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唐山打人事件出现之后,关于见义勇为的讨论又一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理解无法挺身而出的在场旁人。随着见义勇为者最后反被追责的新闻接连爆出,负反馈不断打击着公民的道德利他行为,然而无人见义勇为的背后,与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 在这之后,惠州也爆出了烧烤店打人事件,老板见义勇为, 被连捅十几刀,昏迷入院。而一位少年跳河救人,不幸溺亡,背后却是两女子的狗掉入河里的闹剧,同样让人们对见义勇为有了更不平的情绪。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足够坚实的信任。于法,我们是否信任法律能给予我们正义的判决,于社会成员,我们是否相信一份为陌生人挺身而出的道德能够不被辜负。今天我们精读郑也夫的《信任论》,来反思信任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个利己主义行为恶性循环的社会如何发展起来的?一个能够正反馈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信任论》简介与目录 《信任论》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作出了笔者对信任的界定。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讨论合作的进化。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信任最初产生于新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货,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信任论》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08:00—10:34) 第二章 人的本性 ✅(10:34—18:06)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18:06—30:13) 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第六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30:14— 38:52) 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38:52—52:09) 第八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 第九章 秘密社会 第十章 货币与信任 第十一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第十二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 第十三章 走向杀熟之路 本期主持:及格米 本期音乐:风潮音乐《Uno》 延伸资料 哔哩哔哩《信任的进化,超级有趣的 “博弈论” 网页游戏,总结与应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11x7Ht?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vd_source=9625e63afb180f53bdf47f6746fab082 这个视频里就是郑也夫在第二章提到的 艾克斯罗德互惠理论中 博弈论模型的复杂情况
为什么人人都爱王小波? 窦文涛说,他的文字里,没有一句叫嚣,没有一句口号,都是娓娓道来。 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松弛、轻盈却不傲慢,玩世不恭却不犬儒,他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看着人世间种种荒诞的景象,用天马行空童真的语言,哐哐哐地说出一件又一件奇事,但这些奇事在我们古往今来的人类经验中却又无比真实。 鲁迅说自己的故事新编写得油滑,但是总是时不时会冒出些绝望的句子来,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整本都欢快地油涔涔,结尾也还是非常绝望……不少曾理想主义过的中年人,故意用些老油条的语言把话说得现实,来掩饰他们自己的绝望,可绝望是最真实的,无法被掩盖也无法被表演,绝望总比一把年纪还在用一套自己早已不信的漂亮语言贩卖理想来得珍贵,文学里的绝望是作者最诚挚的礼物,是灰烬里的花朵。 【《红拂夜奔》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一个女人,她本来是杨素的人,杨素是一个很富有的人,可是后来她遇见了李靖,李靖是一个一贫如洗,前途很渺茫的人,可是红拂却选择了李靖,跟着他吃苦,闯荡,最终并未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熟悉历史的读者会发现,本书叙事风格受到法国史学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杰出著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影响,更像一本历史书而不太像一本小说。本书取材于唐传奇中《髯须客》的故事,然而具体情节却大不相同,是一部推陈出新的卓越的作品。本书是《青铜时代》三部作品中的一部,在王小波的《唐人笔记》中还有一个有所不同的版本。 王二1993年四十一岁,在北京一所大学里做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数学史。 他是作者的又一位同名兄弟。年轻时他插过队,后来在大学里学过数学。他从未结过婚,现在和一个姓孙的女人住在一套公寓房子里。在冥思苦想以求证明费尔马定理的同时,他写出了这本有关李靖和红拂的书。这本书和他这个人一样不可信,但是包含了最大的真实性。熟悉历史的读者会发现,本书叙事风格受到法国史学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杰出著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影响,更像一本历史书而不太像一本小说。这正是作者的本意。假如本书有怪诞的地方,则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时间轴】 00:00 印象概括 03:35 如何将生命经验链接进王小波的小说里? 04:34 《红拂夜奔》故事简介 04:49 李靖的发明:开平方机、喷粪机 09:56 历史上真实的杨素 12:31红拂出身 17:17 王小波小说中不断重复的意象 17:50 《红拂夜奔》每一章的小序都非常有意思 26:42 红拂自杀,等待一个指标 30:37 指标如何让人失去尊严 31:26 王小波小说人物的流氓气质 33:17 王小波小说的嵌套结构和自由流转的叙事人称 36:19 王小波语言的狂欢:变形变形再变形 39:23 王小波小说里常常有一不小心就把真话说出来的时候 40:12 《红拂夜奔》结尾提到的《安妮日记》 43:26 把所有的绝望,都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去对待 44:00 绝望是最真实的,无法被伪装也无法被掩盖。 【番外】 费尔马定理简介:费马大定理,别称费马猜想、费马最后的定理,是指当整数n>2时,关于x,y,z的方程x^n+y^n=z^n没有正数解。 【音乐】Tender Passion 【主播】及格米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大湾区特别的地方,也是青浪电台的所在地,南沙。 南沙区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它的南端就是文天祥曾经过的伶仃洋,东边就是林则徐硝烟的虎门,南沙在地理位置上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也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离香港、澳门,深圳,佛山,中山,东莞这些地区不过几十公里距离,如果你有车呢,就半个广东省都可以到处玩了。 南沙原来属于广州番禺区,在1993年,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去挂牌成立,在2005年,南沙区正式成为独立行政区。当我来到南沙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想系统地挖掘南沙文化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我就请来了我们好朋友资深媒体人晨学长,我觉得他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非常一针见血,顺着他的阐述,我们也能学习到分析一个地区的时候,怎么样才去抓到一些关键的角度。 【嘉宾】 晨学长:资深财经媒体人 及格米:青浪电台主理人 【时间】 01:35 文化形成之一的标准是独立的文化认同 03:07 南沙形成独立的文化身份还需要时间 08:20南沙作为经济新区有什么特别之处? 08:35南沙对港澳现在的打通的试验制度 11:00 南沙的困境在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少 11:20南沙的优势在于拥有大片未开发的空地 13:20 南沙的自然景观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13:50整个珠三角的支流都很发达,景观非常好设计。 14:25 南沙没有壮美的山川景观,发展旅游业需要另辟蹊径。 17:30番禺区接住了广州市中心的外溢人口 ,像漏斗那样隔了一层。 19:10南沙的发展需要人才落户,继而推动生活配套商圈的发展 【音乐】 《一水隔天涯》陈洁丽
三月的东航空难离我们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坠机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每日人物》发布了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随后肖一凉介发出一片评论指人物的报道涉嫌悲痛侵扰,引起了学界和业界一番激烈的争论。我记得当时我朋友圈里在新闻一线工作的朋友和老师们都对这篇批评感到愤怒,指责新闻报道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去质疑房间里真正的大象,而质疑还在一线坚持的记者们。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想,在公共灾难发生的时候,到底什么样的叙事才是有价值的叙事?于是我联系Leo一起探讨新闻叙事的价值,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新闻叙事。 【对谈者】 Leo:漫步发呆家 及格米:记忆收集员 【音乐】 《公路之光》腰乐队 【时间轴】 04:32 新闻调查是接近真相的一种途径 06:22 “吃人血馒头”,一把被滥用的匕首 07:14 当流量变得可视之后,流量的获得者 就一直被公众警惕 09:20 采访权不是记者特有的权利,而是来自于言论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 10:50 记录过程的他者化问题 12:35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意识形态 13:54 新闻专业主义最初是因为新闻需要标准 15:33 你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还是要新闻专业主义? 18:30 今天连记者本身,也离真相越来越远 19:13 公众开始警惕文学性的叙事方式 19:20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大众对新闻叙事的警惕是可以理解的 20:00 死亡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20:29 新闻业本身也在一种赤裸的现实里面【念信环节】 23:47 两则故事:新闻工作者关怀具体的人和关怀大众有时候是冲突的 26:28 涉及苦难我们应该警惕将承受苦难的个体符号化 32:00 理中客批判 39:00 叙事反思【念信环节】 40:00 生命经验的价值 41:47 有情感本身引发的叙事是本能的,却也很可能是廉价的 42:42 新闻里的写作是一种无我的写作 46:44 当生命经验诚实地写出来,它就有价值 52:42 新闻记者应该怎么面对经历了丧痛的当事人? 53:30 马航的家属非常需要和媒体沟通,而东航整个事件很直观。 01:00:00 非虚构写作可以把人与人连接起来 01:05:00 纪录片《1428》对感动叙事的反抗 01:06:00 好莱坞叙事审美疲劳 【涉及报道】 每日人物《MU5735航班上的人们》 冰点周刊《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 南方周末《梦碎“翡翠航班”:MU5735坠落背后,瑞丽玉商的茫茫迁徙》 【涉及纪录片】 《1428》杜海滨 —— 特别鸣谢陈怀志师兄的反思与解惑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对很多荣迷来说,喜欢张国荣早已不只是一种追星。 他留在大众传媒中的形象是自杀,死亡,抑郁症。 而张国荣有着他阳光开朗幽默可爱的一面,在各大综艺中成为团宠, 就连他逝世十年的纪念演唱会,名字也叫“继续宠爱张国荣”。 做导演是张国荣未完成的遗愿,其实他已经导了许多自己的MV作品,在其中挥洒创造力。 对大众来说,张国荣是旧的,然而从他传播出来的理念来看,张国荣又是新的。 这期嘉宾,我请来了曾经在深度营的朋友哈哈,在他离开的第十九周年,我们希望用回忆传递出属于哥哥的更多元的面向。 【本期嘉宾】 哈哈:荣迷,复旦新闻系研究生,主攻新媒体与社会性别、传播政治经济学 及格米:荣迷,青浪电台主理人 【本期音乐】 张国荣《月亮代表我的心》 张国荣《红蝴蝶》 【时间轴】 0:00 本期片花 03:55 自我介绍环节 06:10 粉丝喜欢张国荣的原因千差万别 09:22 大众传媒里的张国荣:自杀、死亡、抑郁症 20:50 张国荣是旧的,张国荣又是新的 28:37 张国荣和唐鹤德的爱情故事 35:20 后荣迷时代长盛不衰原因之一:娱乐圈的明星致敬张国荣是 40:33 后荣迷时代长盛不衰原因之二:民间一直保留着频繁的纪念活动 52:05 《有心人》和《追》里的赤子之心 53:25《怨男》 打破了性别的二元 54:46 粤语版的《最冷一天》和国语版的《取暖》唱出了两种不一样的感觉 56:21 《红蝴蝶》 56:37 《由零开始》古巨基翻唱出了一种真挚的友谊 58:24《春夏秋冬》唱出了一种亲密的感情 01:15:38 张国荣身上的文化杂糅性 01:15:56 热·情演唱会上的《我》 01:18:41 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 01:22:18 《阿飞正传》里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01:30:29 张国荣对打破性别二元的努力 01:33:07 97年演唱会《红》的黑色西装与红色高跟鞋 01:34:06 怎么看待现在的娘炮被批判? 1:37:10 《家有喜事》《金枝玉叶》最后还是回归了传统的异性恋叙事 1:40:00 《色情男女》里的张国荣,莫文蔚,舒淇,尔冬升 01:41:14 香港喜剧的港式幽默 01:58:17 性别美学 《禁色的蝴蝶》洛枫 01:59:12 《怪你过分美丽》 01:01:00 《梦到内河》 02:03:31 林夕给不同歌手写词的偏好 02:06:25 张国荣 把自己作为方法
【部分内容】 一、当代人对平凡的恐惧 梁晓声在多本杂文和小说中都有反思这个年代我们对平凡的恐惧。人本能有发展的欲望但是在这个年代,这种欲望是过剩的。有过剩的欲望,各种走捷径的念头便会滋生每个人都在寻找让自己变得更特别的捷径,于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变产生了,知识焦虑的声音便做起来了,大家都渴死在一堆干货里。 可是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让人沮丧吗?梁晓声老师在文章里反思了这里面的许多现实原因。他说因为在西方的平凡人,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就能实现有房有车。而在中国,平凡人要在一线城市有一套房子弥足艰难,有房有车就已经是不平凡的象征。其实中国人也没有那么不容易满足,只因为一种有房有车的生活,已被定义为一种不平凡。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平凡人们的基本愿望时,文化中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就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来刺激前者。” 二、“贤妻良母”的女性模板在这个时代还应该出现在影视剧中吗? 女主角郑娟天生美貌,心地善良,却命运坎坷。她是被作者和编剧共同塑造的传统观念中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一生为周家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却有着被作者他者化、客体化、卑体化的嫌疑。与影视剧里被大量描写的“大女主”一样,是另一种扁平的脸谱化的女性形象。 三、大体量的电视剧制作反思 布景灯光摄影,少了粗粝的质感,刻意的布景,对年代感的追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而让人出戏,少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梁晓声对好人文化的执着。 《悲惨世界》遇过里写了冉阿让,《巴黎圣母院》里写了敲钟人阿西莫多,我大概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执着去写一个好人。但是这个故事里很多对时代的反思,却又是因为人物本身的宽恕而一笔带过而变得浅尝辄止,变得不彻底,更尖锐的东西,被作者用对人物的善良和宽恕的赞美遮蔽过去了。 五、周蓉,一种女性叛逆 周蓉是周家的二女儿,为了爱情和理想抛下父母,远去贵州追求自己的人生。周蓉眼中的自己 则融合了众多文学作品典型人物的特质,将“艾丝美拉达的没心没肺”“卡门的任性”“马蒂尔德的叛 逆”“娜塔莎的纯 真”“晴雯 的刚 烈”“黛 玉的孤芳自赏式的忧郁”“宝钗的圆通” 集于一身。而玥玥继承了母亲“不自由,毋宁死”的叛逆基因,这 是 梁 晓 声 从 家 庭 和 时 代的双重代际更替中寻找女性发展之路的尝试。 值得奇怪的是,尽管周蓉的精神更符合当代女性,但是她还说在这样一部倡导家庭温情的国产剧中,收到了大量责备其自私的骂声。 六、工人阶层在时代发展中的失落 我们从《人世间》第一代的父亲周志刚身上能看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工人的自豪和工人阶级在时代发展中的失落。对新中国而言,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是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新中国因为急迫需要建设工业,所以当年的工人工资,是比一般农民,甚至城市的平民阶层高。以前的工人都是在国企,以前的大厂,然而现在的工人是农民,是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的底层。后辈的人是不能完全领会到上一辈作为工人阶级的荣誉感 七、国产剧温情的粉饰下对现实问题的回避 东北九十年代下岗潮的苦难,改革开放初遇到的困难与阻力,买办制度背后的复杂和矛盾,亲子之间的待机冲突,腐败问题,这部电视剧都是浅尝辄止,用人物本身的纯良带过去了,对现实的还原并不彻底。 【本期播客】 -及格米 青浪电台主理人 【音乐】 《人世间》弹钢琴的楠楠
被资本识别之前的元宇宙是怎样的?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游戏之间有哪些交织发展互文趣事? 游戏作为一个承载人类想象的载体,装载过多少将被实现的幻想? 元宇宙会带来伦理问题吗? 在元宇宙生活的人,是拥有当下,还是失去当下? 元宇宙会割裂人的思想和肉身吗? 元宇宙是几维世界?元宇宙里有时间吗? 元宇宙是怎么火起来的? 为什么资本市场这么青睐元宇宙? 元宇宙跟疫情有什么样的关系? 线上跟元宇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宇宙的具体应用举例。 实现元宇宙需要哪些硬件辅助? 元宇宙和区块链的关系是什么? 【本期嘉宾】 -王启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科幻文学和游戏学方向 科幻&游戏研究者,随机事件爱好者 -及格米 青浪电台主理人 【音乐】 暁の車 FictionJunction 【内容】 1、VR资本遭遇寒冬 2、元宇宙一定跟游戏有关 3、新生态的发展史一定是错综复杂的 4、每一个巨大资本都在把自己想象成未来的主宰者 5、手机充电口经历了从前的几十种到三分天下 6、元宇宙会让壁垒消失吗? 7、苹果公司如何利用创造社群和排外扩张 8、互联网企业怎么利用我们的动物性 9、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互联网切割 10、人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的适应 11、人的身体有一天也许会被改造成赛博格 12、中国人的种植基因 13、人类在适应互联网的环境 14、制定规则的人在制造环境,底层的人在适应环境 15、技术实现虚拟世界的确立:哈希加密 16、技术也是一种权力 17、元宇宙的消费主义 18、学编程可以给孩带来一个对互联网逻辑的认知
这是一期有关故乡与他乡,过去与现在,友谊与成长的故事 故乡代表着我们的过去,他乡代表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在地域转换中不断成长,也不断地抛舍着过去。 在北上广是一种孤独,回到家乡是另一种。于是我们一边逃离故乡,一边逃离北上广 青浪电台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啊,新的一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人与人之间关系。每年过年回到惠州这个三线城市,我都会感到跟亲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我常常会反思我跟亲人之间的代沟,是不是城市化带来的。 家乡代表着过去,而城市代表着当下。 一批孩子通过升学离开了得不到太多理解的故乡,到巨大的城市里,又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没有根源。 我们渴望根源,于是我们一边逃离故乡,一边逃离北上广;我们一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感,一边又在渴望温暖。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是健康的呢?如何在巨大冰冷的城市机器里,做一个温暖的人? 三米跟我说,贵州的乡村,与村民之间相处是一种能量流动的状态。你可以从一个家走到另一个家,你可以加入一场又一场的聊天,大家的心都是打开的……城市里的人有时候很可怜,能量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得失,只有索取和给与,很难有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流动的状态。 最近冬奥会的花样滑冰,我很感动的是,双人滑冰的运动员那种默契和关系中流动的状态。 我们这期的嘉宾三米我们最近都在在处理关系上遇见了一些烦恼,于是在一起反省和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处理好关系和情感?这一期的播客,留下来的都是我们对一件事完整的反思,具体前面是发生过什么事情呢?我觉得不是很重要,所以进行了删减。我选了一些我们在处理关系上的心得和体会,剪辑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新年能给大家一些新的能量。 【本期嘉宾】 三米:就是三米 及格米:就是及格米 【本期音乐】 德永英明《最后の言い訳》 韦唯《恋寻》 【时间轴】 0:00 开场本期内容介绍 03:19 进入大学是进入一场城市化的洗礼 04:42 能跳出家乡到其他地方的人,就是因为家乡机会不多,才显得外面机会更多 06:39 每一个人的痛苦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个人的希望也没有高低之分 07:02 为什么现在的一部分年轻人会那么快地舍弃家乡? 08:52 我们都难以割舍升学升上来的友谊 09:47 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了 10:40 城市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拼凑状态;抛弃家乡的年轻人 14:36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过去的回忆? 16:38 你舍得删掉聊天记录吗? 20:06 塔罗牌是一个可以让你客观看待过去的工具 23:57 过去的心结是不能聊清楚的 24:51 我们都背负着某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东西 27:20 很多人可以走出你的生活 32:42 圣母病反思:对人一涌而出毫无保留的好是一种放纵自我的情绪 36:13 成年人的友谊只能是一种等价互换吗? 40:01 没有执念的交往反而会好一些 41:34 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自我?
* 2020年7月 摄于贵州地扪生态博物馆 * 地扪村的吴妈妈 大家好,这里是青浪电台,我是及格米,这期节目我请到了我的好朋友,微博【古建筑bot】的博主三米 古建筑daily的slogan是「在高耸密集的钢筋森林的缝隙中唤醒我们早已尘封的古建筑记忆」,运营了三年,他们已经聚集了八万粉丝,一群古建筑爱好者,他们抱团取暖,在线下真正身体力行地在保护古建筑。 当这个账号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三米开始用「古建筑bot」的力量帮助传统手工艺人,比如说最近开的非遗小店,用一种非常慢的方式去普及非遗背后的文化。她说不希望大家只把这些非遗手工艺当做商品,而与这些手艺背后的人割裂。 在前几年的夏天,我们一起去了贵州的地扪村,后来三米继续回到贵州,组织了新村民计划,在楼上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建了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书大部分都是网友们捐来的。 新村民计划是一个长期实验性乡村社区共建与乡村发展探索的新上山下乡行动,区别于「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三米更喜欢用「共建」来表达新村民计划的理念。 三米从小在海外漂泊,长大后她选择回到国内,学习书法,开始她的文化寻根之旅。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保护古建筑,保护非遗,保护乡村? 三米说,保护这些就是保护人本身。 * 楼上新村民计划落成的图书馆 * 图书大部分由古建筑bot的粉丝捐赠 【本期嘉宾】 三米:「古建筑daily」创始人;「新村民计划」发起人 及格米:青浪电台主理人 【本期音乐】 AMK《浪漫是您的本性》 侗族大歌《榕江河水浪滔滔》 罗大佑《沉默的表达》 【时间轴】 一、新村民计划的感受性体会 0:00 本期播客内容简介:古建筑bot,非遗小店,新村民计划 02:35 三米出场 03:22回忆贵 州乡村生活:虫子,小黑和吴妈妈,现代生活反思 15:22 新村民计划的初衷,矛盾与反思 27:01生命有很多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 二、非遗小店 32:41 古建筑bot^非遗小店 36:51 传统手工灯笼状况 38:19 非遗手工艺遵循传统的手工流程重要吗? 39:53 为什么非遗手工作品商业化反而会背离非遗保护初衷? 41:50 非遗商业化和符号化反思 42:18 不能把非遗手艺剥离原来土壤,文化是一个整体 44:00 古建筑、非遗手工艺、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人本身 44:48 手工作品带着人的身体秩序的 46:17 消费软件会让人用对待商品的态度苛刻地对待一切事物 三、国内博物馆和旅游方式 现状 57:18博物馆没有打通物品与背后文化之间的桥梁 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 新的旅游方式:村民茶室做当地村民导览 四、「古建筑bot」的故事 01:00:42「古建筑daily」介绍和开始的缘由 01:01:36 巴黎圣母院被烧时间促进了古建筑bot的诞生 01:04:00 古建筑bot隐藏使用方法 01:09:10 中日韩古建筑争议 日本数字化的古建筑资料会被中国的影视公司错误地使用 韩国申遗争议:文化在古代是很自然的一些流通 01:13:04 微博讨论环境恶劣跟热评机制有关 01:15:23 古建筑bot介入的古建筑保护事件 五、新村民计划的根源和未来 01:19:43 古人专注于眼前的生活态度是当代人欠缺的,当代人更容易落入消费主义陷阱 01:21:55 政治家玩的理论都是哲学家玩剩的普世的理论 01:23:10 欲望来源于匮乏 01:23:18 互联网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却不是我们实践出来的 01:24:52 逆城市化是发展到一个阶段后的趋势,重新找寻乡村文化的智慧 01:25:20 最好的东西都是被我们亲手一点一点毁掉的 01:26:42 《自然农法》 01:31:29 新村民计划反碎片化的方式:做线下活动,开设网站,抵抗快节奏平台 01:36:09 内卷,是一种质疑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势,无意义源于城市人没有根 01:36:43 为什么城市人视力不好? 01:39:08 一个长生不老的秘诀,饿了去吃饭 01:40:12 新年祝福
香港是一个古今中外因缘际会的地方。张爱玲,李碧华,黄碧云,亦舒,张小娴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女性书写,仍在影响着当代人的爱情观。 在身份上,它曾经受战火,成为漫长流落在外的殖民地;在文化上,它是自由流通着中洋两方价值体系的沃土;在经济上,它身处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而这一切,都可以在港女作家对爱情的解构中看见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微妙体现。 而在这样复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港女无不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张力,而女作家笔下的女性更是充满了神秘绚烂的色彩。 香江本来是没有什么故事,但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它变成了几种意识形态角力的场所。 这个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地方,像一个孤儿,它的所属不断被改变,所以你可以看见香港的女作家,她们写了非常多关于妓女这种边缘群体,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群体的故事。一边是英国,一边是中国,然而香港文学也在这种文化的复杂和混沌中得以自由地展开。于此同时香港在快速的城市化,资本化,市场化,一批书写现代都市人情感的作品也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批香港女作家书写的女性,而严歌苓的一部分作品作为大陆代表与岛屿相映,去看两种截然不同土壤的给文学书写带来的影响——李碧华笔下的女人贪爱;亦舒笔下的女人贪钱;张爱玲笔下的女人算计;黄碧云笔下的女人疯癫;张小娴笔下的女人淡然;严歌苓笔下的女人有土地般厚重的情义。 【本期播客提及作家及作品】 张爱玲:《倾城之恋》《小团圆》《第一炉香》《色·戒》《红玫瑰和白玫瑰》 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饺子》《潮州巷·吃卤水鹅的女人》《秦俑》《诱僧》 黄碧云:《媚行者》《后殖民志》《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呕吐》 亦舒《喜宝》《流金岁月》《印度墨》 张小娴《三个Acup的女人》《谢谢你离开我》 严歌苓 《陆犯焉识》《少女小渔》《灰舞鞋》 陈希米 《让死活下去》 林燕妮 她的八卦比作品精彩 【本期播客音乐】 王菀之《小团圆》 林忆莲《赤裸的秘密》 梅艳芳《胭脂扣》 陈淑桦《流光飞舞》 韩磊《跟着你走到天边》 Alexandre 《Wong Chia Chi's Theme》 王菀之《画意》 陈慧娴《花店》 【本期嘉宾】 路金:女性文学爱好者;小说写作者 及格米:青浪电台主理人;小说写作者 【时间轴】 0:00 本期播客内容简介和花絮 03:13嘉宾路金出场 04:15 女作家共性;男作家会把女性他者化,而女作家比较能能真正看见人 07:45 曾经作为殖民地的香港和文学作品的寻根探索 12:20 李碧华和张爱玲文字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亦舒和张小娴的文字被现代城市生活阉割掉了某些更原始的东西 12:58 林燕妮,一个前网络时代被追捧的香港专栏作家 13:52 七八十年代香港融合在一起的文艺圈和娱乐圈 13:59 李碧华《胭脂扣》的十二少和《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都是照着张国荣的形象写的 18:20 《胭脂扣》站在八十年代的香港想象30年代香港的塘西风情;游离在古代和现代之间 22:40 《青蛇》中追问的两个终极问题 25:43 《饺子》李碧华对女性贪婪的反省 28:51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一边算计一边又有着小女人心思 36:31 《小团圆》:女人很喜欢自己骗自己 37:00 张爱玲的小说真的凉薄吗? 37:15 《色戒》中李安选王力宏演邝裕民目光又毒又准 41:44 书写人的三性:动物性,社会性,经济性 42:18 亦舒热衷书写表面的东西;李碧华擅长书写极致的爱恨的癫狂状态 46:41 张小娴像一个温柔的长辈,不断跟你说着一些正确的废话 51:08 亦舒批判 52:32 每一个女作家对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 53:50 严歌苓擅长书写苦难中女性独有的大爱 01:03:28 林燕妮的罗曼史 01:12:00 年轻人不用苛求自己洒脱 01:14:02 《潮州巷·吃卤水鹅的女人》:爱与恨的极致是杀了对方 01:17:35 《色·戒》暗流涌动的男女角力 01:20:08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难以操控自己人生,要求她们去爱是一种奢侈。 01:22:42 许鞍华拍张爱玲作品 01:24:13 心中理想的女性角色 01:24:30 黄碧云笔下的疯女人 01:33:42 现在应该不会有人敢再像严歌苓那样写女性了 01:36:47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分崩离析的现代人爱情 01:47:03 在性别差异被弱化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感情反而显现了出来 01:49:25 史铁生和陈希米,旧时光的爱是珍惜 01:51:51 老朋友的问候
以下是三代人对梅艳芳的怀念 电影《梅艳芳》上映,对听着香港乐坛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意味着一次深情的回眸,不管电影如何,至少在影院,这部电影给了几代人一个共同怀念梅艳芳的时间和空间。最后的那曲《夕阳之歌》,不是演唱,是一个女人在演绎生离死别。 时间把铅华洗净,我们怀念她,不只是这一生的成就,还有她付出的感情。能让人仰望的明星很多,而她是一个让人疼惜的生命。就如刘培基流着泪说的“她那么好,她那么好……” 青浪电台邀请两位港乐老友,在梅艳芳的歌声里共同回忆那个温暖的港乐年代。 【本期嘉宾】 杨子:70后,独立设计师 King:80后,黑胶卡带唱片收藏者 及格米:90后,青浪电台主理人 【音乐】 《梦里共醉》《似水流年》《歌之女》 《心债》《胭脂扣》《不如不见》 《夕阳之歌》《心仍是冷》 《镜月水花》《朦胧夜雨里》《何日》 《赤的疑惑》《回头已是百年身》 【目录】 02:12 嘉宾自我介绍 king分享从小学开始收藏黑胶卡带的经历 杨子分享童年对港乐的回忆 04:33 《梅艳芳》电影的功与过 电影《梅艳芳》的价值在纪念,不在作为电影本身 10:52 King sir的黑胶卡带唱片音乐会 收藏老唱片的乐趣 15:45 从港乐唱片的包装的艺术性 窥见香港顶级的设计水平 17:00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过去听音乐的机会很珍贵 珍惜找歌和听歌的过程 CD,黑胶,磁带的演变 对收音机音乐有一种刻在神经里的向往感 录音机出现对乐迷的意义 港乐对大陆孩子精神世界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听歌经验 30:22 梅艳芳音乐风格的形成 人生况味带来的情感,粤曲小调的韵味 黎小田,顾嘉辉,黄霑等人打下的港乐江湖 梅艳芳音乐风格的转变:前期中式风格音乐的黎小田,后期西洋音乐风格的伦永亮 36:55 香港乐坛是一个因缘际会的地方 44:10 每人分享三首最喜欢的梅艳芳,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杨子 《胭脂扣》《梦伴》《似水流年》 King 《梦伴》《不如不见》《夕阳之歌》 及格米 《心仍是冷》《镜月水花》《歌之女》 50:48 《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对比 1:01:22 《似水流年》 的来由是喜多郎和黎小田合作 来自乡土电影《似水流年》 为什么影像里的音乐更感人? 1:07:26 现在电影院开灯太早了,不让观众听完片尾的音乐 看完字幕最后一行名字再走的观影礼仪 1:10:18 湾区70后的音乐启蒙是粤曲 01:14:10 八九十年代的影视音乐制作是非常用心的 音乐人为影视写歌为了理解故事,沉浸式参与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01:21:50 告别演唱会 01:23:26 过去艺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角色 01:27:02 草根出身的歌手跟学院派相比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和亲近感 许冠杰,林子祥,梅艳芳 01:31:08 音乐最重要的是感觉和味道 现在的选秀歌手太急于证明自己 演唱太张扬,声音的情感生涩不熟 01:39:51 最喜欢梅艳芳的哪一面? 01:49:18 香港乐坛里早逝的生命 01:52:39 梅艳芳的电影角色 01:54:15 梅艳芳在感情里的失落 01:58:21 预告2023年梅艳芳逝世二十周年黑胶卡带唱片音乐纪念会 三人在梅艳芳黑胶卡带唱片音乐分享会撞上花絮 02:01:06 尾曲《回头已是百年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