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历斯多德与西塞罗等人的论述中,只有男性的友谊会得到歌颂,君子之交、同袍情谊……彷彿这种友谊才可成就一番大事业,有益于国家社会。至于女性,如果不是隔离在家,就是被看成弱者,只会勾心斗角且不值得信任,即使她们私底下有任何紧密的关系网络,也将无益于整体社会的成长。” 女性友谊的历史记录比男性晚了许多,根源于早期社会的历史是由男性话语书写的。经过无数女性世纪抗争,今天,我们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立足当下,回溯历史,着眼身边的女性,去为我们记录下那些温暖的力量支撑,为明天撑起属于女性革命战友的独立码头。 最后,祝愿所有的女性朋友:能为身为女性而挺胸抬头,能勇敢地说不和想,能不被囿于一角据为他有,能在公共视野下参与塑造社会共同体。希望终有一天,不仅有君子之交的美好崇尚,更有妍丽之合的佳话传唱。 *shownote 00:01:22 文艺作品里的女性友谊 00:06:00 友谊类型的发展变迁 00:19:00 女性友谊的形态发展 01:00:00 好的友谊和坏的友谊形态 01:13:40 成熟的友谊遵循爱的四要素 01:18:04 识别并正确结束有毒的友谊 01:36:12 友情的分级和不同场景的“功能”划分 01:41:31 “爱”的主题总结 ref: 影视作品:美剧《欲望都市》、美剧《我的天才女友》、电视剧《繁花》 书籍:《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玛丽莲·亚隆(MarilynYalom)特雷莎·多诺万·布朗(TheresaDonovanBrown) 《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费兰特 《友情的艺术》(The Art of Friendship)《深度友谊》(Deep Friendship) 《友尽》(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Friends)艾琳·法尔科纳 祝愿大家都能拥有“男次乐队” 闺蜜庇佑我春夏秋冬的北京婚房小院 "After all, seasons change, so do cities; people come into your life and people go. But it’s comforting to know that the ones you love are always in your heart. And if you’re very lucky, a plane ride away." – 《Sex and the city》
社会急剧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也因为时代、技术的发展越演愈烈。恋爱、婚姻是基于社会规范建立的一种双人亲密关系,这些亲密关系可以基于爱,也可以无爱。上几代人,可以在一开始无爱的状态步入婚姻,因为在那个社会条件下,婚姻关系是必须存在的,就如同生育的必要性一样,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婚姻、生育都不再那么必要的情况下,年轻一代日新月异的观念和原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冲撞,爱情之于不同人的不同意义,就值得探讨和重新审视。 shownote 00:01:37当下社会婚姻制度与爱情的冲撞现象 00:02:03爱是什么及爱基于脑科学产生的原理 00:13:39爱是平等的而非雷同,人人皆为目的,而不互为手段 00:18:03认识爱和爱的胆量:你真的敢爱吗? 00:24:12重新补上的爱的教育课,学会去爱,去感受被爱 00:57:05要有处理消极负面的勇气和决断力:爱情里的需要警惕的几类人 01:27:00最重要的是掌握爱自己的能力 本期ref: 《风之影》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著; 《万物生而有翼》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著; 《爱的起源》托马斯·刘易斯 /法拉利·阿米尼 /理查德·兰龙著; 《爱的艺术》埃里希·弗罗姆著;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著; 推荐内容:《良好的亲密关系:吴老师在高地生活》 音乐: 好爱的 告五人《爱人错过》《带我去找夜生活》
2023年是AI爆发之年,2024农历新年前后,apple visionpro 的上市给XR行业的续写带来了可能性,近期openai的sora的问世又将AGI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就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类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技信徒都在转向在其他时空为人类社会的存续探索可能性,却也有诸如项飙这样的社会学家,在为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真实而具体的爱奔走疾呼。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当我们望向星辰大海,憧憬着有一天能够有《her》为伴,走进《头号玩家》虚拟现实世界时,我们却想把视线拉回到身边,当下,我们周围具体的人和世界,去学习爱身边具体的人。不要让爱抽象成概念,更不要只是爱那个想象中的理想的人。 2024去爱去感受,去把爱的信念和希望的力量折成现。接下来我们将用三期内容去揭开我们在家庭、友情和恋爱中遇到的关系困境,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用爱去疗愈关系中的人。 shownote * 原生家庭关系困境 * 爱是什么? * 为什么需要爱? * 在原生家庭中如何去更好地爱? * 庆幸和遗憾 本期ref: * Helen Fisher著,《为什么我们爱:爱的神经生物学》 * 埃里希·弗罗姆著,《爱的艺术》 * 托马斯·刘易斯、法拉利·阿米尼、理查德·兰龙著,《爱的起源》 * 电影《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 * 彩虹合唱团,歌曲《春节自救指南》
干不完的活、吐不完的槽,谁说职场只能有委屈和不公?今天我们就要提倡,在职场合理发疯,帮助你平稳度过节后综合症的烦躁期。 节后综合症多是来源于人的关系,面对职场三类人群:付出者、互利者、索取者,作为付出者和互利者,要识别索取者,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识别和认清身边人,厘清与不同人的关系,避免被索取者利用和伤害。 shownote 06:50-23:55 节后综合症的来源是什么? 24:00-26:10 职场三类人群 26:15-40:20 如何识别taker? 40:20-73:00 职场遇taker的应对策略 73:20-77:58 职场生涯的庆幸与遗憾 ref: 纵横四海《give and take》 《毫无意义的工作》 《长安的荔枝》 《太白金星有点烦》 《工作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我们在如何描述内心的不安?恐惧、焦虑?抑或担心、惶恐?今天我们想聊一聊另一个表达——漂泊感。它可以是身体在漂泊带来的一致心理,也可以是心灵想出走而无所去的一种失衡状态。身体的漂泊总大同小异:租房、独居、社交单一和跨城市奔波。灵魂的漂泊却五花八门:有人一辈子偏安一隅却心无归处;有人在陌生的城市间来回横跳,却踏实稳定。有人一无所有,仗剑天涯也不会有风雨飘摇的零落感;有人坐拥被社会公认的物质稳定,心却一直牵挂着未曾到来的未知,战战兢兢。 当我们被漂泊感充斥,不安总会推动我们去寻找一份内心的踏实,有人选择看似颠扑不破的物质财富,有人选择精神价值最高的故乡。但假如我们充满期待去追寻这些而不得时,这些所谓能够提供“归属感”的外在力量,反倒更强烈地提醒着,我独自一人,在外漂泊,还在继续漂向未知的远方。 如何识别我在晃荡的是什么?如何在晃荡飘摇中找寻到坚定的力量?跟着我们两位新北漂一起启程探索…… shownote: 02:00~09:10什么是漂泊感? 09:10~16:28漂泊感与归属感并不对立存在 16:29~21:30什么是归属感? 21:30~26:20源自认知失调的漂泊感 26:20~32:25用调和认知的方式寻找归属感 33:00~40:30如何调节弱化漂泊感? 1. 33:10~34:10认识和接受漂泊感 2. 34:10~35:35找到自己生活的主次 3. 35:35~36:50改变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 4. 36:50~39:05练就收集装备升级打怪的游戏心态 5. 39:05~39:56向内求不外寻 6. 39:56~40:30不与跟他人比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