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做游戏研究” | 席地而坐Vol.33

席地而坐

新的一期,我们邀请青年学者李典峰、耿游子民,分享他们在北大做游戏研究的体验。 什么是游戏?电子游戏跟传统游戏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在北大做游戏研究,需要去做什么,又会遇到哪些现实的困境?本期,典峰和耿游会从他们为什么做游戏研究说起,谈到游戏本身值得研究的内容、游戏的学科化建设、游戏在今天遭遇的污名化。我们也会讨论《失控玩家》这部游戏化电影,将它与《头号玩家》《黑镜》等电影做对比,讨论电影领域出现的“游戏化”趋势。游戏如何影响我们的当代生活?在今天,资本主义如何通过控制“眼球”,来维护它的统治? 在讨论的下半场,我们会讨论游戏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打游戏成瘾会让青少年荒废学业,但是游戏对青少年只有副作用吗?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又有哪些?如果游戏潮流不可避免,我们今天看游戏或许就像20世纪的人看科幻小说,那么游戏该如何与儿童教育、青年教育更好地共生? 讨论最后,典峰和耿游也跟我们分享了国内游戏研究的代表著作、值得关注的学者,以及一些他们平时喜欢玩的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它是一场当代的叙事革命,倘若我们能以平常心对待,我们或许能开启一个更丰富的想象力世界。 (由于音质不慎受损,本期音频或存在部分噪音,敬请见谅)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李典峰: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电子竞技与游戏素养。 耿游子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游戏文化与游戏史。 04:34 典峰和耿游在北大做游戏研究的契机 08:30 什么是游戏,电子游戏具体又是什么? 17:30《黑镜·圣诞特辑》的深刻之处 20:46《头号玩家》是硅谷程序员的爽文 24:40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在今天已不那么分明 35:30 游戏行为失控与游戏上瘾 50:30 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有哪些? 1:03:50 资本主义大厂又是如何利用电子游戏来控制人的时间? 1:11:15 国内在寓教于乐上做得比较好的游戏 1:23:26 游戏最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未来?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朵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94分钟
1k+
3年前

从《素食者》到《再见爱人》:谁在围猎婚姻中的女性?|席地而坐Vol.32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宗城和夏周从最近阅读的小说《素食者》出发,围绕《素食者》展开文本细读,同时结合近来看到的几部文艺作品,来讨论婚恋之中女性的细腻心境。 在《素食者》中,作家韩江书写了一个渴望成为树的女人,她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棵树,而是在目睹来自家人、社会,乃至自己的暴力后,在持续的梦魇中,她渴望成为一株植物。韩江展现了一段灵性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感受到女性在某些情境,所会遭遇到的窒息般的体验。 正是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们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这档观察类综艺,可谓中年婚姻生活的大解剖,可它不是以那种猎奇的、刻薄的视角,而是以理解的、坦诚的目光去呈现。 本期节目,我们也会通过《素食者》,谈到作家韩江的创作母题,以及对她产生深刻影响的光州事件。在对《素食者》的探讨中,我们将对比《你的夏天还好吗》《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男哥的信》等作品,展现韩国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文学世界。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02:40《素食者》与《再见爱人》中呈现的婚姻紧张关系 04:30《素食者》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10:30 在《素食者》中,男性迷恋怎样的女人,又恐惧怎样的女人 13:00 国产文艺作品为什么盛产和解叙事 21:00 韩江的写作母题:女性记忆、个体痛苦、反抗暴力,与人如何面对自身的残酷 22:42 宗城科普光州运动 34:20 夏周对比《素食者》和《82年生的金智英》 38:00 从韩江到金爱烂,韩国小说对性别议题的呈现其实非常丰富 41:40 金爱烂的小说如何营造一种亲切感和扎心感 48:00 比反抗外部暴力更难的,是面对自身的暴力 片头曲:Young And Beautiful 片尾曲:I Am Woma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52分钟
2k+
3年前

我们如何看待“二手生活”? | 席地而坐Vol.31

席地而坐

什么是二手生活?我们是否在过二手生活? 今天,我们邀请了夏周的朋友小周,来一起聊聊“二手生活”这个话题。 通过中介呈现的生活,就是二手生活。 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中提到过她对“二手生活”的理解:“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让禁忌阻碍你的视野,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无独有偶,《界面文化》在聊二手生活时提出:二手生活“大意指一种被他人经验填满,自我经验愈渐单一的生活”。 本期,我们会和小周一起,从不同角度梳理彼此对二手生活与一手生活的理解,包括二手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性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二元的斥责或肯定的立场之外,关于二手生活的其他角度。 当二手生活成为现代人的常态,反思二手生活变得必要,但是也需要看到,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二手生活的原因。或许他尝试摆脱,又回归了二手生活,是因为他无法承受那种孤独,他已经丧失了处理一手生活的能力。 夏周和小周也会聊到,在当代退出二手生活会有什么后果需要承受?以及,前现代就是一手生活吗?是不是只有我们不曾体会的生活才是一手生活?这种对一手生活的推崇是否也有值得警惕的东西? 行文最后,不妨用伊恩·麦克尤恩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你要知道,你的头脑,你的内心,不是酒店的厨房,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像旧罐头一样扔掉。它更像是一条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和变化。你无法矫治一条河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本期嘉宾】 小周:一个喜欢睡觉,发呆与闲逛的人 03:20 什么是二手生活?二手生活摧毁了生活的真实性吗 11:00 小周谈一手生活与二手生活的区别 12:00 二手生活会加速我们思维的懒惰吗 15:16 当代人的旅游、饮食和选书为什么会依赖“推荐” 22:30 人们看二手推荐是为了得到教育和指导,还是对于一种速成路径的渴望 24:50 我们越来越怕浪费时间了 35:00 今天越来越多人不再相信浪漫爱了吗 45:22 前现代的一手生活真的普遍吗 47:18 过一手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吗 54:00 由二手生活联想到阅读中的“金句迷恋”现象 1:10:48 短视频加剧了内卷吗 配乐:Molly Nilsson《Blinded by the Night》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设计:朵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73分钟
2k+
3年前

对谈张向荣:王莽和西汉儒学发展简史|席地而坐Vol.30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新锐作家、书评人张向荣,来跟我们一起对谈他的新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人调侃说,他是一位穿越者,甚至是一位西汉末年的社会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渴望建立儒家天下秩序的复古主义者。在王莽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可是真实的王莽却模糊在历史的烟雾中,长久以来,王莽和他的时代都很少被关注,而是在史书中被寥寥几笔带过,仿佛那只是一段乏善可陈的混乱期。但是在《祥瑞》中,作者以秦汉儒学和经学的发展脉络出发,把王莽作为西汉儒家发展到极端的一种产物,条缕清晰地勾勒出了王莽和西汉儒家的发展进程。 这本身表面上是一本王莽的传记,其实是以王莽为故事载体,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了西汉儒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去除种种标签,尽可能公允地去看待王莽及其政治遗产。它不是翻案之书,也不是单纯的历史故事,而是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专业和可读性中找到平衡点,去进行历史写作。 本期,张向荣就从汉代儒学发展、外戚干政、王莽建政、覆灭原因、东汉对王莽政治遗产的“扬弃”等角度,跟我们深入浅出地聊聊王莽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本期播客,张向荣也会与宗城聊到他的写作历程、参考书目、书出版后的感受,以及他未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席地而坐发起者 【本期嘉宾】 张向荣:作家、书评人,《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 04:31 为什么张向荣有一个外号叫“大白”? 07:30 张向荣为什么决定写《祥瑞》这本书? 18:30 王莽背后的西汉儒学发展脉络 30:39 王莽政策的儒学依据 38:10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47:11 王莽的房为什么那么快就“塌”了? 55:30 王莽的儒家乌托邦理想,为什么反而助长了秦制? 1:14:03 东汉吸取了王莽覆灭的哪些历史教训? 1:23:50《祥瑞》写作时的参考书目 1:26:40 “历史非虚构”为什么会走红 1:40:10 张向荣未来的写作计划 音乐: 片头曲:赵季平《秦颂》(The Emperor’s Song) 片尾曲:If I Have To Go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设计:朵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104分钟
2k+
3年前

对谈陈灼、双翅目:莱姆是怎样一位宝藏作家?|席地而坐Vol.29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作家双翅目、译者陈灼,来一同对谈科幻文学界的“尤达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在科幻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位科幻小说家,莱姆是当仁不让的得主。”作为传世经典《索拉里斯星》的作家,莱姆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也是一位精湛的思想家、评论家、技术专家,乃至波兰宇航学会创始人。 莱姆精通技术,却旗帜鲜明地反对技术统治论;他嘲讽人类,但又是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作为一个在天主教的氛围下长大的犹太人,莱姆是无神论者,可他的神学积累又远超一般小说家。如果要用一个准确的称谓形容他,那么莱姆更像是一位博物学家,如果说博尔赫斯是朝向人类过去的知识去写作,那么莱姆就是一位面向未来的作家,但是在他对进步技术和未来世界的探索中,又藏匿着他对现世与人性百感交集的回望。 今年是莱姆诞辰100周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被誉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科幻小说家。但与此同时,国内关于莱姆的专题研究却少之又少,很多人了解他,他又好像始终在烟雾中。借用陈灼老师的比喻:“我们看莱姆,就像《索拉里斯星》里的人类在看这颗星球。” 本期,我们就一同飞向太空,来探寻可以接近,但不可抵达的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双翅目:科幻作家,著有《公鸡王子》《猞猁学派》,作品曾入围理想国文学奖 陈灼:译者,翻译有莱姆《惨败》、菲利普·迪克《流吧!我的眼泪》、传记《神圣入侵》等 06:12 陈灼为什么会挑选《惨败》来翻译 08:55《惨败》表达了莱姆怎样的思想和心境 13:07 双翅目谈《惨败》:莱姆在我心目中更高大了 20:20 莱姆在国内拥趸众多,关于莱姆的中国研究却还远远不够 22:20 陈灼谈《机器人大师》:表现了莱姆精妙的讽刺 26:10 双翅目谈莱姆创作的多样性:他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作家 31:42 美国科幻作家里,莱姆最欣赏菲利普·迪克和厄休拉·勒古恩 35:10 莱姆不只是一位科幻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评论家和前沿命题探索者 38:40 对比莱姆和博尔赫斯 43:00 陈灼和双翅目分享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莱姆作品 56:00 除了莱姆,还有哪些东欧科幻作家值得阅读 【本期书单】 莱姆: 《惨败》《索拉里斯星》《机器人大师》《其主之声》《完美的真空》《无敌号》《技术大全》《莱姆狂想曲》 菲利普·迪克: 《尤比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布尔加科夫: 《不祥的蛋》 斯特鲁·伽茨基: 《路边野餐》 卡雷尔·恰佩克: 《流星》《鲵鱼之乱》《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 剪辑 | 朱丽婷 文案 | 宗城 视觉 | 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66分钟
1k+
3年前

对谈陈飞樾、李雅伦:公共空间如何塑造我们的精神生活?|席地而坐Vol.28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陈飞樾、李雅伦,从童年居住的公共空间出发,对谈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以及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更需要线下的交流? 不久前,飞樾和雅伦邀请朋友,创作了一本名为《异样的怀乡》的小集子,他们描绘了彼此童年时家的空间形态,又以虚构或非虚构的形式,展开了各自对于城市空间的观察。飞樾和雅伦也在为《读库》公众号撰写的文章中,专门研究了巴黎城区的改造案例,以此来梳理城市空间对于人的社会行动、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将结合北京城市的改造,以及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察,一起来谈谈国内城市正在经历的士绅化、折叠化倾向,以及其背后潜藏的平民生活危机。 我们也会聊到论坛文化,从互联网早期的论坛,到如今的短视频模式,网络公共空间的变化,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反智主义”这一流行的表述,又能多大程度涵盖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所遮蔽的又有哪些? 【本期主播】 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陈飞樾、李雅伦: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 07:45 为什么想要去描述童年居住的空间 19:56 写作者、影像从业者、设计师在回忆空间时有什么不同? 40:00 童年的消逝伴随着公共空间的改变 52:00 飞樾和雅伦分享设计行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1:04:05 为什么想要做沙丘研究所 1:10:30 反智主义并非互联网的新现象 1:14:00 互联网论坛的大众化及其利弊:以虎扑为案例 1:19:30 互联网为何从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 1:20:10 宗城分享自己对公共空间的观察 1:27:00 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的区别 1:50:00 彼此的书单分享 【本期书单】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 加缪《第一个人》 费里尼《费里尼回忆录》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秦晖《传统十论》 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配乐:Older(Sasha Alex Sloa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120分钟
1k+
3年前

《海边的房间》:不够幸福就是边缘吗?|席地而坐Vol.27

席地而坐

“时间的玫瑰”是席地而坐的一个栏目,每一期我们将围绕一本书,来分享彼此的感受,延伸出对作家及其他作品的讨论。今天要细读的,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小说《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出生于中国台湾,《海边的房间》是她用真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小说之一。此前,她以笔名九九写了《跌倒的小绿人》《八花九裂》等书,先后获得时报短篇小说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和首奖。 黄丽群认为从希腊悲剧到至今,所有伟大、经典的文学作品,追问的事情都是相似的。《海边的房间》里的主人公虽忍受着各自的生活,也都绕不开爱和欲望的网。 本期节目,我们围绕着《海边的房间》展开了一次多谈。聚焦小人物的小说有很多,黄丽群的小说有何独特之处?《海边的房间》写的不过是普通人的生活,为何布满了阴森之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文字中渗透的凉气,精巧的布局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当这些人都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郁郁不得志时,我们可以用“边缘人”来定义黄丽群笔下的人物吗?黄丽群为何对命运的偶然性如此着迷?她写的城市小说有何独到之处,又有哪些局限性? 柯裕棻对黄丽群的评价或许是最为精准的概括。她说:“多数的人会避开事实,尽量忘掉生冷粗糙的世界;有些人会阴狠疯狂地乱刀砍杀;有些人会滥情洒狗血;能够细细将可怖的人世剖开来,既让人看见那阴暗猥琐,又让人赞叹刀法精准漂亮,就是真才气了。”“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而下。读的人回过神来,重新整饬,自然有自己的一番了悟。那时,这朵谜一样惘然幽异的奇花异草,就在读者的心里盛开蔓延了。” (收听提示:音频有剧透,读完再听效果更好)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 00:30 海边的房间并不浪漫,而是像一个监狱 06:10《海边的房间》与《洛丽塔》的隐秘关联 10:28 独居女性的性焦虑与孤独 15:20 不够幸福就是边缘吗 18:21 “普通的人会碰到逼着他们不普通的命运或事情” 22:27:这部小说写的是自欺欺人的人 24:00:在这个世界,没有一点自欺欺人和精神分裂,你很难安稳地活下去 30:30:黄丽群写的城市小说有什么独到之处 40:00:对谈《海边的房间》写法的局限性 45:00:一个取景框式的故事能成就一位作家,也会限制一位作家 【本期书目】 黄丽群 《海边的房间》 朱天文 《荒人手记》 胡淑雯 《浮血猫》 林奕含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纳博科夫 《洛丽塔》 文案:夏周、宗城 剪辑:赖勇 音乐:片头曲:Perfect Day(Lou Reed Cover) 片尾曲:Perfect Day(Lou Reed Cover)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50分钟
3k+
3年前

在穷人住不起的地方,城市的干净是可疑的 | 席地而坐Vol.26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和好友鑫培一起,围绕教育培训、青年空间、社区生活等公共议题,展开了一场尊重彼此差异的讨论。 随着国家对课外教育机构的整治,教育培训的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刀切取缔教培机构,是否能给学生减负?这一轮运动式治理,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又会如何? 鑫培从自己的补课经验出发,谈了谈他对教培机构的看法。宗城和夏周则抛出问题,运动式整改有哪些利弊?这一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减缓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让他们从教育内卷的焦虑中挣脱出来? 这些私人化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诉求,也不能呈现出教培改革背后所有人的生存状态,却证明了“补课”并非是铁板一块,教育资源、学习的意愿、家庭的经济条件、个人的性格可以让不同的个体对补课有不同的理解。讲述个体的记忆也并非是对教培整改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想要关照冰冷的政策下,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许,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教育也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崩塌的一环。 在这次播客中,我们分享个体的补课记忆,提供对教育培训的不同看法,这种尝试,并非是对政策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希望讨论,那些不能被二元对立的叙事涵盖的东西。在冰冷的政策下,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差异。 讨论的第二部分,我们谈到了公共空间和社区生活。 鑫培聊到了自己co-living的生活体验,以及706、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等青年空间。 在定海桥的经历更让人难忘,例如某一次人们在棚户区里讨论人类学为主题的活动,周围还能出传来邻居炒菜和刷锅子的声音,背后就是现代化的高楼。 相比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和社区居民的互动性更高,小区里的学生、老人、钟点工阿姨有时都会参与相应的活动。 不过很多青年空间组织的活动虽然让很多青年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予他们谈论公共议题的空间,但这种讨论也很容易变成同温层的喊话。 例如,鑫培谈到自己参加的一场活动,都是未婚未育的高学历精英在谈论学区房和房价,一个原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就变成了置身事外的高谈阔论,与真正的生活产生了割裂。 不过,像皮村、“木兰花开”合作社等工人群体参与比重更高的组织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即便排戏剧、写诗歌等活动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也并非所有工人都有时间参与公共活动,但仍需要一小部分工人去发声,去分享工人群体关心的话题。 对谈最后,我们回到对生活本身的讨论。何为良好生活,生活本身的意义,或许,我们应该爱具体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义。 这样,“到菜市场去”、“到生活中去”才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也可以让对话走出同温层,建立起土地和他人更为紧密的连接。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陈鑫培:探索艺术治疗的仔 04:10 运动式取缔教培机构的利与弊 07:50 教培机构被取消,是否能缓解教育资源分化不均 20:00 鑫培分享自己的学习和补课经历 30:34 社畜生活的下班治愈方式 35:03 上海比较有意思的公共空间 42:10 对谈定海桥、闲下来等合作社模式 44:06 青年空间的交流也可能变成同温层对话 61:37 工人群体在公共空间里的发声 1:05:45 关怀底层是左翼的政治正确,但没有行动就会沦为精英群体的表演 1:10:48 不一定是民众缺乏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而是大环境的限制 1:20:10 世界也许不是走向下沉,而是回到常态 文案:夏周、宗城 剪辑:赖勇、Charlene 音乐: 片头:《慈城公园交谊舞》 片尾:The End of the World 相关读物推荐: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日常生活批判》 马修·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83分钟
1k+
3年前

一个皮村写作者的生活变迁|席地而坐Vol.25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的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宗城的老朋友、皮村《新工人文学》杂志执行主编,自己本身也是写作者的万华山,来跟我们一起聊聊工人文学、城中村生活、皮村写作小组,以及他今年在山里生活的经历。由于内容过长,我们分两期推送。 在舆论场上,山村生活要么被浪漫化为田园牧歌,要么被妖魔化为黑暗底层,万华山这次在山里住了半年,他想说说自己眼中真实的山村生活。 在去山中生活之前,万华山也曾在皮村待过很长时间。皮村是北京一处著名的城中村,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这里一片小镇图景,烟火气息十足。同一个北京,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从三里屯、国贸到皮村,你会感叹北京这座大都市的折叠景观。 本期播客也算是宗城和万华山的老友重逢。他们探讨文学,谈论生活,畅聊996、内卷等公共话题。在今天,写作者如何在向内和向外中求得平衡,一个并非富家子弟、文艺世家出身的作者,又如何在繁重肉身的疲惫下,举头望见文学的微光?这不是一期提供“答案”的播客,但在这里,我们会听到写作者在劳动与创作中的冷暖自知。 【本期主播】 宗城:“席地而坐”发起者,业余写写小说和评论 【本期嘉宾】 万华山:小说和非虚构写作者,皮村《新工人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05:39 为什么决定去山里 07:29 去浪漫化后的山中生活?万华山分享山中生活背后的不易 09:20 在工厂打工时的肉身煎熬 10:06 宗城写作生活的艰难与焦虑 12:00 迷茫、无意义感、缺乏激情——乡村生活与996的相似性 13:51 写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创作 15:21 宗城与万华山聊类型小说 17:15 华山在山中生活的一些有趣时刻 20:06 宗城与万华山交谈非虚构写作 26:09 当代生活对寒门写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50 对996亚健康生活的讨论 35:17 今天缺乏普通人退出内卷的机制 40:00 闲暇和竞争的抉择与代价 文案:小术、宗城 剪辑:朱丽婷 校对:于同 配乐:《美丽的梭罗河》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46分钟
99+
3年前

那些在影视行业中的普通人|席地而坐Vol.24

席地而坐

影视行业,被看到的往往是极少数人,他们携带着重磅作品、桃色新闻、流量话题,成为国民议论的焦点。但在台前幕后,还有千千万万向梦想努力的人,维持住这个行业一天一天的运转。那些并未大红大紫的演员生活是怎样的?非科班毕业,没有流量,要在影视行业打拼,需要面对哪些现实的挑战?两年前,我在北京706听说一位朋友,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去横店做一名群演,这两年来,她的经历萦绕在我心里,她的勇气给予过我鼓励,两年后我终于有机会与她重逢,向她询问这两年发生的事。 在这场寒暄之中,她找到两位群演朋友,跟我们一起分享群演生活的趣事。那些时间生出的空白,在久别重逢的话语中一点点补全。三位取名为“无花果”的演员,或许普通,但并不平庸,他们在清早泛着烟火气的晨光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不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也没有天纵奇才,但在这里,你能听到一颗颗真挚追求梦想的心,这是属于他们的中国故事。 【本期主播】 宗城:“席地而坐”发起人,业余写作者 【本期嘉宾】 无花果:并不透露姓名的三位演员 03:30 无花果三人进入表演行业的契机 09:50 亲戚对自己的期望:当老师,考公务员 11:54 刚去横店的时候,并不敢告诉爸妈 18:56 最初进入剧组,感受到最大的不适应 30:23 国内主要的影视拍摄基地,以及它们的侧重点 33:30 影视圈既是暴利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 36:14 群演的收入渠道和收入结算方式 45:50 在这一行的很多人,不是追梦,而是过日子 47:00 在剧组,有点像回到小时候的邻里关系 52:40 一直处于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1:00:01 剧组夫妻,一部戏就散场的爱情 1:10:15 做一个普通演员,有时候像是朝着夕阳奔跑 1:14:00 真正见面后有亲切感的演员:黄渤、修庆 本期配乐:California Dreaming,The Mamas & the Papas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77分钟
1k+
4年前

从《觉醒年代》说起,真实的新青年与五四运动|席地而坐Vol.23

席地而坐

如果要评选2021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想必榜上有名。这部讲述新文化运动到建党历史的电视剧,上映之后就引起了社会广大群体的讨论,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张桐饰演的李大钊,以及鲁迅、蔡元培、陈延年、胡适等历史上的人物,都成为观众热议的对象。那么,如果回到历史现场,真实的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开展的?《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关系又有什么变化?在对历史素材的过滤和加工中,《觉醒年代》采用了什么方式来重述历史?后革命年代,创作者又通过什么方式,来缝合改良、革命之间的缝隙?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徐敬轩、韦昭,来跟我们一起对谈“真实与虚构中的《觉醒年代》”。 【本期主播】 宗城:“席地而坐”发起者,业余写写小说和评论 【本期嘉宾】 韦昭:中国现代史学、中国新文学研究者 徐敬轩: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者 02:23 蔡元培不只是一位儒雅长者 12:01 蔡元培与左翼的微妙联系 18:00《觉醒年代》忽略了《新青年》编辑团队的哪些人 21:25《新文化运动》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28:18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30:31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38:24 陈独秀的思想变迁 39:00 陈独秀与胡适的君子之交 44:17 五四运动前期,胡适主要在做什么 45:30 胡适对于做学问与参与政治活动的看法 50:00《觉醒年代》打动人心的原因及其不足 52:30 历史剧的难题:后革命年代,如何处理改革与革命 1:09:30 胡适与陈延年之死的关系 1:30:00 嘉宾各自推荐的历史剧 文案:宗城 剪辑:小琦 校对:Xiao、王甜甜 配乐: 片头:《Grace,Rest》 片尾:谭晶《海阔天青》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102分钟
2k+
4年前

大理、嬉皮士,士绅化运动,在地者和旅游者的差异 | 席地而坐Vol.22

席地而坐

大理是一个常听说的名字。它不仅与南诏、大理古国有关,也是流浪艺术家、社区建设者的聚集地。千禧年初,一批从北上广离开的艺术家来到大理,在苍山洱海边,过上嬉皮士般的生活。当时,大理的房价、租金都很低,生活成本远小于一线城市,加之当地风光秀丽,很快就成了中国有名的艺术城市。 大理也是诸多文化的交汇点。多年以前,成吉思汗饮马洱海,为大理带来了乳扇;1890年,法国传教士光若翰深入云南,看见翠绿苍山、橙果飘香,纷纷繁繁的香蕉树在风中摇曳,勤恳劳作的人们,住在绿阴围护的寨子竹楼,光若翰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找到了东方的“伊甸园”;从唐宋到明清,中原人民更是数次造访大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结成了大理丰富的文化景观。 在大理,旅游业是支柱产业。2017年大理市政府发布数据显示,旅游业创造收入264亿元,占大理市全年GDP的70%。 大理的游客们聚集在苍山洱海。百里洱海,水天一色,犹如一面硕大的蓝色镜子镶嵌在地表。站在苍山脚下,抚摸芭蕉樱桃,像是走进了一幅巨大的圆筒壁画,壁画外延是笼罩这个仙境的苍山十九峰,壁画内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洱海,以及在洱海边耕作的农民。 他们在洱海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现代化的世界里恪守着古老的生存规范。他们在蓝天下种植蔬菜瓜果,有大片大片的水稻,也有玉米、大蒜、红辣椒、宾果儿红提葡萄、剑川红心洋芋。 这里的绿色令人安详,驻足于田垄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农民舀了一勺洱海的水,浇灌在蓬勃的绿色之中。别人渴望的生活,就是他们日常的风景,当世界加速走向变幻莫测的裂谷,大理的原住民们过着另一种生活,他们犹如乡土社会的黄昏守夜人,在洱海边从事着自己的劳作。 大理能满足人们对悠闲的想象。当北上广的人们忙碌于通勤打卡时,大理人把时间过得很慢,井井有条地打理自己的生活。但就像所有的热门旅游城市一样,大理也没有摆脱被资本腐蚀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座城市,一家家房地产商把眼光投向洱海,大理在网络上的热度更甚于省会昆明,它的房价也随之飙升,原本边缘的一个地方在成为热点后,不可避免面临强势资本的进入。 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大理。在旅游、文艺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切入大理?关于大理,有什么被文艺神话叙事所遮蔽的地方?本期播客,夏周和宗城从两次旅住大理的观察出发,来聊一聊“文艺神话之外的大理”。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评论写作者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 02:47 想象中的大理和现实中的大理的区别 03:10 在大理挂失身份证要去“全民健身中心” 05:33 大理古城技师日常的生活与焦虑 10:55 大理市中心在哪里 11:27 下关镇为什么改名大理市 16:23 在大理长期生活会感到厌倦吗 23:00 大理的文艺神话是如何构建的 24:30 文艺作品里的大理 27:30 大理曾是地下摇滚的天堂 35:51 喜洲、大理古城和双廊古镇的差异 44:30 在大理比较值得去的地方 49:30 城市士绅化挤压了贫民的生存空间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音乐】 Belle & Sebastian《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51分钟
1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