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当李敖说他是驯兽师的时候他在说什么

今天的电台,主要内容来自于今年4月看理想“室内生活节”最后一场论坛里,杨照老师对于“知识的价值”的一段小演讲。 原本大约10分钟的发言,嗯……最后还是没刹住车。但,不夸张地说,在杨照老师发言的那段时间里,我感觉全场80%的人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好几百人的场地,在那几十分钟里特别安静和汇聚,尤其是他讲到刚刚过世的李敖说自己是驯兽师时,像是一个放着光芒的讲述者。 很奇妙,当天似乎来了一位《甄嬛传》里驯兽师的扮演者 所以,原本被分配举牌提示时间的同事,也“背叛”使命,一直没有举牌,而是听他继续讲完。身为杨照老师节目的编辑,坐在台下都觉得仿佛与有荣焉。 我的同事,也是看理想电台的另一位同事颠颠,有一期采访杨照老师的节目,他说杨照老师提起我的时候,就像是在说家人一样。我心头一阵温暖。 陈丹青老师曾经很遗憾说,我们这一代人缺乏好的长辈。但我想,有像杨照、陈丹青、道长这样的共享“长辈”,一直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失为另一种幸运。 ———— 本期引用嘉宾的内容 梁文道: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看理想跟CHAO酒店合办的室内生活节第54场活动,也是我们最后一场活动。 很高兴,最后一场你们很多人还不离不弃。我看到很多朋友第一天就出现了,搞不好原来我们这一个月里面天天都是同一拨人,各位在看直播的朋友你们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花钱请来的,办一场活动不容易啊。 钱很重要,我刚才在电梯里碰到一位来参加今天论坛的嘉宾,我们就聊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知识的价值”,他说他很紧张,为什么?他说我只会谈金钱的价值。金钱的价值当然很好,很重要,我们大家都很关注,可是为什么要谈知识的价值呢?这是因为有这么一个背景,就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人忽然变得很好学了。 前几年,因为我一直做一些读书节目、读书评论,每年世界阅读日一定有媒体访问,媒体一定会提一件事,就是你觉得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很不好?因为每一年都有一些统计说世界平均一人一年能够读多少本书,在这个数字里面,中国人的年均阅读率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年多,忽然我们看到互联网上面出现了很多新平台,这个新平台会告诉你,你每天只要用10分钟、2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了,大家都很高兴,可见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读书,只是希望有人帮你读书,你用更节省的时间把它读完。我们的时间已经变得很零碎了,大家在都强调碎片化时代如何系统地学习,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矛盾的。 我们看理想一直以来很关注知识、文化跟审美品位、理念,那么在这个热潮底下,我们会特别关注,到底所谓知识是什么,知识的价值又是什么。为了获得知识,我们该付出多少代价?我们应该付出多少金钱的代价?多少时间的代价?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之中,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据说很多人听这种节目或者看这种节目(包括我自己做的节目),会很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学习知识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会越学越焦虑呢?一定是有点情况发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照:大家好,我是杨照。我是带着一个疑惑的心来到这里,我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把我放到这个场子里面。我想到一个小的故事,来自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是汉文帝旁边的一个谒者,有一天他跟汉文帝一起打猎。汉文帝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皇帝,打猎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把上林卫找来问,我们的上林苑到底有多少禽兽,猎物有多少?上林卫一下答不上来。上林卫带了一队人,里面有个虎圈吏,这个人是专门搞老虎的,皇帝一问他就知道,皇帝一问他就有答案。皇帝高兴,汉文帝就跟张示之说,回去好好提拔这个人,这个人好会讲话。张释之没说话,他在旁边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从上林苑回宫的路上,他忍不住对皇帝说,皇帝啊,我问一下,你觉得绛侯周勃怎么样?绛侯是跟着汉高祖打仗的,汉高祖身旁最年轻的将军,汉文帝的时候,他的年纪也大了。汉文帝就想了一下,“长者也。”周勃是长者。接下来张释之又问,灌婴呢?灌婴也是名将,汉高祖留下来的。汉文帝又回答,“长者也。”所以我就知道梁文道叫我来干吗,“长者也。” 这个故事节下去更有意思了,接下去张释之劝,你看周勃、灌婴他们最大的特色是什么?都不太会说话,也不太爱说话。你真的觉得应该重用那些会讲话的年轻人吗?这个故事里面的教训是什么呢?就是长者有长者的用处。那些好听的密集的、大家一读一听就能有收获的话,就让年轻人说;但是长者有长者的责任,长者就慢慢说一点也许没有那么深奥的一些话,给大家听听看。 我要说的是,刚刚那段话来自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这个是不要钱的知识或者讯息,你们每个人都有手机,查百度就可以查到我讲的这句话。这段话如果就是《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当中的内容,那么你就算累积、掌握了多少这些东西,都不叫作知识。什么时候变成知识?就是突然之间帮助我解释了为什么梁文道要我在这里,这就成为了知识。 知识对我来说,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知识跟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知识是一种态度,就是你一直不断地追求让这个世界上丰富、庞大的那种讯息,你用一种自我的态度来面对这些讯息,讲得更直接一点,就是你知道这件事情和你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差别?对我来说,这重要了,因为今天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焦虑,这其实是一种假的焦虑。 这里有一个典故,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很爱藏书、爱读书,有一天跟焦元溥一样,完全地焦虑,他算我有多少书,我一辈子可以读多少书。他就算,我每天努力的地读书,到我死之前,就算我长寿,我顶多就是能读三四千本书。一想到这里,他就哭了。 芥川龙之介 我对这个有很深的感慨,1987年我去美国读书的时候,进到学校主图书馆,据介绍说这个是全美国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里面收藏了300万本书。什么叫作300万本书?我们一辈子只能读3000本书的时候,你会有比较。但是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解决这个焦虑唯一的方式就是你要认清楚,你一辈子需要多少知识?关键是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怎么活着。 我再说一个故事,真的就是一个故事。你们知不知道驯兽师?驯兽师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一个人拿着一根鞭子,在狮子笼里面。这些狮子都很白痴,驯兽师做的只有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他要让狮子以为他比狮子厉害。那是一个骗术,骗狮子相信在这个笼子里面最厉害的就是他,他生命的保障就是在这里。一般驯兽师是世袭的,爸爸当驯兽师,儿子也当驯兽师。 有一天有一个驯兽师,撞进狮子笼子里面,拿着鞭子很生气,每一只狮子把嘴巴打开,他把头探进去。很多人觉得好奇,说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找我爸爸。你们知道这发生什么事了吧?作为一个故事,这就是一个知识,我们知道有一种叫作驯兽师的行业,或者知道驯兽师行业的一点点资讯、讯息。可是对我来说,如果告诉你我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是谁写的,在什么样的书上,或许你更体会我把它当作知识。 这段话是3月18日刚刚过世的李敖在台湾出的最后一本书叫《李敖风流自传》里面写的。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几乎哭出来。我觉得李敖在告诉我们,他非常非常少地那么真心地在说,他一辈子在做什么。他就是一个驯兽师,因为他一辈子明白他所对抗的那个权威、那个政治的力量,就像狮子一样,随时可以把他给拆了、吃了;但是唯一能够对抗这个威权的方式,唯一能够做自己的事情的方式,就是假装你们是吃不了我的,我比你们更厉害,如果你们敢拿我怎么样,我会让你们付出非常高的代价。非常非常悲哀,还有悲壮。 当我把这个故事跟李敖的生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对我来说,这就变成了知识。我知道了李敖为什么一生当中几乎是像强迫症一样,他就写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定要插一段自夸,“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是李敖,你们看过李敖这么厉害的人吗?”这真的就是强迫症,因为他是训兽师,因为他知道,为了他所选择的生活的方式,他必须面对狮子时把自己撑起来。 李敖过世这段时间,我看到台湾一些人对李敖的评论,我清楚感受到,对于李敖写过的东西,有一些人是用资讯的方式对待,但对我来说,他写的许许多多文章就是我的知识,而不是资讯。 李敖为什么重要?李敖曾经写过台湾一件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台湾在那段相对威权、治安良好的时间当中,发生了一件几十年来没有出现过的银行抢劫案,破了这个案子之后,发现抢银行的人是一个快60岁的老人,比我现在大一点点而已。一个长者,一个老人,单枪匹马拿着一把甚至不确定能够发射的枪去抢了银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变成抢匪之前,生活是如此低调、俭朴。这个人叫李师科,他抢银行干什么?当时这是非常大的案子,整个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今天回头看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个抢银行的盗匪多么可怕、可恶,赶快把他枪毙掉,后来真的枪毙掉了。 但是李敖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了不起,因为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这个李师科是一个老兵,他1949年到了台湾,他过什么样的日子,用什么样的方式累积了他对这个社会的各种不满,最后他抢银行,不是为了钱,他要做一次发泄。李敖告诉我们,李师科抢银行,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台湾老兵问题的一个象征、一个代表、一个典型,我们怎么可以跟着去喊把李师科枪毙了?我们应该要能够认知、能够理解,这里面有一个更深层的历史的、社会的、集体的悲哀。 同样像李敖写李师科的这种事情,我曾经在我年轻时候的另外一个场合有非常深的感动。又是1987年,台湾发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案子,那个案子本身其实只有非常简单的事实,而且里面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可以被商量的余地。是一个台湾原住民到了台北,他把一个洗衣店里面的爸爸、妈妈到小孩灭门,可恶吧?可怕吧?那是什么样的不可思议的罪。当时的另外一个了不起的人叫陈映真,当年他在台北办了一个杂志叫《人间》,《人间》杂志用一整期的专题做了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体会、认知、理解这个原住民的少年如何离开了自己的部落,如何来到台北,如何在这里忍受台北的汉人对原住民深刻的歧视,如何在那样不合理、不公平的工作条件底下被压迫,如何被扣押身份证,如何一再想要离开这样的环境却离开不了。 整件事情仍然是两种不一样的态度,如果当作一个新闻,当作一个讯息,这是一种态度,我们知道和不知道对我们的人生没有改变,没有影响;但是陈映真跟他的《人间》杂志是用生命的态度说,当你看到这个人犯下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用一种方式让他的故事、他的经历跟你发生关系?于是那就不再是一个新闻,它变成了知识。 这么多年以来,因为这些人给我的影响,我一直希望在这个可以自由方便地拥有足够讯息的时代,我们应该体会、认知长者对你们说的一点点话,那就是,其实最花时间、最需要精神的是如何把讯息变成知识。回应文道跟我说的开书单,基本上我也不愿意开书单,哪有“死前必读的100本书”,每个人需要读的书都不一样,重点是你用什么态度读书。我也认同前面两位年轻人说的,最可怕的是主张跟鼓励我们速成,速成的不是知识,你要速成的讯息干什么?这样的讯息从左耳进去,右耳出来,它不会改变你的经验体会,不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法,要它干什么?不幸的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乃至于整个社会环境,都在鼓励我们用这种方法自我满足,“哎呀,我累计读了多少书!”这是干吗? 我都是反其道而行。我这几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跟知识有关系的话,就是《史记百讲》的节目。开始说每讲15—20分钟,但是后来我基本都做了超过20分钟,大概2500分钟了。我会告诉你,如果你真的要读《史记》,可不可以请你不要急着读,你慢慢读。《史记》放在那里就是一个讯息,你很容易找到《史记》所有白话的翻译,那也是讯息,惟有慢慢读,才可以把这些讯息变成知识。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司马迁写《史记》非常精彩的一段,就算你不熟悉也会知道,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关键故事就是鸿门宴。鸿门宴的背景是刘邦带着军队先打入了咸阳,把咸阳守住,当时刘邦旁边的人说,你先把关中给占下来,不要让项羽进来,他就拿你没办法,非要把关中让你统治不可。刘邦就听了。结果项羽大军一来,那不是刘邦挡得住的,项羽就冲进来了。项羽气得不得了,你以为你做大了,你敢挡住关中不让我进来?于是兴师问罪,把刘邦叫来。所以鸿门宴对刘邦的势力来说是多么危险的转捩点。司马迁把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写在两篇文章里,你猜他把鸿门宴写在《高祖本纪》还是《项羽本纪》?为什么? 司马迁怎么写鸿门宴?如果单纯当作一个讯息,快速看过去,你就会说,先讲了,之前在项羽旁边的项伯,这个人因为张良有功于自己,所以就偷偷跑过去通风报信。项伯说,我们家主人这时候很生气,最好小心一点,不然祸就临头,你一定来吃饭啊。不得已,刘邦要来鸿门吃饭。但是《史记》讲这段故事,一开头先讲什么?先讲一张桌子怎么坐。项羽坐在这里,亚父范增坐在这里,刘邦坐在这里,张良跟刘邦的人他们坐在这里。讲完了,接下来讲后续发生的事,马上就讲,原来范增跟项羽说好了,借这个机会把刘邦除掉。所以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该动手了,项羽没动手。 如果我们当作是一个讯息,我们阅读、理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请问,刚刚这一段话有意义的在哪里?或者没有意义的在哪里?这里面有意义的那一段,如果是你被迫要背诵、要考试,老师一定会说,这个题目多好,问你东边坐谁,西边坐谁,南边坐谁,北面坐谁?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面气得不得了,为什么要背这个?但是不背又答错了没分数。 第一,是项羽为什么被称为妇人之仁?因为项羽是非常非常情绪化的人,所以跟范增讲好了,鸿门宴把刘邦杀了。但光是这个座位,他就杀不下手。刘邦这样坐一定不是偶然,不然就不会被司马迁写在《史记》里面。这个座次告诉我们什么?项伯和张良早就有了主意,故意要这么安排。他们利用了项羽的个性,座位刚坐好,项羽已经输了。为什么?刘邦我以为他很嚣张,不是啊,卑微得不得了,我让他坐客人的位置,他还不敢,坐在下属的位置上。光是这个座次就让项羽下不了杀手。接下来范增对他三次暗示动手,项羽都不动。这段写在哪里?司马迁不会写在《高祖本纪》,写在《项羽本纪》,因为司马迁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楚汉相争当中为什么项羽输了,刘邦赢了?光是这个座次表上就显现两件事情: 第二,刘邦这边有张良,还有张良联合的项羽内应项伯,可是,重点是刘邦愿意听,相对的在项羽这边,他阵营里面最能够跟他说话的、地位最高也是最聪明的就是范增,范增甚至被项羽称之为“亚父”,就是义父,但是即使是范增,他影响不了项羽。 整个《项羽本纪》就以鸿门宴作为划分,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势力一路不断上升,鸿门宴之后就倒亡。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面对所有的讯息,都可以有这种态度,就是知识的态度。我要知道这些东西干什么,我们怎么做一个人,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怎么体会作为人的原则跟选择?如果你用这种方式面对任何的资讯,你就会知道什么讯息对你有意义,什么讯息没有意义。你也知道,你不需要那么多的讯息,你需要的是累积你的知识。谢谢大家。 ———— 私心推荐 杨照主讲《中国经典导读》

43分钟
99+
6年前

26. 听说你失眠啊?

你是晚睡强迫症患者吗? 你是喜欢晚睡还是不得已晚睡? 你的睡前习惯是什么? 睡不着你会做什么? 是闭着眼清醒到天亮,还是淡定地爬起来看电影? 有句话叫做:熬夜,是一个人的狂欢。 许子东老师曾在《圆桌派》第二季第14集中主动为晚睡症患者代言: “我觉得人生要早起,要上班,赚多少钱我都不干。” 并提出“应该让一部分人先早起,让一部分人十二点上班”的社会建议。 “一个人的狂欢”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道长了,他可以熬出一个两百多集的节目,并且还要继续熬下去。 《圆桌派》里周轶君老师说,那是一个失眠者在大街上呓语。 此外,还有另一种小众的熬夜,如贾科长在《贾想》中所说: 在《站台》这部电影中弥漫的那种对外面世界幻想期待的情绪,就是我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我记得我在十七八岁念书的时候,晚上老不睡觉,总期待第二天的到来,总觉得天亮了就会有新的改变,就会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我,和我有差不多生命体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听完电台,也说说你的晚睡故事吧,不管是你的狂欢,还是幻想! 对了,从这期电台开始,颠颠和dy都会在最后回答几位热心听众的提问,所以……你的留言被听见了吗? 我们下期见。 | 特别感谢 | 【主要嘉宾】 理想国知新馆主编 赵雪峰 【参与录制】 看理想技术部、设计部、产品部 理想国设计馆、营销部 | 本期相关 | 【音乐】 Chima -《Dear Sleeper》 Gary Jules -《Whiskey for Everybody》 【书籍】 1.《神经的逻辑》 作者:埃利泽·斯滕伯格 译者: 高天羽 2018年8月理想国出品 2.《贾想》 作者:贾樟柯 2017年6月理想国出品 【影视】 《机智监狱生活》(韩剧) 《我的大叔》(韩剧) 《Life》(韩剧) 《站台》(贾樟柯导演2000年电影) 【相关名词】 REM 美国另类摇滚乐队,他们的队员是主唱迈克尔· 斯蒂普斯(Michael Stips)、吉他手彼得·巴克(Peter Buck)、贝司手迈克·米尔斯(Mike Mills)和鼓手比尔·贝里(Bill Berry),4人都是佐治大学的学生。他们把清脆、迷人的吉他片段和模糊、神秘的歌词同后朋克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并且把传统声响与现代声响相融合。无论是评论界还是音乐界都一致认为"REM"是另类摇滚的创始者之一。 白噪音 白噪音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0~20KHZ)内都是均匀的。听上去像下雨的声音,或者像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再或者像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种声音对各个年龄层的人来说,都可以起到一定声音治疗作用,是一种“和谐”的治疗声音。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17分钟
99+
6年前

24. 不想上班

今天,10月7日,十一假期最后一天——恭喜你,即将过完2018年所有法定节假日 在这分外珍贵的假期“末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明天真的不想上班? 一定是的。 现在的人现代病太多了,“不想上班”就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基本所有上班族都受到了感染,以至于发展出一种具有狂欢性质的病文化,供患者互相交流,互相“哈哈”,还可以自己“哈哈”。 比如我打赌你一定用过“工作使我快乐”的一系列表情包。 比如你一定要熬夜做一切使自己快乐的事以平衡白天上班的无聊、疲累、周而复始,第二天被同事故作惊讶又善解人意地问道,你也失眠了呀?接着就交换起各自的失眠纪。 ——谁说失眠是一个人的狂欢?明明也可以众乐乐的。 你还会和朋友热烈地交流关于岁月静好的业余爱好是如何被过于发达的思想轰隆隆地驱动,却无一例外地卡死在肌无力的行动上的。最后,你们以一串其乐融融的哈哈哈结束了话题。 清冷往往是留给早上起来的深刻自省:上班是为了什么,除了钱以外?接着你洗漱出门了。 想起理想国的新书《从早“茫”到晚:都市上班族的每日渡劫和永恒轮回》,哈,谁不是呢? 说多了都是丧,不说了,反正你也不想上班,听听来自颠颠的絮絮叨叨吧(好像绕口令)——关于不想上班的疑难杂症,听听大家都是怎么对待的。 不过,最后一天的假期余额,还是要开开心心的呀!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

12分钟
99+
6年前

21. 我问陈丹青,是这届偶像不行吗?

请相信,这期电台真的采访了陈丹青老师,着急的同学可以移步4:40秒处。 这次话题的灵感,来自于那天看到看理想微博(@看理想视频)发了SHE17周年的新歌《十七》的MV,看得我泪水涟涟,尤其是Selina经历爆炸烧伤的片段重现。 SHE《十七》MV画面 我现在依然会听她们的歌,一个维持了也差不多15年的习惯。中学的时候,会用她们的《波斯猫》来背“波斯湾”相关的地理知识;会单曲循环《他还是不懂》《我们怎么了》,在周末的下午想着暗恋的人;会狠狠心,省下零花钱去买她们的正版磁带和CD,各种新专的海报;会在KTV里抢着唱《Super star》音最高的副歌…… 这是我的青春回忆,我的青春偶像。我的周围,则围绕着分别热爱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苏打绿的同学们。 在刚刚提出“什么样的人才配作为偶像”的问题后,我自己把自己给否定了。这些遥远的偶像,哪怕她们仅仅只是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哀伤,陪伴我们同样张扬又哀愁的青春,那就是我们的偶像。 就像陈丹青老师说的,偶像文化其实是一个青春文化,一旦是你不在在青春期,就会失落。 人有个人的自我中心,也有群体和代际的自我中心,其实是一种不安全感——忽然发现我的那个世界现在不重要了,而这个小子,他们的世界比我重要,所以就不舒服。他会找很多理由,也许很真挚,就是你那个偶像算什么,那我们那会约翰·列侬那才牛逼,周杰伦那才牛逼,可是现在小孩也许根本没听过这个名词,或者听了也根本不想听。很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偶像文化其实是一个青春文化,一旦是你不在在青春期,他就会失落,以后他就会讨厌别的青春偶像,一定是这样的。 ——陈丹青 所以,也许并不存在“这届偶像不行”的情况,而只是,在我们怀念陪伴我们一整个青春的偶像时,我们的青春其实也即将失落了。所以我们再看到这种岁月变迁的情形,看到偶像们结婚生子,会落泪,就好像不得不和自己的青春告别一样。 嗯,但我还是觉得这届偶像不大行。哈哈。 本观点纯属任性,与看理想无关。

15分钟
1k+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