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阅读海派作家代表王安忆老师的作品《一把刀,千个字》 题目出自袁枚的“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一把刀指的是菜刀,居扬州三把刀之首,其二还有修脚刀、理发刀。从头到脚收拾妥帖,从内到外享受自在,食色性也。 王安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被称作中国“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凭借《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一把刀,千个字》获得《当代》杂志社2021年度五佳长篇小说。2024年5月24日,获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全书分为【上部】【下部】【后来】,建构了不同时空之下的“大家”“小家”。 【上部】在法拉盛的汉语小世界里展开,淮扬菜名厨陈诚生活在此,与儿时上海弄堂的青梅竹马师师重逢,新的秩序破除了旧的,两个人逐渐成为一家人。而师师也成为父子之间的柔化剂——“师师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也许还有父亲的孤独感。” 姐姐则与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州佬成双入对,二人的情感又不为外人道。 三个人的家因母亲角色的缺失处于某种不敢触碰又一点就着的危险平衡中。原生家庭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夹杂之下,每个人都有一场仗要打。 同样远渡重洋的异乡人胡老师深谙“同胞们的一些去处,无外乎赌和嫖两项。莫名的苦闷袭来,难免求助于它”。陈诚逃进洞穴之处正是大西洋城,与在此结识的越南华裔倩西却“不是那一类生意”。而后,出走越来越少了,师师也成为解药。 【下部】将父母爱情展开,也暧昧模糊地表示母亲何以成为不能言说的痛。“那张全家福仍然空缺,四个透明相角中间,仿佛一个黑洞。” 嬢嬢、爷叔带他去洗澡的钢厂同事招娣、甚至之后新家楼下的阿姨,这些生命中的女性角色,无一不成为一份渴望。 【后来】久违踏上故土,祭奠嬢嬢。“他害怕回来,怵的就是这个,可怵什么,来什么!他不敢乱动,也不敢擦拭眼睛。那里面的液体不晓得蓄了多少时日,又是怎样的成分,滚烫的,烧得心痛。止也止不住,越触碰越汹涌,几成排山倒海之势。” 2020年5月12日,上海。 阅读能为我们构建一个谱系,比如曾经也有小毛和贝蒂的《繁花》,比如同样以食为引的葛亮的《燕食记》,《餐厅里的革命》,再比如令小星上头的《鱼翅与花椒》《君幸食》… 即将到来的国庆七天乐,小伙伴们要去哪里呢? 天南海北,祝你:开卷有益,玩的开心! 🎵BGM:《梦中人》王菲;《上海滩》伴奏版
中秋赏月🌕愉快!⬆️丰子恺,千里明月寄相思💙 We always did feel the same 长相思,心相通 We just saw it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angledup in blue. 抬头望,异地视线,交缠碧空。 ⬆️许倬云在《许倬云说美国》一书中翻译迪伦《愁肠难解》(Tangled Up inBlue)的歌词。从许倬云先生说历史的视频节目里认识这位华人史学大家,我们选了一本他关于美国的著作来读,对照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以此更加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LX刚从晋北回来,看过云冈和多处千年古建,盖了一堆悟空通关文牒,至今魂牵梦萦在漫天神佛的山西,一边重走梁林路一边看完这本书,有一丝恍惚。 许客居美国六十余载,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梳理美国客居生涯,分析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我对他采访中说过的这句话深有感慨:“今天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他多次谈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转轴时代“,大多数情况下写为”轴心时代”,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三百年,北纬25-35度左右,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四大轴心文明古国——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古犹太,对全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所推进。群星璀璨的时代,倡导非暴力,崇尚互相尊重理解。 或许《北京人在纽约》是前一代人的美国梦,我们这一辈有自己的梦想达成方式。许在书中提到:”战后从海外归来的两代美国年轻人,与各地不同民族接触,他们警觉即使欧洲大部分是信仰基督教,可是至少有三四个大的教派——东正教、天主教以及新教之中的两种主流,即马丁·路德的一派和加尔文的一派。他们也发现,欧洲的农业和美国实在不一样,欧洲农村即使也有和美国一样现代化的农业,然而生活习惯却大量地保留小农经营的色彩。欧洲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习以为常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凡此异国情调,刺激着美国年轻人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 更大的冲击是来自东方,他们发现佛教和印度系统的玄学如此神秘,可是又如此发自内心地令人感到亲切。中国的儒家文化孕育的百姓,举动行为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却是乡党邻里与亲戚朋友编织为庞大的人际网络,联系个人、笼罩社会。这些见过世面的归国青年,经过不同文化地区的经验,开始理解美国的“常态”其实乃是“独特”的情况,未必出现于别的地方。“ 许倬云为年轻人列过一个书单,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 《四大圣哲》德国 卡尔·雅思贝尔斯 《轴心时代》英国 凯伦·阿姆斯特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国 马克斯·韦伯 《西方的兴起》威廉·麦克尼尔 《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亚当·图兹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艾森斯塔德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艾森斯塔德 《现代世界体系》沃勒斯坦 《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 《巨人·美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尼尔·弗格森 《下沉年代》乔治·帕克 BGM🎵 开头 California Dreamin' by The Mamas & the Papas, 结尾Tangledup in blue, Bob Dylan 🌕🎋
本期我们阅读我国国宝级作家,诺奖获得者——莫言老师的作品《蛙》。 莫言(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其写作风格以“大胆新奇”著称,擅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学天赋。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同年2月,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1995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出版,小说题目“丰乳肥臀”成为社会舆论批判的焦点。 2006年,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 2011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书名”蛙“很妙,谐音娃、娲,由蛙联想到娃,同时蛙是“娲”的同音异形字,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也与小说生育主题密切相关。 本书围绕影响了几代人的国策——计划生育展开,以姑姑为主线,曾经的送子观音又断送了很多未出世的生命。作者小跑经历了两任妻子,都为了给”我“传宗接代付出代价。儿时玩伴各有各命,生死离别令人唏嘘。 全篇五部,加一个后记。架构出魔幻现实主义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一个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既是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他对某些问题的敏感和思考,往往异于常人,这是伟大作家所被赋予的天赋和使命——生来就要关注现实,关心人的痛苦和命运。 莫言完成《蛙》后说,“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生育与社会的繁荣息息相关,而目前的低生育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现状。福利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心态。 蛙是什么?蛙是生命之悲鸣,蛙是生命之希望。 听取蛙声一片后,我们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应保持最高的尊重。 🎵BGM: 开头-《听取蛙声一片-篱笆女人和狗》;片尾:王菲《心经》
法语“Petite Mort”直译是小死亡,形容高了之后的欲仙欲死,死亡意识相连接的情色,被无数艺术家和哲学家反复验证和讨论。我们正逐渐察觉情色和道德之间的种种联系的荒谬性。 巴塔耶,法国20世纪上半期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1918年11月他进入国立文献学校就读,毕业后至国立图书馆任管理员。1924年,巴塔耶与作家米歇尔·莱里斯、画家安德烈·马松相识,后又与安德烈·布勒东等人成为朋友,立即被卷入超现实主义运动。 1962年,巴塔耶去世前不久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爱神之泪》,讨论人类的情爱是如何从无限制动物性的放纵滑向了有意识的算计性的。书里有大量的插图,从史前的拉斯科壁画到行动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奥瑞纳雕像、拉斯科壁画、希腊瓶绘、丢勒、提香、马奈、雷诺阿、毕加索、安德烈•马松……可惜是黑白印刷,喜欢的人可以去找彩图来看。 莱斯皮格的维纳斯——奥瑞纳文化晚期的象牙小雕像 古斯塔夫•莫罗的《有纹身的莎乐美》 安德烈•马松 《色情的地球》 本期我们邀请钱小昆做客尺寸无限,品牌主理人,明暗设计创立合伙人,曾获丹麦“创意商业杯设计中国”优秀奖并得到丹麦王子约阿基姆的接见,他更为大家所谈论的是在电影《爱情神话》中扮演的城管和沪语指导。他的播客:复兴电波。小红书:钱小昆CONTI 本书的意义在于让人意识到欲仙欲死和终将一死的同一性,从感官,从疯癫到无限的恐怖。这是第一步,把我们带向理性之孩子气的遗忘。 上海秋风乍起,祝大家拥有别样High潮。 🎵 开头:The Boy is Mine, Ariana Grande, 结尾:I Feel if Coming, The Weeknd.
📱听众朋友们,请看看你的日平均手机使用时间是多少? 两位主播先自罚公开:小马是4小时13分,小星呢是5小时47分(但是仍然比上周下降了43% #¥%……&*@!) 意不意外,我们已经被手机占据了如此多的时间。早上醒来就要从床头拿起,睡前的最后一个物品也是它!而被手机裹挟了的现代生活之中,我们变得更快乐了吗?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 (Anders Hansen) 面对越来越多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不禁发问——面对一个史无前例的陌生时代,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何越发感到不开心?而数码生活,在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本期我们阅读一本轻便的科普类小书《手机大脑》,它也是一本“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共有10个章节。 书中一个有趣的观点:近1万年以来,人类的大脑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其深处还留存着许多原始的欲望,例如想睡觉,想活动,想与他人建立联系等。众多研究显示,睡眠、身体活动以及与他人的紧密联结,是我们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划重点的方式对每章满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如下: 1. 仍处于原始时代的大脑:“渴望热量”这一遗传特征便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具备的显著特征,而肥胖和2型糖尿病如今成了世界性的问题。不仅是身体机能,我们的心理机能也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持续的焦虑、时刻的提防令人整日惶惶不安,生活在恐惧之中。 2. 压力、焦虑和抑郁— 进化的赢家:医学上所谓的 HP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代表下丘脑(hypothalamus),下丘脑会向位于大脑下方掌握内分泌的脑垂体(pituitary gland,P)发送信号,接着脑垂体便命令肾脏正上方的肾上腺(adrenal gland,A)分泌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而皮质醇正是身体最为重要的压力激素。也许,HPA轴就是人类和动物在应对极端危险状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过度的压力会使人失去享乐的悠闲。此外,大脑的长时记忆功能也会遭到“排挤”。许多人在重压之下会感到记忆力不佳。 3. 手机—— 一种新型兴奋剂:多巴胺在大脑的奖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不仅需要接收新的信息,也总是渴望崭新的环境和事物。而乔布斯、比尔·盖茨们正是识破了这种圈套后才化身“低科技家长”。 4. 注意力— 时间的稀缺性:光是意识到手机的存在,就能让人的有效认知能力下降。大脑热衷于走捷径。忍住不去看手机,大脑也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智带宽。 5. 偷走时间的最大嫌疑人:我们需要睡眠,是为了在晚上把短时记忆转换为长时记忆,同时清理白天积累的废物。不能很快入睡的罪魁祸首可能来自手机——蓝光,有着抑制褪黑素分泌的功能。 6. 那些戒掉SNS后情绪变好的人:5-羟色胺和平静、平衡以及内在力量有着密切联系。它不但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而且与我们在集体中的地位相关。镜像神经元是一种通过模仿他人来帮助我们学习的脑细胞。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见面时,镜像神经元最活跃。 7. 数码产品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经常使用手机的人,个性会更加冲动,也比较难以做到延迟满足。 8. 想要有所改变,就先运动起来:运动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缓解压力与焦虑。如果在6个月的时间内能至少进行52个小时的运动,也就是说,1周需要运动两个小时,效果便会达到最佳。 9. 大脑至今仍在持续变化着:对于长久地感到快乐这件事情,大自然并没有赋予它太大的价值。我们总是渴望更多的美食、性爱,更高的职位、薪水。自然把我们设置成这样的模式,就是“为了让人类不断行动起来”。 10. “自然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所谓“自然的东西”,是不好也不坏的。 科普的干货不少,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意识地适度使用手机,从觉知开始!! 🌈去见想见的人,吃想吃的美食,去大笑,手机之外的大千世界还有好多美好! 🎵BGM: 开头-北欧纯音乐;结尾-《从前慢》彩虹合唱团
随着《使女的故事》剧集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名字被广为人知。阿特伍德自己曾说《使女的故事》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与特朗普上台有密切关系。随着这部作品成为新一轮女性主义运动的纲领,它也被政治化了。圈禁在红袍和宽帽之下的女人们,让人想起作家经常提及的“小红帽”童话。“女性是人类。她们不是天使。她们也是一个一个的人。她们有能力产生敌意、分歧和权力斗争,和其他人没两样。“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三部随笔集,据说本书原来翻译为“燃眉之问”(英文是Burning Questions),后来改成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觉得哪个翻译更佳? 此书收录2004-2021年的书评、演讲、纪念文章与谈论时事之作。在这期间,她作为当代文学传奇的地位日益巩固,赢得了文学先知、预言家的地位,她给自己的标签是“老年偶像或可怕巫婆”。 阿特伍德和最近在风口浪尖上的艾丽丝·门罗是好友,随笔集里收录《艾丽丝·门罗褒评一则》和《艾丽丝·门罗》两篇关于门罗的评论,她说“门罗笔下的人物就像进了香水店的狗一样,对于聚会中的性化学反应——他们自己的本能反应乃至其他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十分警觉。” 以及“无论如何,成名与否·,你都难辞其咎。” :p 此书中许多篇谈及卡夫卡、奥威尔、莎士比亚、厄休拉·勒古恩、斯蒂芬·金的著作,还涉及经济危机、时间机器、森林虫害(她的父亲是一名昆虫学家)、极端天气、观鸟心得、拖稿指南……2004-2021,我们跟着作家重新经历金融危机、特朗普执政时期的艺术、一场蔓延全球的流行病、新一波女性运动的发展、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灾难和区域冲突……然后呢?我们是不是身处历史的“垃圾时间”呢?还要面对什么? 她在p399页写道:我们希望在那种情况下生活?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狼肚子里一片黑暗,没错;但狼肚子外面一片光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去到那里呢? 鸣谢提供本书的出版社编辑西子卡带给我们这本有趣的新书。 BTW:书中《叠层石之夏》中提到她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石床垫》已改编为电影,将由奥斯卡奖得主朱丽安·摩尔和《杀死伊芙》主演吴珊卓出演。期待一下! BGM 开头 Like someone in love, Bille Evans 结尾,Starry Eyes, The Weeknd
契诃夫一直在小马的阅读列表置顶位置,今天终于如愿讲起啦。 安东•契诃夫 (Anton Chekhov),与莫泊桑、欧亨利共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在俄国文学界是旗帜性的人物,继托尔斯泰衣钵,又是高尔基的导师。他四处行医,好善乐施。不仅是伟大的作家,更是伟大的人。 比起小说,他的戏剧作品更是成就斐然。《海鸥》是契诃夫的里程碑,也是莫斯科艺术剧院博物馆的里程碑。据说,它的Logo至今还是海鸥。 《海鸥》后,他又创作出《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传世名著。 在黑格尔看来,喜剧性的本质在于主体自身的超越性,“喜剧人物却单凭自己而且就在自己身上获得解决,从他们的笑声中我们就看到他们主体性的胜利”。黑格尔特别强调作为主体的喜剧人物在遭遇失败时,能超越自身的失败。 从这点上来说,契诃夫的戏剧被称为喜剧就可以理解了。契诃夫艺术气质中内敛的幽默是忧郁与幽默的融合,同时作为创作主体,契诃夫对笔下的世界及人物的痛苦和困境,有一种俯视与超越的眼光,有着喜剧性的观照立场。 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是一部由村上春树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主角家福经历了丧女、被出轨、亡妻等变故。 失落感,是《驾驶我的车》的基调。然而,失落之后,生活还要继续。 滨口龙介接受美国一家媒体采访时说:“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人在失落之后找到希望的故事。失去的东西无法重现,但他们仍然设法寻找希望。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156章,提到的篇目有: 《变色龙》:打狗看主人。警察的无数次态度反转,变的是人情世故啊。 《苦恼》:世间的悲欢总不相通。心中的苦能与谁诉。 《巫婆》:没有表情的人,像是没有喷水的喷泉。 《吻》:错付的吻,改变了他的生活。 《没意思的故事》:抵制住外来的影响,才能免受雪崩一样的侵袭心灵。 《草原》:沧海一粟,生命倏忽,永恒的是人类孤独。 《水手的故事》:这世上有多少丑恶实属少儿不宜? 🏖️夏日炎炎,希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给你一丝清凉。更重要的是,天气好坏,我们都要心情好好。注意防护,多喝热水,不要生病哦。 🎬此外推荐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阿曼德》 🎵BGM:俄罗斯勒瓦尔弦乐四重奏探戈舞曲《一步之遥》;俄罗斯吉他弹奏歌曲
广义上来说,乡土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乡,虽然现代人久居城市,在水泥森林里已经逐渐忘记泥土的芬芳。新时代下城市逐渐取代乡村,新的生活方式慢慢取代老一辈人生活方式的思考。 “土”这个字被边缘化了,“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之处,其实土土很可爱,不禁让人想到少年闰土。 费孝通先生说,他出国的时候,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他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社会学名著,根据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全书并不难读,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费先生在“差序格局”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而其中,每个人都是波纹的组成部分,荡漾出自己的模样。 推荐一下《中国奇谭》第四集,刘毛宁执导的《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关于回不去的乡土、被遗忘的神仙和永远闪光的乡村童年回忆。b站上有原片。 🎵 BGM 开头 范宗沛 《水色》,结尾 范宗沛《十三月》
端午假期后第一天,小星和小马快马加鞭开始新一期的录制。 本期阅读的是一本尖锐粗粝充满讽刺的短篇小说集《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 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作家。1925年生于佐治亚州,1945年毕业于佐治亚女子州立大学,而后进入艾奥瓦大学写作班,期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天竺葵》。1950年被诊断患有红斑狼疮,与母亲在安达卢西亚农场度过余生,酷爱养孔雀、雉等禽类。1964年去世。短暂的39年生命里,有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和《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书信集《生存的习惯》等作品。1972年,《弗兰纳里· 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其作品探讨宗教主题和南方种族问题,主人公多与周遭格格不入,作家得运用激烈手段,“遇听障人士,就大喊,遇视障人士,就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 书中短篇大部分均被提及: 《格林坜夫》:公牛与玫太太的“相爱相杀”,世间万物本该互相温柔以待。 《悠游我家》:美德不可荒唐,适度的善产生相应适度的恶。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紫色帽子”是命运给母亲的教训吗? 《鹧鸪镇的节日》:亲戚的相似之处,竟是对犯人的同理之心。 《瘸腿的先入席》:不要试图充当救世主,管好自己的事。 《外邦为什么争闹》:“我无法让黑人干活”。 《启示》:人的三六九等,有谁划分? 《帕克的背》:“他可以多多少少解释她的言行;他无法理解的是他自己。” 性别、种族、宗教、代际都可以将人和人分离,只要你想。但会不会,还有一种情形,我们本着平等、自由、博爱和人性之光,将沟壑填平,好好做个人吧! 🎵BGM: <Count on me> 绿皮书原声音乐;<Take me to church>, Ed Sheeran
本期有高能福利!鼓励大家和喜欢的人一起把酒言欢,边吃边聊维持了心灵的快乐和灵魂的晴朗~🐬 饮食除了果腹之外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法国民众对进餐厅进食的故事要追溯到18世纪末,之前,美食只为宫廷宴乐服务,法国大革命开始,大厨们开辟新的谋生之道,珍馐佳肴从王公贵胄的宅邸飘向在街头悄悄兴起的普通餐厅。 吃不仅仅只是吃,还要满足各项社交功能,这是一本茶余饭后可翻阅的书——《餐厅里的革命:从独乐乐到众乐乐》,作者安托万·德巴克,法国知名影评人兼美食评论家。此书讲述数位美食家/大厨的传奇人生和24道明星菜谱,这些故事被鲜明的主线串连在一起。彼时,最时髦的活动就是“向餐馆老板订位”,甚至在全面恐怖时期也是如此,“刽子手的身后就是厨房学徒的配餐室”,“宴会举办地就在决定人之生死的委员会旁边”。 作者带我们从“胃肠学”到“美食学”理解新派法国菜,讲述巴黎第一位餐厅老板安托万·博维利耶尔的轶事,既是大厨又有艺术家性格的作家安托南·卡雷姆,“美食外交”的得力干将,大仲马在《美食词典》中都给予他不少华彩描写:“像忒修斯、罗慕路斯等帝国缔造者一样,卡雷姆也是那种迷失的孩子。“ 文中附上了大仲马甜菜沙拉、维克多·雨果牛腰等文豪同款食谱,有兴趣的朋友复刻呀!例如“蜜桃梅尔巴”。埃斯科菲耶在《烹饪指南》中这样描述:“将半个桃子放入淡香草糖浆中煮熟后,放在抹了一层香草冰激凌的杯子里,再浇上覆盆子果泥。” 主播准备盛夏的时候在家盘一下嘻嘻~ 封面插画:Fabienne Delacroix 🎵 开头 La Valse D'Amelie -《天使爱美丽》,结尾 Le Festin - 《料理鼠王》 感谢SM为本期带来的福利!我们会从转发并评论的朋友中选择一位赠送德国葡萄酒的雷司令葡萄酒一瓶,甜美柑橘水果香气,微醺着荡漾着度过美好夏日!🌸🍇🍷👏 另外,德国葡萄酒和上海大世界推出夏日活动“无雷司令不夏天”,6月29日,详情见海报⬇️有兴趣的朋友去。
5月的第一期,我们践行“泛文化”(当然也是因最近尤其忙的小小偷懒),畅聊最近各自观看的各种精神食粮。 小马最近迷上了绿意盎然的漫综《灿烂花园》,爱好植物的张颂文因租房不保,节目组帮忙搭建心中的家园,呼朋引伴前来接近自然探讨演技。 最近大火的Netflix版《雷普利》是本期谈论的最大公约数,这三个字也成为一种现象,也成为诸多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汤姆·雷普利(Tom Ripley)是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笔下道德沦丧的骗子,他的伪装每次都能侥幸逃脱。最为著名的版本还是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执导的《天才雷普利》,马特·达蒙和裘德·洛演对手戏,选角恰到好处,令人挪不开视线。也曾有更早的1960年阿兰·德龙版的《怒海沉尸》,他的美貌有些不能让人说服。 三版雷普利,三场杀戮。每个人的心中偏好不同,值得反复咀嚼寻味。 国产剧《新生》也是一场高智商犯罪,井柏然的演绎可圈可点。 颇有戏剧张力的故事线包含同性之爱、异性之爱、艺术、都市、欲望、心理、人性……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众说纷纭。但肯定的是,人性是复杂的,人也有很多面。《不够善良的我们》也是最近的佳作,选择意味着放弃。不是吗? 其他提到的作品: 综艺/纪录片:《恋爱兄妹》、《克拉克森的农场》 书籍:《闻树的13种方式》、《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 话剧:《黎明之前》 不知5月是不是够格入选“祝福月”(母亲节、515、520……) 我们祝你拥有光明的前程,也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BGM:陶笛+自然音〈森林狂想曲〉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坦桑尼亚裔英国小说家,用英语写作,作品围绕难民主题展开,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身份认同、种族冲突、怀乡等社会议题。 古尔纳四十岁的时候出版第一部作品,如今已出版了十几部作品,代表作有《天堂》《海边》《砾心》……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现在坐在这里,电话放在大腿上,想打电话给艾拉,问她是否愿意去看一场电影。然而,我是多么害怕扰乱这份易碎的沉默。”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但沉默也可能是谎言和长期疏离之后的不知所措。 《赞美沉默》中的主人公离开非洲故土20年,在英国的中学混日子,和爱玛的爱情在平庸的日常摩擦中消耗殆尽。直到一封家书邀请我回国相亲,他要面对家人说出自己生活的真相,并且希望打破母亲长久的沉默,说出父亲出走之谜。 🎵 开头 梅林茂 《Polonaise》,结尾 权力的游戏《Main Titles》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