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我们今天继续“古史春秋”这个专栏。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和上一期的董卓有那么一点点像,但又非常不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董卓当年是凭着武力乱中取胜,而这个人,还真的是有点“一人一票选上台”的意思。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今天我们将暂时结束“人在征途”这个专辑,回到我们过去的一个老专辑,也就是“古史春秋”。我们将从现代和近代跳出来,重新回到中国古代,来说说一些我们老祖宗们的故事。 今天这期,讲的是一个《三国演义》里我们似乎很熟悉,但可能又未必真那么熟悉的人。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这期我又要插播一期播客访谈内容了。 前段时间,我原来在解放日报社的老同事,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渊请我回去做了一档访谈节目,这档节目是三个人以圆桌形式进行的,所以我又邀请了我的朋友,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著名历史作家马伯庸,我们三个人凑了一桌,聊的主题是《历史的写作密码》。 我们仨聊了两个小时不到,我觉得还是非常开心的,其中也有不少干货,也有不少笑料,所以就借今天这期,用播客的形式和大家共享。当然,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因为录制现场是大厅,而且是一档视频节目,所以转为音频,难免会有点空旷的回声,还请大家包涵。 好,下面播客开始。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我们继续“人在征途”这个专辑。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和一款游戏有点关系。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前段时间又感冒了,录这期节目的时候,其实我感冒还没好,不过想想还是别请假了,大家将就下,听听我的鼻音吧。 今天我们还是继续“人在征途”这个专辑。上一期,我们说了一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的故事,我相信不少人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也会表达一些不理解。那么今天这期的故事,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不理解。不过没关系,我只是客观讲述这个故事,至于大家的观点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字, 相信很多人 现在对他的名字已经很陌生了 而“长江漂流”这四个字,在更多人看来 可能也只是一个旅游项目 但时光倒退30多年 完全不是这样的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我们继人在征途这个专辑。 有人曾说 姚明、刘翔等一批上海籍运动员 改变了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印象 其实 在他们之前 曾经还有一个让全国人都记住的 上海人的名字
上周,得到APP联合创始人、CEO,超级畅销书《沟通的方法》作者脱不花来上海了,我把她抓来,搞了一场聊天。 01:00 分享新书《干得漂亮》 03:21 “恐飞”是如何克服,如何重拾职场掌控感? 07:28 如何面对不同的领导?理性的,感性的,古怪的,理想主义的,讲究逻辑的,需要自己去变化适应吗? 11:08 如何有效地与领导沟通并应对工作压力? 15:23 职场人如何正确的“撒娇“,领导布置任务,但我工作量已经饱和,怎么办?多做多给活,少做不出错,“老黄牛”怎么办? 18:39 公司有“嫡系文化”,是不是“领导的人”。这种文化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如果你不是嫡系的,怎么办? 24:38 女性在职场中的“难言之隐” 25:05 职场女性如何正确应对不怀好意的领导? 38:08 “劝酒”不可取,如何“上酒桌”? 41:06被领导批评/冤枉了/讽刺了,甚至领导总是针对我,怎么办? 46:05 如何有效地向领导汇报? 52:26 领导事无巨细,什么都要问,确保自己掌控,怎么办? 56:02 如何与领导谈加薪及涨薪 58:58 如何定期评价自己还在职场的“牌桌上”? 1:03:41 协作同事拖进度了,如何催办? 1:07:02如何和不喜欢的人共事(推卸责任,不配合) 1:13:18 碰到同事私下里抱怨公司,怎么办? 1:16:08 和同事闹矛盾了,怎么办? 1:20:54 职场年轻人如何更好地安排周末,拓展“朋友圈”? 1:27:39 花总和馒头在职场中成长的三大关键词 1:40:12 年轻人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阅读 1:43:02职场人更多只能碎片化阅读,花总和馒头推荐几本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前段时间去微信公开课团队做了一期播客,聊了聊阅读。凑今天的热闹,也放到这里。 01:58 还记得《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和新华书店带给你的快乐吗? 07:48看书or刷短视频?一秒回答! 13:12 阅读的两大困难时刻:翻开书的决心,读下去的方法 15:04 放下阅读的包袱,“获得爽感”是阅读的一大动力 18:50 不要给书附加太多的价值判断 21:20 灵魂拷问:为什么刷短视频的时候不会设目标,读书的时候就要有目标??? 22:22 《历史的温度》为什么能做到深入浅出 29:50 微信读书的用户原来都喜欢看这些 31:25 关于“划线”功能的那些趣事儿 35:50 用户“划线”最多的书是这两本 37:06 书非逼而不能读也? 42:47 总有些人看完一本书,书就被“毁了” 45:22 用书下酒!?看不下去可以试试 46:37 开车听书党,集合! 48:35 误诊了,原来成年人都是假性阅读障碍 51:32 阅读和游戏、电影一样,带来的是“体验” 53:37 其实“阅读”并不局限于看书 54:42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了金庸的电视剧,还要回头看原著 59:30 培养阅读习惯可以从十万字上下的书开始 61:11 《论语》有多少字? 63:11 愉快的嘉宾书单安利时间! 72:00 不知道看啥的时候,根据微信读书的评分来选书吧~ 嘉宾推荐书单� 《食南之徒》(马伯庸)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 《旅行之木》(星野道夫) 《失落的卫星》(刘子超) 《午夜降临前抵达》(刘子超) 《老人的战争》(约翰·斯卡尔齐) 《孤独小说家》(石田衣良) 《客乡》(燕妮·埃彭贝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 本期cue到的书� 《历史的温度》(张玮) 《“全不知”游月球》(诺索夫) 《沟通的方法》(脱不花) 《微习惯》(斯蒂芬·盖斯) 《百年孤独》(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战争与和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天树征丸) 《平凡的世界》(路遥) 《繁花》(金宇晨) 《我与地坛》(史铁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三体》(刘慈欣) 《失败者的春秋》(刘勃) 《项塔兰》(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张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我们将暂时结束“战后之战”这个专辑,再开一个专辑,叫“人在征途”。这个专辑,收录的是我曾写过的一些人的故事。这些人有些特别,人们可能会给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号,叫“冒险家”或“探险家”,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很多时候都花在了探险上。有人可能会觉得毫无意义,但有人却也会为之感动。无论如何,我觉得其中有一些人的故事,值得拿出来一说。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我想先提个问题: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 按照现在的记录,应该是1953年。 但是,在登山界还有一个小小的“争论”因为,一部分人相信——或者说是希望吧,希望有人在1924年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期内容,给大家附上一份“珠峰攀登简史”: •1924年 马洛里和艾文在冲击珠峰峰顶时遇难。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人类有纪录以来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1998年,狄斯特法努·阿森提夫成为第一个不用供氧装置登顶的美国女性。她在回程时无力移动而冻死,她的丈夫谢尔盖·阿森提夫在试图救她时失足摔死。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了一千米,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我们继续“战后之战”这个专辑。 这个专辑的第一篇是马岛战争,第二篇是科威特战争。从规模上说,一场比一场小。今天要说的这场战争,其实更小。但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说呢?因为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还真的挺特别的。 至少从表面上看,它无关领土,无关石油,而是和一场足球比赛有关。我们常说: 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但真的有两个国家 因为一场足球赛开战了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我们今天继续“战后之战”这个新专辑。 1991年爆发的那场“海湾战争”,我相信不少人都有印象,而引发“海湾战争”的之前那一场战争 不少人我觉得可能就听到个名头,但未必了解,因为那场战争规模实在太小 不过,却也值得说一说。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晚清风云”专辑又要告一段落了。每次要开个新专辑的时候,也是我头比较疼的时候,是继续之前旧的呢?还是新开一个呢?如果继续之前,继续哪个好呢?“岁月如歌”,“空中浩劫”,“大神侧面”,“动漫人生”,好几个专辑都有人催更。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设定专辑这件事,有好的地方,那就是把同一个类型的题材集中讲述了,逻辑也比较清晰,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我大概至少有100多篇内容,很难分进现有的任何专辑,有的甚至只能独立成篇。 所以可能以后会搞个“五花八门”的专辑吧。不过这一次,我还是凑到了几篇,可以开一个新的专辑,叫“战后之战”。这个专辑名称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们人类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世界大战,二战让绝大多数人知道了和平的可贵,但必须承认的是,二战之后,全世界并不是一直都是和平的,一直是有局部战争发生的。包括我国也有几次用兵的事件,其中除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在“止戈为武”这个专辑里已经都说了。 而“站后之战”这个专辑,收录的就是除了中国之外,二战后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 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一场。 话说在世界足坛,有几对著名的生死冤家,就是“一见面就杀得分外眼红”的那种,比如英格兰队和德国队,巴西队和阿根廷队,中国队和日本队应该也能算(就是现在实力不在一个层级了),但在这些“冤家”中,仇恨最深的,恐怕是英格兰队与阿根廷队。 这两支球队虽然远隔重洋,却是生死之敌,这一切的起因,是1982年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那是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海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