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开始关注看理想电台的朋友们一定知道,电台隔了很久没更新。对此,主播颠颠表示: 本节目你订阅也可,不订阅也可;听也可,不听也可,反正我够佛系…… 可以想象背后的道长微微笑的表情。 有句话叫“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努力”,记得道长在《圆桌派》第三季,就对“佛系”发表过简短又生动的评论: “这恰恰是中国今天很需要的,因为过去二三十年,直到今天,都给人感觉中国太浮躁。今天最有趣的你知道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遇到些其实很浮躁的人,都要跟你抱怨——看看这个社会太浮躁了!现在几点了? 就如果最浮躁的人都觉得今天太浮躁的话,那么来点佛系不挺好的吗?” 但是说到又佛系又元气的另一种正面状态,不得不提白先勇老师。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书,《红楼梦》是他的主要授课内容之一,一教就是29年。 说起来之后还有个小插曲,1994年白老师从加州大学退休,想起来“耶,今后不用教书了”,就特别兴奋地把《红楼梦》讲义稿全部都扔了。 结果后来他被母校台大请回去教《红楼梦》。然后你再看现在,是哪位80岁的老人还在在孜孜不倦地跟我们讲《红楼梦》? 这倒颇有些像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讲的日本匠人精神了。 日升日落,生活还在继续,在这儿借用白老师的一句话,“我常常不知老之将至”。 这期节目,我们了解下他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前几天打开天气软件看未来两周北京的天气,被这个周日和下周一的温度变化吓到了:3月11号,周日,最低温度0度,最高温度10度;3月12号,周一,最低温度5度,最高温度20度。不知道暖空气是不是为了赶植树节这个日子,想起了杰伦的一首歌,我在这儿把它改一下,叫“春天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天气是真的变暖了,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开始蠢蠢欲动,趁着春暖花开,想去面朝大海,想去玩想去浪。可是仔细想想,最后好像还是哪里都没去成。 这其中当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另外还有就是工作太忙;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一想到要去的地方可能人山人海,上个厕所还要排队,吃个饭也要排队,顿时觉得还是家里舒服。 于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成了“家有wifi,面朝阳台,春暖花开”。 其实换一个角度,如果去不了远方,尝试把眼前的苟且变得不那么“苟且”,甚至变成“眼前的诗和远方”也不错。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刘禹锡的那篇《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在室内,但也可以神游物外。这期节目我们干脆就叫“我只愿家有WIFI,春暖花开”。 其实在室内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我在家就特别爱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泡茶喝茶、看电影、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其他电台节目。上周末还去花卉商店抱回了几盆豆瓣绿和白掌,这样就还得留点时间再照顾他们。 这么一看好像在室内做的事情还蛮多蛮充实蛮简单的,但是同时也困难重重:难在选择,选择读哪本书,看哪部电影,听哪张专辑,做一道什么菜,泡一壶什么茶,买一盆怎样的绿植……在室内,每一个物件、每一刻时间,都可以来自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比起室外,室内似乎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存在。 室内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是一个会从3月9号一直持续到4月1号的生活节。听过那么多生活节,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强调“室内”? 最表面的理解是,将近一个月的活动,都会在室内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室内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但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那么,看理想的室内生活节,有什么不一样?会发生什么故事? 说实话,我们并不知道在室内生活节里的“生活”是否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也许不一定,不是所有的美好生活都值得拥有,因为那不一定是来自你的选择。 我们只是提供经过我们审视过的“生活”,它不过是“广阔”的一小块地方,你徒步去走,在图书馆中学会找到你要的那本书,在咖啡馆中尝到你等待的那杯咖啡,在室内的瓶瓶罐罐中,你看到一个更像自己的自己。 它们不该是快速消费的爆款,而是值得我们好好珍重和感受的“出版品”,提醒我们去发掘一种物件和相关生活脉络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对室内发生的故事好奇,如果你希望今后感受到不一样的室内,如果你对看理想首届室内生活节还蛮感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号“看理想”,查看具体的活动信息,我们也希望在现场见到许久未见或者未曾谋面的你。 最后借用道长的话:旅行不一定要抵达一个乌托邦,或者设定任何一个最终的目的地,反而可以是理应熟悉的此时此地;这种书写不必描述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它写的是最庸俗的生活空间;不必去最遥远的带有异国风情的地方探险,就在当下,就在这个房间里面。 看理想电台,我是颠颠,我们室内见。 策划人: 梁文道 李健 马可·穆勒 贾樟柯(顾问) 时 间: 2018年3月9日 - 2018年4月1日 地 点: 三里屯CHAO (北京市工人体育场东路 4 号) 24天 50多位文艺人士及手工匠人 48场各类活动 咖啡、茶、葡萄酒、京都匠人等 多个产品系列 这是看理想在生活方式领域的第一次正式探索 室内生活节 | 活动安排 “室内生活节”期间,共会呈现48场不同类型的活动。分为六个板块 : [ 耳朵旅行 ] 每周六晚上,举办一场音乐演出。展现一种乐器的特别之处,如巴扬手风琴、大提琴、尺八。演出嘉宾有吴琼、朱亦兵、高平、海山等。 [ 文艺时光 ] 每周六下午,组织一场大型文化沙龙,邀请梁文道、贾樟柯、李健、 陈丹青、詹宏志等,讨论话题涵盖文艺的多个领域。 [ 京都职人在北京 ] 每周六及周日下午,邀请一位专程从京都来的手艺人,包括开化堂、金网辻、中川木工艺、一泽信三郎的传人演示他们精湛的手作技艺。 [ 口味启蒙 ] 每周六及周日,怡园酒庄、荣源茶行、布乐奶酪、弘顺咖啡、布勺零食、三仟锦火腿等品牌创始人来到现场,带领我们体验饮食文化。 [ 书的声音 ] 每周五及周日,邀请在理想国的新书作者,如阮义忠、杨葵、正午团队等,现场朗读他们的新作。 [ 独立眼睛 ] 每周六及周日,由马可·穆勒亲自选片,做一次小型的“室内生活主题影展”,放映贾樟柯、彭小莲、崔健、姜文、张元等人的多部影片。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年后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这期的主题叫“你看起来好美味啊”,但是和宫西达也的作品没关系,我们不聊小恐龙,来聊聊吃这件事儿。 说到吃我觉得一定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陈晓卿老师,他在《至味在人间》这本书里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至味在人间》在韩国出版的时候,陈晓卿老师还写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序言,叫“一只烧饼的旅行”,文章不长,在这里全文放给大家。 “一只烧饼的旅行” 《至味在人间》韩文版序 文 | 陈晓卿 几年前,因为拍摄了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生活里很多朋友开始称我为美食家。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我都摇摇头,我真的不是一个美食家,充其量算是一个热爱食物的馋人罢了。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地在中国东部的安徽省,我的故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出产小麦。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尽管没有经历中国惨烈的饥荒年代,但生活并不富裕。父亲和母亲都在学校里教书,不多的薪水,不仅要养活我们兄妹三人,还要照顾在农村的大家庭,勉强温饱吧。 不过从有记忆起,我就对食物有着格外的热情,嘴馋得很,永远用一个巨大而空洞的胃面对这个世界。 我家的饭菜非常简单,尽管父母也很努力,但餐桌上很少有摆满的时候,而且品种也很简单。自家的院子里种了蔬菜,可以保障一年中所需的50%。 然而谷物和肉类是按照政府配给的数量供应,粮食,也就是米和面粉,尚可以满足需要,但肉类不仅定量很少,而且价格昂贵。为此母亲还养了鸡鸭,以补充我们长身体所需的动物蛋白,当然家禽也很珍贵,只有年节才能吃到它们,平时,还要指望它们下蛋。 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毛时代结束。这之后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很多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我中学毕业后考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并在之后做了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摄影师和导演,这是我真正的职业。 作为一名filmmaker,我的足迹遍布中国,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丰富的地理风貌和多样的文化让我陶醉其中,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对食物的热爱。 我往往会在拍摄工作结束精疲力尽之时,仍然愿意花时间寻找最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许多同伴无法理解我的执着,但我仍然乐此不疲。 对我来说,食物确实给我带来足够的能量补充和口舌之欢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 人类认识世界除了用视觉、听觉、触觉,也用味觉和嗅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味觉更加复杂,科学家认为,这种探索和认知,其实从婴儿的口腔期就开始了。 这种认知有时候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有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秦岭淮河为界分成了南方和北方,南方吃稻米,北方吃小麦。从味道上,也有“南甜北咸,西辣东酸”的说法。 有一年拍摄丝绸之路,由西到东,每到一处我都专门寻找当地的一种烧饼,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从中亚传来的面点,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它的大小、质地以及工艺也在发生变化。 一路走下来,别人记得的可能是寺庙、驿站、古道,我的空间标注则是锅灶大的新疆烤馕、脸面大的武威锅盔、巴掌大的周村烧饼、拳头大的苏州蟹壳黄……多有意思的“一只烧饼的旅行”! 中国有句话,叫“一方水土一方人”,英语里You are what you eat,也是这个意思。 透过食物,我们还能看到历史。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烹饪历史超过3000年,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美馔,在远离都市的山海之间,至今偶而还能找到类似的标本。 比如在台湾的云林县,人们仍然用食茱萸来做调味,这种古老的植物,是辣椒传入之前中国人常用的辛辣味佐料;在三峡地区,还有人对一种叫冬寒菜的绿色植物甘之若饴,这是唐代之前中国最普遍食用的蔬菜“葵”。 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依然有一家小店,不怕劳烦,用猪肠外部的脂肪丝网裹住肉糜烹制“网油卷”,这是远古时期周代天子的专享……品尝这些食物,可以让人穿越时间的壁垒,感受祖先的生活。 美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见证和标本,所以我总喜欢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之前加一句“食百家饭”。 当然,美食能够承载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它还能照见自己的内心,让你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走到今天。 严格地说,中国很少有西方那种“以食物为审美对象”的职业美食家。从古至今,撰写美食文字的中国人,多是文人墨客,借美食之名,浇自己心中块垒。 我连文人都不是,只不过用美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罢了。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为多家平面媒体写作美食专栏,写的是食物,也希望穿过这些食物让读者体会到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朋友、对故乡的看法。 (完) 怎么样,陈晓卿老师的序言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么多年的各处扫荡,晓卿老师既懂吃,也会吃。 看《圆桌派》的时候,可以听到他对各种食物描述的绘声绘色,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晓卿老师经常是一边咽口水一边描述他去吃某种美食的场景,然后特别肯定地给你提建议,说“如果你想吃正宗的什么什么,一定要去哪里吃”。 你会发现他对食物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真是下了功夫去研究。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类似晓卿老师这样的朋友,你的“点菜恐惧症”应该会被完全治好吧。 关于火锅,道长有一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他说“火锅是最极致的团圆,取消了前菜和主菜的分别,从头到尾只有一种烹调的技法,吃的过程和烹调的过程合二为一,所有食材共时出现共时享用,每一种东西都染上了别的东西的味道,是彻彻底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细数一下,种种原因,过去的一年你一定吃了不少顿外卖,吃了不少顿不得不吃的场面饭,吃了不少顿吃到一半又不得不放下的冷饭,吃了不少顿拍照比品尝更重要的塑料西餐。也许你已经快忘了小时候吃一顿家常饭感受到的真正的食物的味道。 还是在《至味在人间》这本书中,晓卿老师这样写道: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不知道这次春节回家你是否打开了那扇门。无论如何,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都多学做几个家乡的家常菜,多和几个不错的朋友吃几顿踏踏实实的饭菜,在和自己、和朋友的互动中,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最初的感动。 这里是关心你的看理想电台,我是颠颠,下期再见。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很多朋友在《一千零一夜》和《圆桌派》下面留言、发弹幕,说觉得节目音乐好棒啊,哪里可以下载。 特别抱歉的是,不管是免费下载还是付费下载,目前为止还真的不行。 但是说到这些音乐,在我们每期节目正片播完之后,在屏幕下方都会有一个从右向左滚动的工作人员表。其中有一个职位“音乐总监”,它后面紧跟的一个名字是“张亚东”。 没错,看理想目前基本所有的音频和视频节目的音乐,包括《一千零一夜》和《圆桌派》标志性的旋律都出自他之手。 而面对音乐总监这个职位得到的种种赞誉,他却非常谦虚。 “最好的音乐是已经感受不到音乐了,就是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人在说话。只有画面、剪辑、音乐都到这个点上了,观众才会觉得有感觉。才能被感动到。” 张亚东的名字在华语乐坛几乎无人不知,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他在唱片界最辉煌的时代,给王菲和朴树做出了他们最辉煌的专辑。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亚东现在还开始跨界摄影出书、当电影导演,近期还为刚刚在内地上映的《至爱梵高》配音。 他说:“音乐是人对一个事物、一段时间的回忆,你只要听到那个音乐,那个画面就马上来了。” 他还说:“很多东西是可以靠技巧达到的,但是有一些是超越技巧的。而能打动我的,一定是那些不知道为什么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就让我们走近张亚东,听他聊聊他作为音乐总监、作为制作人,还有现在他“不务正业”地作为摄影师和绘画爱好者的故事。 结尾还有一颗小彩蛋,来自最近痴迷于打架子鼓的亚东老师。打得好不好,评论里面见分晓。 这里是看理想电台,我是颠颠,春节愉快,下期再见!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贾姓小青年的故事——从幻想走出山西汾阳小县城开始,到报考大学落榜,再到和文字结缘,本该以写作糊口,却拍了12部电影,最终成了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知名导演。 陈丹青在看完他的第一部电影之后,如此形容:“一个北方小痞子,烟一抽,腿一抖,完全对了!” 那么如今的这位知名导演,是否就是曾经的“北方小痞子”呢? 在那段年轻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当年那个尚且看不到前途的小青年又可曾料想到自己的未来? 而这位小青年,究竟是对梦想足够执着以至于扭转了命运,所谓“人定胜天”?还是上天眷顾,使他有了扭转命运的机会,所谓“缘由天定”? 现在,他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说:“一个人想就可能去写。” 他又说,“我记得写每一句话,写每一个词时的心境。这些文章告诉我去过何处,身在何方。” 也许,这就是答案。 让我们仔细听一听这位小青年的故事,他是谁? 他是那个出生于山西小县城汾阳的贾樟柯; 他是那个当年被小西天音像店老板问“有一个叫‘假科长’拍的《站台》DVD要不要”的电影工作者贾樟柯; 他是那个一边想一边写不小心出版了两本《贾想》的贾樟柯; 镜头之外,文字之中,情义之人,他是贾樟柯。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据小编多年挤地铁的经验,那些每天上班挤地铁的人,两眼直视前方,迷茫空洞,不是没睡醒就是没吃饭。 那些插着耳机听音乐的,我敢保证,十个里面九个左耳进右耳出。 但话又说回来,我又特别佩服那种明明地铁里挤到脚不沾地悬空而立,还能“会当凌绝顶”地于半空之中伸出一只手来津津有味地追剧的人…… 而以上种种之中,如果你还能瞥到一个在地铁里稳稳坐着或站着看书的,那简直就是活捉一只稀少的pokemon! 然而曾几何时,北京还没雾霾,人还没那么多,地铁里还不那么挤,大家也不是插着耳机给自己套上一只“金钟罩”,而是看书看报纸……现在的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了。 那为什么大家都不读书了呢? 当然每天很累是一回事; 当然我也承认,比起看书,音乐和视频常常更有吸引力。 但为什么大家就都不读书了呢? 再问一遍这个问题,我希望会引起你的思考,我不说,相信你也知道。 这是一个新媒体变革的时代,但不代表我们就要失去对书的热情。 遥想2016年的日剧《重版出来》,2017年的《校阅女孩河野悦子》,热播时都曾引起过一阵大众对出版行业的热潮,甚至不少学生党一时激动纷纷放出豪言: 我要做编辑! 可是大家对出版行业真的了解吗? 今天,就分享给你一点小资讯——这一期,颠颠将带着大家回看理想国的2018北京书展,或者说,爱书者的“网友见面大会”。 最后再借用一下颠颠盗用的朋友圈语录: 写字的可爱的人儿啊,你们要继续写下去呀。它多有意义啊,它带着我们一起,拨开篱笆看繁花。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Ladies and 乡亲们,看理想电台又播出啦! 今天干点啥? 请你们听鸟叫! “调皮”的设计师朱赢椿讲述一个不可思议的“便形鸟”世界。 插播一句,话说第一次小编在地坛公园遇见汹涌而来的鸽子群时,那叫一个惊颤。 赶紧各种姿势各种角度拍了各种婀娜多姿的鸽子,回家还喜得一粒鸟屎。 但至今我二十余年的人生里,见过数量最多的也就鸽子,见过最神奇的……那就是颠颠要给大家科普的鸟了。 有多神? 这么形容吧,“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是真是假,一听便知。 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熟悉看理想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不只做视频节目,也已经推出好几档音频节目,从2016年起,更开始每年“出版”一款「年华」葡萄酒。 从2015年诞生到现在,看理想已经走得越来越远,幸好,每一步我们都谨记“用出版的态度”来打磨产品;幸好,每一步,都有你的陪伴。 做过这么多视频、音频节目和产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我们的主讲人,至于这些产品背后的工作人员,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 我们(不甘寂寞)的幕后工作人员们,决定试试水,推出「看理想电台」,用声音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告诉你更多节目之外好玩的事情。 希望通过这个电台,让大家不只看到、听到我们的节目,使用我们的产品,更可以: 了解“看理想”节目、产品背后的故事;作者、主讲人的另一面; 制作这些节目、产品的人是一群怎样的文(xì)青(jīng)。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