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们从中美两个视角来讨论一下这波裁员潮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我请到了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小王来聊聊美国的hiring freese,以及在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中不断变化的美国科技公司。国内的两位同事也从他的角度表达了对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内容业务未来的焦虑和感想。 我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期播客或许不能为我们提供答案,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讨论问题。也欢迎有共同想法的朋友来和我们交流。 02:04 美国Hiring freeze (停止招聘现状) 04:05 美国职场没有年龄焦虑? 06:40 国内大厂内容行业现状 vs 35岁的人都去哪了
最近一个叫做MBTI的性格测试突然受到了职场、求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MBTI测试尝试分配四个类别:内向(Introversion)或外向(Extroversion)、实感(Sensing)或直觉(Intuition)、思考(Thinking)或情感(Feeling)、判断(Judging)或感知(Perceiving)。 本期节目,我们从MBTI测试的结果开始,分析一下纪录片导演的人格特质。 04:56 性格测试可以作为了解采访对象的切入点吗? 08:07 纪录片导演如何「快速识人」? 20:16 纪录片拍摄也是社恐走出舒适圈的一种尝试 26:28 从电视台辞职,从甲方到乙方,纪录片人的心态变化 30:52 与采访对象瞬息万变的关系,片场大吵一架,然后呢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拍个片子,新闻,编导,历史,韩语,物理,数字媒体,一所纪录片公司,可以包含多少个专业的员工? 在上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如今,他(她)们也要在一张高考填报志愿单上,选择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我们一些从自我的经历出发,在高考二十年后,开启对专业选择的这件事的新理解,新考量 1 00:51 上学都学了啥?报纸画大样,非线性出点入点的编辑,朝鲜族老师教韩语和量子力学 2 03:12 影视编导:那些怀揣电影梦的人,现在在做什么? 3 07:48 水均益,唐师曾,孕育出一代青年人的记者梦 4 10:54 “选大学不要跨过长江” “导演系是歪门斜道”,那些年选专业的你,有没有听爸妈的话? 5 23:06 经济,计算机,人工智能,历数高考四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史,我们触碰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6 32:12 纪录片公司老板问答time:是什么让你决定招了7个不同专业的人来做纪录片的? 7 38:09 在理科学生的世界里,社恐并不可怕,反而会更容易有一颗干干净净做科研的心 8 43:26 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来培训学纪录片的学生,你会打算怎么开设课程? 9 50:31 如果上天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你会想选择一个别的专业吗,为了未能实现的梦想,还是因为这些年社会带给你的成长? 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够带给正在选择期的你一些启发,或是共鸣,那将是功德无量……咱们,下次再会!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拍个片子! 疫情,火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们变成了格格不入的两个词。疫情代表着的隔离,封锁,冷清,安全距离,与火锅所代表的亲近,热烈,炙热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新冠时代里,我们要去拍一部名字叫做《生活如沸2》的纪录片,记录下关于24家火锅店的故事。在一片“难”字中,是该直面疫情的冰冷,还是用影像给人心以纯粹的安慰,这是属于纪录片人的挣扎…… 1 00:50 生活如沸总导演,执行导演,策划,跟您说说疫情这段时间里,我们拍片的感悟 2 03:40职业拍美食的你,最喜欢吃谁家的火锅:汕头牛肉,贵州干锅,重庆四桌 3 07:35扛起三脚架,走遍乐山整条街,我们找不到一家食客多的店铺 4 11:16 疫情给纪录片人提出的新课题:是要呈现现实,还是尽量给人们一点美好生活的盼望 5 15:56不想再让观众听到坏消息,但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回避 6 20:52苏州藏书羊肉:没法拍出它最本真的状态,我们选择了放弃 7 22:30 蛇火锅,竹鼠火锅,对野生动物的忌惮,使他们伴随疫情的发生而消失 8 25:50待到山花烂漫时,放下安全距离,不畏气溶胶传播,火锅不妨成为我们对相聚一刻的意象与盼望 9 28:58 涮火锅,烤烧烤,对食物持续加热状态的喜爱,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10 31:00 疫情情况下,大家看美食纪录片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有B站数据 11 32:05总导演:停车上厕所的路上,偶遇一家火锅店,都会想想能不能拍 如果听完我们的播客,您有任何想说的,也很欢迎您留言给我们,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在留学时一起聊纪录片的同学小羊。作为一位纪录片爱好者,小羊的一些困惑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对这个行业充满好奇,但是在边缘疯狂试探。真的要把纪录片作为毕业后的职业追求吗?如果要的话,用一种什么方式软着陆,和自己的亮点/兴趣所在更好的结合呢? 问题从纪录片行业的最佳切入姿势,纪录片的投放难度,如何冷启动自己的个人纪录账号,到自己拍摄纪录片过程中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 录完这期节目之后,我们也有一个新灵感。想在听众中征集对于行业有感悟,有困惑,有独特经历的纪录片爱好者,ask us anything,来节目里面基!如有兴趣,可以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期待与你相遇!
今天这期,我们要搞点事情,进入四月份,各大院校公布拟录取名单,2022年的考研也进入尾声,伴随着大厂裁员,就业岗位紧缩,457万的考研人数,飞涨的分数线……内卷这个词用在考研之上,或许已是再合适不过了 考研失败,出国…..我们公司几位曾参与过考研,或多或少有些独特经历的小伙伴们,抢了三位导演的麦,也想在这里跟你聊聊,我们的考研之路,以及我们为何,进入了纪录片的行业: 01:25 一个985院校的物理系学生,决定去考新闻的研究生 03:07 进入大学要选专业,可除了语数外和数理化还有啥? 04:36 问我为啥要读研?事情的发生,就像小学毕业就要读初中一样自然 06:11 历史专业的学霸,也会被差了两分的考研政治挡在门外 09:08 考研,或许是二本学生最后一次弥补遗憾,读名校的机会? 9:35 想要留在学校里再学几年?不是只有读研才能继续学习,也不是读研结束后,就不需要再学习了 10:43 和父母battle了那么多年,有过妥协,却也更坚定了我的电影梦 16:45 学历史不是一定要做老师,我不愿意在被规训后,又去做规训别人的工作 18:53 离开被资本裹挟的教辅机构,转行做纪录片的一年,是我重新释放自我的过程 22:35 为什么从电影向纪录片行业转变:当我再创作不出如生活一般真实的电影台词时,我决定离开 36:15 中考,高考,考研,像一个网子一般筛掉身边的一群群人 37:58 读书无用论,什么叫有用? 41:50 被疫情偷走的这三年,有的是400分成为了常态,也有人连考了四次也不敢放弃 47:41 如果再给你几年前的你选择一次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考研吗?我想会的…… 感谢您的收听,考研之路,或许并非是万事顺遂,但终必是成长和无悔,如果有任何想说的,也非常欢迎您留言给我们。
根据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 2021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流出北京的人才前十去向地,上海排第二, 2020 年,流入上海的人才前十来源地,北京排名第一,占 9.2% 。 从北京搬到上海,是不少传媒或影视行业的发展路径。北京给了我们什么?上海又给了我们什么?如果你的生命曾和这两座城市交汇过,那么我们一起聊聊看。 03:31 上海疫情思考 08:35 北京落户制度是大家离开的一大原因 09:54 古代历史,经济南移动以及配给制 11:04 中国互联网人才南移 12:09 上海北京谈事风格不同,B站称我们为甲方? 27:20 北京是个人才黑洞?上海周围互利互惠? 31:44 北京传媒产业链分布 40:25 90后的城市归属感
00:39 撺个局,来一场选题之间的一场厮杀,我们的一次新尝试! 1:20 想跟此刻正在用手机的你聊聊,我们是否正在偷偷的进行着一场从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的大迁移? 13:12 内卷,麻木,无意义感,生活美学会成为那个让我们走出此地的窄门吗? 24:15 城市的一片高歌猛进中,我们选择回看乡村,脚下的这片土地曾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与生命 39:12 城市容不下肉体,故乡留不下灵魂,在外内卷的年轻人们,你找到自己的安心小窝了吗? 54:43 “一饭定情”,街头流浪的动物们,不一定纯种,不一定呆萌,不一定乖巧,不一定可爱,但却更需要爱 1:03:05 说着伤感文学的稚嫩初中生,焕发第二春的老年人,“年龄”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15:43 道路千万条,其实你不一定知道,每条路的故事 你会不会也有些想法,是一直想拍成纪录片的?或者在听过我们探讨的话题后,有任何想说的,都欢迎留言给我们,说不定你的想法,就会成为下次开会,各位导演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1 在英国逛街——不是一件适合社恐的事情 1:22 2 英国人的绅士,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对不同国民性格的认知,是刻板印象,还是确有其事 4:24 3中国人有国民性格吗?会做生意的温州人,让意大利时尚之都的皮革产业谈虎色变5:50 4当内卷的我们,看到五点前下班的欧洲人:这是钱赚够了,还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18:00 5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门口,中国人开的肉夹馍店铺挤满了人 20:20 6 环保到骨子里的欧洲人,外卖员骑自行车送外卖,首相骑车去上班 27:35 7巴黎北站的治安差:拍完片后等车的我们,差点被假装同性恋的两个人抢劫39:40 8关于欧洲,我们推荐两部片子:《城市中心的菜市场》&《至暗时刻》43:05
01:17 英国爱丁堡和约克:哈利波特、周杰伦婚礼与中世纪哥特风 04:54 德国1元买城堡? 10:01 古建筑新利用:欧洲的菜市场 11:38 西班牙菜市场:街头文化盛行 英国诺丁山市集:君子之交淡如水 17:58 饮食:英国除了早餐一无所有 21:02 法国人:英国饮食就不是给人吃的 24:44 英国极佳饮食体验-唐人街的一碗牛肉面 30:59巴塞罗那吃生蚝
1 1:19冬奥开在家门口,相比于夏奥会,国人有着怎样的特殊心态? 2 7:05不唯金牌论的冬奥?是我们更自信了! 3 10:28 “斯坦福” “两金一银” “18岁”,我很崇拜谷爱凌,但不是一定要成为她 4 12:00 詹天佑,谷爱凌……从晚清的赴美留学幼童开始,中美融合教育一直在创造着传说 5 15:55 为何习惯于把谷爱凌和全红婵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了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共有的焦虑。 6 19:40 一片叫好的冬奥开幕式中,我删掉了写好的朋友圈: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底的展现,还远远不够 7 24:56 滑雪烧钱?带动了中国万亿的冰雪产业,是宠物经济的两倍多! 8 28:46 冬奥相关纪录片推荐:《幕后》&《绝妙降落》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影片《美国工厂》。上升期的中国资本家遭遇衰落期的美国蓝领工人,这里会有故事,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文化交融或更多。 01:18 美国工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美国工厂》关于中国“玻璃大王”、亿万富翁曹德旺于2014年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顿(Dayton)区域莫里恩市(Moraine)开设“福耀”玻璃厂制造汽车用玻璃,雇佣两千多名当地员工(不少为以前关闭的“通用”汽车工厂工人)。 其间劳资关系由兴奋乐观转至对立矛盾,不仅有中、美思维方式、管理方格差异与误解,更有试图组织工会的工人与管理层的角 06:05 对于现实冲突类题材的纪录片,我们有很多遗憾 国内关注城市、工厂变迁的片子比较少 20年前关注矿难的片子:王宝强《盲井》((2002年) 09:18 美国人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风水」与「佛教」 11:48 当美国人来中国工厂参观晨起操练、企业年会,他们竟然哭了? 15:51 自我售卖是一种能力? 24:23 955与996 28:17 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 赖克特说《美国工厂》的结尾令人不安,它不是那种人们看完会起立欢呼的电影。全世界无产者早已没有联合的可能,资本和资本家却张开“全球化”的翅膀顺畅地流动游走逐利。有人说:资本将人变成机器,等机器成熟了再抛弃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