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调休:制度游戏or人造假期?

小时空漫谈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之调休。又到五一劳动节,今年通过调休我们将拥有五天的“小长假”,相信大家和我们一样正经历着节前疯狂赶工。我们对作为中式特色的“人造长假”并不陌生,“人造长假”的相关话题更是连续占据微博热榜。为了休息要经历“昨天周一,今天周一,明天还周一”的痛苦,你愿意吗?调休日和工作日的效率有什么区别呢?调休背后隐藏着什么原理?我们究竟需要怎么样的休息?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调休,以【剥削】与【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从社会学和心理的角度和你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休息。 🔎内容剧透 * 1. 五一假期调休引发热议,人造长假,还不如不放,你也这么觉得吗? * 2. 节前疯狂赶工,节中人海烦躁,节后从早困到玩,假期焦虑症?你会有么? * 3. 调休的目的是什么?优点是什么?调休对哪些人友好? * 4. 八小时工作制和周末二休的由来——更多是“经济账” * 5. 五一节的来历和真正的纪念意义是什么? * 6. 调休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调休是否适应今天? * 7. 想要促进消费,消费的心情也很重要 * 8. 休息这件事的核心是什么? * 9. 不消费就不能高质量的休息了吗? 📚知识拓展 * 双休制度的演变:1995年我国实行“做六休一”的单休制度正式取消, 1949年后,《全国年节及节假日放假办法》规定每年有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4个法定节假日,总共放7天。 * 调休的由来:始于1999年,为促进消费和旅游,国务院修改节假日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三个节假日与前后双休拼在一起,连休七天。然而,此模式带来出行人数激增,交通运力不足并削弱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我国开始推行“小长假”模式则是在2008年,也就是现在的“多个小长假+2个大长假”。将此前五一3天假分给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法定节假日也因此增至11天。其中1天的假日冠以“调休”,生成现在的“人造长假”。

36分钟
99+
2年前

【社会心理学】朋友圈:虚拟空间的人设塑造和人脉管理

小时空漫谈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之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已经陪伴我们十多年了,从最初日更新,相互分享生活的小确幸到如今朋友圈被同事、微商、企业号占据,朋友圈的“人设感”更加凸显,在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的凝视之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表演,每次发“状态”也更深思熟虑。在内心预演,在好友列表分组,久而久之,朋友圈让人疲倦,很多人更是选择关闭朋友圈,不发也不刷。如何看待朋友圈的人设?别人对你的看法会影响你发朋友圈吗?“社交舞台”不欢迎负能量真的好吗?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以【印象管理】与【社交假面】为切入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和你一起修炼朋友圈演技的同时寻找真我。 🔎内容剧透 * 1. 你在朋友圈依旧活跃吗?你朋友圈的热度高吗? * 2. 为什么选择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 3. 为什么很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 4. 朋友圈的功能有哪些? * 5. 发朋友圈意味着什么?朋友圈背后的社交逻辑与形象管理? * 6. 朋友圈的人设是否真实? * 7. 朋友圈正能量加剧了“点赞社会”的现象,我们真的快乐吗?负能量如何安放? * 8. 朋友圈是否会走向消亡? 📚知识拓展 戏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在与他人互动中,通过控制发出的信息,也就是自我呈现,让对方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来形成对你的印象。控制了对方对我的印象,就可以进一步控制对方,让TA做出对你有利的行为。所以印象管理说到底是一个信息控制行为。每个人都在精心地营造着自己的社会面具,并会根据不同的交流环境,扮演某个角色、维持某个身份。这种行为就是人际传播里常说的“印象管理”。我们日常的行动都是在扮演着某个角色,会根据自己对周围环境也就是“舞台”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剧本与角色。

42分钟
99+
2年前

【极简主义】房车:数字游民式的旅居生活方式

小时空漫谈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极简主义”系列之房车。房车是一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基本设施的车种,为人们提供在路上可能性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从几年前选择离婚并掌握方向盘“在路上”自驾游的苏敏,到各大综艺纷纷组织房车游,可以看到,无论是想要gap的年轻人、被工作填满的社畜、还是步入晚年的老年群体,房车都可以作为我们打破牢笼并探索新世界的好选择。作为“路与梦”的结合体,房车是出发也是回归,是不断前行的生活更是打破牢笼的勇气,或许房车作为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能够帮我们在“悬浮”社会中找到更多自我。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可移动空间】、【极简出行】,从空间和社会学角度,聊聊房车代表的新型城市生活旅居方式。 🔎内容剧透 * 1. 你了解房车吗?提到房车你会想到什么? * 2. 什么样的人适合体验房车生活? * 3. 房车是短途游玩还是长期生活方式? * 4. 从硬卧火车到东方快车,再到九州七星,路上的生活美好吗? * 5. 房车的由来是什么?可移动式的建筑背后隐藏着“游牧基因”? * 6. 租房、住房车,如果没有房子,就无家可归吗? * 7. 房车能解决通勤时间或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吗? * 8. 什么阻碍了我们拥有房车? * 9. 房车会成为未来的流行的生活方式吗? 📚知识拓展 * 房车的起源:约13世纪时期,罗姆人(吉普赛人)为了能够更好的以歌舞卖艺流浪生活,他们将牲口拉的大篷车改造为他们的栖息之所。因为科技水平及经济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房车仅包含基础住、食的生活功能。 * 中国房车市场现状:近年在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游客更愿意选择自驾游,同时叠加国家的政策支持,房车生产企业和旅游业都从中看到了商机,房车和房车旅游产品的供给将不断增加,市场保有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房车保有量达到288718辆,同比增长24.4%;2022年,我国房车保有量约359239辆。 * 房车的分类:目前房车主要分为拖挂式和自行式两大类,两者持有成本稍有差异。前者便宜些,售价在10万-30万,进口的在50万-80万;自行式房车贵一点,国产便宜的B型房车20万起步,C型房车普遍在40到60万之间,涉及到进口底盘则上不封顶,数百万都常见。

49分钟
99+
2年前

【社会心理学】立遗嘱是年轻人积极面对死亡的开始?

小时空漫谈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之遗嘱。近年来,90、00后成为生产主力军,立遗嘱这件事也被提上日程,从忌讳到积极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立遗嘱看成是一种风险管理与个人权益的保障。根据《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至3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近三成。而在2022年未婚者订立遗嘱中女性占比为71.51%。你会选择立遗嘱吗?年轻人选择立遗嘱背后的心理诉求是什么?“遗嘱观”的演变能否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遗嘱】、【生命权】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聊聊年轻人立遗嘱这件事,如何争取生命权利。 🔎内容剧透 * 1. 你会选择立遗嘱吗? * 2.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立生前遗嘱? * 3. 立遗嘱的年轻化趋势说明了什么? * 4. 我们的遗嘱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5. 男女在立遗嘱这件事上有何不同? * 6. 立遗嘱的心理意义是什么? * 7. 如何更有选择的度过临终期是社会或政治问题吗? 📚知识拓展 *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上野千鹤子,2022年5月出版。上野通过对日本医疗、看护、护理等最新情况的全面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带给读者“一个人在家带着尊严离世可以实现”的信心。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独居人口逐渐增多的当下给我们一些面对死亡的视角和勇气。 * 立遗嘱的社会现状: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787人;立遗嘱最年轻的为17周岁(根据民法典规定,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020年至2022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357人。“00后”立遗嘱的人群,主要是大学在读学生,部分为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00后”人群立遗嘱主要处分的财产以“银行存款”“虚拟财产”为主。

33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