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从“逃避政治”、“精神脱离现实”、“躺平”等角度解读庄子所不同,我更多倾向于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庄子》。以存在主义概念来诠释庄子哲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些概念,如自由、独特的人生存在方式、成其自身等,都与本真密切相关。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追随到陈鼓应的著作。据陈鼓应的看法,道家和存在主义者都在批判地反思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在官学的限制之外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个体的发展和寻求灵感提供了空间。
陈鼓应教授讲过,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
我与庄子的渊源,是通过对苏东坡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苏东坡晚年的《自题金山寺画像》这首绝笔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这首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困惑,觉得苏东坡晚年怎会写如此悲观消极的诗句,十分不解。看了庄子《齐物论》和《列御寇》后,才发现前两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庄子思想及其豁达,而非消极的含义,这使我对庄子有了强大的兴趣,同时学习庄子内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庄子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道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在困顿的生活中透显出不平凡的思想,并充满着幽默与豁达,这是陈鼓应对庄子生平的描述。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哲学主题。这最高的理想人格,正是庄子最早在《天下》篇提出的。庄子的“内圣”,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和审美心境;而庄子的“外王”方面,则在于倡导齐物精神及多边思考。
庄子指出封闭心灵(成心)造成了单边思考,陷入自我肯定的呐喊与自我否定的呻吟百家合唱的情状。人们轻易便为外界之物诱惑,一味与他人相争而折损自我,一生犹如脱缰之马,不知何处为归处。他们拥有的只是无尽的焦虑与恐惧,使灵魂深深沉入倦怠与疲劳的深渊,发出空虚的呻吟,需要以“众窍若虚,莫若以明”的齐物精神和“用心若镜,乘物游心”的美学精神化解之。
当下社会氛围越来越接近《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变形统一体,正如周濂老师所说,“面对左手是恐惧、右手是娱乐、两手都很硬的社会,人们除了束手就擒,别无选择。这样的支配才是最彻底的支配,因为处于恐惧威胁下的娱乐最疯狂,而癫狂至死的娱乐反映出来的恐惧也最极致”。当下经济和文化(特别是人文)都进入长期加速下行的通道时代背景下(政治性emo土壤加速滋长),我们都处于快节奏以及焦虑感日益趋强的社会生活中,个体越来越趋于一个数字本身,就像卡夫卡《变形计》中描述的那样,彰显出时间的逼迫感,空间的囚禁感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感,需要一种生命哲学持续为我们个体实存进行辩护,悬解我们紧绷的内心。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