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多抱怨,怨天尤人总得有个幻想投射,于是诸如“美国经济远超预期”等话语大行其道。比烂本身没什么意义,但现实也不是你主观乌托邦,靠想象是逃避不了现实的。 joe哥,1983年赴纽约定居至今。 coucou,旅欧15年,经济学PhD。
被誉为人类科技灯塔的国度,却有大量的孩子从小被教育上大学性价比不高,这种天差地别可能就存在于仅仅相隔不远的街区。读书无用论背后,是令人窒息的阶级默认,越来越多人的默认,便形成了永不相交的平行时空。
晚上八九点就没法在餐厅吃饭了,这应该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却真实发生在coucou经过的多个美国城市。店家也不是不想挣钱,是怕没命花。
昔日繁华的市中心沦为脏乱差,飞ye子,流浪汉,排泄物遍地,你再怎么吹远程办公也难掩失落。走在许多曾经令人向往的美国名城,coucou说自己闻到了弥漫的堕落感。
人性多抱怨,难免。在中文语境下,正充斥着对美国经济形势“坚韧”的投射性想象,完美承接英美媒体的话术。久居欧洲的coucou听我描述,被这阵想象整得哭笑不得。 刚好她最近重游美国,去了三个礼拜,见了许多老朋友,来听听她眼中的美国变化吧。
“我不想听国外怎么样,我就想讨论中国的不好”。 成年人都不难理解,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否则世间何来标准? 总是对自己生活环境提出圣人般标准的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持何种标准?
高盛所谓看空中国银行报告引起港A股市剧烈反应,本来只是卖方机构常规操作,却被赋予如此大杠杆的心理效应。好笑的是,你什么时候听过,美国人讨论中国机构看不看空他们?
来来去去是同一拨人:负面的事件一旦发生在西方社会,总会默认是小范围事件,更有甚者,会戏谑国内媒体在夸大扭曲造谣。 但是反过来,负面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内,这一拨人的心态就会发生180度转弯。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仅仅投射日常不满到自己的想象里?世界为你而转变~
“海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内地的好”。这种思想不可谓少见,不少人甚至还会付诸购买等行为。但是都2023年了,但凡接受过基本学术训练,一个东西好与不好,难道不是专业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吗?崇洋媚外最土的槽点,便在于这种毫无考究精神的夸夸而谈。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回看下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大选辩论,你会惊讶于几十年的巨变,这里当然指的是贬义。 00:00 英美政坛再无严肃辩论 03:20 意识形态疯狂循环 04:20 无效的口舌浪费 06:25 比尔盖茨推崇的学者评价 08:37 再无基辛格
基辛格开启的曾经中美蜜月,带来我们每个学子都必修英语的时代背景,但这个转折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学好英语是为了什么? 00:00 中美蜜月开启全民学英语 02:29 初衷就是工具 04:50 见证英语世界的虚伪 07:12 我们要如何看待世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