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首次公开!看理想×单读,两个文化公司非典型设计漫谈局

过了十一就是年,接下来几个月,一方面我会继续和你一起认识新朋友,听见生活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也会邀请一些老朋友返场,或者是攒一些新老朋友的局,来我们这小阳台串台串门儿摸鱼,聊些有的没的,毕竟那些有的没的,才是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听的。 这期算是后者,我请来了知名文化品牌单读的美工头子、戏剧爱好者、巴萨铁杆球迷、无缘初号机的机动车驾驶员李政坷,这是新朋友;老朋友是看理想美术组扛把子、西城区越吃越瘦纪录保持者、总吵吵着想认识李政坷的唐醋排骨老师。 本期录制现场唐醋排骨老师新发色美图(马赛克版) 在我们三个人的录制群里,讨论这期到底聊什么时,不知道谁提了一句觉得自己不是典型的设计师,刚好,这期我们就听他俩聊聊在文化公司做非典型设计师是怎样的体验。 《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设计/李政坷 《我害怕生活》,设计/李政坷 李政坷毕业作品 本期歌单 セカイイチ - Grave of Music 本期书单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等4本,译文坐标系列 《何谓教育(上/下)》,斋藤茂男 著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 x 铃木凉美 著 《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贾行家/东东枪/吴琦 《候场》,李诞 著 《我害怕生活》,李静 著 《新新新青年|单读20》 《全球真实故事集|单读26》 《争夺记忆|单读25》 《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吕晓宇 著 《极乐生活指南》,孔亚雷 著 本期相关 146.来自《单读》的新新新编辑部故事 本期参与 嘉宾 | 李政坷,唐醋排骨 主播 | 颠颠 文案 | 颠颠 制作 | 颠颠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77分钟
6k+
2年前

268. 音乐治疗师,就是个"唱歌的"?

昨天也就是9月21号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和《我还记得》这本书的作者亦邻姐录制了两期节目,听她讲述三姐妹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故事(《困在时间里的母亲,没被困住的家人》)。 理想国今年7月份出版了一本比较全面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科普书《偷走心智的贼》,也非常值得读一读。 亦邻姐那两期有讲到她和妹妹分别利用自己的专长,通过绘画和舞动来辅助治疗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但其实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是音乐治疗。特别是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音乐治疗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去年机缘巧合,认识了刚刚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的小蹦,而她也确定要继续从事音乐治疗,成为一名正式的音乐治疗师。 2019 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举报的会议,在一起讨论“作为治疗的音乐” 音乐治疗干预环境 我们约定一年后录一期节目,聊聊她作为音乐治疗师新人,从业一年的感受和故事;以及在她看来,什么是音乐治疗,大众对音乐治疗有哪些误解;还有就是,音乐治疗在国内作为新兴且小众的行业,有哪些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地方,所以有了这期内容。 在明尼苏达大学上课的时候有一位治疗师的导盲犬,跟了他几十年,特别喜欢音乐 儿童音乐治疗中常使用的乐器 站内上新 近代中国社会三十讲:清末明初的成都生活 | 王笛主讲 艺术折叠 第二季 | 祝羽捷主持 本期歌单 Sting/Shaggy - Morning Is Coming 本期参与 嘉宾 | 小蹦 主播 | 颠颠 文稿 | 颠颠 制作 | 颠颠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79分钟
9k+
2年前

266. "做一个对社会有'副作用’的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代班编辑林蓝。 今年发生了不少事,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或者你也可以说内容创作者,其实多少有点疲惫。因为我们的角色,往往是当某些事发生了后,相应地作出评论和回应。不是说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只是做久了后,难免会觉得,“我除了‘马后炮’,还能干点啥呢?”“我产出的这些内容,真的会让世界变好一点点吗?” 所以,我一直很仰慕那些在做事的人,总感觉他们看到的世界,会和我看到的很不一样。最近刚好有个机会,我认识了两位公益参与者,一位是李非凡,她是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同时也是一个绿植博主,最近她刚刚作为腾讯公益的公益真探,去西双版纳探访了热带雨林保护项目。另一位是张伯驹,他是位很有经验的环保和动保公益从业者。 《看理想电台》此前也做过几期公益相关的选题,我听完后每次都会感慨,和不同行业的人对话,真的是一次重新理解世界的过程。马上就是99公益日了,今天,就和非凡、伯驹老师聊聊普通人做公益的那些事,看看在公益人的眼中,我们可以如何脚踏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 收听指南: 1.公益的启蒙:小学捐款被老师“骂”、从博物爱好者到关注环保 2.公益也是消除无助感的一种方式 3.透明公益的“透明”,不仅指底线,还是共同体的构建 4.公益人的特质:有问题意识、有行动力、现实但乐观 感谢腾讯公益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今年的9月9日是由腾讯公益发起的第8个99公益日,迈入第八年的99公益日,从9月1日持续到9月10日, 将延续“十天模式”。各种公益活动都在持续中,也许我们可以趁着这些日子,一块做好事。比如除了捐款,也可以参加答题、捐步、捐小红花等趣味公益行动。 在明天9月9日公益筑梦之夜,腾讯公益视频号上还有一场“梦有引力”小红花公益音乐会,张震岳、胡彦斌、袁娅维、戴佩妮等“音乐筑梦人”,将与公益受助人一道,在北京长城脚下、深圳、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千千万万个美好而质朴的公益梦想而唱。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非常欢迎关注公益真探计划和公益股东人大会。 99公益日,让我们一块做好事。谢谢大家的收听,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相关内容: 《我只想当个普普通通的好人罢了》- 看理想 《公益真探 | “最热夏天”或成常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对自己最后的拯救》- 非凡LOHAS 嘉宾 | 李非凡、张伯驹 主播 | 林蓝 制作 | 林蓝 合作 | [email protected]

64分钟
11k+
2年前

264. 一个被猫拯救的故事

欢迎收听看理想电台,我是今天的代班主播夏夏。 也许你看过《流浪猫鲍勃》(A Street Cat Named Bob)这部暖心的电影。主人公James穷困潦倒,每天在街头乞讨卖艺维生。他还有毒瘾,如果不是因为一只流浪猫(Bob)的出现,他很可能死于吸毒过量,就像他的街头朋友一样。 一个流浪的人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后来,人重燃了生活的希望,一人一猫,不再流浪。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猫拯救人类”的故事,但我想这其实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投射——猫如果当初不是被人收留,也可能死于伤口感染,或饥寒交迫而死。而对人来说,选择怎样解读猫的用意,是James自己;选择怎样对待这只流浪猫、以一种怎样方式相处的,是James自己;后来真正做出决定,想要改变、戒毒的,也是James自己。橘猫Bob在其中,更像是一个无声的陪伴者,给人坚定的支持。 在这个故事里,人和猫,这两个生命能遇到彼此,都是幸运的。 某种程度上,我也曾被猫拯救。 我的猫叫芃芃,跟Bob一样也是一只橘猫。她是一只性格奇特的小猫,胆小敏感又怕生,唯独不怕我,仿佛全世界只对我有着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爱;她是一只少见的能叫得来的猫,我只要一叫“芃芃”,她就会开心地朝着你小跑过来;她很粘人,一年四季都喜欢背靠着我坐卧,冬天一起钻被窝是最幸福的时刻;她很聪明懂事,听得懂人的指令,学会了“你好,握手”和“坐”;她最喜欢的食物是鸡肉和猫薄荷饼干,最喜欢的按摩是揉肚皮&头部马杀鸡... 我常常感觉,能遇到她的我,好幸运,有她陪伴的五年,我很幸福。 2022年5月18日凌晨00:35,芃芃因为HCM心力衰竭并发肺水肿、血栓,死在了我的怀里。在过去这三个多月里,陪伴我的除了亲人、朋友,有难一起扛的“革命战友”(工作伙伴),还有跟我一同生长的三档节目,与这三档节目的主讲人老师。在这期间,除了节目内容给了我很多新视角和启发,老师们本人的经历与分享,也给了我很多情绪上的支持。 芃芃死去的当天,王芳老师跟我说了这段话,正是我失去猫的那个当下最需要听到的:“几年前我也经历过,是一只小狗…痛到无法呼吸,每天想起来就哭…和芃芃一样,我们的小猫小狗一定不想离开我们,但它们的身体太痛了,或许我们需要用承受和它们分离的痛苦来换它们不再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会一想起芃芃就哭,会这么过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地慢慢地,一想到它时候的那股酸涩会被暖意取代,它会一直在你身边,以自由的方式。” 钱永祥老师说他也是被猫牵绊的人,因为放不下家中的几只猫,他和太太从来不曾一同出门旅行,一定会留一个人在家照料。动物伦理节目上线前夕,他得知我的猫刚去世不久,跟我说:“... 有猫在我的被子里出生,有猫在我的怀里去世,来来去去,难受的感觉淡了。不时会想起已经走的猫(她们的骨灰坛子就在我身边的书橱里),但也更疼惜还在身边的猫。慢慢体悟到,有猫可以爱,是我的福气,能爱,也就对生死看得轻松一点了。” 沈媛老师在《认识音乐》节目的最近一期番外,提及了朋友的自杀。我在制作这期节目的过程中哭了很多次,上线后听,又哭了很多次。虽然我并不晓得老师朋友的具体遭遇,但由于我过去深陷抑郁的那几年里,也曾不止一次动过“一走了之”的念头,我太能够体会那种没有具体来由、早已完全泛化的无助又无望的感受,我为老师与老师的朋友、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为逝去的生命曾经历的苦痛而感到痛心。 但也正因为自己真正经历过那些“至暗时刻”,所以我安慰沈老师说,我能够理解他的选择:“对于还在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接纳现实,尊重对方的选择。如果对爱的人还有遗憾,那我们就带着他的那一份一起,努力活下去。” 然而,过去每一次把我打捞起的,都是真挚的关于“爱”的记忆(朋友的微笑和拥抱、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甚至一些很久远的记忆,比如很小的时候被爸妈一左一右牵着,在雪地里溜冰... ),在音乐里被看到、被理解与共情,还有我的猫... 我知道自己还有责任在,所以哪怕太难受了,也无法真正做出“抛下他们不管”的举动。而每一个一念之间的“生”的选择,对于往后的人生都是一剂强心剂:过去那么多次都过来了,也许以后再有离开的念头也会越来越不害怕,知道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可以去应对了。 那些闪着光的、深刻的爱的感受,足以把沉入海底的人拉上岸。它们是一个个core memory,哪怕往后的日子再灰暗,它们也总是能被唤起,在心底发着一颗颗微弱的光。 我想到,芃芃已经到了另一个维度。 她的肉身化为了原子,散落在世间。 我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里面都有她。她就住在我的身体里。 她存在在我见到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只虫、每一只猫里。 而她,也曾经是由千千万万的生命构成的。 现在,她回归万物了。 因此,将对她的思念与爱,转化为对世间万物的思念与爱。 去爱一切。 爱已足够。 但在爱之前,在快乐之前, 请先允许自己悲伤。 本期推荐 《认识音乐:32次音乐解码之旅》 《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 《看理想电台》“安宁之旅”系列 本期参与 主播 | 夏夏 文字 | 夏夏 制作 | 夏夏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60分钟
27k+
2年前

263. 专访杨照:我们是被过度动员、又被过度压抑的一代吗?

好久不见,我是dy。 这期电台呢,其实酝酿已久。应该还是在7月初的时候,看理想新媒体的小伙伴邀请主讲人们给今年的毕业生送一些寄语。杨照老师很快就答应了,还提出,想录制一期毕业生寄语番外的番外,而这个番外,他说,不是针对毕业生,而是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 另一个背景则是,前段时间,杨照老师接受了一条的采访,最后这期采访的推送标题是,“如果不内卷,2亿中国年轻人会爆发新的高度”,听着就很鸡汤或者成功学对吧。但其实完整看文字的内容,会明白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并非标题那么简单粗暴,又或是罔顾现实。 一条的采访推送后,收到了很多反馈,其中一些评论,让老师觉得有些伤心,类似于说,“除非你家境小资,父母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接受不婚不育的可能性,不那么在乎物质生活,还能把钱看的很轻。不然没有人会愿意去做一份他并不太喜欢还每天累死累活的工作,追逐梦想和把爱好做成职业的只能是少数人。我或许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又或许有年幼的孩子需要哺育。80.90后的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办法依靠父母给你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们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个条件,为了让下一代成为文中的‘志业’者。” 虽然我不完全同意这条评论中的看法,但确实从很多次对“志业”或者“理想”的讨论中,总无法对“现实”视而不见。不管是现实的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还是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某些难以抗衡的力量被约束、限制,都让人“提不起劲”;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努力又似乎更难生存。这也许,也是“精神内耗”会吸引那么多人关注的原因吧,我们,似乎都想要找到一点治愈。 于是我带着很多人的,以及我自己的问题,决定以对话的形式和老师来做这一期番外的番外,问问他,如何看待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大环境,又为什么说,我们处在一个过度压抑,又被过度动员的社会。 收听指南 06:20 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环境比上一代真的更难了吗? 19:57 今天的年轻人之所以总以“接受现实”为前提,是规训社会的必然结果吗? 38:18 杨照老师30岁是什么状态?曾经被什么打败过吗? 46:13 怎么理解“过度动员,又被过度压抑的社会”? 1:00:00 历史上,或其他国家/地区有经历今天中国社会类似的情况吗? 1:09:53 不“卷”、不回老板信息就可能落后、或被淘汰,该怎么办? 1:18:38 杨照老师会浪费时间吗?都做些什么? 1:24:20 现实逼仄,有的工作就是很工具人、很螺丝钉,有谈理想的空间吗? 提及书目/人物 节目里提及的《第三波》的中国内地版本 节目中提及的《10倍速》的中国内地版本 黄昏清兵卫,[日] 藤泽周平 著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 本期推荐 《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60讲》 《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 《中国原典通读计划》 专访杨照:我还来得及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 专访王芳:“空心病”流行的时代,在生活的缝隙找寻意义感 本期参与 嘉宾 | 杨照 主播 | dy 文字 | dy 制作 | dy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95分钟
22k+
2年前

262. 编辑陈小齐:两个人的出版公司,养活了我们一家四口

这是一期久违的《加印啦!编辑》专栏,嘉宾是在出版行业多少有点神秘的编辑陈小齐。 小齐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又又和双双》,记录了他们家两个孩子又又和双双的日常。这本书我读了之后非常喜欢,也是前阵子给新周刊2022年度刀锋图书奖推荐的书籍之一。 我之前陆续邀请不同嘉宾做过几期关于儿童教育的选题,比如韩国文学译者薛舟老师,《童年美术馆》作者李杰老师等等,但小齐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很特别,比如充分利用智能家电当“甩手掌柜”,有孩子的家长可以重点学习一下。 另外,在编辑这个职业方面,小齐和先生张维军或许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夫妻作坊,两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撑起了一家出版公司双又文化。 难得小齐出山,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听她聊了聊成为编辑、做编辑的故事和一家四口的生活日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齐分享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自己形状的人”,这期很长,但很值。 站内上新 《失明症漫记》有声书 本期书单 《又又和双双》 《长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书》 《聊斋汊子》 《哲学的殿堂》 《照片中的世界史》 《秋园》 《浮木》 《我本芬芳》 本期嘉宾 陈小齐,又又和双双的妈妈,《又又和双双》作者,双又文化联合创始人 工作人员 主播 | 颠颠 文案 | 颠颠 制作 | 颠颠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112分钟
5k+
2年前

260. 对话扶霞:包容与偏见,两个精神成都人的饮食漫谈

这期嘉宾是我非常喜欢的美食作家扶霞。 因为《鱼翅与花椒》太受欢迎,国内读者说到扶霞,总是把她和四川、川菜绑定在一起,但其实她在2021年也出版过另一本关于江南菜的《鱼米之乡》。 2018年,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鱼翅与花椒》新书分享会 我很佩服扶霞的一点是,她在饮食上的包容开放、没有偏见。她关注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文化多样性与生活方式多样性。 今年4月份扶霞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书《寻味东西》,雨珈翻译,陈晓卿老师作序。 《寻味东西》与译者何雨珈的猫Butter 这是一本借饮食文化聊东西方舌尖偏见的随笔集,也让我在故事之外看到了更多扶霞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这一期我和人在英国的扶霞远程连线,从她的这本新书说起,聊了聊疫情这几年在英国的生活,以及她如何看待我们现在这种离厨房有点远,离外卖和预制菜越来越近的生活。 2018年,扶霞和朋友们在成都某餐馆吃饭 本期歌单 Grant Lee Phillips - The Sun Shines On Jupiter 本期嘉宾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美食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著有《鱼翅与花椒》等 工作人员 主播 | 颠颠 文案 | 颠颠 制作 | 颠颠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互动微博 @看理想电台要放飞自我

64分钟
10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