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从“逃避政治”、“精神脱离现实”、“躺平”等角度解读庄子所不同,我更多倾向于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庄子》。以存在主义概念来诠释庄子哲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些概念,如自由、独特的人生存在方式、成其自身等,都与本真密切相关。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追随到陈鼓应的著作。据陈鼓应的看法,道家和存在主义者都在批判地反思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在官学的限制之外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个体的发展和寻求灵感提供了空间。 陈鼓应教授讲过,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 我与庄子的渊源,是通过对苏东坡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苏东坡晚年的《自题金山寺画像》这首绝笔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这首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困惑,觉得苏东坡晚年怎会写如此悲观消极的诗句,十分不解。看了庄子《齐物论》和《列御寇》后,才发现前两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庄子思想及其豁达,而非消极的含义,这使我对庄子有了强大的兴趣,同时学习庄子内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庄子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道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在困顿的生活中透显出不平凡的思想,并充满着幽默与豁达,这是陈鼓应对庄子生平的描述。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哲学主题。这最高的理想人格,正是庄子最早在《天下》篇提出的。庄子的“内圣”,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和审美心境;而庄子的“外王”方面,则在于倡导齐物精神及多边思考。 庄子指出封闭心灵(成心)造成了单边思考,陷入自我肯定的呐喊与自我否定的呻吟百家合唱的情状。人们轻易便为外界之物诱惑,一味与他人相争而折损自我,一生犹如脱缰之马,不知何处为归处。他们拥有的只是无尽的焦虑与恐惧,使灵魂深深沉入倦怠与疲劳的深渊,发出空虚的呻吟,需要以“众窍若虚,莫若以明”的齐物精神和“用心若镜,乘物游心”的美学精神化解之。 当下社会氛围越来越接近《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变形统一体,正如周濂老师所说,“面对左手是恐惧、右手是娱乐、两手都很硬的社会,人们除了束手就擒,别无选择。这样的支配才是最彻底的支配,因为处于恐惧威胁下的娱乐最疯狂,而癫狂至死的娱乐反映出来的恐惧也最极致”。当下经济和文化(特别是人文)都进入长期加速下行的通道时代背景下(政治性emo土壤加速滋长),我们都处于快节奏以及焦虑感日益趋强的社会生活中,个体越来越趋于一个数字本身,就像卡夫卡《变形计》中描述的那样,彰显出时间的逼迫感,空间的囚禁感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感,需要一种生命哲学持续为我们个体实存进行辩护,悬解我们紧绷的内心。
朱熹曾这样评价庄子,“才极高,心极热,眼极冷”,我觉得《秋水》篇 很好的反映了朱熹对庄子这个评价 ,《秋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读起来琅琅上口且言简意骇,有得其意忘其言之感,同时历代不少学者对《秋水》都有听高的评价。 王夫之曾说《秋水》篇是 因《逍遥游》和《齐物论》而衍之,金瀚林学生马定国甚至曾评价道,“吾读漆园书,《秋水》一篇足,安用十万言,磊落载其腹“。 马一浮为浙江大学所作的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就来自于《秋水》篇中对北还若的赞美,钱钟书的《管锥编》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经典之作,管锥出自《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实乃钱钟书的自谦之词,在其序中曾讲,“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假吾岁月,尚欲赓扬”。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其篇幅也比较短,和《养生主》的篇幅差不多,并且与前面六篇有很强的映射关系,读到此,方能理解苏东坡的学生对内篇的评价,“庄子内书七篇,法度甚严,二十六篇,解剥撕文耳“。《应帝王》表面似乎是在家帝王的治理之道,但我认为实则是在将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帝王,成为自己的主宰。 《应帝王》的混沌之死 我觉得 和《齐物论》首章的 “四问四不知”的下文“正处、正味、正色“的首尾对应相当奇妙,开篇的 “可不可之知” 一旦上升到普遍性之知,就难免会发生危险性,混沌之死 就是某种程度上 映射 “可不可之知”上升到普遍性之知的 后果。若一个人喜欢吃臭豆腐,觉得味道很好,为了感谢帮助他的朋友,要非要强迫他身边的人非要一起吃臭豆腐以表报答感恩之心,难免会陷入麻烦。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其篇幅也比较短,和《养生主》的篇幅差不多,并且与前面六篇有很强的映射关系,读到此,方能理解苏东坡的学生对内篇的评价,“庄子内书七篇,法度甚严,二十六篇,解剥撕文耳“。《应帝王》表面似乎是在家帝王的治理之道,但我认为实则是在将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帝王,成为自己的主宰。 有趣的是,读到《庄子·应帝王》列子和壶子 被算命那一段,最后列子悟道了,“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三年不出,为老婆做饭,像给人喂饭一样去喂猪。 大家然后欢乐的讨论起了 家里谁应当做饭
《大宗师》应该是庄子内篇《齐物论》之外最难的一章,因为开篇都有非常长且难懂的独白,先提出“知”的概念和有效性,然后对“知”的局限性提出了反思,接着提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真人”的情状,接着具体描述了“道”的情状,再通过一些关于“生老病死“的浪漫和有趣寓言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说明。以白居易为偶像的苏东坡的著作很多与《齐物论》相关,例如前后《赤壁赋》,《超然台记》和他临终写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等等。而白居易比较不同,除了《齐物论》,他的不少诗和《大宗师》也非常相关,例如《隐几》“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以及在其母亲和孩子去世的时候写下了《归田三首·其三》,“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
《大宗师》应该是庄子内篇《齐物论》之外最难的一章,因为开篇都有非常长且难懂的独白,同时也讨论了很多本体相关的东西。以白居易为偶像的苏东坡的著作很多与《齐物论》相关,例如前后《赤壁赋》,《超然台记》和他临终写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等等。而白居易比较不同,除了《齐物论》,他的不少诗和《大宗师》也非常相关,例如《隐几》“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以及在其母亲和孩子去世的时候写下了《归田三首·其三》,“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作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庄子本人,另外两个分别是魏晋时期的郭象和唐代成玄英。书总共有33 个篇章、分为内、外、杂三大篇,其中内七篇普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部分,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就讲,庄子“内书七篇,法度甚严”。司马迁也讲,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也。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也是一个大学霸,但是他书中的故事也大多是以寓言形式存在的,所以读起来也比较有趣。陈鼓应教授讲过,“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在困顿的生活中透显出不平凡的思想,并充满着幽默与豁达,这是陈鼓应老师对庄子生平的描述”。我觉得庄子是一本将哲学、文学、以及美学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书,不同的人都可以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庄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