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13:单口喜剧,是“低层次”的人向“高层次”人的反击

在现场看脱口秀演出是会上瘾的,不见得是每一个段子都那么好笑,而是那种氛围,那种大笑到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笑的放肆和放松。 笑是可以传染的,隔着屏幕,那也只能是会心一笑,最多是哈哈大笑,但一群人在一起开心到妈都不认识的哄堂大笑是能让人释放的同时又获得许多能量。 我问两位嘉宾,你们期待一场演出结束之后,观众是什么心情,又或是能收获到什么? “就开心,开心就好,不见得要收获到什么。回家坐地铁的时候,感觉今天晚上挺开心的,就好了。” 哈哈,就,开心,就好。 希望,你也喜欢。 这期,听到最后,也就是 哈哈,开心,就好。 by 唐小友 【嘉宾介绍】 同焱,聚光灯喜剧创始人,微博@聚光灯PUNCHLIGHT 欣雨,尼莫喜剧创始人,微博@单口喜剧周欣雨 【摘要】 简单了解一下脱口秀:笑是可以传染的。 观众第一课:不要接梗。 怎么成为全职脱口秀演员的? 脱口秀的段子都是真的吗? 看脱口秀为什么“不能拍视频”? 作为脱口秀从业者,如何看待《脱口秀大会》? 线上和线下的脱口秀有什么不同? 遇见冷场怎么办? 祝你越来越好笑=祝你越来越悲惨。 如何积累段子?段子源于生活;段子也源于地铁… 单口喜剧:用轻松的语言,把痛苦包装。 【本期音乐】 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出来玩 - 暴走蜗牛乐队 夏日燃烧 - 暴走蜗牛乐队 【本期票根】 聚光灯爆笑脱口秀剧场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 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撕票 俱乐部》,也可以在喜马拉雅App、网易云音乐上收听。

65分钟
1k+
4年前

S.012:我们用六个月排了一部粉圈文化音乐剧

【本期嘉宾】 luigi,自己组建了剧团的大三学生。 菲菲,疫情上不成课,索性就做了个剧的00后。 【本期话题】 为什么剧团的名字叫“野鱼”? -耶稣的五饼二鱼。 -“野鱼”和“业余”是谐音。 -耶稣的“耶”,预言的“预”。 -一次无心插柳的试镜。 一部很牛逼的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 -一部永远不会被引进中国的剧? -具有宗教背景的音乐剧,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以娱乐的方式结构耶稣受难记。 -音乐先行,慢慢做成了完整的舞台剧。 -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制作方向。 -一些对犹大和耶稣的感悟和体验:一部削弱了犹大的反面性和耶稣神性的剧。 -从耶稣的歌里听到他作为人的挣扎。 为什么野鱼剧社选择制作《耶稣基督万世巨星》? -源自一条微博的共鸣。 -对神学故事感兴趣,重新解读耶稣受难让神学故事更有逻辑性。 -对音乐剧的全身认识:原来音乐剧可以用摇滚乐。 -聊聊各种版本的剧。 对剧本的设计,做了哪些本土化的创意吗? -想做一部能反映我们生活的剧:贫穷、LGBT和粉圈。 -删号跑路的犹大,遭受网络暴力和被封杀的耶稣。 -被无数次改编后仍自洽的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变的人性。 -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时代,《耶稣基督万世巨星》都有过什么样不同的主题?——嬉皮士、反战、小众文化、矛盾的时代。 如何确定野鱼剧团版的剧本主题的? -在上音食堂开第一次剧本讨论会。 -按照印象攒出第一版剧本,然后在经历深度访谈后改进的剧本。 -一群都喜欢音乐剧,都爱思考的人。 当饭圈文化与剧的结合,哪些点是被有意突出的? -耶稣式的偶像,接机的信徒。 -不同服装表示不同身份(只花了两千块的服化道。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导演,具有现代性的戏剧。 -难以聚在一起的演员们,一直在改动的剧本。 演完之后的感受? -严重的“戒断反应”。 -刚结束时“只想赶紧远离”。 -一个“把梦做真”的过程。 有什么“过来人”的建议? -开始想得很美好,做起来就会有各种意料之外的困难。 -坚持和热爱,“做下去”。 -会很难,但没有你想象中难。 【本期票根】 音乐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本期音乐】 Steve Balsamo – Gethsemane Zubin Varla – Heaven on their minds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 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 订阅收听《撕票俱乐部》,也可以在喜马拉雅App、网易云音乐上收听。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57分钟
99+
4年前

S.011:“随心飞”自由,与薅羊毛正义的完美组合

【本期嘉宾】 格格,用随心飞吃吃吃的自由吃货。 lynn,用随心飞出差的互联网社畜。 小宝,只飞了一次就把随心飞“飞值了”的“前国际旅行设计师”。 【本期话题】 都用“随心飞”去过哪里? -东航的周末随心飞。 -格格:两次飞广州的随心飞经历,以及“哪里好吃飞哪里”的飞行计划。 -小宝:飞一次新疆就“飞值了”的有趣经历:第一次随心飞就升舱;回来时遭遇疫情,开启无尽排队模式。 -随心飞的购买经历和飞行心得攻略。 -lynn:用随心飞去北京出差。需要996的人哪里来的勇气去买随心飞?一颗想飞的心。 未来还想飞哪里? -想去长沙!去了三次还想去! -奶茶(茶颜悦色)、大香肠和臭豆腐(黑色经典)。 -文和友和苍蝇馆子。 -顺德之行,走了两万九千多步的夜宵。 -大力推荐旅游路线:东航随心飞——成都南充机场——阆中古镇。 在上海的朋友买了南航随心飞。 -要不要买?行不行?为什么买了? -南边的朋友们更适合买南航。 -旅行设计师的推荐路线:贵阳/湛江/广州融创滑雪/西宁/格尔木/海南冲浪季。 随心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吗? -是飞机飞,不是自己飞。 -一种“来都来了买都买了”的精神。 -吃吃吃,顺德的鱼真好吃。 有了随心飞,有什么改变了的事情吗? -随心飞给人选择权:与日常“割裂”开的放松感。 -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 -除了东航的随心飞,其他航空公司的随心飞怎么样?东航/春秋/海航。 没有随心飞,依旧想去的地方? -银川,西北,很冷的地方。 -新疆,伊犁州,独库公路,唐布拉山谷。 -江西,武功山。 -云南,腾冲等安静的小镇。 …… 去了之后,想再去一次,或超级推荐的地方? -留下遗憾的地方。 -把自己当成体验官去感受。 -云南,滇西,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 -西藏,冈仁波齐。 -旅行中“纯粹”的体验。 -这个世界“来都来了”,一定要好好去看一看。 -随心飞能让人有机会更深刻体验一个地方。 想去的国外的地方? -南极。 -古巴,肯尼亚。 -泰国。 【本期票根】 三张东航“周末随心飞”票根 【本期音乐】 私奔 – 郑钧 我还年轻,我还年轻 – 老王乐队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70分钟
99+
4年前

S.010:去上海电影节看电影吗,报复性的那种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德麋鹿,电影行业从业者 麦高芬,“散场通道”播客主播,电影摄影师 【本期话题】 这次电影节,你打算看几部电影? - 9天20部,9天17部,和5天7部(的小白) - 如何做到电影节抢到这么多票 - 不同的抢票策略,使得我们几乎没有重合的影片 观影礼仪温馨提醒 - 不要在看电影的时候拍屏幕!不要拍屏幕!不要拍屏幕! 时隔多久,回到电影院?你是什么感觉? - 像久违的异地恋相见 - 激动,激动,非常激动 - 对长时间观影,会有一点出戏,有些坐不住 这次上海电影节,你有什么特别想推荐的好片? - 《完美候选人》,沙特阿拉伯女权话题影片 - 《赌博默示录3》,圆一下三部曲的粉丝心愿 - 《甜蜜的生活》,费里尼经典作品 - 《真相》,是枝裕和的第一部法语电影 有什么没有看,打算看的期待的影片? - 《阿菠萝计划》,国产电影里比较期待的“黑色幽默”新作(麋鹿老师推荐,爱奇艺已上线) - 《凶暴的男人》,北野武的处女作 - 《猴子》,南美电影,讲述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故事,去年北影节参映作品 有哪些,踩雷的影片? - 《猎鹿人》,“越战”战争片(麦老师个人不喜欢的老片) - 《海边电影院》,日本导演遗作(麦老师纯个人不适应,日本文化爱好者会喜欢的回顾系列电影) 电影节的一些看电影的观感有什么不同? - 日常一些电影资料馆和小型主题电影节,值得关注 - 受疫情影响的这届特殊的电影节 下半年期待的电影新片? - 《1917》,值得在电影院摁在凳子上看 - 《少年乔乔的奇想世界》、《极限车王》,今年年初奥斯卡系列 - 《哈利波特》,看看那时候还有鼻子的伏地魔 - 《阿凡达》、《星际穿越》,可能都要重映 - 《信条》,诺兰新片 - 上海“周周有影展”系列 为什么喜欢在电影节看电影? - 通过电影节,看世界 - 看电影里的对真实世界的记录 - 电影,是“时代的标本”的存在 【本期票根】 麦高芬票根片单: 《刺青》 《甜蜜的生活》 《猎鹿人》 《真相》 《特征可识别》 《精选短片》 《罗马风情画》 《玩偶》 《海边电影院》 《东京教父》 《电影社会主义》 《八部半》 《凶暴的男人》 《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短片合集1》 《猴子》 《访谈录》 《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短片合集3》 德麋鹿票根片单: 《堡垒》 《热血狂花》 《象人》 《毒气员》 《夏季来时》 《离秋》 《赌博默示录3》 《在这世界的(还有更多的)角落》 《与舞灵同行》 《完美候选人》 《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短片合集1》 《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短片合集3》 《东京教父》 《越狱协议》 《阿菠萝计划》 《从来没有开枪》 《垃圾总动员》 《不朽的西罗》 《登月荒谈》 《月吟》 唐小友票根片单: 《真相与正义》 《殊途不同归》(纪录片) 《平凡的神》(纪录片) 《女性电影人:一部贯穿电影史的新公路影片 6+14》(纪录片) 《他梦见巨人》(纪录片) 《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短片合集1》 《伊里*特恩卡,失踪的朋友》(纪录片) 【本期音乐】 Love Theme from "Cinema Paradiso" - Itzhak Perlman The Sound of Silence - Simon & Garfunkel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视觉形象:小伙伴

93分钟
99+
4年前

S.009:作为近五年来唯一的亚洲毕业生,在法国学音乐剧是什么体验?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徐栋,法国音乐剧专业毕业的,音乐剧演员 【本期话题】 本科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为什么要读戏剧? - “想要上台表演”是一种热情 - 优秀的导演也是演员。 跨行跨国跨文化读戏剧表演,最难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 语言是第一关,但戏剧会加速文化吸收。 - 宽进窄出,极高的毕业门槛。 - 不会强调任何框架和方法论的教学方式,找到“我是谁”。 - 法国百年的剧场文化积淀培养了不同的戏剧观众,由此影响了整个戏剧行业。 - 表演也是一种创作,“你”是独一无二的。 戏剧对一个普通法国市民意味着什么? - 法国人看戏剧=中国人看电影,一种家常便饭的体验。 - 社交场所,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创造动机的不同,让中法戏剧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上有什么不同? - 国外推崇小组创作,国内重视基本功。 - 面对不同,是彼此融合,还是越走越远?结合是一种趋势,未来或许会“天下大同”。 - 过程会有殊途,但目的地都是“好的作品”。 从票友到从业者,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 大学社团开始的《妈妈咪呀》。 - 不是“喜欢”就要“去”,选择时要说服自己和别人,要有正反馈。 - 如何应对负反馈?调整心态,不适合角色不代表不适合行业。 - 确定喜欢并想要终身从事后,就不要动摇。 “不要动摇”和“懂得变通”的界限在哪里? - 喜欢是喜欢,可以拿起也可以放在一边。 - 太喜欢就会放不下,所以想成为终身的事业。 - 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前路就会清晰很多。 - 和自己相处,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 活在当下,不要被过去左右,也不要被未来左右。 - 有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当下中国的“法语音乐剧”文化。 - 法国的“音乐剧”分类:音乐为主的“音乐表演秀”(“音乐大观”)和故事为主的“音乐剧”。 - 在法国生存空间较小的“法语音乐剧”,亚洲是法语音乐剧的百老汇。 - 巴黎是没有主流艺术观念的世界艺术中心。 - 什么样的音乐剧在法国更受欢迎?以故事内核为主的音乐剧更能抓住观众。 - “拼命去保护音乐剧”。 【本期票根】 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复工的一批音乐剧的:《魔女宅急便》 告诉你要活在当下的:《吉屋出租》 之前传闻八月会上演的,但目前可能不会来的:《摇滚红与黑》 【本期音乐】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 Notre Dame de Paris - Comédie musicale (Complete Version In French) Finale B - RENT (Selections From Th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69分钟
99+
4年前

S.008:30%限流的sleep no more,买到就是赚到啊朋友们!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魏老板,“好戏”主理人,九岁开始学表演的资深戏剧人。 经典,看过350+场《Sleep No More》的资深观众。 【本期话题】 复工后只有30%的上座率《Sleep No More》,买到就是赚到啊朋友们? - 声名远扬的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 - 达到了纽约水准的有中国特色的上海演出。 - 每一位演员,都有自己完整的故事线——哪怕是一位女仆。 - 一出可以“玩”的戏剧,一个开放世界。 - 买到就是赚到的观众,打破心理预设的观看体验。 - 每次都不同的新奇感受,八到十次才能看明白的戏剧。 沉浸式戏剧,共有哪几种? - 没有做到极致的《Sleep No More》:被动型的观众无法触发剧情。 - 《Secret Cinema》(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影响剧情发展的观众。 - 带餐饮的沉浸式演出,边吃边看。 - 偏互动游戏式的浸入式演出《金钱世界》,边看边学金融知识。 不同的沉浸式戏剧,观众的打开方式有什么不同? -《Sleep No More》:作为幽灵的被动式观众,尽情放松就好。 -《Secret Cinema》:有任务和身份的观众,“戏精天堂,社恐地狱”。 -Role play精神,参与者精神。 -把自己玩成NPC的观众。 -一千位观众和两百位演职员人的《Secret Cinema》。 -在沉浸式戏剧,发现自己的另一面。 -沉浸式戏剧是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吗? -当戏剧变成剧本杀、密室逃脱、定向越野… 好的沉浸式戏剧,都要有些什么? -好的内容才能构架出一个世界。 -交互方式决定了如何给观众传达信息——需要考虑动线的设计。 -细节、NPC、音乐、场景、装修、道具…… 国内有可能做出优秀的沉浸式戏剧吗? -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非常巨大的前期投入。 -长期演出才能回本的戏剧。 -以年计的回本周期,也要承担观众口味变化的风险。 -工业化需要积累,积累经验和人才。 -从引进别国的综艺和音乐剧积累经验,到对外输出;浸入式戏剧也要类似的过程。 -正在向好发展的中国戏剧业,但需要多久仍是未知数。 -《印象平遥》,中国本土的“沉浸式戏剧”。 -不用纠结于单个的定义,游戏还是戏剧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 -人的走向,决定了潮水的流向。 【经典同学的小采访】 介绍一下《Sleep No More》? -一部声名远扬的沉浸式戏剧。 概括一下自己在《Sleep No More》中扮演的角色? -既是观众,又是旁观者;既戴白色面具(观众),又戴黑色面具(工作人员)。 对第一场演出的印象? -踏入废墟后,演员开始跳舞,整个人懵掉。 多少场后了解了整体剧情? -十场左右。 三百五十多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17年10月的一场,第一次和演员一对一。 经历了一百场后,对剧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第一场时好奇,一百多场后从整体看待人物和剧情。 开始时浑然不觉,如今念念不忘的一幕? -一场舞会,是一场众生相。 您觉得《Sleep No More》和《麦克白》最不同的地方是? -时间线的把控,后者是线性,前者是轮回的圆。 最近一场演出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时兴起买了票去看,是观众。 您在看了这么多场之后,感觉哪个演员最酷? -饰演白蛇的台湾女演员“晓婷”(音) 您在看了这么多场之后,感觉哪个场景最酷? -祭祀。是全场的高潮。 您在看了这么多场之后,有没有发现什么“脱轨”的地方? -经常会有小插曲,演员的临场发挥也十分和谐。 有没有哪个特别令您惊艳的观众? -一位女观众,下毒的桥段中,女观众倒在演员身前,不让演员去喝被下毒的饮料。 上一个问题展开讲讲? -演员依旧义无反顾地喝下了毒酒。 有没有哪个特别奇葩的观众? -有位观众拿了剧场的白大褂,然后躲起来吓唬别的观众。 再让你看一百场,你愿意吗? -愿意。酒店的住客来来回回,这是个永远有惊喜的地方。 一句话向别人介绍沉浸式戏剧和别的演出的不同? -沉浸式戏剧打破原有戏剧的座位格局,剧情的走向把握在观众的手中,观众本身也是戏剧的一部分。 【本期票根】 被动式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中国目前市场上最值得去看的演出。 主动式沉浸式戏剧:《Secret Cinema》(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 互动游戏式浸入式演出:《金钱世界》 音乐剧《汉密尔顿》 王潮歌导演“印象系列”,《印象平遥》 欢迎关注魏老板的公众号:好戏 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撕票俱乐部 【本期音乐】 Don't Get Around Much Anymore - Natalie Cole Sandman - Benny Goodman I'll Never Smile Again - The Ink Spots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米同学,泛艺术类行业从业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91分钟
4k+
4年前

S.007:疫情之下的戏剧行业,总是哭惨的,这次却很积极乐观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魏老板,“好戏”主理人,九岁开始学表演的资深戏剧人。 【本期话题】 疫情之下的戏剧业。 - 停滞的三四月,断更的“好戏”。 - 被退票五百张的《巴黎圣母院》。 - 延后的复工,遥遥无期的《狮子王》,近亿的票房影响。 谁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最大? - 作为投资者的出品方:做到一半的项目中止,还没上映的项目影响较小。 - 幕后工作人员:制作、宣传、置景人员受到直接影响,计划被推迟或取消。 - 演员和导演:项目制的演出导致他们无收入来源。 - 流通和发行人员:没有写稿素材,没有文字产出。 - 用微博“另谋出路”的演员,很可爱也很心酸。 - 被动的灯光、音效、和供应商们,去刷外墙的舞美总监。 剧院行业的自救尝试。 - “告诉你同比受损,相当于把2019年的营业额告诉你——因为今年是0”。 - “30%上座率”政策,是好还是坏?可能没那么好,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 总是哭惨的戏剧业,这次却很积极乐观。聊聊那些用爱发电的剧院行业人们。 - 又见戈多:荒诞的时间里的荒诞本子,用荒诞的形式来呈现。 - 不用任何电子产品的王翀导演做出的戏剧线上化探索,没有精力跟进的戏剧业。 - 比起作品内容,“筹办线上戏剧”这个行为本身的艺术价值甚至更大。 - 选择面包,还是“美术馆戏”? “不破不立”,“立”起了什么? - 线上戏剧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剧院”仍意味着“在场”。 - 和戏剧兼容的VR。 - 线上演出的前提,是演出的影像化。 - 国外完善的版权机制,助推了从业者的影像化积极性;但国内仍没有准备好。 - 中外规模差异:伦敦的六亿英镑、百老汇的十四亿美元和全中国的二十亿人民币。 疫情后的戏剧演出:是触底反弹,还是出师不利? - 上升的危机意识,可能下行的文化行业。 - 以前都那么惨了,还能怎么惨呢?(笑~ - 迅速增加的话剧供给,和场景化消费的观众。 - 引进项目的膨胀式上升,可能打击国内原创戏剧的发展。 - 疫情的另一面:或许也是国内戏剧发展的好时机。 - 可以借鉴的1929年后的黄金十年。 【本期票根】 杨蓉《我爱桃花》 再次王翀导演的线上戏剧《等待戈多》 欢迎关注魏老板的公众号:好戏 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撕票俱乐部 【本期音乐】 I Wanna Be A Producer - Mel Brooks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 Heather Headley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米同学,泛艺术类行业从业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68分钟
99+
4年前

S.006:作为集体记忆,疫情会影响艺术走向何方?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斐同学,自称艺术民工的艺术行业从业者 【本期话题】 艺术家也会有向往的生活。 - 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会表达对美好的向往。 - 越是艰难时,艺术家越会表达美好的事情,或是对黑暗的担忧。 - 大卫•霍克尼在自然中寻找美。 - 自然不同于田园,前者未加修饰,后者是生活方式,向往田园是一种思乡。 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是对的生活方式吗? - 每一次艺术运动都来源于对过去激烈的反思。 - 19世纪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肺结核? - 疫情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 二战带来的艺术层面的梦境思考。 除了二战,还有什么节点带来了艺术的集中表达? - 二十世纪前半叶和冷战。 - 苏联时期的社会写实主义。 - 美国的文化和宣传监管——抽象表现主义。 - 基于社会观察的印象派艺术家:巴黎城市规划让他们处于“观察的阶段”。 - 被认为是后现代的极简主义。 - 当旧有价值观被瓦解时,艺术家们就会开始寻找新的艺术形式。 - 中国朝代的更迭,对文学艺术变化起到的作用,或许类似一战和二战。 - 艺术是时代的缩影。 作为集体记忆的疫情,将带领艺术走向何方? - 近些年音乐剧作品由鸿篇巨制向描绘人性的变化趋势。 - 疫情带来的矛盾:是命运共同体,还是割裂的群体? - 疫情让人们聚焦于“创作的意义”。 - 我们或许很难用艺术“惩恶”,但一定有“扬善”的能量。 - 日本的自然灾害带来当地艺术项目的兴起。 艺术如何“扬善”? - 艺术对悲痛的刻画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 好的艺术让人群“被看见”,让人“看见”。 - 艺术家是个什么样的职业?是一直在思考的人。 - 观察、思考、表达,是艺术创作的全流程。 当发生危机,艺术家发现自己无话可说,是否说明艺术脱离了公众? - 那哀悼的小号,吹奏着艺术的力量。 - 哪怕不完美,脱离了剧场的戏剧没有“死”。 - 王翀《等待戈多》:一场线上演绎的荒诞戏剧,一份艺术的勇气。 - 当疫情重现历史,触底反弹的情绪和阅读,让我们有了新的反思和感受。 - 我们知道电影的时长和书的页数,但身在其中时,就只有进行时。 - 艺术的赞歌,是希望和生命力的赞歌,是人类的赞歌。 【本期票根】 大卫•霍克尼为疫情创作的绘画:《春天来了》(《病毒不能取消春天》) 来源于911事件的音乐剧:《Come From Away》(《自远方来》)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和大地艺术季: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陈丹青:《局部》 王翀导演的线上戏剧:《等待戈多》 坂本龙一:UCCA线上音乐会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 【本期音乐】 《What a Wonderful World》 - George David Weiss 乡间骑士:间奏曲 - 马斯卡尼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59分钟
99+
4年前

S.005:如果爱情没有标准答案,“渣男”又该如何定义?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斐同学,自称艺术民工的艺术行业从业者 【本期话题】 我们怎么看待“渣男”这个词? - 金宇澄不喜欢“渣男”,因为不该用标签去定义复杂的人。 - 艺术作品展现“渣男”形象是三观不正吗? (或许是 社会女权和性别平等意识觉醒的表现) 多情的艺术家,是风流才子,还是渣男? - 艺术本身作为一种修辞会“美化风流”。 - 权力、资本、才华集中的艺术行业。 - 私人情感是否该影响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毕加索有很多情人这件事,会影响我们对其作品的评判吗?) 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情”,有标准答案吗? - 个人化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 艺术家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被公开展览。 - 艺术家的感情三观,和“普通人”不一样?过去可能确实存在,是“灵感源泉”还是“物化女性”却没有定论。 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圈“渣男”毕加索。 - 作为画作主角的毕加索的情人们。 - 毕加索和情人们的关系是保密的,在研究中被放大,在当时的情况却未可知。 - 有钱人挂在卧室的裸女,可能只是装饰画。 - 艺术作品的解读是个人而多样化的,不同的信息指向不同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好的爱情长什么样? - 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乌维·赖斯潘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作为精神伴侣,灵魂共鸣能够忽略性别的存在。 - 吸引、认可,和高度的默契。 - 爱情对每个人的分量都不同,但好的爱情能让彼此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 爱情、缪斯与婚姻。 约会(dating)的目的是走向恋爱(relationship)和婚姻吗? - 婚姻之前,约会和恋爱无法省略,但约会和恋爱可以单独成立。 - 感情和爱情基于精神交流,是互相欣赏、刺激和滋养。 艺术作品里那些非传统道德观下的感情,为什么会触动我们? - 根本原因是精神层面的自由和共鸣。 - “真”,真实和鲜活立体最能打动人。 - 艺术家对所有类型的人都保有尊重,才能不带道德判断地去描绘和创作。 - 道德判断前,首先要共情。 - 创作者困境:作品应该是道德训诫的工具吗?往往只是单纯的个人表达。 - 故事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有不同层次,千篇一律的“寓言故事”会很无趣。 “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 - 喜欢是欣赏,爱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关切和连结。 - 爱是无条件的支持。 - 喜欢是相互对等,爱则愿意让渡自己权利。 - 把艺术当作现实,不一定是“美”的一件事。 一些琐碎、平淡而美好的婚姻和爱情。 - 艺术作品会对美好的事进行提炼。 - 饶平如用18本画册画出与妻子的爱情。 -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里的平淡老夫妇。 - 好的爱情是长久的,但或许也有不长久的可能性。 - 只要是爱情,就有开始的理由,结果不会影响爱情的美好。 关于爱情,最后,我们还聊了聊这些。 - “谈恋爱”和“多交几个朋友”的区别?安全与信任程度不同。 - 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的纯洁友谊。 - 爱情在精神之外,还有生理需求。 - 孤独而复杂的人。 - 真实地面对自己吧。 【本期票根】 - 十三邀第4季第11期:许知远对话金宇澄 - 话剧《繁花》 -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作品展 - 饶平如《平如美棠》 -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 【本期音乐】 卡门(电影"野玫瑰之恋"插曲) - 葛兰 暗恋桃花源 主题音乐 - 板桥文夫 / 梅津和时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48分钟
99+
4年前

S.004:孩子们在美术馆学到的东西,和课堂上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COCO / 黄玥霖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联合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部总监 刘老师/ 刘麟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学术教育部总监 【本期话题】 疫情渐渐过去,展览慢慢复苏,以上海为例,最近有什么推荐的带孩子们看的展览吗? -西岸美术馆蓬皮杜典藏展 http://www.wbmshanghai.com/exhibition.php?hall=semi-permanent -朵云轩艺术中心: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一个画给孩子们看的展览,让孩子用看故事的方式去看艺术作品。 https://news.sina.com.cn/o/2020-01-16/doc-iihnzahk4488590.shtml -上海中心展览馆:《三体•时空沉浸展》:少见的科幻题材展览及众多互动装置,看展览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再想想要传递给小朋友什么。 https://www.douban.com/event/33252730/ 如何引导孩子们看展览? -看展时可以对孩子进行的适当引导,但更别忘了根据孩子们的现场反应进行调整。 -年龄大一些(五周岁之上)的小朋友更适合看展,他们已经能讨论艺术和价值观。 -小朋友也有令人惊喜的观点,记得肯定他们的思考。 怎么样给孩子解释一件艺术作品? -让孩子们观察和感受作品。 -用提问来引导表达,词汇量不足并不会降低小朋友的表达欲。 学校有美术课,为什么还要带小朋友去美术馆?——艺术教育最好的场所就是在作品现场。 -场景不同,美术馆比美术课多了身体上的感受。 -感受不同,美术馆的真迹比美术课的图片更让人记忆深刻。 观展礼仪:(to do) & Not to do -不能喝水;不能带尖锐物体;不带大行李;不要触摸作品、墙面和展台;不要奔跑打闹;不要大声喧哗。 -保护作品,也是保护自已。碰坏了作品房子就没了! -拍照不打闪光灯。 -留出观众通道,不要挡路。 小孩子的观点不靠谱?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件艺术作品吗? -艺术与喜好相关,它让小朋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勇于表达。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别给自己和小朋友压力。 -艺术没有高低,艺术作品是人与人的沟通。 -看展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先教做人。 如何选择合适小朋友看的展览? -不适合小朋友看的作品越少越好。 -注意展览空间安排和气场,太暗小朋友会害怕。 -看起来五彩斑斓的展览,小朋友更喜欢。 -真、善、美。 艺术给予我们什么? -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 -接受别人的观点,无分别心 -记得世界是很辽阔的,变得谦虚 -共情心。 -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别人。 给大朋友的“小朋友看展指南” -肯定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艺术没有对错。 -艺术最快乐之处在于,它很像是一个解谜游戏,而分享的过程会让快乐加倍。 -小孩子更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小朋友喜欢听故事。 -允许小朋友不喜欢某件作品,但同时别忘了启发他们“为什么不喜欢”。 -以孩子为中心,不要灌输家长的感受。 -时刻谨记“家长对孩子有隐形的杀伤力”。 -带小朋友去看展览,至少一个月一次。 -在艺术世界,你永远都是孩子。 【本期音乐】 西原健一郎 - embers 【本期主创】 唐小友 米同学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57分钟
99+
5年前

S.003:聊完西岸蓬皮杜“时间的形态”典藏展,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再看一遍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COCO / 黄玥霖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联合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部总监 刘老师 / 刘麟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学术教育部总监 【本期话题】 l 2016年的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和2020年的西岸美术馆蓬皮杜典藏展“时间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 同一件作品出现在两个展览上,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展不用看了? - 2020年这次展览讲故事的方式,和2016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 为什么画画,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像,到越画越不像,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在过去一百年来的变化如何走过? l 2020蓬皮杜西岸展“时间的形态”,不同房间、章节主题的解读。 - 现代:20 世纪早期的艺术与工业城市 (毕加索、杜尚……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搭建世界的方式就改变了,人们重新去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相应改变,艺术家对世界的描摹,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节奏与共鸣:1920—1930 年代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在一个时代大的动荡当中,大家都会发现就重新开始内省自身就说内在联系。艺术家不是存在于时代里的神,他们是每一个时代里,真实的人,我们去理解艺术作品,是要去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下,艺术家会产生这样的思考。) - 长夜当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古老梦境 (毕加索、布朗库西、米罗……二战时候对人内心的创伤,你如何去填补这个创伤,你只能从什么历史去获取力量;梦境是人的一种内观,梦境本身有疗愈心灵的效果。) - 书写自我:1945 年之后的态势抽象 (贾科梅蒂……战后艺术家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 殊途:书写、描画、谱记 (战后东西方文化打通,相互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 平衡之举:寓居于空间与时间 (卡尔德的作品,和空间的结合。) - 运动中的眼睛和身体:欧普艺术与动力艺术 (在这个时代,你的观看体验成为了作品的内容,你得去感受,你才能读懂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出现在美术馆,它只完成了一半观众,还有一半是观众的体验,才完成了这些作品。) - 物质与记忆:档案的当下 (全球化的前期发生的人们的一些自我定位的问题,自我定位的问题。因为你会发现在一个全球化的一个时代当中,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单位,而是一个个人。越看近现代的东西越要理解作家艺术家本人,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他的背景出身,他的思潮,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运转中的自然:变化之地形学 (影像的出现,对视觉艺术中对时间理解的冲击和改变。) - 曝光:摄影时代的绘画 (摄影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一种技术手段,跟原本的绘画的技术手段,对于你眼前的世界描摹的方式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那么他们之间表达的是一样的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既然有摄影了,我还要用绘画去画现实世界吗?) - 转移中的国家:全球范围过渡 (今天的全球化,是什么样的全球化,艺术家用作品的方式,是如何叩问这个问题的?) l 展览的第十二章,在哪里? - 现当代艺术作品,或者展览,它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而它的答案是在每一个观看者的心里和当下时间和空间里。看完整个十一个章节的展览,走出展厅,你已经看到了这么多稳定或不稳定的世界当下的存在,那你自己心里对于“未来”的答案会是什么? 【本期音乐】 水野 亜美AMY - コンシャスTHOUGHTS 【本期主创】 唐小友 米同学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84分钟
99+
5年前

S.002:“云演出”这道菜,你会怎么点?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话题】 - 看不成现场和官摄(官方摄制)的日子里,让我们先聊聊偷录。 - 正式看演出之前,你会先“做好预习”,还是把一切都留给现场? - 现场和线上看演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云演出”也许已经是另一部作品。) - 在家听碟片;在家看官摄;在现场看现场;在影院看现场……你的排序是什么? - 疫情过后,全球演出市场,未来“云演出”会成为主流吗? - 那些适合“云观赏”的作品推荐。 (详见当期票根) 【当期票根】 - 西蒙·拉特和柏林爱乐乐团的专场线上直播,由西蒙拉特亲自做观前讲解介绍。 - 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用爱发电的粉丝最先带来的抢先“资源”。 - 舞台剧《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现场看舞美,云上看表情,都值得拥有。 - 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有着令人惊艳的舞蹈和蒙德里安风的色彩,官方拍摄云版本体验更佳。 - 话剧男版《第十二夜》,莎士比亚经典剧,英式现代化反串(你懂的~)。《敦刻尔克》里的中年老船长来演女主角,再难获得的现场体验,反倒是官摄云版本,细节表情一个不落,一部全靠演技撑起来的纯天然腐国作品。 - 音乐会:瓦莱里·捷杰耶夫与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Boléro》(Maurice Ravel),用牙签做指挥棒的现场演奏官方拍摄,你值得拥有的黄金视角。 - 演唱会:EXO的全息影像音乐会(没想到吧!),360°感受小哥哥只冲你微笑。 - 音乐会:汉斯·季默:布拉格现场 Hans Zimmer: Live in Prague (2017),音响!音响!音响!只要音响好,怎么打开效果都会好。 【一些“杀时间”诚意扒屏推荐】 - 大卫推荐: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一票难求的神剧,B站搜索拥有。 - 米同学推荐:赖声川《我和我和他和他》,一个宏大的背景,一个精巧的故事,全网搜索拥有。 - 小友推荐:NTLIVE的所有,官方出品品质保障,一部部慢慢看至少可以撑到今年年底,B站部分免费,腾讯视频付费有全集。 【本期音乐】 Nothin For Nothin (Feat. CL) - Cradle Orchestra 【本期嘉宾】 唐小友 米同学 大卫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48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