in promoting vulnerability sharing in emotion focused couple therapy. Psychotherapy Research Lowyck, B., De Hert, M., Peeters, E., Wampers, M., Gilis, P., & Peuskens, J. (2004). A study of the family burden of 150 family member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European Psychiatry 【联系我们】 万千温柔,深刻洞察,我们是「思想悟区」,一档泛心理学播客。 主播来自北师大临床咨询专业,三个互联网人,用心理学的视角,思考职场、关系和人生意义。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seeuhearu」并备注「听友群」,参加好玩有趣的活动。 「邮箱」:如果您有节目主题相关的故事或困扰,欢迎来信([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择部分内容,匿名分享并做一些思考和回应。

35分钟
2k+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